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晶圆厂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飞骧科技递表港交所 国信证券(香港)为独家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09:15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为无晶圆厂半导体企业 专注于射频前端芯片的设计、研发和销售[1] - 产品线覆盖5G、4G、3G、2G、Wi-Fi、NB-IoT等多种通信制式[1] - 产品应用于移动设备、物联网、车载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1] 市场地位与成就 - 按出货量计 公司为全球第一大PA及PA集成收发模组供应商[1] - 公司为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一大PA及PA集成收发模组供应商[1] - 2020年成为中国首家推出完全支持所有5G频段的5G射频前端解决方案的本土企业[1] 商业模式与行业前景 - 公司采用无晶圆厂模式 将生产外包 专注于研发、销售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1] - 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预计将持续增长[1] - 智能汽车、卫星通信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将推动市场扩张[1]
英特尔,错在了哪里?
半导体芯闻· 2025-08-26 18:09
英特尔历史性战略失误 - 2012年英特尔高管公开宣称晶圆代工厂和无晶圆厂公司无法跟上其技术步伐 体现垄断思维并标志公司衰落开端 [2] - 该事件被视为英特尔的"珍珠港时刻" 意外唤醒了台积电、苹果、英伟达和AMD等竞争对手的竞争决心 [2] 制程技术领先地位丧失 - 10纳米项目多次延期 因设定过于激进晶体管密度目标且过度依赖复杂多重图案化技术而非尽早转向EUV光刻 [3] - 台积电2019年将EUV投入7纳米+量产 2020年量产5纳米 为AMD和苹果提供先进节点支持 而英特尔陷入生产困境 [3] 产品开发节奏崩溃 - 经典"Tick-Tock"节奏2016年被更慢的"制程-架构-优化"模式取代 恰逢10纳米问题爆发 [5] - 导致14纳米产品不断迭代更新 进一步加剧技术停滞局面 [5] 旗舰产品执行问题 - Sapphire Rapids至强处理器经历多次延期 出货前出现严重漏洞和芯片重新设计 [6] - 让AMD的Epyc处理器在服务器市场快速崛起 英特尔直到2024年6月推出Xeon 6系列才重新站稳 [6] 战略布局失误 - 2016年退出智能手机SoC市场 2019年将5G调制解调器业务出售给苹果 放弃移动市场 [7] - 更早前取消Larrabee独立显卡项目 推迟可信GPU路线图 [7] 安全漏洞冲击 - "熔毁"和"幽灵"等侧信道漏洞迫使采取补救措施 损害性能表现和市场信任 [8] - 安全问题爆发恰逢制程技术陷入困境时期 [8] 竞争对手市场进展 - AMD在台积电代工支持下 x86服务器和台式机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2025年服务器份额达20%以上 [9] - 英伟达主导AI加速器市场 转移数据中心对单纯CPU路线的关注 [9] 企业文化和资本配置 - 数十亿美元回购和庞杂投资(如Optane关闭和NAND业务出售)与核心制造业务表现不佳同步发生 [10] - 2024年股价暴跌后宣布大规模成本削减计划 [10] 制造模式转变 - 延期问题加剧导致越来越多使用台积电制造芯片(如Meteor Lake GPU单元采用台积电N5制程) [11] - 削弱公司历史性IDM(集成设备制造)优势 [11] 根本原因分析 - 失败根本原因被归结为缺乏竞争导致的自满情绪 垄断地位对公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1] 当前转型举措 - 公司背水一战 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 [11] - 获得软银投资和美国政府政策支持 致力于推动美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领导地位 [13]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INTC.US)的选择吗?
智通财经网· 2025-08-17 14:01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争议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是否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成员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但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 [1] - 分拆支持者认为可效仿AMD 2008年剥离GlobalFoundries的模式 获得现金流并专注产品设计 [1][3] - 反对分拆的核心原因是18A/14A等尖端工艺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 分拆可能中断技术积累 前CEO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6][7] AMD历史经验借鉴 - AMD 2008年因运营亏损(半导体制造成本占比高)和产品延迟(四核Opteron服务器延迟数月)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2] - AMD分拆代工部门获得7亿美元现金+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并持有GlobalFoundries 34%股权 但过早出售股份损失数十亿美元 [3][4] - 分拆后AMD转向台积电代工 产品性能显著提升 但形成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GlobalFoundries当前估值已达160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10倍) [4]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2024年代工部门预计亏损130亿美元 约占公司市值10% 亏损持续扩大 [5] - 部门受政治因素影响 美国政府可能通过财团入股以保留本土芯片制造能力 [5] - 公司正通过裁员和砍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提升股东价值的潜在方案 [6] 技术路线与竞争分析 - 18A工艺良率需达70%才能实现盈利量产 该节点是抗衡台积电N2的关键 [7] - 14A工艺被定位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基石 依赖代工部门自主技术 [7] - 若Panther Lake/Clearwater Forest产品如期交付 代工部门价值将显著提升 [7] 分拆潜在影响对比 | 维度 | 分拆可能性 | 保留可能性 | |------|------------|------------| | 研发连续性 | 18A等工艺研发可能中断 [6] | 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7] | | 政治风险 | 符合美国芯片本土化战略 [5] | 面临股东压力 [6] | | 现金流 | 立即获得资本注入(参考AMD案例) [3] | 无直接资金流入 [6] | | 竞争地位 | 专注设计但丧失制造控制权 [8] | 需达成良率目标以抗衡台积电 [7] |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的选择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7 11:40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决策分析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而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2] - 分拆讨论受经济和政治因素双重影响 包括美国政府对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关注[2][8] AMD历史经验参考 - AMD于2008年因运营亏损和产品延迟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当时面临数年同比运营亏损且制造部门成本高昂[3] - AMD分拆代工部门(后更名为GlobalFoundries)获得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同时持有新公司34%股份[5] - 分拆使AMD获得现金流自由并转向台积电代工 但过早出售GlobalFoundries股份导致潜在数十亿美元损失[6]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代工部门2024年预计亏损约130亿美元 占公司估值近10%[8] - 部门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专注于18A和14A等先进制程节点[9][11] - 公司通过裁员和削减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创造股东价值的最有效方式之一[9] 分拆与否的潜在影响 研发连续性 - 分拆可能破坏18A/14A制程研发势头 影响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产品线[9][11] - 保留部门则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若18A良率达70%可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11] 政治与资本因素 - 分拆符合美国本土芯片产业自主战略 可能由政府支持财团运营[8] - 分拆可立即获得现金注入 类似AMD当年获得的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5][8] - 保留部门则需依靠内部现金流优化 无外部资本注入[9] 竞争地位 - 分拆后英特尔可专注产品设计 但失去制造控制权[8][11] - 保留部门若18A成功可作为台积电N2制程的直接竞争对手[11] 技术发展路径 - 英特尔将放弃部分尖端节点竞争 集中改进18A制程[11] - 18A良率目标70%以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 14A制程被视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关键[11]
94岁张忠谋2万字访谈全文:台积电如何“搞定”苹果、英伟达
36氪· 2025-08-06 12:29
台积电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张忠谋在94岁高龄接受访谈,详细复盘台积电成功之路,包括如何击败英特尔、三星等半导体巨头赢得苹果芯片代工业务[1] - 28nm节点是公司发展关键转折点,2010年资本支出从20-25亿美元增至近60亿美元,抓住智能手机爆发机遇[2] - 公司研发投入固定为营收的8%,2010年大幅增加资本支出押注28nm节点,确立技术领导地位[3] 客户合作案例 - 1997年英伟达濒临破产时寻求合作,后成为前五大客户,2009年因40nm节点问题赔偿英伟达超1亿美元[3][12] - 2010年与苹果合作,面对40%毛利率和20nm节点要求投入巨资研发,虽遇短暂转向三星仍获大量订单[3] - 苹果选择台积电因英特尔不擅代工业务,且台积电能更好响应客户需求[95] 管理决策与战略 - 反对以绩效评估裁员,坚持功能型组织架构,顶住质疑推动关键研发与资本决策[3] - 预见无晶圆厂模式崛起,确立纯代工定位,凭借不与客户竞争优势成为行业生态关键枢纽[3] - 合并先进技术和主流技术部门,强化业务发展职能,为赢得大客户奠定基础[44] 技术发展关键节点 - 28nm被研发团队视为"最佳点",在性能、成本和能效上达到完美平衡[31] - 20nm研发导致16nm推迟,三星趁机取得领先,但台积电最终仍获苹果大部分16nm订单[102] - 7nm被预见为下一个技术"甜蜜点",延续公司技术领先优势[33] 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因傲慢态度和代工能力不足失去苹果订单[95] - IBM因失去高通客户而陷入困境,其与联电的技术合作最终失败[109] - 三星虽在16nm暂时领先,但因与苹果竞争关系难以长期维持代工业务[104]
科创板IPO未果,长光辰芯转战港股:产品聚焦CIS小众市场,晶圆代工依赖海外厂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18:48
公司IPO动态 - 长光辰芯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击港股IPO,此前曾终止科创板IPO [1] 产品定位与市场 - 公司为国内CIS厂商,专注于工业成像及科学成像等专业级市场,与豪威集团、思特威、格科微等消费级CIS厂商形成差异化 [1] - 2024年公司收入中,工业成像占比66.3%,科学成像占比28.6% [2][3] - 工业成像CIS单价更高、附加值更大且定制化程度更高,而消费级CIS产量大、价格敏感度高且产品周期短 [2] 市场份额与行业规模 - 2024年公司工业成像收入全球排名第三,中国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15.2% [3] - 2024年公司科学成像收入全球排名第三,中国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16.3% [3] - 2024年全球CIS市场规模为1391亿元,工业成像CIS市场规模仅29亿元(占比2%),科学成像CIS市场规模仅12亿元(占比不足1%) [4][5] 供应链与晶圆代工 - 公司采用无晶圆厂模式,主要依赖海外晶圆代工厂商高塔(Tower)及东部高科(DB HiTek) [6][7] - 2024年供应商集团A(高塔)占公司总采购比例39.7%,供应商G(东部高科)占7.8% [7] - 公司正积极探索国内晶圆代工替代方案,已有部分项目与国内代工厂合作流片 [8] 晶圆代工行业格局 - 2024年第四季度高塔半导体在全球晶圆代工厂中排名第七,市场份额1.0% [9] - 台积电以67.1%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晶圆代工行业第一 [9]
英特尔CEO暗示:与台积电的合作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5 09:35
英特尔与台积电合作 -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与台积电会面讨论"双赢"合作,以扩大代工业务 [2] - 英特尔仍保留IDM模式,但在代工市场份额和技术上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 [2] - 台积电CEO魏哲家否认与英特尔就合资企业或技术许可进行讨论 [2] - 英特尔CEO出席台积电北美技术研讨会,显示双方潜在合作意向 [2] 英特尔财务表现 - 第一季度营收127亿美元(同比-0.4%),净利润5.8亿美元(同比-24%)[2] - 客户端计算业务营收76亿美元(同比-8%),数据中心业务营收41亿美元(同比+8%)[4] - 代工业务营收47亿美元(同比+7%),但营业亏损23亿美元 [4] - 预计第二季度营收112-124亿美元,范围扩大反映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4] 公司战略调整 - 计划通过精简管理层节省20亿美元成本 [2] - 将核心工程职能提升至高管团队,减少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 [6][7] - 削减组织层级(从8层减少),以提升执行力和敏捷性 [8] - 计划缩减员工规模,从第二季度开始实施 [8] 运营优化措施 - 取消不必要会议和行政工作,简化流程 [9] - 将Insights和OKR要求改为可选项,减少培训等行政任务 [9] - 更新混合办公政策,要求每周现场工作4天(原为3天)[10][11] - 目标是打造更高效、协作的工作环境 [10] 行业环境挑战 - 美国关税政策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业绩预测 [4] - CHIPS法案资助时间不确定,影响2025年80-110亿美元资本支出计划 [4] - 特朗普政府可能废除CHIPS法案,影响英特尔1000亿美元投资承诺 [4] - 在AI芯片领域面临AMD和Nvidia的激烈竞争 [2] 领导层表态 - CEO强调需要快速行动改善执行力和文化 [5] - 承认英特尔在速度、复杂性和创新方面落后竞争对手 [5] - 目标是通过产品性能和质量重建客户信任 [12] - 计划重塑行业标杆,恢复英特尔创新领导者地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