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868飞行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小鹏为什么选择物理AI这条路
雷峰网· 2025-11-07 08:43
行业竞争焦点演变 - 电动化已从颠覆性创新演变为基础门槛,智能驾驶成为2025年新一轮竞争核心点[2] - 头部科技企业共识为AI需走出数字世界,进入物理空间交互,例如苹果研发桌面机器人、亚马逊推出Astro家庭机器人、谷歌DeepMind投入机器人控制大模型[2] - 物理AI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入口[2] 小鹏汽车的AI战略与基础 - 公司是国内极早钻研AI的汽车公司,在车端算力仅30TOPS时代已笃定智能驾驶是AI终局核心路径[3] - 早期布局使公司成为国内车企智驾第一梯队,其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转向端到端的决策几乎与特斯拉同步[3] - 2024年研发团队实现智能驾驶模型训练突破,VLA大模型展现出自主理解物理规律的能力,超越单纯感知学习[3] 技术突破:第二代VLA大模型 - 创新性地将传统V→L→A模型架构替换为V+L→A的二代模型,减少语言转译环节,不依赖人类语言作为中间媒介[20] - 二代模型能在大规模数据中自主学习驾驶所需知识,包括物理规则、交通信号语义、车辆动态等,形成更接近本质的物理世界模型[20] - 模型参数量高达数十亿,远超行业普遍的千万级规模,每周视频数据训练量高达27万小时,相当于人类司机24小时持续行驶30年[16] - 该模型可实现每5天训练并迭代1次大模型的能力[16] 软硬件一体化布局 - 公司以年均45亿元算力投入,建成国内汽车行业首个万卡规模智算集群"星云",并在阿里云上建设了3万卡云端智算集群[16] - 硬件载体覆盖汽车、飞行汽车、机器人、Robotaxi四条业务主线,形成多元化载体与统一软件架构结合的技术路径[13] - 软硬一体共识促使公司与特斯拉保持相似路径:将汽车作为基础平台,同时向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延伸,构建协同生态系统[17] 业务线具体规划与进展 - 汽车业务:第二代VLA智驾将在2024年底进行部分先锋用户试用推送,2026年第一季度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22] - Robotaxi业务:计划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试运营,采用前装量产方案以控制成本,摆脱对高精地图依赖[23][28] - 机器人业务:高阶智能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目标2026年年底实现规模量产,前期市场定位为导览、导购、导巡服务[23][30] - 飞行汽车业务:"陆地航母"将于2026年规模量产,目前已积累超7000台订单;多人款A868已进入飞行验证阶段[15][30] 物理AI的协同效应与价值 - 二代VLA模型带来从学习模仿到理解预测的能力转变,有望解决城市小路辅助驾驶、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辅助驾驶等场景难题[25] - 同一套基座模型可同时理解车辆、机器人、飞行器的物理规律,使各业务线产生显著协同效应,数据可构成多维度物理世界数据集[25] - 物理AI像"中台"角色,实现算法和数据的软性复用,配合自研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在不同产品间高效复用,降低研发边际成本[26] - 四大业务线共享基座模型研发成本,形成"越多元越经济"的规模效应,优化每条业务线的投入产出比[26] 物理AI的行业意义与竞争格局 - 物理AI赛道显示出比新能源汽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31] - 公司技术突破表明行业竞争不再是单向追赶,而是在技术积累达到临界点后,多个领域协同创新带来突破性进展[33] - 公司通过技术轰炸对马斯克关于特斯拉在物理世界AI领先地位的言论作出了无声而有力的回应[32][33]
智能汽车系列报告(二):小鹏发布全新IRON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加速
爱建证券· 2025-11-06 17: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3]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聚焦于小鹏汽车在2025年11月5日科技日发布的以“物理AI”为核心的下一代智能出行架构 认为小鹏汽车正从技术底座到立体出行进行全栈布局 加速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稳步转型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3] - 报告看好智能化领先车企围绕“大模型+算力”加速建立用户体验壁垒 并认为智能汽车头部集中的行业格局或加速形成 [3] 事件概要总结 - 小鹏科技日以“涌现”为主题 发布了第二代VLA大模型、前装量产Robotaxi、全新IRON机器人及A868飞行汽车 [3] 基于物理世界模型的VLA技术总结 - 小鹏VLA 2.0直接将“视觉+语言”转为运动轨迹 以物理世界模型为核心 完成“理解-推演-生成”闭环 或为未来自动驾驶通用方案 [3] - 技术基于模型、算力、数据三项迭代:采用阿里云3万卡云端超算集群与720亿参数基座大模型 实现每5日全链路迭代 参数较行业主流提升10倍 [3] - 三颗图灵AI芯片算力达2250 TOPS 约为行业水平3-22倍 算子优化后推理效率提高12倍 [3] - 使用1亿视频训练数据以增强复杂场景泛化能力 [3] - VLA 2.0提升人机共驾体验 小路NGP功能使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 或实现月度综合接管仅1次 [3] - 计划于2026年推出“Super LCC+人机共驾”模式 实现全球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 [3] 人形机器人业务总结 - 小鹏汽车定位人形机器人为第三条增长曲线 其驱动逻辑为数据→模型→软件→硬件 [3] - 已在广州建立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 IRON机器人已进入工厂实训 [3] - 全新IRON机器人集成VLT+VLA+VLM三大模型与七套系统 搭载算力2250 TOPS的芯片 [3] - 机器人头部含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 全身82关节 灵巧手22个自由度 采用行业最小16mm谐波减速器 [3] - 量产使用全固态电池 其高安全系数与室内使用场景为全固态电池量产落地明确了使用场景 [3] - 商业化将优先布局导览、导购及导巡场景 目标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3] 前装量产Robotaxi总结 - 计划于2026年启动试运营 搭载4颗自研图灵芯片 实现全球量产车端最高算力3000 TOPS 并具备2套硬件备份 [3] - 2026年将推出3款Robotaxi车型与同源技术的智驾版本 覆盖B端运营与C端消费市场 [3] - 与高德地图合作 通过开放SDK接入聚合平台 构建从技术研发到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 [3] 飞行汽车业务总结 - 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A868发布 定位多人长航程出行 最高续航500km+ 最高航速360km+/h 最多支持6人乘坐 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并转入试飞环节 [3] - 陆地航母定位个人低空旅游体验市场 订单储备达7000台 预计2026年规模化量产交付 并计划于2026年3月开通西北敦煌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 [3] - 全球首个量产智能飞行汽车工厂已启用 规划年产能1万台 预计2026年下半年交付 首台量产试制机已下线 [3] 相关产业链标的总结 - 报告列出了涉及小鹏汽车机器人产业链的多个标的 涵盖执行器(减速器、丝杠、电机)、传感器、结构件与材料、能源系统、核心芯片与软件、工业应用、出行服务及技术合作等环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