通用型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计算机行业周报:车企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落地加速
华西证券· 2025-05-25 18:25
行业投资评级 - 计算机行业评级:推荐 [5] 核心观点 车企加速布局机器人赛道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151亿美元(约1107亿元人民币),CAGR超56% [1][10] - 国内15家车企(广汽、上汽、比亚迪、小鹏等)及供应链企业(华为、地平线等)已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1][10] - 赛力斯与北航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布局具身智能技术 [10][17] - 小鹏计划2026年推出L3级人形机器人,聚焦工业/商业场景,复用汽车AI技术实现"1+1>2"协同效应 [1][10][22]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升级 - 特斯拉推进纯视觉FSD方案,华为等厂商坚持激光雷达融合路线,技术路线分歧持续 [30] - 激光雷达成本降至千元级,2024年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6.92亿美元(同比+68%) [39] - 华为乾崑智驾ADS 4支持L3高速商用,与奥迪合作实现燃油车智能化("油电同智") [40][42] 自动驾驶企业跨界机器人 - 华为、小米、蔚来等企业拓展中低速自动驾驶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物流、物业、家庭园艺等 [11][43] - 激光雷达厂商禾赛、速腾聚创布局机器人感知技术,前华为智驾CTO创业公司获1.2亿美元融资 [43] 投资建议 受益标的 - **机器人产业链**:祥鑫科技、秦安股份、赛力斯等 [3][12] - **机器人核心部件**:科远智慧、固高科技等 [3][12] - **智能驾驶**:德赛西威、中科创达、四维图新等 [3][12]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10.17亿美元(约74.56亿元人民币) [14] - 小米CyberOne机器人计划2026年部署超2000台,广汽第三代机器人GoMate已亮相 [15] - 计算机行业本周下跌3.02%,跑输沪深300指数2.84个百分点 [46] - SW计算机行业PE(TTM)为76.80倍,高于历史均值57.58倍 [64]
纯视觉向左融合感知向右,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博弈升级
36氪· 2025-05-22 11:35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 - 公司坚持视觉处理方案,目标是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1] - 即将推出基于纯AI技术的通用型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延续2016年以来的视觉优先战略,完全抛弃激光雷达[1] - 方案仅依靠摄像头和自研芯片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连毫米波雷达也已弃用[4] - 视觉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通过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多场景安全驾驶[4] - 公司认为先进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纯视觉最贴近人类驾驶习惯,是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4] 激光雷达市场发展 - 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2024年同比增长68%,规模达6.92亿美元[1] - 中国激光雷达配置车型达94款,相比上一年度翻倍[1] - 激光雷达成本8年内降低99.5%,从数千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1] - 行业认为激光雷达正从"可选功能件"进化为"必选安全件"[1] - 2024年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进入20万元以内市场,激光雷达上车趋势明显[19] 技术路线对比 纯视觉方案 - 依靠摄像头捕捉RGB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语义特征[6] - 最大优势是硬件成本低、系统集成简单,但依赖算法处理能力[6] - 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光照条件下可靠性面临挑战[6] - 需要处理大量图像数据,对系统算力和能耗要求高[6]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结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8] - 激光雷达测距精度达厘米级,不受光照影响[11][12] - 摄像头提供丰富语义信息但受环境影响大[11][12] - 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表现稳定但分辨率低[11][12] - 多传感器融合可弥补单一传感器缺陷,提升系统鲁棒性[17] 市场应用差异 - 特斯拉FSD在北美渗透率超30%,但可能低估中国路况复杂性[7] - 中国车企针对"鬼探头""加塞"等本土场景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7] - 理想汽车CEO表示激光雷达在中国路况下可实现130公里/小时AEB功能,比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更远[16] - 华为、理想等企业认为L3/L4级自动驾驶必须配备激光雷达[13]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路线本质是"算法驱动"与"硬件驱动"的理念之争[16] - 特斯拉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全能算法,国内车企通过硬件堆砌安全冗余[16] - 行业正从"单车智能"向"系统智能"演进,结合V2X实现协同控制[19] - 智能辅助驾驶进入规模化普及阶段,安全是行业不可逾越的底线[20]
特斯拉再挺“纯视觉方案”引发争议,技术路线生态博弈升级
华夏时报· 2025-05-08 15:48
技术路线分歧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处理方案,依赖端到端神经网络和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以实现多场景智能驾驶[2] - 华为、理想汽车等企业主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认为激光雷达在L3/L4级自动驾驶中必不可少[3] - 纯视觉方案依赖算法驱动,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无雷达自动驾驶;多传感器方案通过硬件堆砌构建安全冗余[4] 市场表现与数据 - 2024年1-3月激光雷达前装搭载量32.57万辆(同比+92.95%),交付量35.73万台(同比+69.74%)[2] - 截至2025年3月,激光雷达配置车型达94款,较上年翻倍[2] - 特斯拉FSD在北美渗透率超30%,但在中国因交通规则差异面临质疑[4]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特斯拉取消雷达降低Model 3/Y硬件成本,但FSD在华售价6.4万元高于竞品免费方案[5][6] - 激光雷达成本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但2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率不足10%[6] - 纯视觉方案成本约1000元,激光雷达在性价比上仍无显著优势[6] 行业动态与调整 - 吉利银河星耀8新增入门级L2车型,仅顶配保留激光雷达配置[7] - 车企减少对激光雷达城区NOA功能的营销权重,转向基础辅助驾驶功能以降低价格[7] - 比亚迪、理想等车企调整智能驾驶宣传策略,部分企业可能仅保留基础功能以争夺销量[7] 技术特性对比 - 激光雷达可检测200米外障碍物(无光环境下优于摄像头的100米),支持130km/h AEB功能[4] - 低成本激光雷达扫描范围从360度缩减至100多度,性能有所妥协[7] - 纯视觉方案需持续训练应对极端场景,多传感器方案通过硬件互补提升稳定性[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