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8A工艺
icon
搜索文档
白宫要当英特尔大股东 软银砸20亿美元“抢跑”
国际金融报· 2025-08-19 13:11
英特尔近期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特尔CEO陈立武在白宫紧急闭门会议后态度反转,称赞其成功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 [2] - 特朗普政府正与英特尔洽谈拟收购约10%股份,若成行将成为最大股东 [2] - 日本软银集团抢先以每股23美元价格注资20亿美元,成为第五大股东,推动英特尔盘后股价上涨超5% [2][4] 政府与软银双重注资 - 美国政府考虑将《芯片与科学法案》109亿美元补贴转换为股权投资 [4] - 软银投资已尘埃落定,董事长孙正义称此举彰显推动美国技术与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决心 [4] - 英特尔CEO陈立武强调与孙正义保持数十年密切合作 [4] 英特尔财务与经营困境 - 2024年股价暴跌60%,创历史最差表现 [4] - 2025年Q2营收129亿美元但净亏损29亿美元,毛利率跌破30% [4] - 代工业务单季亏损32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11亿美元 [4] - 计划裁员至7.5万人,资本支出目标从200亿美元削减至180亿美元 [5] 技术落后与市场挑战 - 在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落后台积电等亚洲厂商 [5] - 18A工艺即将量产但台积电N2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且良率达92% [5] - 美国全球芯片产能份额从1990年37%暴跌至12% [5] - AI芯片市场份额不足3%,远低于英伟达的90% [5] 工厂建设与政府支持 - 原计划200亿美元建设俄亥俄州先进工厂多次推迟,量产延迟至2031年 [6] - 政府支持可能帮助重振代工业务但仍面临产品路线图乏力等挑战 [6] 美国政府产业政策 - 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动半导体产业回流但外资企业建厂进度缓慢 [8] - 要求英伟达AMD等在中国销售AI芯片时缴纳15%收入分成 [8] - 与英特尔达成付费合作协议并与MP Materials签订关键矿产供应协议 [8]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INTC.US)的选择吗?
智通财经网· 2025-08-17 14:01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争议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是否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成员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但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 [1] - 分拆支持者认为可效仿AMD 2008年剥离GlobalFoundries的模式 获得现金流并专注产品设计 [1][3] - 反对分拆的核心原因是18A/14A等尖端工艺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 分拆可能中断技术积累 前CEO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6][7] AMD历史经验借鉴 - AMD 2008年因运营亏损(半导体制造成本占比高)和产品延迟(四核Opteron服务器延迟数月)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2] - AMD分拆代工部门获得7亿美元现金+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并持有GlobalFoundries 34%股权 但过早出售股份损失数十亿美元 [3][4] - 分拆后AMD转向台积电代工 产品性能显著提升 但形成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GlobalFoundries当前估值已达160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10倍) [4]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2024年代工部门预计亏损130亿美元 约占公司市值10% 亏损持续扩大 [5] - 部门受政治因素影响 美国政府可能通过财团入股以保留本土芯片制造能力 [5] - 公司正通过裁员和砍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提升股东价值的潜在方案 [6] 技术路线与竞争分析 - 18A工艺良率需达70%才能实现盈利量产 该节点是抗衡台积电N2的关键 [7] - 14A工艺被定位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基石 依赖代工部门自主技术 [7] - 若Panther Lake/Clearwater Forest产品如期交付 代工部门价值将显著提升 [7] 分拆潜在影响对比 | 维度 | 分拆可能性 | 保留可能性 | |------|------------|------------| | 研发连续性 | 18A等工艺研发可能中断 [6] | 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7] | | 政治风险 | 符合美国芯片本土化战略 [5] | 面临股东压力 [6] | | 现金流 | 立即获得资本注入(参考AMD案例) [3] | 无直接资金流入 [6] | | 竞争地位 | 专注设计但丧失制造控制权 [8] | 需达成良率目标以抗衡台积电 [7] |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的选择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7 11:40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决策分析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而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2] - 分拆讨论受经济和政治因素双重影响 包括美国政府对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关注[2][8] AMD历史经验参考 - AMD于2008年因运营亏损和产品延迟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当时面临数年同比运营亏损且制造部门成本高昂[3] - AMD分拆代工部门(后更名为GlobalFoundries)获得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同时持有新公司34%股份[5] - 分拆使AMD获得现金流自由并转向台积电代工 但过早出售GlobalFoundries股份导致潜在数十亿美元损失[6]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代工部门2024年预计亏损约130亿美元 占公司估值近10%[8] - 部门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专注于18A和14A等先进制程节点[9][11] - 公司通过裁员和削减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创造股东价值的最有效方式之一[9] 分拆与否的潜在影响 研发连续性 - 分拆可能破坏18A/14A制程研发势头 影响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产品线[9][11] - 保留部门则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若18A良率达70%可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11] 政治与资本因素 - 分拆符合美国本土芯片产业自主战略 可能由政府支持财团运营[8] - 分拆可立即获得现金注入 类似AMD当年获得的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5][8] - 保留部门则需依靠内部现金流优化 无外部资本注入[9] 竞争地位 - 分拆后英特尔可专注产品设计 但失去制造控制权[8][11] - 保留部门若18A成功可作为台积电N2制程的直接竞争对手[11] 技术发展路径 - 英特尔将放弃部分尖端节点竞争 集中改进18A制程[11] - 18A良率目标70%以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 14A制程被视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关键[11]
特朗普要控制美芯片巨头?华尔街日报:英特尔“国有化”行不通
金融界· 2025-08-16 12:24
英特尔现状 - 公司市值在不到两年内缩水一半以上 [1] - 过去三年为追赶台积电已消耗近400亿美元现金 [2] - 获得《芯片法案》约80亿美元直接资助 [2] - 预计2023年将面临70亿美元负自由现金流 [6] - 年收入已被台积电反超 [9] 技术挑战 - 18A工艺主要限于自用 缺乏外部客户吸引力 [5] - 下一代14A制程投资取决于外部订单承诺 [6] - 良率问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晶圆报废 [10] 政府干预 - 特朗普政府正讨论入股方案 仍处早期阶段 [1] - 政府资助附带严格条款限制业务重组 [10] - 干预可能迫使其他芯片公司使用英特尔代工服务 [7] - 过度干预可能削弱整个美国芯片产业竞争力 [10] 市场反应 - 谈判消息使股价单日大涨7% [1] - 公司仍是美国唯一具备尖端制造能力的企业 [6] - 全球尖端芯片主要依赖中国台湾生产 [6] 战略意义 - 公司制造能力关乎美国国家安全和供应链稳定 [6] - 苹果 英伟达等企业依赖海外芯片供应 [6] - 政府目标为维持美国技术领先地位 [10]
或暂缓14A工艺开发,英特尔断腕自救,陈立武能否力挽狂澜?
36氪· 2025-08-01 11:49
公司战略调整 - 新任CEO陈立武主导大规模业务精简,包括剥离非核心业务(汽车、FPGA子公司Altera 51%股权以44.6亿美元出售)、裁员15%(约1.5万人)及取消德国马格德堡和波兰工厂建设计划[1][4][8] - 战略方向从基辛格的IDM 2.0(重金投入制造追赶台积电/三星)转向"先有客户再投资",明确KPI为改善毛利率、缩减资本支出[5][8][9] - 可能暂停或取消14A(1.4纳米)及后续先进工艺开发,若无法获得外部关键客户,此举将动摇公司技术领先定位[1][4][12] 制造业务危机 - 14A节点是英特尔首次采用ASML High-NA EUV光刻技术的关键平台,被视为反超台积电/三星的核心机会,放弃将导致退出尖端制程竞争[1][4][12] - 若放弃14A,代工业务仅能依靠18A/Intel 3等旧工艺,与台积电5nm/3nm差距显著,难以吸引高端客户[12][13] - 制造能力衰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光刻/EDA/材料团队边缘化,公司向设计公司转型,违背长期坚持的IDM模式[12][16] 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一度低于700亿),不及AMD六成,远逊于英伟达4万亿美元市值,反映市场对其技术落后与战略摇摆的担忧[9][15] - x86架构面临Arm/RISC-V的生态挑战,制程研发失去下游产品支撑,制造投入转为负担[16] - 台积电/三星在7nm/5nm节点领先,英伟达/AMD依托其先进工艺抢占高性能计算/A芯片市场,加剧英特尔份额流失[15][16] 历史与技术瓶颈 - 英特尔曾以"Tick-Tock"模式引领行业,但14nm/10nm制程延误导致技术节奏崩盘,被台积电全面超越[15] - IDM 2.0战略矛盾显现:设计部门受制程拖累,制造部门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集成模式从护城河变为束缚[16] - 陈立武强调18A工艺为未来十年支柱,但技术差距可能迫使公司退回IDM 1.0时代[16][17]
中国团队披露新型晶体管,VLSI 2025亮点回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2 08:56
芯片制造技术进展 - 中国北京大学展示FlipFET设计 实现与CFET类似PPA而无需单片或顺序集成难题 [2] - FlipFET工艺在晶圆正面形成FinFET NMOS 背面形成FinFET PMOS 两者性能良好 [8] - FlipFET关键工艺步骤包括晶圆翻转和背面晶体管形成 共8个主要步骤 [11] - FlipFET优势在于自对准晶体管堆叠 无需高纵横比工艺 但面临成本和良率挑战 [12] - 中国实验室进一步创新FlipFET设计 包括自对准栅极和4堆叠晶体管方案 [13] DRAM技术发展 - DRAM面临4F2和3D两个拐点 6F2架构只能扩展到1D节点 [16] - 4F2单元尺寸为6F2三分之二 理论上密度可提高30% [23] - 4F2关键推动因素是垂直沟道晶体管 但制造难度更高 [24] - 4F2架构面临高纵横比蚀刻和沉积挑战 需EUV图案化 [31] - 3D DRAM同步开发中 中国芯片制造商可能成为该领域颠覆者 [36] 台积电技术创新 - 台积电研发BEOL金属层内eDRAM阵列 释放前端晶体管和底层金属层 [38] - 台积电4Mbit宏位密度63.7 Mb/mm² 未来几代技术潜力巨大 [41] - 台积电展示CVD生长二维材料NSFET 采用新颖"c形"接触方案降低电阻 [50][52] - 台积电广泛讨论forksheet架构 可能预示未来技术路线 [59] 二维材料应用 - 二维材料预计将在10A节点(约2030年)成为必要 聚焦TMD单层材料 [47] - 台积电展示NMOS器件 英特尔展示PMOS和NMOS器件 并在300mm晶圆试产 [52] - 二维材料生长是工业化关键障碍 目前主要采用CVD直接生长方案 [50] - 英特尔改进二维晶体管接触工艺 但仍依赖材料转移而非生长 [55] 先进晶体管架构 - Forksheet是GAA演进 通过介电壁使NMOS和PMOS更紧密连接 [56] - Forksheet面临制造挑战 需开发能承受工艺处理的超低k材料 [58] - CFET预计2030年左右推出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IMEC方案趋同 [63][64] - 英特尔展示CFET+背面供电集成方案 解决供电难题 [67] 英特尔18A工艺 - 英特尔18A工艺SRAM尺寸比Intel 3缩小30% [72] - 结合GAA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 形成新金属堆叠架构 [74] - 在1.1V下时钟速度提高25% 0.75V下性能提高18%功耗降40% [74] - 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密度略低于台积电N3P [78] 数字孪生技术 - 数字孪生涵盖原子级到晶圆厂级模拟 加速设计优化 [79][80] - 新思科技QuantumATK套件用于原子级材料工程模拟 [82] - Lam Research SEMulator3D软件用于虚拟晶圆制造优化 [87] - 目标实现"无人值守"晶圆厂 设备需具备预测性维护能力 [89][92]
英特尔(INTC.US)拟跳过18A工艺 直接采用14A 大摩:短期影响微乎其微
智通财经网· 2025-07-04 11:34
英特尔晶圆厂代工业务改革 -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考虑对晶圆厂代工业务进行重大改革 重点转向14A工艺以吸引苹果 英伟达等大客户 [1] - 18A工艺在吸引新客户方面面临困难 公司可能将更多资源投入14A工艺节点以直接对标台积电 [1] - 若决定停止推广18A工艺 公司可能面临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减值 最终决策预计在秋季董事会会议做出 [1] 工艺调整的影响 - 潜在调整不会影响英特尔自身产品部门及微软 AWS等现有外部客户继续使用该工艺系列 [1] - 摩根士丹利认为此举短期影响微乎其微 维持"持股观望"评级 目标价23美元 [1] - 分析师团队认为18A工艺的雄心早已缩减 相关减记金额较小 对2025/26年经济影响有限 [2] 英特尔市场地位 - 尽管近期遇到困难 英特尔在客户端和服务器CPU市场仍占据很大份额 [2] - 管理层强调实现晶圆厂代工盈亏平衡对外部客户依赖较小 [2] - 市场期待更快解决方案 但公司认为转型将是漫长过程 [2] 业务发展前景 - 分析师认为公司在处理器领域取得成功已足够 但市场预期可能更高 [2] - 客户评估英特尔能力时倾向于从小型项目开始 相关资本支出不多 [2] - 媒体关于业务拆分或组建合资企业的报道被认为不现实 [2]
英特尔关键一战:18A工艺,细节全面披露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4 09:24
英特尔18A工艺技术 - 英特尔18A制造工艺在VLSI 2025研讨会上发布,预计在功耗、性能和面积方面较上一代有显著提升,密度提升30%,性能提升25%,功耗降低36% [1] - 18A工艺将是英特尔多年来首个与台积电尖端技术正面竞争的制程技术,两者均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2] - 该工艺专为客户端和数据中心应用设计,首款采用18A的产品将是Panther Lake CPU,将于2024年底发布 [5] PPA优势 - 18A工艺提供两种库:高性能(HP)库(180纳米单元高度)和高密度(HD)库(160纳米单元高度) [5] - 与Intel 3相比,18A在1.1V电压下性能提升25%,功耗降低36%;在0.75V低电压下性能提升18%,功耗降低38% [6] - 采用18A工艺的设计比Intel 3设计占用面积减少约28% [6] - SRAM位单元尺寸缩小至0.021 µm²,密度达31.8 Mb/mm²,与台积电N5和N3E节点相当 [7] 技术架构 - 18A采用第二代RibbonFET环栅(GAA)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网络(BSPDN) [10] - RibbonFET采用四条纳米带,支持八个不同逻辑阈值电压(VT),跨度为180mV [14] - PowerVia技术将晶体管密度提高8-10%,金属层RC性能提高12%,电压下降降低10倍 [18] - PowerVia通过严格可靠性测试,包括275小时高加速应力测试和1000小时高温老化测试 [21] 可制造性改进 - 18A简化生产流程和芯片设计,减少光罩总数,简化前端金属工艺 [22] - 采用单次EUV图案化技术完成M0-M2金属层,降低工艺复杂性 [25] - PowerVia背面金属层设计具有低电阻和高导热性,解决GAA晶体管散热挑战 [25] - 与Foveros和EMIB等先进封装方法兼容 [25] 14A工艺展望 - 14A节点计划于2027年风险生产,性能功耗比预计比18A提升15-20% [31] - 晶体管密度比18A提高1.3倍,采用改进的RibbonFET 2晶体管和PowerDirect供电网络 [33] - 引入Turbo Cell技术,通过加速关键路径提升处理器整体性能 [34][37] - 提供三个标准单元库:"高"库优化高频,"中"库优化每瓦性能,"短"库专注密度 [36]
英特尔18A,关键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5-09 19:08
英特尔18A工艺的市场反响 - 英特尔18A工艺引起科技巨头极大兴趣 正在与NVIDIA 微软和谷歌洽谈合作[1] - 18A工艺被英特尔称为"美国制造的最先进工艺" 在Direct Connect 2025展会上展示[1] - 18A工艺被视为台积电N2工艺的直接竞争对手 两者SRAM密度和性能/效率指标相近[1] - 相比英特尔3代工艺 18A工艺在代际优势上实现显著突破[1] 英特尔战略调整与行业竞争格局 - 新任CEO陈立武推动公司战略转向 重点发展半导体设计自动化 封装和代工业务[2] - 可能放弃"IDM 2.0"战略 加强消费业务特别是CPU产品线发展[2] - 台积电生产线过于拥挤促使企业寻求替代方案 英特尔在2纳米节点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2] - 三星等竞争对手尚未在先进制程领域取得明显优势[2] 行业背景与市场动态 - 美国市场格局受政治因素影响 台积电在美工厂被视作台湾地区的替代选择[1] - 英特尔需通过技术突破改变台积电主导的市场局面[1]
英特尔代工,瞄准英伟达
半导体芯闻· 2025-03-26 18:35
文章核心观点 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短期内或重新关注芯片设计并争取大客户加强代工业务,公司有一系列战略举措及合作进展 [1] 英特尔战略举措 - 短期内努力强调设计和代工能力,试图将英伟达或博通纳入代工客户 [1] - 核心战略是继续开发18A工艺,积极推出功耗更低的18AP版本,为客户提供替代方案 [1] - 可通过EMIB技术在封装方面取得成功,增强与英伟达的合作机会 [2] 英特尔合作进展 - 与联华电子合作进展顺利,生产时间表可能加速到2026年下半年,INTC/UMC或成重要的高压FinFET工艺二级供应商 [2] - 有可能在明年扩大对苹果产品的供应 [2] 活动信息 - 4月29日举行的Direct Connect活动将提供英特尔代工进展的更多详细更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