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tifacts
icon
搜索文档
程序员还写啥前端?Claude 工程师凌晨2点造出Artifacts:AI直接生成可交互App,现在又重磅升级了
AI前线· 2025-07-01 13:24
核心观点 - Anthropic升级Artifacts功能,使构建交互式AI工具更加轻松,无需编程技能[1] - Claude聊天机器人正式向实用工具平台转型[2] - 数百万用户已创建超过五亿个"作品",涵盖生产力工具和教育游戏[4] - Artifacts功能最初用于生成网站,后发展为可共享的应用程序开发平台[5][7] - 该功能代表AI交互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静态响应转向动态交互体验[17] 功能更新 - Artifacts拥有专属空间,用户可从Claude应用侧边栏访问,整理和查找项目更方便[15] - 支持移动设备和桌面设备,但电脑可访问全部功能[16] - 用户可浏览精选项目获取灵感,几分钟内定制现有作品,或通过简单对话从头构建[21] - 新功能使创作更简单,模糊了AI辅助与软件开发之间的界限[17] 用户反馈 - 用户创建游戏、智能导师和数据分析器等应用程序,体验丝滑[18][19] - 博主测试后认为Artifacts类似"按需构建应用",可能减少对传统SaaS工具的依赖[20][22] - X用户称赞其创新性,认为它实现了GPT Store未能做到的功能[9][24] 商业模式 - 免费向所有用户提供Artifacts体验,包括免费帐户用户[31] - 专业版和团队版提供更多功能和更高使用限额,采用免费增值模式[31] - 强调免费共享以建立社区参与度,与传统软件市场不同[31] 行业影响 - Gartner预测到2025年70%的新应用程序将使用低代码或无代码技术[33] - 催生"平民开发者",41%的企业已启动相关计划[33] - AI开发工具与传统编程互补,专业开发者仍负责复杂系统和安全治理[33] - 预计到2030年全球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将达到1870亿美元[34]
程序员还写啥前端?Claude 工程师凌晨2点造出Artifacts:AI直接生成可交互App,现在又重磅升级了
36氪· 2025-06-27 20:38
核心观点 - Anthropic升级Artifacts功能,使Claude从聊天机器人转型为实用工具平台,用户无需编程即可创建交互式AI应用[1][3] - Artifacts推出一年内用户创建超5亿个作品,涵盖生产力工具和教育游戏等[3] - 新版本优化共享功能并增强应用能力,提供专属空间整理作品[10][11] - 该功能被视为比OpenAI的GPT Store更成功的创新,实现人机协作编辑模式[5][8] - 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免费用户可共享作品,付费版提供更高限额[23] 产品功能更新 - 新增侧边栏专属空间,支持浏览精选项目和整理个人作品[10] - 移动端可创建/查看作品,但完整功能需电脑端[11] - 支持从静态输出(如文本/代码)升级为动态交互应用(如抽认卡生成器)[11] - 强化协作性:用户编辑意见与AI执行结合,形成迭代工作流[8][13] 用户反馈与案例 - 用户Fraser用Artifacts开发卡牌游戏UI工具箱,效率提升显著[5][6] - YouTube博主测试后认为其接近"按需应用"概念,可能减少对SaaS工具的依赖[14][16] - X平台用户评价其实现"氛围编码",实时可视化结果[19] 行业影响与趋势 - 代表从静态UX向定制化按需生成软件的转变[14][16] - Gartner预测2025年70%新应用将采用低/无代码技术,2020年仅为25%[24] - 催生"平民开发者"现象,41%企业已启动相关计划[24] - 低代码市场预计2030年达1870亿美元,与传统开发共存[24] 竞争格局 - 直接对标OpenAI Canvas功能,但更侧重可共享应用而非内容编辑[12] - 差异化定位:Anthropic专注功能性应用界面,OpenAI主攻对话代理[13] - 早期案例包括交互式游戏、智能导师和数据分析工具[13] 商业模式 - 免费策略吸引用户,专业版20美元/月,团队版25-30美元/月[23] - 免费共享作为客户获取手段,培养用户社区[23] - 反映AI行业免费增值趋势,基础功能引流,高级功能变现[23]
深度|Anthropic首席产品官:从Claude到MCP,最好的AI产品不是计划出来的,是从底层自发长出来的
Z Potentials· 2025-05-25 12:37
AI生成内容的未来 - AI生成内容的核心问题不是真假之辨,而是内容的可信度与能否引发共鸣 [3] - 长期来看,大多数内容将由AI生成,"是否AI生成"的问题将变得无意义 [3][7] - 未来重点将是内容的来源、溯源和引用问题,AI反而可能更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3][7] - AI只是讲故事者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关键在于能否讲出吸引人的故事 [3] AI产品开发方法论 - 优秀AI产品的标准始终是能否解决真实问题 [4] - 最好的AI产品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从底层自发长出来的 [5][7] - 产品开发路径应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 [5][7] - Artifacts最初是一个研究原型,后来才进入产品化阶段 [5] - MCP协议起源于两个工程师的"小火花",后来发展为行业标准 [6] MCP协议的发展 - MCP最初设计目标是引入上下文,现已能集成GitHub、触发Zapier等操作 [8] - 下一阶段目标是让模型不仅能"理解"还要能"行动",自动执行工作流 [8] - 未来将探索AI Agent之间的协作,可能形成新的AI经济系统 [8] - 公司内部已开始讨论"Agent雇佣其他Agent"的场景 [8] AI在编程领域的应用 - 公司内部超过70%的Pull Request由Claude代码生成 [10] - 模型生成的代码是否用户喜欢用比Benchmark分数更重要 [10] - 正在探索生成式AI在整个开发流程中的定位 [10] - 面临代码审查、技术架构可控性等新问题 [10] AI对组织效率的影响 - AI让工程效率提升后,组织中的"非工程环节"低效变得更加明显 [11] - 以前一个对齐会议耽误一个工程师一小时,现在等于耽误8小时的AI产出 [11] - 模型可以总结会议、提出建议,但还无法帮助做出组织层面的决策 [11] AI在组织中的应用 - 非技术团队如销售团队开始主动使用模型 [12] - 公司内部文化发生变化,从犹豫使用AI到鼓励使用AI [13] - 内部工具帮助打破"AI使用羞耻感",推动AI融入日常工作 [13] - 模型被用作"思维合伙人",用于战略文档、绩效评语等 [12] AI Agent发展方向 - 目标是让AI Agent成为下一代"数字员工" [14] - 需要配套系统:记忆能力、高级工具调用、自动适应组织结构、可验证性 [14] - 模型不仅要更强大,还需要一整套配套系统支持 [14] - 不打算做生态里的每一个环节,但希望成为构建的基石 [14] AI产品面临的挑战 - AI产品对新手来说仍然太难用 [16] - 使用路径稍微偏离主线,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6] - 模型能力很强,但实际能用好的用户太少,潜力远未释放 [16] - 与当前偏重"工作场景"而非"日常娱乐"有关 [16] 研究与应用平衡 - 产品团队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研究成果 [18] - 理想AI产品团队应包括产品经理、工程师、Applied AI人员、微调团队成员 [18] - 目前只有约10%的研究人员参与到产品中 [18] - 基础性研究如让模型更好执行指令仍在投入 [18] AI Agent交互协议 - 关键问题是Agent要不要透露信息、透露多少 [19] - 模型本能想"讨好"用户,容易透露太多或过度保守 [19] -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大规模部署时进行可审计 [19] - 这些问题既是产品设计问题,也是研究课题 [19] AI应用层产品常见问题 - 很多AI产品从"轻量AI"开始,逐步变"重AI",但结构拖后腿 [20] - 应用没有暴露足够多的"操作原语"给模型使用 [20] - 应该先考虑AI怎么用产品,让AI成为产品的"主要使用者"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