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
搜索文档
受益多模态应用高速发展 阜博集团(03738)推出AI音乐检测服务
智通财经网· 2025-11-21 13:28
据悉,阜博集团AI音乐检测服务依托先进的音频、旋律与人声识别技术,通过提升检测准确率与真阳 性率,构建音乐内容生态的 "版权防火墙"。随着NanoBanana、Gemini 、Sora2等多模态模型的密集落 地,AI 音乐因算力成本更低、成品成熟度更高已出现可规模化变现的作品,行业对 AI 生成内容的识别 与确权需求持续激增,阜博集团此次布局正顺应这一核心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该服务的快速落地得益于公司此前对音频内容识别技术提供商 PEX的收购,形成技术 协同优势,助力公司顺利跟上多模态音频端的关键发展节奏,为串流平台、音乐发行商及版权协会提供 关键支持。业绩层面,阜博集团已从多模态需求扩张中持续受益,25年三季度收入增长超27%,其中主 要来自Youtube平台的美国业务收入增长达33%。收入增长核心动力之一来自AI生成视频数量的快速攀 升。当前公司管理的活跃资产中已有9.1%为AI相关内容,增速远超整体活跃资产增长,对公司收入形 成实质性贡献。 智通财经APP获悉,11月21日,阜博集团(03738)宣布推出AI音乐检测服务。该服务面向数字平台、音 乐发行商及版权管理组织,旨在精准区分人类创作与 AI 生 ...
传媒互联网周报:Marble3D世界模型公测,持续看好板块机会-20251120
国信证券· 2025-11-20 18:02
行业投资评级 - 传媒互联网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核心观点 - 持续看好游戏、IP潮玩景气周期,游戏板块近期调整提供良好布局机会 [4] - 关注内容政策转向与AI应用机会,重点把握AI动漫短剧、营销、教育等应用场景 [4] - 板块景气度持续改善,结合历史日历效应及基本面催化,行业有望触底向上 [35] 板块市场表现 - 本周(11月10日-11月16日)传媒行业下跌2.31%,跑输沪深300指数(-0.66%)和创业板指(-1.68%)[1][12] - 传媒板块在所有板块中周涨跌幅排名第23位 [1][13] - 周涨幅靠前的公司包括祥源文旅(17%)、三维通信(10%)、新华都(8%)和天下秀(8%)[13] - 周跌幅靠前的公司包括粤传媒(-19%)、昆仑万维(-11%)、荣信文化(-11%)和恺英网络(-9%)[13] AI技术动态 - World Labs推出Marble 3D世界模型公测版,支持从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可导航3D虚拟世界 [2][16] - 可灵2.5 Turbo模型上线全新首尾帧功能,在动态效果、文本响应等维度较2.1模型有显著提升 [2][17] - 月之暗面开源AI代理开发框架Kosong,具备异步工具编排和插件化设计等特性 [2][17] - HeyGen发布新一代视频翻译引擎,实现跨语言视频本地化的高质量输出 [31] - 科大讯飞推出全国产算力星火X1.5大模型,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2] 行业数据跟踪 - 本周电影票房达5.81亿元,票房前三名分别为《浪浪人生》(3.38亿元,占比58.2%)、《惊天魔盗团》(1.25亿元,占比24.1%)和《铁血战士:杀戮之地》(0.34亿元,占比5.8%)[3][17] - 下周即将上映电影中,《狂野时代》猫眼想看人数达33.7万 [20] - 网络剧播映指数前三名为《唐朝诡事录之长安》(83.58)、《水龙吟》(82.49)和《四喜》(80.48)[22] - 综艺节目播映指数前三名为《现在就出发第3季》(78.98)、《喜人奇妙夜第二季》(77.33)和《花儿与少年同心季》(76.81)[25] - 2025年10月中国手游海外收入前三名分别为点点互动《Whiteout Survival》、点点互动《Kingshot》和柠檬微趣《Gossip Harbor: Merge&Story》[24][26] - 中国区iOS游戏畅销榜排名居前的包括《三角洲行动》、《王者荣耀》和《三国:谋定天下》[29] 重点公司推荐 - 游戏板块推荐巨人网络、恺英网络、吉比特、心动公司等标的 [4][35] - IP潮玩板块重点推荐泡泡玛特,同时推荐浙数文化、姚记科技 [4][35] - 媒体端推荐分众传媒、哔哩哔哩,关注经济底部向上带来的广告投放增长 [4][35] - 影视内容板块推荐平台(芒果超媒、哔哩哔哩)、内容(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及播放渠道(万达电影)[4][35] - AI应用方向推荐中文在线、昆仑万维、阅文集团、汇量科技、浙文互联等 [35]
马斯克旗下Grokipedia被批抄袭维基百科,引入无来源错误信息
36氪· 2025-11-17 20:12
Grokipedia内容质量问题 - 非营利事实核查机构PolitiFact评估认为Grokipedia存在严重内容剽窃和事实准确性缺失问题,严重损害其作为可靠信息来源的信誉[2] - PolitiFact调查分析了885,279篇文章,发现大多数直接复制维基百科文本,并在部分条目中引入无来源支持的错误或误导性声明[2] - 抄袭检测工具Copyscape分析显示许多文章与维基百科匹配度高达96%,但Grokipedia常忽略引用列表,导致读者无法验证信息来源[3][4] Grokipedia运营机制缺陷 - 平台编辑机制缺乏透明度,注册用户可建议修改但无编辑历史显示,错误修正过程不明确[6] - 维基媒体基金会指出Grokipedia通过不透明算法选择性提取志愿者创作内容,与维基百科公开可审查的过程形成鲜明对比[3][5] - 东北大学传播研究副教授指出维基百科优势在于数千志愿者协作,而Grokipedia忽略了这一核心本质[4] Grokipedia具体错误案例 - 在"星期一"条目中完全省略维基百科的22个参考来源,仅标注内容改编自维基百科[3] - 军事理论概念"顶点"条目错误引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作章节,该章节并未引入这一概念[4] - "诺贝尔物理学奖"条目新增无引用支持的错误声明,称物理学奖传统上是第一个颁发的奖项,而实际上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颁发[4] 行业背景与竞争态势 - xAI公司于今年10月推出Grokipedia,本意是为维基百科打造强劲对手[2] - 埃隆·马斯克宣称Grokipedia将在广度、深度和准确性上超过维基百科几个数量级[3] - Grokipedia上线正值xAI公司与苹果和OpenAI的诉讼风波中,后者指控这些公司涉嫌压制AI竞争[6]
外卖档口用AI营造“网红门面” 技术不能成非法牟利工具
经济日报· 2025-11-13 08:28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被滥用于商业宣传,如外卖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精品堂食店”图片,导致消费者实地探访后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引发广泛批评并损害商家信誉 [1] - 滥用AI生成内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公众对技术滥用表示担忧,认为其可能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1] - 技术应用必须向善,不能作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司法裁判已明确规范AI技术应用的边界,强调对自然人基本权利的保护是底线 [2] - 亟需规范商业活动中AI生成内容的使用,商家需诚信经营并主动标识AI内容,平台需加强监管,有关部门需完善监管规则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3] AI技术滥用案例与市场反应 - 具体案例为外卖档口利用AI技术包装出“精品堂食店”形象,但实地场景与宣传图片大相径庭 [1] - 真相曝光后相关商家受到广泛批评,许多消费者表示不再光顾该饭店,证明利用AI营造假象无法带来可持续的流量 [1] AI技术滥用的风险与公众担忧 - 随着AI生成内容日益逼真,其被误用、滥用或恶意使用会带来很大安全风险 [1] - 公众担忧体现在需要费力辨别图像真伪,以及认为恶意使用AI会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1] 商业推广中AI使用的合规要求 - 商业推广使用技术手段包装产品和服务的前提是合法合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1] - 商家需清楚、明白地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等作出详细标识 [1] - 使用AI生成内容必须严格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对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且标识的字号、节奏、时长等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 [1] 滥用AI的法律后果与消费者权益 - 商业推广越过合规红线滥用AI内容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2] - 即便滥用AI能一时吸引顾客,也难以实现长久发展 [2] - 司法案例表明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擅自创设、使用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例如全国首例“AI陪伴案” [2] 行业规范与监管建议 - 商家应诚信经营,主动按规定对AI生成内容作出标识,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3] - 平台应加强监管,督促撤换不真实或不符合要求的图片,善用客户评价机制,履行“把关人”责任 [3] - 有关部门需完善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规则或指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倡导诚信经营 [3] - 建议消费者对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网红门店”多留一个心眼,仔细辨别、理性判断 [3]
“AI假象”带不来流量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4
行业现象与风险 - 外卖档口利用AI技术包装出"精品堂食店"的宣传图片与实地场景大相径庭,引发消费者批评并导致商家声誉受损 [1] - AI生成内容日益逼真,若被误用、滥用或恶意使用会带来很大安全风险,公众担忧其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1] - 商家使用AI生成内容若与实际情况不符,即便一时吸引顾客也难以长久发展,并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构成消费欺诈 [2] 合规要求与标准 - 商业推广中利用技术手段包装产品和服务必须确保内容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1] - 平台店铺使用AI生成内容须严格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对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 [1] - AI生成内容的标识字号大小、节奏快慢、时长等均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不能随意添加 [1] 监管与责任划分 - 司法裁判已明晰规则,例如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擅自创设、使用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 [2] - 平台应加强监管,督促撤换不真实或不符合要求的图片,善用客户评价机制履行"把关人"责任 [3] - 有关部门需完善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规则或指引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3] 行业建议与消费者应对 - 商家应诚信经营,若使用AI生成内容装点门面应主动按规定作出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3] - 消费者面对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精品堂食店"应多留一个心眼,仔细辨别、理性判断以避免被"AI假象"蒙蔽 [3] - 技术应当向善不能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商家需用技术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非制造假象 [3]
整蛊式AI生成内容突破了底线
北京青年报· 2025-11-12 09:33
AI生成内容的社会危害 - 广州番禺小区发生业主利用AI生成流浪汉闯入家门图片的恶作剧事件 导致业主群内虚惊并引发热议[1] - 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类似AI整蛊图片 视频及制作教程 仅需上传自家照片和输入指令即可在几秒内生成几可乱真的图片[1] - 类似AI整蛊行为已在多地上演 部分事件导致警方连夜出警[1] - 此类行为严重浪费公共安全资源 警方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处理虚假报警 影响真正紧急警情的处理效率[2] - 对受惊吓业主和家人造成长期心理冲击 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2] - 行为参与者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因其行为已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2] AI滥用的扩散趋势与技术门槛 - 类似AI生成内容容易引发效仿 且形式日益多样 包括伪造名人言论 制造虚假新闻 生成恐怖场景和编造灾难信息等[2] - 这些行为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底线[2] - AI技术发展和普及使生成虚假内容的门槛越来越低 几乎任何人都可轻松上手[2] - 未来可能有更多人参与此类不良行为 社会潜在风险将越来越大[2] 技术监管与平台责任 - 事件反映出当前AI技术监管存在滞后性问题[3] - 亟需强化AI技术监管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AI生成内容的使用规范和法律责任[3] - 网络平台需承担社会责任 加强对类似内容的审核 防止不良信息肆意传播[3]
马斯克发布 AI 生成视频引争议,作家欧茨犀利批评其缺乏文化素养
搜狐财经· 2025-11-10 15:10
公司动态 - 特斯拉股东批准了一项潜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1] -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其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布了两段由其公司xAI推出的全新图像与视频生成工具Grok Imagine制作的视频[3] - 第一段视频根据提示词“她微笑着说道:‘我将永远爱你。’”生成 画面为动画女性站在雨中的街道上说出这句话[3] - 第二段视频生成女演员西德妮・斯威尼以合成语音说“你真是尴尬到家了”[3] 行业技术 - xAI公司推出全新图像与视频生成工具Grok Imagine[3] - AI生成内容现象日益普遍 包括生成女性形象及与聊天机器人建立浪漫关系[5] 市场反应 - X平台用户对马斯克发布的“永远爱你”视频反应负面 有人称之为“史上最具离婚气质的帖子”和“该网站有史以来最令人伤感的帖子”[5] - 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批评马斯克发帖内容未体现其享受生活或对朋友、家人等常人珍视事物的认知[5] - 欧茨进一步评论马斯克看似完全缺乏教养与文化素养 并称一些最贫困用户生活中接触到的美与意义都远胜于这位世界首富[5] - 马斯克回应欧茨的批评 称其是“骗子 且以刻薄为乐 绝非善类”[7]
早报 | 南航通报员工3000米体测猝死;寒武纪回应前CTO天价索赔;马斯克称5年后不再有手机和App;黄仁勋套现超10亿美元
虎嗅APP· 2025-11-03 07:52
OpenAI业务发展 - OpenAI取消Sora 2视频工具邀请码限制 面向美国 加拿大 日本和韩国用户开放下载 这是Sora首次大规模扩容并首次覆盖亚洲市场 但开放是限时的 旨在测试服务器承载能力与用户反馈 [3] - Sora一段10秒视频消耗的GPU资源相当于数千次ChatGPT查询 单条计算成本约在0.5至2美元区间 为缓解资源紧张 平台已推出4美元点数包 提供额外10次生成额度 [3][4] - OpenAI计划构建Sora经济 未来版权角色 知名人物的出镜将可按次收费并给予版权所有者分成 版权方将获得更细粒度的使用控制权 [4] OpenAI财务状况 - 微软财报意外披露OpenAI财务状况 显示其在单季度内可能遭遇超过11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这一数字远超市场预期 [7] - 微软在截至9月30日的季度财报中透露 其对OpenAI的权益法投资导致净利润减少31亿美元 基于微软持有OpenAI约27%的股权 这意味着OpenAI该季度净亏损约115亿美元 [7] - 该亏损规模对比OpenAI今年上半年仅43亿美元的营收显得格外突出 微软目前已向OpenAI投入116亿美元 占其130亿美元承诺投资的绝大部分 [7] AI行业投资与收益 - Alphabet和亚马逊对AI初创公司Anthropic的押注转化为巨额账面收益 Alphabet三季度利润中包含107亿美元的股权证券净收益 部分来自Anthropic [16] - 亚马逊三季度利润飙升38% 其对Anthropic的投资贡献了95亿美元的税前收益 该收益体现在亚马逊当季的非经营性收入中 [16] - 这标志着对生成式AI私人公司的投资热潮开始在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中显现 [17] 半导体行业动态 - 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表示 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目前全球产供链的混乱 中国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9] - 安世中国回应荷兰安世半导体决定停止向东莞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一事 指责对方说法不实 并指出荷兰安世半导体欠付ATGD货款达10亿元人民币 [21] - 安世中国表示目前库存充足可稳定满足客户需求至年底及更长时间 并已启动预案验证新晶圆产能 预计明年起无缝衔接供应 [22] 科技领袖观点与动向 - 英伟达黄仁勋完成其年度减持计划 自6月开始售股以来已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 目前其个人财富达1760亿美元 年内增加613亿美元 仍持有公司约3.5%的股份 [12][13] - 黄仁勋表示希望向中国客户销售英伟达芯片 并认为低估华为惊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 指出华为是一家拥有非凡技术的公司 [29] - 马斯克预测未来五到六年内 人类消费的大多数内容将由AI生成 人们将不再使用传统手机 设备核心逻辑将转变为服务器端AI与设备端AI的实时互动 未来将不再需要操作系统或App的概念 [14] AI技术前景与影响 - 创新工场李开复指出 伴随AI Agent发展 公司将有多种职能Agent 这些Agent可协作帮助人类完成任务 公司CEO将成为AI总指挥 整个组织架构将被改变 [29] - 李开复预测未来将出现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 这样的公司会用Agent来打造出有价值的企业 因为Agent可以24小时工作且可复制 [30]
这种没一点活人感的短视频,凭什么骗过全网
36氪· 2025-10-29 09:48
AI视频生成技术发展现状 - OpenAI推出Sora APP,可通过文字直接生成视频,采用竖屏、瀑布流和算法推荐设计,被称为“AI版抖音”[3] - 除Sora外,文生视频AI赛道涌现Grok、即梦等多款产品,微电影生成技术趋于成熟[5] - AI生成视频内容已占据互联网信息流的99%,牛津大学研究显示AI生成内容比例过半[29] AI视频内容的市场表现与商业化 - AI宠物短剧《真假猫咪公主》单集播放量达1.8亿,热度堪比一线大剧[5] - 国内AI宠物短剧IP单条定制广告报价高达8万元,接近真人短剧商业定价水平[9] - Sora运营成本高昂,每个生成视频消耗约1美元算力成本,用户日均可产出上百条视频[19] 行业影响与从业者反应 - 美国演员工会发布公告反对“合成演员”,强调表演必须以人类为核心,维护会员劳动权益[20] - AI演员Tilly Norwood亮相苏黎世电影节,好莱坞行业从戒备转向主动接触AI技术[20][24] - AI演员具备成本低、行程可控、无大牌行为等优势,对受预算与罢工困扰的行业形成吸引力[24] 用户行为与内容消费变化 - 观众被迫成为“AI判官”,刷视频时需判断内容是否为AI生成,造成心理负担[1][36] - AI生成内容同质化严重,热梗指令重复率高,创作门槛降低导致原创性稀缺[19] - OpenAI推出去水印服务,反映用户对手工制作内容的信任度高于AI生成内容[27] 技术伦理与认知挑战 - AI生成内容模糊真实与虚拟界限,部分视频将真实事件打上AI水印引发争议[29] - 人类对AI内容的恐惧源于分辨真伪能力缺失及被操纵感,传统“眼见为实”认知体系受到冲击[31] - 监管框架尚未明确,行业未就AI参与创作的程度达成共识,争议持续发酵[37]
52%比48%:互联网上AI生成的内容数量首超人类
36氪· 2025-10-28 19:02
AI生成内容的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5年5月,互联网上超过半数的英文书面内容(52%)由AI生成,数量首次超越人类创作内容[1][2] - AI生成内容的爆发式增长与ChatGPT的推出高度吻合,在其问世后的12个月内,AI生成文章已占据网络文章发布总量的39%[2] - 研究基于对2020年1月至2025年5月期间发布的6.5万篇英语网络文章的分析[2][6] 增长趋势与市场驱动因素 - AI生成内容在2024年11月实现历史性跨越,其数量首次超越人类创作内容,但增长势头在过去12个月中已明显趋缓[2][5] - 相较于聘请人类作者动辄花费数百美元,AI生成内容以其显著的成本优势成为企业拓展流量的新选择[2] - 单纯追求数量的AI生成内容在搜索引擎排名中表现不佳,难以实现预期的流量收益,这可能是增长放缓的原因[5] 技术能力与行业影响 - AI产出内容的质量在多数场景下已与专业人类作品相当,甚至更胜一筹,标志着其从模板化生成进化为高阶创作者[9] - AI技术正同步渗透至平面设计、视频制作与音频处理等创意领域,重构产业竞争格局[9] - 在生成式AI领域占据先机的企业,如OpenAI、谷歌与Anthropic,正将其技术模型打造为各行业内容生产的核心引擎[9] 检测技术与方法学 - 研究采用Surfer的AI检测器,以500词为一个分析单元,当算法判断文章中超过50%的内容为机器生成时,整篇文章即被归类为AI创作[7] - 检测工具的误报率为4.2%(在15894篇假设为人类撰写的文章中被错误分类的比例),漏报率仅为0.6%(在6009篇AI生成文章中未被识别的比例)[8] - 当前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尚未涵盖“AI生成初稿+人工深度编辑”的混合创作模式,且面对快速迭代的新型AI模型时识别准确率可能出现衰减[8] 搜索引擎与内容质量 - 谷歌在检测低质量AI内容方面表现出更高效率,在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中,只有14%是AI生成的[10] - 搜索引擎依然更青睐高质量的人类创作,单纯追求数量的AI内容在搜索引擎优化(SEO)方面价值有限[10] - 市场可能从“数量竞赛”转向“质量竞争”,具备独特视角、情感共鸣与思想深度的人类作品将重新获得市场认可[10] 新兴机遇与行业格局 - AI内容泛滥催生了验证需求,专注于AI内容检测与来源追溯的服务商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10] - 科技巨头面临微妙平衡,需在大力投资AI的同时确保搜索结果的可靠性与相关性[10] - 传统内容平台面临严峻挑战,AI在成本与效率上的双重优势使基础性创作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