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4A工艺
icon
搜索文档
140亿,孙正义投了个老伙伴
美股研究社· 2025-08-22 18:12
创业邦 . 创业邦,国际创新生态服务平台。我们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创业生态,深度服务创新经济及其推动者,并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来源 | 创业邦 近日,软银投资20亿美金(约人民币140亿元),"救火"仍然深陷危机的英特尔。 软银的孙正义和英特尔的陈立武是数十年合作伙伴,陈立武曾在软银董事会担任独立董事多年,直至2022 年离开。 此次投资被视为软银对英特尔未来发展投出的"信任票",完成投资后,软银将成为英特尔的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大约2%。 通过这次投资,软银旗下公司Arm所自研的AI芯片,更有可能找英特尔来代工,英特尔则获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客户。 以下文章来源于创业邦 ,作者薛皓皓 对于本次投资,Forrester首席分析师戴鲲认为,孙正义的这笔投资兼顾了财务回报和业务协同的目的。"在财务回报上,英特尔的股价处于低 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在业务上,英特尔的先进制程能力与软银旗下的Arm形成互补,这种协同对AI时代的竞争极为关键。" 目前,英特尔正在推进14A(1.4nm)先进工艺的研发,以追赶上台积电的最先进水平。另一方面,Arm正从芯片IP供应商向芯片设计商转变, 以推动云端AI芯片研发。业内人 ...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的选择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7 11:40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决策分析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而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2] - 分拆讨论受经济和政治因素双重影响 包括美国政府对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关注[2][8] AMD历史经验参考 - AMD于2008年因运营亏损和产品延迟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当时面临数年同比运营亏损且制造部门成本高昂[3] - AMD分拆代工部门(后更名为GlobalFoundries)获得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同时持有新公司34%股份[5] - 分拆使AMD获得现金流自由并转向台积电代工 但过早出售GlobalFoundries股份导致潜在数十亿美元损失[6]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代工部门2024年预计亏损约130亿美元 占公司估值近10%[8] - 部门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专注于18A和14A等先进制程节点[9][11] - 公司通过裁员和削减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创造股东价值的最有效方式之一[9] 分拆与否的潜在影响 研发连续性 - 分拆可能破坏18A/14A制程研发势头 影响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产品线[9][11] - 保留部门则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若18A良率达70%可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11] 政治与资本因素 - 分拆符合美国本土芯片产业自主战略 可能由政府支持财团运营[8] - 分拆可立即获得现金注入 类似AMD当年获得的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5][8] - 保留部门则需依靠内部现金流优化 无外部资本注入[9] 竞争地位 - 分拆后英特尔可专注产品设计 但失去制造控制权[8][11] - 保留部门若18A成功可作为台积电N2制程的直接竞争对手[11] 技术发展路径 - 英特尔将放弃部分尖端节点竞争 集中改进18A制程[11] - 18A良率目标70%以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 14A制程被视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关键[11]
或暂缓14A工艺开发,英特尔断腕自救,陈立武能否力挽狂澜?
36氪· 2025-08-01 11:49
公司战略调整 - 新任CEO陈立武主导大规模业务精简,包括剥离非核心业务(汽车、FPGA子公司Altera 51%股权以44.6亿美元出售)、裁员15%(约1.5万人)及取消德国马格德堡和波兰工厂建设计划[1][4][8] - 战略方向从基辛格的IDM 2.0(重金投入制造追赶台积电/三星)转向"先有客户再投资",明确KPI为改善毛利率、缩减资本支出[5][8][9] - 可能暂停或取消14A(1.4纳米)及后续先进工艺开发,若无法获得外部关键客户,此举将动摇公司技术领先定位[1][4][12] 制造业务危机 - 14A节点是英特尔首次采用ASML High-NA EUV光刻技术的关键平台,被视为反超台积电/三星的核心机会,放弃将导致退出尖端制程竞争[1][4][12] - 若放弃14A,代工业务仅能依靠18A/Intel 3等旧工艺,与台积电5nm/3nm差距显著,难以吸引高端客户[12][13] - 制造能力衰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光刻/EDA/材料团队边缘化,公司向设计公司转型,违背长期坚持的IDM模式[12][16] 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一度低于700亿),不及AMD六成,远逊于英伟达4万亿美元市值,反映市场对其技术落后与战略摇摆的担忧[9][15] - x86架构面临Arm/RISC-V的生态挑战,制程研发失去下游产品支撑,制造投入转为负担[16] - 台积电/三星在7nm/5nm节点领先,英伟达/AMD依托其先进工艺抢占高性能计算/A芯片市场,加剧英特尔份额流失[15][16] 历史与技术瓶颈 - 英特尔曾以"Tick-Tock"模式引领行业,但14nm/10nm制程延误导致技术节奏崩盘,被台积电全面超越[15] - IDM 2.0战略矛盾显现:设计部门受制程拖累,制造部门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集成模式从护城河变为束缚[16] - 陈立武强调18A工艺为未来十年支柱,但技术差距可能迫使公司退回IDM 1.0时代[16][17]
英特尔(INTC.US)拟跳过18A工艺 直接采用14A 大摩:短期影响微乎其微
智通财经网· 2025-07-04 11:34
英特尔晶圆厂代工业务改革 -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考虑对晶圆厂代工业务进行重大改革 重点转向14A工艺以吸引苹果 英伟达等大客户 [1] - 18A工艺在吸引新客户方面面临困难 公司可能将更多资源投入14A工艺节点以直接对标台积电 [1] - 若决定停止推广18A工艺 公司可能面临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减值 最终决策预计在秋季董事会会议做出 [1] 工艺调整的影响 - 潜在调整不会影响英特尔自身产品部门及微软 AWS等现有外部客户继续使用该工艺系列 [1] - 摩根士丹利认为此举短期影响微乎其微 维持"持股观望"评级 目标价23美元 [1] - 分析师团队认为18A工艺的雄心早已缩减 相关减记金额较小 对2025/26年经济影响有限 [2] 英特尔市场地位 - 尽管近期遇到困难 英特尔在客户端和服务器CPU市场仍占据很大份额 [2] - 管理层强调实现晶圆厂代工盈亏平衡对外部客户依赖较小 [2] - 市场期待更快解决方案 但公司认为转型将是漫长过程 [2] 业务发展前景 - 分析师认为公司在处理器领域取得成功已足够 但市场预期可能更高 [2] - 客户评估英特尔能力时倾向于从小型项目开始 相关资本支出不多 [2] - 媒体关于业务拆分或组建合资企业的报道被认为不现实 [2]
英特尔关键一战:18A工艺,细节全面披露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4 09:24
英特尔18A工艺技术 - 英特尔18A制造工艺在VLSI 2025研讨会上发布,预计在功耗、性能和面积方面较上一代有显著提升,密度提升30%,性能提升25%,功耗降低36% [1] - 18A工艺将是英特尔多年来首个与台积电尖端技术正面竞争的制程技术,两者均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2] - 该工艺专为客户端和数据中心应用设计,首款采用18A的产品将是Panther Lake CPU,将于2024年底发布 [5] PPA优势 - 18A工艺提供两种库:高性能(HP)库(180纳米单元高度)和高密度(HD)库(160纳米单元高度) [5] - 与Intel 3相比,18A在1.1V电压下性能提升25%,功耗降低36%;在0.75V低电压下性能提升18%,功耗降低38% [6] - 采用18A工艺的设计比Intel 3设计占用面积减少约28% [6] - SRAM位单元尺寸缩小至0.021 µm²,密度达31.8 Mb/mm²,与台积电N5和N3E节点相当 [7] 技术架构 - 18A采用第二代RibbonFET环栅(GAA)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网络(BSPDN) [10] - RibbonFET采用四条纳米带,支持八个不同逻辑阈值电压(VT),跨度为180mV [14] - PowerVia技术将晶体管密度提高8-10%,金属层RC性能提高12%,电压下降降低10倍 [18] - PowerVia通过严格可靠性测试,包括275小时高加速应力测试和1000小时高温老化测试 [21] 可制造性改进 - 18A简化生产流程和芯片设计,减少光罩总数,简化前端金属工艺 [22] - 采用单次EUV图案化技术完成M0-M2金属层,降低工艺复杂性 [25] - PowerVia背面金属层设计具有低电阻和高导热性,解决GAA晶体管散热挑战 [25] - 与Foveros和EMIB等先进封装方法兼容 [25] 14A工艺展望 - 14A节点计划于2027年风险生产,性能功耗比预计比18A提升15-20% [31] - 晶体管密度比18A提高1.3倍,采用改进的RibbonFET 2晶体管和PowerDirect供电网络 [33] - 引入Turbo Cell技术,通过加速关键路径提升处理器整体性能 [34][37] - 提供三个标准单元库:"高"库优化高频,"中"库优化每瓦性能,"短"库专注密度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