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线控制动
icon
搜索文档
线控正在悄悄改变汽车底盘
新财富· 2025-08-07 16:03
线控技术概述 - 线控技术通过电信号取代机械连杆和齿轮,实现转向、制动、加速等关键动作的电子化控制,标志着汽车从"机械机器"向"智能终端"的跃迁 [1][3][5] - 线控技术是智能汽车的"地基",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提供精确、可靠的执行层响应能力 [4] 线控技术细分方向 - 线控技术主要应用于动力域和底盘域,包括线控油门、线控换挡、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 [8][11] 广泛应用类 - 线控油门技术最成熟,已普及于大多数燃油车和电动车,通过ECU智能控制动力输出 [15] - 线控换挡在纯电动车和混动车中普及度高,采用怀挡、旋钮等多样化设计,解放中控布局 [15] - 线控油门和换挡安全冗余要求低,失效风险可控 [17] 过渡阶段类 - 线控制动(BBW)采用电子液压制动(EHB),2024年国内乘用车EHB搭载率达51.58%,较2023年增长显著 [19] - 线控制动可缩短制动时间、提升能量回收效率,但完全电子机械制动(EMB)仍受法规限制 [19] - 线控转向(SBW)渗透率不足1%,技术难度高且市场需求未迫切,代表车型包括特斯拉Cybertruck和蔚来ET9 [22][23] 舒适性选择类 - 线控悬架聚焦驾乘舒适性,包括连续可变阻尼悬架(CDC)、空气悬架和主动液压悬架 [25][26][28] - CDC成本较低,已应用于20万元级别新能源车(如比亚迪汉、理想L6);空气悬架成本提升上万元,多见于30万以上高端车型 [26][28] - 主动液压悬架(如奔驰Magic Body Control、比亚迪云辇)可主动抵消震动,但成本与能耗最高,仅见于旗舰车型 [28] 行业趋势 -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推动线控技术分化,低难度、高感知环节(如线控油门、CDC)已普及,高难度领域(如线控转向)仍需等待高阶自动驾驶落地 [32] - 线控悬架成为智能汽车底盘竞争焦点,普及度逐级提升 [29]
汽车零部件行业2025年度中期投资策略:优质赛道穿越周期,机器人转型星辰大海
长江证券· 2025-07-07 19:43
报告核心观点 - 智电变革下行业持续成长,中国有望涌现世界一流零部件企业,2025 年零部件投资有三条主线,即国内智能化升级及国产替代、海外全球化布局企业收获、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人形机器人行业转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6][19] 引言:如何看待当下汽车零部件的投资机会 - 智电变革下行业成长,中国有望涌现世界一流零部件企业,2025 年下半年及后续零部件有数倍成长空间,投资有国内、海外、机器人三条主线 [19] - 从估值看,近期零部件长短期估值均处历史中枢之下,2021 年以来产业环境变化推动估值中枢提升;从盈利能力看,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使零部件板块盈利平稳提升 [21][23] 国内:智能化打开新空间,国产替代格局改善 - 智能科技化带来零部件增量空间,本土 Tier1 崛起,智驾系统相关零件随渗透率提升市场空间扩大,科技化配置升级带动相关领域放量,国内企业有望大幅配套 [25] - 部分细分赛道国产化率开始提升,未来诸多零部件行业国产化率有望从约 10%提升至约 30%以上,国内头部企业在部分行业市占率有提升空间 [29] - 智能化成整车厂胜负手,消费者更关注汽车智能化程度,预计 2030 年国内乘用车 L2 及以上智能汽车智驾功能标配市场渗透率超 90%,NOA 标配搭载量超 2300 万辆 [29] - 中国汽车电动化进入下半程,智能化平价时代已至,随着相关因素推动,国内智驾渗透率将加速提升 [32] - 激光雷达渗透率和装载数量上升,国内市场由国内厂商主导,2024 年市场空间 37.9 亿元,2028 年有望达 127.5 亿元,CAGR 为 35.4% [34] - 智驾芯片市场规模随智驾渗透率提升而扩大,2024 年市场规模 217 亿元,2028 年预计达 496 亿元,CAGR 为 23.0%,国产智驾芯片具备挑战海外龙头的竞争力 [39] - 线控制动在新能源车中渐成标配,市场空间有望扩大,2024 年为 146 亿元,2028 年预计达 261 亿元,CAGR 为 15.6%,国内伯特利等本土供应商已开始突破 [41] - 汽车座椅单车价值量提升推动市场空间扩大,2024 年为 1195 亿元,2028 年有望达 1442 亿元,CAGR 为 4.8%,继峰股份有望成新头部企业 [50] - 车灯智能化升级和个性化发展开辟增量,市场空间有望扩大,2024 年为 1205 亿元,2028 年有望达 1706 亿元,CAGR 为 9.1%,国内市场由华域视觉、星宇股份主导 [56] - 汽车玻璃产品升级,市场有望扩容,2024 年市场空间为 265.3 亿元,2028 年有望达 447.0 亿元,CAGR 为 13.9%,福耀玻璃国内龙头地位稳健 [60] 海外:优质零部件出海打开新篇章 - 国内零部件企业凭借优势切入全球供应链,加速海外扩张,2015 - 2024 年海外业务收入增长,占总营收比重上升,未来中国汽零有 2 倍以上成长空间 [64] - 美国加征关税未使整体进口波动,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在高关税下仍具竞争力,零部件企业海外盈利能力较好 [68][72] - 中国和墨西哥出口美国关税情况不同,符合美墨加协议的企业仍处零关税,利好全球产能布局企业 [74][76] - 墨西哥产量增加,美国产能向其转移,整车新增投资超百亿,符合美墨加贸易协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受益 [76][82] - 中国零部件企业广泛开启全球化布局,在北美多在墨西哥布局产能,在欧洲主要选择德国、波兰等地,通过并购和建厂布局市场 [89][106] - 欧洲轻型车 2025Q1 销量同比下降,新能源短期冲高,碳排放政策延缓和取消企业燃油车补贴将影响新能源发展 [97][103] 人形机器人:即将实现 0→1,打开汽零中长期广阔成长空间 - 2024 年人形机器人发展百花齐放,2025 年迎来加速发展期,在量产、成本、技术上有突破,技术路线多样,场景应用积极 [109][111][123] - 减速器以谐波、行星为主,探索新型减速器,三者应用领域成熟稳定,可替代性低 [126][132] - 国内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发展多样,多种技术路线并行,企业快速追赶,腱绳传动式中 UHMWPE 纤维是主流腱绳材料 [135][139] - 机器人轻量化可提高运动和续航能力,材料优化是主要方式,镁铝合金和 PEEK 材料受关注,LCP、PPS、PA 等塑料材料也有应用 [141][146][150] - 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能力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 1500 亿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2025 年量产,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 [151][157] 投资建议:把握国内优质赛道、全球化以及人形机器人转型机遇 - 看好汽车零部件板块,国内推荐伯特利、福耀玻璃等,海外推荐新泉股份、敏实集团等,人形机器人领域推荐拓普集团等 [10][161]
深度 | 智能驾驶系列专题: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6 21:57
智能驾驶与线控底盘趋势 - 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层面,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通过电子元器件取代机械件提升响应速度[1][12] - 线控底盘实现XYZ三轴电子化,将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控制,适配高阶智能驾驶需求[15]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需求(减重15%)和模块化开发需求[17] - 当前线控制动国内渗透率近60%,线控悬架渗透率4%+,线控转向受法规限制进展较慢[1][20] 转向系统升级路径 - 转向系统从机械转向(MS)到电控转向(EPS)再到线控转向(SBW)升级,ASP从1000元提升至4000元[3] - EPS当前主流方案,2024年国内渗透率99%+,市场规模380亿元,预计2028年达480亿元[3][53] - EPS产品从C-EPS向R-EPS升级,R-EPS传动效率更高,价格达2200元以上[51][53] - 国内EPS市场外资主导,博世华域合资占27%,耐世特占16%,浙江世宝等加速替代[54][56] 线控转向发展现状 - 线控转向(SBW)取消机械连接,响应更快,适配L3+智能驾驶和Robotaxi无方向盘设计[5][67][73] - 2025年为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蔚来ET9率先搭载,2030年国内渗透率有望超30%,市场规模350亿元[5][26][105] - 全球线控转向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800亿元,渗透率25%[5][105] - 国际厂商捷太格特、采埃孚等先发优势明显,国内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加速布局[28][110] 线控转向技术特点 - SBW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核心增量为路感模拟器[71] - 相比EPS,SBW响应速度提升至1-10ms级别,释放前舱空间[95] - SBW技术壁垒在于安全冗余设计及成本控制,需解决传动比设定、系统稳定性等挑战[99] - 航空领域成熟应用,2021年法规松绑后加速上车[97] 线控底盘产业影响 - SBW补齐线控底盘能力,实现车身与底盘解耦,缩短整车研发周期1-2年[116][118]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统一域控制器协同管理各子系统[121] - 滑板底盘为终局形态,集成转向、制动等实现四轮独立驱动[124] - 蔚来、比亚迪、华为等车企积极布局智能底盘技术[127][128]
亚太股份(002284) - 2025年06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6 15:48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自1979年建立,专注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四十多年,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国内知名整车企业和国际著名汽车跨国公司,自营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进入大众、通用等采购平台 [3] - 公司是零跑汽车供应商,提供制动器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并向其推广新产品和新技术 [5] 产品配套情况 -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公司配套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逐年提升,与下游新能源整车产销量正相关,可提供基础制动系统等产品与技术 [2] 生产基地布局 - 公司主要有萧山本部、安徽广德和湖州安吉三大生产基地,在柳州、广州、长春等地也有生产基地,摩洛哥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6] 公司优势分析 - 作为国内汽车制动系统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可根据整车厂具体车型和参数定制开发,与外资品牌相比,具有性价比高、服务好、反应速度快等优势,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7] 业绩增长因素 - 受益于国内汽车销量增长和国际市场新项目上量,规模效应显现,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推动降本增效和工艺优化,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推动业绩增长 [4]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两年扩大市场覆盖面,开拓合资品牌全球采购平台及主流自主品牌市场,加快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应用,争取更多项目 [8] 产能调整策略 - 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维持较高水平,产品产量由整车销售情况决定,会根据定点项目市场销量增加产线、扩大产能以满足客户需求 [8]
亚太股份(002284) - 2025年06月11日-1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2 15:54
公司业务配套情况 - 公司销售中配套新能源汽车的占比逐年提升,与下游新能源整车产销量正相关,可提供基础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线控制动以及轮毂电机等产品与技术 [1] 线控制动产品情况 - 线控制动产品新增项目定点,2025年2月6日、6月4日披露的两个项目预计生命周期销售总金额为12亿元,会根据客户量产时间推进 [1][2] 公司竞争优势 - 作为国内汽车制动系统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可定制开发,与外资品牌相比,具有性价比高、服务好、反应速度快等优势,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国内外整车企业加大本土化采购带来发展机遇 [3] 公司生产基地情况 - 主要有萧山本部、安徽广德和湖州安吉三大生产基地,在柳州、广州、长春等地也有生产基地,摩洛哥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4] 公司角模块情况 - 深耕角模块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集成轮毂电机、电子机械制动等,实现车辆各系统独立控制,赋予车辆原地转向、横向移动等功能,拓展应用场景,为智能驾驶普及奠定基础 [5] 公司业务布局情况 - 目前暂未涉及机器人相关业务,但线控制动、EMB等产品会用到滚珠丝杠和无刷电机,相关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6] 公司产能与应对策略 - 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产品产量由整车销售情况决定,会根据定点项目市场销量增加产线、扩大产能;整车企业有年降要求,公司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内部管理应对降价压力 [7]
亚太股份(002284) - 2025年06月0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5 15:28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和现场参观 [2] - 参与单位及人员包括价远投资、兢典产业等多家机构和个人投资者 [2] - 活动时间为2025年6月4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邱蓉和证券办李琼婷 [2] 公司客户与市场情况 - 公司自1979年成立专注汽车制动系统,客户资源广泛,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国内知名整车企业和国际汽车跨国公司,进入大众、通用等采购平台,正开拓更多客户群体 [2][3] - 公司是零跑汽车供应商,提供制动器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正推广新产品和技术争取更多项目 [4] 公司生产基地情况 - 公司有萧山本部、安徽广德、湖州安吉三大主要生产基地,在柳州、广州、长春等地有生产基地便于就近配套,摩洛哥生产基地项目有序推进 [4] 公司财务与经营情况 - 受益于国内汽车销量增长和国际市场新项目上量,规模效应显现,同时优化产品结构、降本增效、工艺优化,毛利率提升推动业绩增长 [5] - 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有年降要求,公司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内部管理应对降价压力 [6] 公司产品与产能情况 - 公司有EMB产品技术储备,尚未量产,市场投放日期根据客户项目计划决定 [7] - 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较高水平,产量由整车销售情况决定,会根据定点项目市场销量增加产线、扩大产能 [8] - 公司配套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可提供基础制动系统等产品和技术,争取更多客户和项目 [9][10]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扩大市场覆盖面,开拓合资品牌全球采购平台和主流自主品牌市场,加快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应用争取更多项目 [10]
国泰海通:线控制动技术路径迭代 国产厂商有望换道超车提升市占率
智通财经网· 2025-06-05 11:15
线控制动技术发展 - 线控制动通过电信号实现制动 是智能底盘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智能驾驶对安全性的要求 [1] - 线控制动有EHBTwo-box EHBOne-box EMB三种技术路径 EHB使用电动机代替真空器驱动液压泵 EMB取消液压结构实现全线控制动 [2] - EHBOne-box为当前主流选择 占比从2021年20.5%跃升至2024年63.4% [3] EMB技术优势与进展 - EMB具备响应速度快 控制精度高的性能优势 能大幅提高主动安全能力 契合智能驾驶发展趋势 [3] - EMB之前未量产的瓶颈在于电机耐久性问题及法规缺失 随着技术迭代与法规进展 正从研发走向量产 [3] - 符合现有法规的前湿后干HBBW系统有望率先实现量产上车 [3]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外厂商占据EHB主导地位 2024年1-6月线控制动市场国外厂商合计占60%以上份额 [4] - 国内厂商重点布局EMB研发 国内外厂商EMB研发进度相近 国产厂商可绕过液压控制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1][4] - 预计2030年线控制动市场规模达257.5亿元 其中EMB在2025年实现量产突破 2030年达119.8亿规模 [4] 国产厂商布局与行业展望 - 伯特利 亚太股份 菲格科技等12家国产厂商布局EMB研发 [5] - 线控制动行业有望在EMB量产中提升国产化率 [5]
亚太股份年内斩获20亿定点 首季净利增65%毛利率19.11%
长江商报· 2025-06-05 07:12
新定点项目 - 公司近期获得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新能源车型集成制动控制模块(IBS onebox)定点,生命周期销售总金额约2亿元,预计2026年一季度量产 [1][3] - 2025年内累计获得3个定点项目,包括两个国内新能源车型IBS onebox项目(10亿元、2亿元)和一个国外前卡钳及鼓式制动器项目(8亿元),总金额约20亿元 [2][4] - 新定点项目体现公司电子产品开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对2025年收入及利润暂无重大影响 [3] 业务布局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为一级零部件系统供应商,产品涵盖底盘系统部件、汽车电子、线控制动及轮毂电机,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系统可支持整车智能化及自动驾驶 [5] - 客户资源覆盖吉利、长安、长城等国内车企及大众、通用、本田等国际品牌,销售网络遍及南北美、欧洲、中东等地 [5] - 拥有萧山、安徽广德、湖州安吉三大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摩洛哥生产基地项目有序推进 [5] - 截至2024年末持有有效专利766项(发明专利134项),2024年研发投入3.15亿元(占营收7.4%),同比增长33.16%,研发人员占比13.23% [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42.60亿元(同比+9.96%),净利润2.13亿元(同比+119.62%),创年度最佳成绩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58亿元(同比+23.15%),净利润1亿元(同比+65.35%),毛利率达19.11%(上市以来同期新高) [2][8][9] - 期间费用率持续优化,从2023年13.89%降至2024年12.7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1.83% [8] -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汽车销量增长、国际项目上量、产品结构优化及降本增效措施 [8]
国泰海通|汽车:AEB强标法规出台,线控制动渗透提速
AEB强标法规影响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拟实施日期为2028年1月1日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有望成为标配[1] - 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AEB搭载率为63% 同比提升5 6个百分点 其中20万元以上车型搭载率超90% 15-20万元车型接近80% 10万元以下及10-15万元车型搭载率仅为3%和48%[1] 硬件需求与市场格局 - AEB所需硬件分为智能驾驶(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 控制器)和底盘执行(ESC或线控制动)两部分[2] - ESC市场目前由外资主导 存在国产替代机会 线控制动因制动效率更高 新规有望加速其渗透[2] 行业趋势 - 强标法规将推动制动系统电控装置渗透率提升 线控制动技术渗透预计提速[1][2] - 不同价位车型AEB搭载率差异显著 中高端市场接近饱和 低端市场渗透空间巨大[1]
工业互联ETF(159778)涨超2%,AEB强标法规出台,ESC国产化替代机会较大
新浪财经· 2025-05-29 14:28
市场表现 - 中证工业互联网主题指数(931495)强势上涨1 94% 成分股中华大九天(301269)上涨15 75% 德赛西威(002920)上涨10 00% 工业富联(601138)上涨5 97% 四维图新(002405)和新大陆(000997)等个股跟涨 [1] - 工业互联ETF(159778)上涨2 36% 最新价报0 83元 近1年累计上涨16 81% [1] 政策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拟实施日期为2028年1月1日 [1] -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有望成为标配 带动制动系统各类电控装置渗透率提升 [1] 行业分析 - AEB所需硬件分为智能驾驶(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控制器)和底盘执行(ESC或线控制动)两部分 [2] - ESC目前主要由外资主导 国产化替代机会较大 线控制动因制动效率更高 新规有望带动其渗透率提升 [2] 指数成分 - 中证工业互联网主题指数选取50只涉及工业互联网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2] - 截至2025年4月30日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7 41% 包括比亚迪(002594)、汇川技术(300124)、北方华创(002371)、韦尔股份(603501)、海康威视(002415)、宁德时代(300750)、国电南瑞(600406)、科大讯飞(002230)、兆易创新(603986)、工业富联(601138) [2] 产品信息 - 工业互联ETF(159778)场外联接基金包括A类021082 C类021083 I类0228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