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GPU芯片
搜索文档
恭喜沐曦过会。竞争对手的抹黑没起作用,有些遗憾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10-24 18:48
沐曦集成电路上市进展 - 通用GPU芯片公司沐曦集成电路已成功通过上市委员会审核(过会)[2][19] 行业竞争与市场行为 - 有竞争对手曾试图通过投放关于沐曦大额亏损的文章来施加负面影响[4][6] - 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应对媒体舆论的费用可能高达数百万元[15] - 舆论控制已成为企业IPO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且成本高昂的环节[14][15] 作者立场与观察 - 作者披露其与沐曦公司无任何股权关系或高管社会关系[20] - 作者认为在投资领域应遵循认知和良心的原则[17]
众多股东突击入股,沐曦股份IPO或成一场资本盛宴
搜狐财经· 2025-10-23 06:57
IPO进程 - 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24日审议沐曦股份首发IPO事宜[1] - IPO申请于2025年6月30日获受理,10月24日即上会,显示审核进程较快[1] 公司业务与技术地位 - 公司是国内高性能通用GPU的领导者之一,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2] - 在AI芯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型主流高端处理器水平,国内领先[2] - 是国内少数全面掌握通用GPU架构、GPU IP、先进制程芯片及基础系统软件研发、设计和量产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2]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的42.64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3.2亿元[2] - 2022至2024年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74.52%[2] - 报告期内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但营收飞速增长[2] 股权结构 - 最大股东上海骄迈直接持股13.30%,与创始人陈维良及上海曦骥构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22.94%股权,陈维良为实际控制人[3] - 公司共有124名股东,持股5%以下投资者113位,均为财务投资者,合计持有64.45%股份[3] - 葛卫东与混沌投资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7.48%[3] - 经纬系相关股东共计持股5.13%[3] - 主要股东如混沌投资、葛卫东、经纬创投、和利资本、红杉资本、引领区基金均已出具不谋求控制权承诺函[4] 近期资本运作与股东入股 - 公司前身沐曦有限2020年9月成立,2024年10月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24年12月完成工商登记[6] - 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期间,共发生多次增资和股权转让,涉及99名(或人次)股东突击入股[9] - 2024年8月第五次增资,新增注册资本80.1259万元,增资价格1.2642583元/每元注册资本,增资后注册资本由778.3299万元增至858.4558万元[7] - 2025年2月第六次增资,投资总额139,541.40万元人民币,认购新股1,103,742股,增资后注册资本为9,688,300元[8] - 2025年3月第七次增资,投资总额722,106万元人民币,认购新股5,051,257股,增资后注册资本为14,739,557元[10] - 2025年3月资本公积转增股本345,260,443股,注册资本由14,739,557元增加至360,000,000元[10]
科创板制度优化释放信号 沐曦案例诠释硬科技企业发展逻辑
新华网· 2025-10-20 15:31
政策环境与监管支持 - 证监会深化融资端改革,推出“科创十六条”等举措,提升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1] - 政策明确支持处于发展初期、虽未盈利但具备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的科创企业,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 [1] - 沐曦股份作为GPU芯片设计头部企业,有望成为该政策导向的受益者 [2]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沐曦股份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在AI芯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是国产GPU芯片设计头部企业 [2] - 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反映了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坚定投入 [2] - 公司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截至2025年9月5日,在手订单达14.3亿元人民币 [2] 行业特征与技术壁垒 - GPU设计涉及硬件架构、IP/SoC、软件架构等多个专业领域,从设计到量产一般需2-3年,技术壁垒高 [3] - 以英伟达Hopper(H100)为例,单颗芯片晶体管数量逾800亿,研发难度与周期显著 [3] - 行业呈高投入特征,英伟达2025财年研发费用高达129.1亿美元 [3] - 全球GPU市场由英伟达主导,占据超过80%市场份额,与AMD形成“一超一强”的寡头垄断格局 [3] 市场需求与增长前景 - AI应用普及带动算力芯片需求增长,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约221亿美元,其中GPU服务器占比69% [4] - IDC预计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2029年整体规模将超千亿美元 [4] - 海外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为国内GPU企业打开了国产替代的“政策+形势”窗口期 [4] 产品技术与商业进展 - 沐曦主攻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GPU市场,该市场价值密度最高,参考英伟达2025财年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1151.9亿美元,占总收入88% [5] - 公司产品曦云C500对标英伟达A100,部分反馈显示其性能达到甚至超过A100 [5] - 最新发布的曦云C600配备大容量内存,支持FP8等多精度混合算力,并构建了全流程国产供应链闭环 [5] - 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正在研发中,将在计算、存储、通信能力及能效比上大幅提升,接近英伟达H100水平 [5]
科创板制度优化释放信号,沐曦案例诠释硬科技企业发展逻辑
华尔街见闻· 2025-10-18 19:59
政策环境与行业背景 - 证监会深化融资端改革,推出"科创十六条"等举措,提升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度,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完成注册[1] - 监管层明确支持具备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但尚未盈利的科创企业[1] - 全球GPU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英伟达占据超过80%市场份额,AMD为主要厂商,行业准入门槛高[3] - 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约221亿美元,GPU服务器占比69%,IDC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4] - 海外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加速了国产替代与多元化布局的必要性[4] 公司技术与产品定位 - 公司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主攻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GPU市场,该市场价值密度最高[2][6] - GPU设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从设计到量产需2-3年,技术复杂度高,以英伟达H100为例,单颗芯片晶体管数量逾800亿[3] - 公司产品曦云C500对标英伟达A100,部分性能达到或超过A100,曦云C600支持FP8等多精度混合算力并构建国产供应链闭环,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将接近英伟达H100水平[6] - 公司技术路径与国际主流同构,聚焦数据中心业务,该业务占英伟达2025财年总收入1305亿美元的88%[6] 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GPU累计销量超过2.5万颗,已在10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等多个场景[7] - 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9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7] - 截至2025年9月5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达14.3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的2倍,为未来12-18个月收入增长提供支撑[2][8] - 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主要由研发投入及2024年大额股份支付因素影响,剔除股份支付后经营性亏损有所收窄[7] - 公司预计最早于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收入端快速放量及规模效应释放将推动这一目标实现[8][9]
大赢家!红杉投出两家中国GPU独角兽,同日冲刺IPO
创业邦· 2025-07-02 17:49
核心观点 - 摩尔线程和沐曦两家AI芯片独角兽企业同时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 争夺中国通用GPU第一股 估值均超200亿元 [2] - AI芯片行业需要持续资本投入 两家公司均处于高研发投入和持续亏损状态 急需通过IPO融资 [3] - 两家公司产品与英伟达存在2代技术差距 在国内市场还需追赶华为昇腾系列20%的市占率 [4] - 两家公司背后均有知名投资机构支持 红杉中国同时投资了这两家企业 [4][16][18] - 国内GPU市场规模从2020年400亿元增长至2024年1600亿元 年增速达100% [6] - 华为昇腾系列在国内AI芯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其产品性能已接近英伟达H100 [21] 摩尔线程 - 由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张建中创立 专注于市场拓展 技术团队由前英伟达研发人员组成 [6][7] - 四年推出四代GPU架构产品 最新S5000板卡算力超过英伟达A100 但仍落后于H100 [7] - 2023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 [7] - 营收从2022年0.46亿元增长至2024年4.3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209% [8] - 累计亏损超50亿元 但亏损逐年收窄 2024年亏损14.92亿元 [8] - 2024年3/4营收来自AI智算 其中集群产品占一半 图形加速卡占1/4 [8] - 研发投入持续高位 2024年达13.59亿元 是营收的3倍 [8] - 计划募资80亿元 用于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和图形芯片研发 [8] - 已完成6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五源资本、腾讯投资等 [16][17] - 创始人张建中控制36.36%股权 红杉资本持股4.79% [18] 沐曦 - 由前AMD全球通用GPU总设计师陈维良创立 专注于AI芯片研发 [9][10] - 产品聚焦AI智算中心 推出5种型号训推一体GPU 图形渲染GPU仅1款 [10] - 曦云C500算力达国内第一梯队水平 已实现千卡集群商业化应用 [11] - 未列入实体清单 但依赖境外EDA、IP和HBM供应 [11] - 营收从2022年42.64万元暴增至2024年7.4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074% [11] - 累计亏损30亿元 2024年亏损14.09亿元 [12] - 2024年训推一体GPU板卡和服务器分别占营收68.99%和28.29% [13] - 研发投入从2022年6.48亿元增至2024年9.01亿元 [13] - 计划募资50亿元 用于新一代通用GPU研发 [14] - 已完成8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经纬创投、葛卫东等 [18][19] - 投后估值211亿元 创始人陈维良持股22.94% [19] 行业格局 - 英伟达中国特供版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 华为昇腾占20% [4] - 海光信息市值从上市1470亿元增长至3200亿元 寒武纪市值两年增长10倍至2300亿元 [20] - 华为昇腾910芯片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 其集群产品性能匹敌英伟达GB200 [21] - 国内AI芯片与美国技术差距正在缩小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