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B

搜索文档
涵盖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 AEB强制国标将实施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20 16:34
新国标升级与强制要求 - 新国标《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将替代现行GB/T39901-2021,计划于2028年1月1日实施,目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 新国标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要求M1类(9座以下载客车辆)和N1类(总质量≤3500kg载货车辆)汽车强制标配AEB系统 [6] - 现行国标仅针对车对车(C2C)场景,新国标新增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能力考核 [4][6] 技术指标强化与场景扩展 - AEB触发速度区间要求提升:M1类乘用车需在10km/h—80km/h激活,N1类为10km/h—60km/h [7] - 针对静止前车的试验车速从30km/h提高到80km/h,并要求40km/h时速下完全避免碰撞,制动减速度从4.0m/s²提升至5.0m/s² [7] - 新增行人横穿、自行车横穿、交叉路口、右转跟车等复杂场景测试要求 [9] 行业现状与市场影响 - 2024年1-2月国内乘用车AEB装车率达56.5%,新能源乘用车达62.9%,但不同品牌L2级辅助驾驶性能差异显著 [10] - 新势力品牌已普及AEB,但技术路线、感知硬件和算法差异导致"鬼探头"等复杂场景下稳定性不足 [12] - 强制标准将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传感器、控制器和制动系统供应商需求预计大幅增长 [12] - 车险行业可能因AEB降低事故率而调整保费 [12]
“问道”轻型车AEB国标制定与推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2 10:07
新国标核心内容 - 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新国标即将结束征求意见,将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 [2] - 新国标适用范围从乘用车扩展至包含商用车的M1、N1类车辆,预计2027年新车型全面实施,2028年存量车型完成适配 [3] - AEB相关产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380亿元增至2026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36% [3] 政策升级背景 - AEB从推荐性到强制性升级体现行业进步和技术完善,是政策驱动下的技术升级必然选择 [3] - 行业对安全需求刚性提升,2022年商用车保有量4860万辆但AEB渗透率不足5%,新国标将覆盖皮卡、微卡等"安全盲区" [4] - 中国汽车业与国际接轨,欧盟2022年强制新车标配AEB,美国FMVSS 127法规2029年实施 [4] 技术标准创新 - 新国标增加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目标的碰撞预警和紧急制动试验 [6] - 针对中国混合交通场景复杂特点,强化对弱势道路使用者(VRU)的测试要求 [6] - 明确部分试验可通过仿真开展,并提出详细要求 [6] 产业链影响 - 新国标将推动超200万辆在产车型完成技术改造 [4] - 行业需在降低事故率同时确保系统可靠性与低误触发率,通过大数据验证提升极端案例处理能力 [5] - 主流企业采用"高性能毫米波雷达与高像素前视摄像头"融合方案应对复杂场景 [6] 技术发展趋势 - AEB作为辅助驾驶"安全基座",将加速L2+及L3自动驾驶推广 [7] - 新国标对制动系统精度与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紧急制动响应时间应满足≤200ms [7] - 行业向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发展,纯视觉方案面临性能提升挑战 [8][9] 企业应对策略 - 万安科技形成先发优势、成本优势和全球化布局协同优势 [11][12] - 采埃孚持续提升从智能摄像头到域控制器的全系ADAS方案 [12] - 楚航科技为零跑、吉利等提供前向毫米波雷达定制化解决方案 [10]
计算机行业研究:激光雷达系列深度之五:AEBS新规催化标配预期,割草机+无人城配快速放量
国金证券· 2025-06-11 19:3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申激光雷达不仅是“智驾之眼”,更是未来有望覆盖所有广义机器人场景的“下一代通用传感器”,智能割草机市场百万颗级别的大单及 robovan 市场从 1 到 10 的快速上量趋势已印证该逻辑 [5] - 车规市场 AEBS 新规有望推动激光雷达标配,下沉化 + 高端化或牵引量价齐升;智能割草机市场 3D 感知趋势明确,成本优势 + 技术路线储备构筑竞争壁垒;无人城配车市场“载货版 L4”率先放量,有望再塑一个 ADAS 激光雷达市场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车规市场:AEBS 新规有望推动激光标配,下沉化 + 高端化或牵引量价齐升 - ≤L2 辅助驾驶:2025 年 2 月起草、4 月征求意见的新国标将 AEBS 由“推荐性国标”升级为“强制性国标”,覆盖范围、激活速度和误检 & 漏检等方面全面升级;全球欧、美、日均已强制要求安装 AEBS 系统;新国标下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精度、误响应控制上优势明显,标配车载激光雷达或提上日程 [11][12][13] - L3 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3 系统需更周密安全冗余设计,海外已有成熟实践;国内车企 L3 落地布局提速,今年上半年密集公布进展,架构车型均标配 4 - 5 颗激光雷达;国内车厂提出智驾险解决方案应对责任转移问题 [24][28][29] - L4 自动驾驶:中美已在多地开展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主流车型均采用融合激光雷达的感知方案,单车搭载 7 - 10 颗激光雷达;2025 年或为 Robotaxi 量产元年,中美主流厂商进展提速 [31][33] - 规模扩容:2022 - 2025 年搭载激光雷达车型销量激增、价格下沉;未来激光雷达发展将呈现下沉化、扩散化、高端化三大趋势 [34][39] 割草机市场:3D 感知趋势明确,成本优势 + 技术路线储备构筑竞争壁垒 - 价值:割草机从手推式转向智能化,激光雷达搭载率达 28%;传统“RTK/UWB + 视觉”感知方案存在局限性,激光雷达 3D 建模 + 主动避障可实现全天候精准作业,或为割草机器人感知“最优解” [38][41][45] - 空间:2024 年我国割草机出口总金额 24.7 亿美元,出口呈上升趋势;全球割草机销量超 1000 万台,中国出货量约 165 万台,渗透率至少超 17%;若割草机远期达智能化 80% + 激光雷达 80%渗透率,激光雷达 TAM 可跃升至 64 亿元 [56][62] - 格局:头部激光雷达厂商密集签约智能割草机客户,订单量级突破百万颗;割草机激光雷达竞争壁垒在于“成本优势”与“多元技术路线储备”,头部厂商因车规市场规模效应和组件复用具备成本优势,且多元技术路线储备使其适配速度更快 [66][67][76] 无人城配车:“载货版 L4”率先放量,有望再塑一个 ADAS 激光雷达市场 - 价值:无人物流车单月成本降至 2000 元量级,单票成本降低 67%,且可 24 小时工作分时段服务不同客户,释放经济价值;主流厂商车型几乎标配多颗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赋能无人物流车应对复杂路况,未来伴随政策限速放宽有望成为标配 [79][80][84] - 空间:国内快递业务量增长快、快递员人数增长慢,主流厂商累计订单超 24000 台,预期未来大规模放量;若 1 万元单车价值量 + 400 万年化出货量,无人物流车激光雷达远期市场规模可达 400 亿元,有望再造一个 ADAS 激光雷达市场 [85][10][38] - 格局:头部激光雷达厂商密集绑定无人物流车客户,推进多场景合作落地;“换人”前提下成本仍是重要考量,车规级严苛要求或成未来进入壁垒 [24][39]
亚太股份(002284) - 2025年06月0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9 15:30
公司产品与业务 - 公司无单独销售 AEB 产品,通过线控制动产品帮客户实现 AEB 功能,线控制动产品 2024 年量产,目前销售占比不大 [2] - 公司有 EMB 产品技术储备,尚未量产,市场投放日期依客户项目计划而定 [3] - 公司目前暂未涉及机器人业务,但线控制动、EMB 等产品会用到滚珠丝杠和无刷电机,相关研究工作正积极推进 [3] 公司生产基地 - 公司主要有萧山本部、安徽广德和湖州安吉三大生产基地,在柳州、广州、长春等地也有生产基地,摩洛哥生产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 [2] 公司业绩与发展 - 受益于国内汽车销量增长及国际市场新项目上量,规模效应显现,同时优化产品结构、降本增效、工艺优化,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推动业绩增长 [3] - 未来将扩大市场覆盖面,开拓合资品牌全球采购平台及主流自主品牌市场,加快汽车电子系统等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应用,争取更多项目 [3] 公司产能规划 - 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较高水平,产品产量由整车销售情况决定,会根据定点项目市场销量增加产线、扩大产能 [3] 公司海外战略 - 发挥主动安全系统供应商优势,加快电子产品市场拓展份额,以进入通用、STELLANTIS 等全球采购平台为契机,推进向高端产品和客户转移,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全球化战略目标 [3]
每经热评丨AEB强制国标征求意见 将重构汽车产业底层逻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8 21:38
行业政策与标准 - 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并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将替代现行推荐性国标 适用范围扩大至M1类(轿车 SUV MPV等乘用车)和N1类(轻型载货汽车) [1] - 新国标规定乘用车AEB系统需满足60公里每小时内避免与静止车辆碰撞 40公里每小时内避免与横穿行人碰撞 [2] - 新增对行人 自行车 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的识别要求 规定20~60公里每小时速度区间内系统需识别并应对横穿情形 [2] 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 - 具备AEB系统开发能力 安全技术成熟的车企或供应商将迎来发展利好 [1] - 华为通过鸿蒙座舱实现AEB与车道保持 自适应巡航的深度协同 提升紧急制动时车辆姿态控制平稳性 [3] - 小鹏汽车计划通过OTA升级将AEB功能与城市NGP导航辅助驾驶融合 形成"预防-干预-规避"全流程安全闭环 [3] 市场规模与产业链机会 - 2024年全球汽车AEB市场规模达3 3万亿元 中国乘用车AEB前装搭载率仅为62 86% 发展空间广阔 [3] - 新国标对辅助驾驶方案供应商的技术研发能力 产品可靠性 成本控制及规模化量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 - AEB强制国标实施将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巨大商机 推动环境感知 决策算法 执行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 [2][3] 行业转型与升级 - AEB从孤立安全模块发展为智能驾驶生态核心节点 推动行业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型 [3] - 标准落地将加速汽车安全技术国际化进程 推动中国汽车安全技术标准全面跃升 [3] - 行业底层逻辑重构 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进化 从"以功能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3]
智能辅助驾驶迎大考,“AEB技术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36氪· 2025-06-04 21:25
政策与行业影响 - 工信部拟将AEB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2025年5月实施,覆盖M1类乘用车和N1类轻型货车,车型基数增加30%,每年近2500万辆新车需安装AEB [1][3][4] - 新国标技术指标对标国际UN-R152法规,要求20-60km/h速度区间内识别行人、自行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夜间测试成为必选项,误触发率低于0 1%(现行1%) [4] - 车对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90%、车对行人/自行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80%,标准高于现行推荐性国标 [4] - 当前国内AEB整体装配率不足60%,8万元以下车型装配率仅2 6%,强制国标将终结"安全配置奢侈品化"现象 [3] 技术标准与要求 - 乘用车需在60km/h内避免与静止车辆碰撞,40km/h内避免与横穿行人碰撞,响应速度和制动效能达国际一流水平 [5] - 新规引入仿真测试,直指行业"伪AEB"痛点,对供应商技术研发、可靠性、成本控制和量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6] - 国际趋势:欧盟2022年7月起强制安装AEB,美国计划2029年前标配并提升性能至100km/h避撞,日本已实施类似法规 [6] 技术路线与争议 - AEB技术方案分为四类:仅毫米波雷达(成本最低但易失效)、仅视觉(静态识别局限)、视觉+毫米波雷达(易误触发)、多传感器融合(效果最强) [13][14][15] - 华为主张"宁漏不误",最高刹停时速90km/h,采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小鹏强调降低误触发率,融入XNGP系统,计划实现130km/h刹停 [8][9] - 纯视觉方案被质疑无法实现100km/h刹停,激光雷达方案可达120km/h以上,但成本高且受环境干扰 [9] 应用场景与挑战 - 城市路况AEB以雷达为核心,工作范围50km/h以下;高速路况以远距离雷达为主,工作范围30-80km/h;行人保护AEB以摄像头为核心,工作范围60km/h以下 [17][18] - AEB最大难题是平衡"误识别"与"漏识别",需提高感知精度(如激光雷达)或引入驾驶员操作变量 [24] - 车企测试标准严苛:每1万公里误报≤20次,误制动0次,采用"白名单"模式降低误报率 [22] 行业竞争与趋势 - 全球十大汽车品牌计划在美新车标配AEB,技术命名各异(如丰田Pre-Collision、沃尔沃City Safety) [12] - 强制国标将AEB从营销卖点变为必备技术,技术不达标车企可能被淘汰,推动行业向"安全实效"转型 [1][6] - AEB技术争论本质是机器与驾驶员控制权争夺,需在精准介入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25]
沃尔沃袁小林:希望安全成为全行业的普世价值观。
华尔街见闻· 2025-05-30 23:06
沃尔沃安全理念与体系能力 - 公司将安全视为信仰而非卖点 强调系统化安全体系而非单一参数[3] - 物理安全技术包括笼式车身 丢轮保命设计 WHIPS头颈保护系统等[3] - 智能安全技术涵盖Pilot Assist领航辅助系统(0-130km/h激活) 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 BLIS盲点信息系统等[4] - AEB系统强调误触发率控制在22万公里不超过1次 追求有效触发与杜绝幽灵刹车的平衡[5][6] - 将智能化功能分为"对驾驶有影响"和"无影响"两类 前者必须经过充分验证[7][8] 产品策略与市场竞争 - 全新S90起售价下调10万元至30.09万元 但强调不会牺牲品质与安全[9][10] - 定价策略遵循供需关系决定原则 而非单纯成本导向[14][15] - 坚持全球统一生产标准 大庆工厂执行100%电能碳中和和工业污水一级排放标准[25] - 中国生产基地具备全球竞争力 产品面向全球市场而非仅本土[23][25] 企业价值观与长期战略 - 以安全健康为核心价值 拒绝在质量与安全领域做成本妥协[20][21] - 公开安全带专利 发起EVA安全平等行动 向行业共享安全数据[21] - 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坚守 短期经营健康与长期品牌建设并重[22] - 体系能力体现在技术整合与商业化落地全过程 类比米其林厨师的专业技法[16][17] 智能化发展路径 - 对驾驶有影响的功能必须确保高可靠性 拒绝未经验证的技术[8][18] - 数字化时代将形成行业共识 需回归用户真实需求[9][18] - 在成本恒定情况下 投入取舍以安全健康为标准[19][20] - 中国市场的数字化电动化转型带来发展机遇[23][24]
行业标准持续提升,均胜电子用智能化驱动汽车安全升级
证券之星· 2025-05-30 09:24
随着技术迭代、安全法规及碰撞测试要求的提升,行业对主被动安全产品提出更高的标准,例如未来新 车强制安装AEBS等。多家机构表示,AEBS正从对标迈向建标阶段,预计市场空间将达千亿规模,均 胜电子、保隆科技、万安科技等公司已获订单突破,有望从技术大规模强制前装中受益。 智能化拓展汽车安全边界 均胜电子表示,公司已将安全产品与电子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推出系列面向未来驾驶的创新安全解决方 案,在主动安全与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率先突破。公司已经在为整车厂客户提供集成软硬件的智能辅助驾 驶解决方案,主要包括ADAS域控制器、前视一体机、舱驾一体化方案、中央计算单元等。 其中,AEBS是ADAS功能中的一部分,已被列为欧盟E-NCAP等强制认证的主动安全核心系统。其整体 解决方案的组成又包含软硬件,而均胜电子在传感器、域控制器和算法等方面均有建树,已形成软硬一 体化技术优势,其最新的前视一体机能够实现AEB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等功能。 五矿证券表示,前视一体机方案预计成为法规给乘用车AEBS带来的主要增量。从成本看,8MP(8百万 像素单摄像头)前视一体机方案已经能识别车辆、行人、两轮车等标准中的要求,成本目前已 ...
国泰海通|汽车:AEB强标法规出台,线控制动渗透提速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5-29 21:16
AEB强标法规影响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拟实施日期为2028年1月1日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有望成为标配[1] - 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AEB搭载率为63% 同比提升5 6个百分点 其中20万元以上车型搭载率超90% 15-20万元车型接近80% 10万元以下及10-15万元车型搭载率仅为3%和48%[1] 硬件需求与市场格局 - AEB所需硬件分为智能驾驶(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 控制器)和底盘执行(ESC或线控制动)两部分[2] - ESC市场目前由外资主导 存在国产替代机会 线控制动因制动效率更高 新规有望加速其渗透[2] 行业趋势 - 强标法规将推动制动系统电控装置渗透率提升 线控制动技术渗透预计提速[1][2] - 不同价位车型AEB搭载率差异显著 中高端市场接近饱和 低端市场渗透空间巨大[1]
工业互联ETF(159778)涨超2%,AEB强标法规出台,ESC国产化替代机会较大
新浪财经· 2025-05-29 14:28
市场表现 - 中证工业互联网主题指数(931495)强势上涨1 94% 成分股中华大九天(301269)上涨15 75% 德赛西威(002920)上涨10 00% 工业富联(601138)上涨5 97% 四维图新(002405)和新大陆(000997)等个股跟涨 [1] - 工业互联ETF(159778)上涨2 36% 最新价报0 83元 近1年累计上涨16 81% [1] 政策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拟实施日期为2028年1月1日 [1] -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有望成为标配 带动制动系统各类电控装置渗透率提升 [1] 行业分析 - AEB所需硬件分为智能驾驶(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控制器)和底盘执行(ESC或线控制动)两部分 [2] - ESC目前主要由外资主导 国产化替代机会较大 线控制动因制动效率更高 新规有望带动其渗透率提升 [2] 指数成分 - 中证工业互联网主题指数选取50只涉及工业互联网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2] - 截至2025年4月30日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7 41% 包括比亚迪(002594)、汇川技术(300124)、北方华创(002371)、韦尔股份(603501)、海康威视(002415)、宁德时代(300750)、国电南瑞(600406)、科大讯飞(002230)、兆易创新(603986)、工业富联(601138) [2] 产品信息 - 工业互联ETF(159778)场外联接基金包括A类021082 C类021083 I类0228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