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C(电源管理芯片)
搜索文档
中芯国际CEO: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有两大致命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22:41
三季度业绩表现 - 三季度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 [1] - 三季度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为2022年二季度以来新高 [1][7] - 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7]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4] - 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 [4]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部分客户因应对关税预期导致国内备货不足,现需补充库存以争夺市场份额,尤其是模拟类、功率类、大电流类产品 [5] - 汽车和工业领域情绪反转,库存消耗完毕回归安全水位,并预计明年行业修复,均开始补库存 [6] - 产能利用率超预期高出公司预期3个百分点,高企的产能利用率直接对冲新产能折旧压力,成为毛利率超预期的主因 [7] 产品组合变化 - 来自消费电子的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 [7] - 智能手机品类收入占比从25.2%下降至21.5% [7] - 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下主动调配,将部分总量和价格已确定的手机订单(如PMIC)推迟,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 [8] - 消费电子增长全面,包括智能音箱处理器、电动自行车Cat.1定位芯片、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份额全面增长 [8]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四季度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将下滑至18%至20%区间 [1][9] - 谨慎判断的核心变量指向由AI驱动的存储芯片超级周期 [9] - 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有两大致命影响:供应链无法配套风险(若无法确保DRAM和NAND供应,终端厂商会减少PMIC、CIS、MCU等配套芯片采购)和成本挤压压力(存储芯片涨价挤压终端产品利润,客户希望其他芯片降价来平衡) [10]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全年资本开支预计与去年约73亿美元水平差不多或略高,新设备集中到货将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带来巨额折旧 [11] - 2026年中国晶圆制造业产能扩充速度预计增高,行业竞争将永远存在 [11] - 公司未来重点在于提供有性能、有质量的技术和服务,开发定制化、有特色的产品平台,并在成本、反应速度、迭代速度上保持优势 [12]
中芯国际CEO: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有两大致命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22: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芯国际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收入达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产能利用率升至95.8% [1]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国产供应链切换和客户补库存需求,中国区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86.2% [4] - 尽管当前订单饱满,但公司对四季度及明年的业绩指引偏谨慎,预期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下滑至18%-20%,主要担忧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带来的供应链无法配套和成本挤压风险 [9][10] 三季度业绩表现 - 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高达95.8%,环比提升3.3个百分点,逼近满产 [1][5] - 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超预期是毛利率提升的最大功臣 [6] 业绩增长驱动力 - 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达86.2%,环比提升,其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 [4]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包括此前因关税预期导致国内备货不足的客户,以及汽车和工业领域情绪反转后开始补库存 [4][5] - 产品组合显著调整,消费电子收入占比从41.0%提升至43.4%,智能手机品类占比从25.2%下降至21.5%,公司主动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 [6]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与挑战 - 四季度收入指引为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滑至18%-20%区间 [9] - 谨慎态度的核心变量是存储芯片超级周期,AI算力需求导致HBM产能虹吸效应,传统DRAM和NAND Flash产能受挤压,价格持续反弹,四季度合约价预计上调20%-30% [9] - 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造成两大影响:供应链无法配套风险(终端厂商因存储供应问题减少配套芯片采购)和成本挤压压力(终端产品利润空间被挤压,压力传导至代工厂) [10]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新设备集中到货投入生产将带来巨额折旧 [11]
国产供应链切换红利劲爆 中芯国际四季度指引谨慎乐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07:14
三季度业绩表现 - 三季度收入达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 [1] - 三季度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逼近满产 [1][4] - 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4]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2] - 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 [2]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包括为应对国内市场份额争夺的备货,以及汽车和工业领域库存消耗完毕后的回补 [3] - 高企的产能利用率直接对冲了新产能折旧压力,成为毛利率超预期的最大功臣 [4] 产品组合与产能调配 - 产品组合显著调整,来自消费电子的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而智能手机品类则从25.2%下降至21.5% [4] - 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情况下主动调配,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部分手机订单如PMIC被推迟 [5] - 消费电子增长全面,涵盖智能音箱处理器、Cat.1定位芯片、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份额全面增长 [6]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 - 公司对四季度指引保守,预计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调至18%~20%区间 [1][6] - 谨慎判断的核心变量指向全球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其虹吸效应可能对逻辑代工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6] - 存储涨价带来两大影响:供应链无法配套的风险导致终端厂商减少对PMIC、CIS、MCU等配套芯片的采购;成本挤压压力导致芯片设计公司面临降价压力 [7]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为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新设备集中到货将带来巨额折旧 [8][9] - 公司计划通过提供有性能质量的技术服务、开发定制化产品平台、以及在成本反应和迭代速度上保持优势来应对竞争 [9]
国产供应链切换红利劲爆,中芯国际四季度指引谨慎乐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8:25
核心业绩表现 - 三季度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 [1] - 三季度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逼近满产 [1][4] - 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4] 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3] - 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 [3]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包括应对关税预期的提前备货,以及汽车和工业领域库存消耗完毕后的回补 [3][4] 产品组合与产能策略 - 产品组合显著调整,消费电子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而智能手机品类则从25.2%下降至21.5% [4] - 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情况下主动调配,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部分手机订单如PMIC被推迟 [5] - 消费电子增长全面,涵盖智能音箱处理器、Cat.1定位芯片、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份额全面增长 [5]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 - 公司对四季度指引保守,预计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调至18%~20%区间 [1][5] - 存储芯片超级周期成为关键变量,DRAM和NAND合约价预计上调20%至30%,可能对逻辑代工产生负面影响 [6] - 存储涨价带来两大风险:供应链无法配套导致终端厂商减少对其他配套芯片的采购;成本挤压压力导致芯片设计公司面临降价要求 [6][7]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新设备集中到货将带来巨额折旧 [8] - 2026年中国晶圆制造业产能扩充速度预计增高,行业竞争将永远存在 [9]
晶合集成: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
2023-04-25 19:34
发行情况 - 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前发行股数501,533,789股,之后为576,763,789股[9] - 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格19.86元[9] - 发行日期2023年4月20日,招股书签署日2023年4月26日[9] - 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前总股本2,006,135,157股,之后为2,081,365,157股[9] - 发行股票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拟上市板块为上交所科创板[9] - 保荐人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9] - 募集资金总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前为996,046.10万元,之后为1,145,452.88万元[62] 业绩总结 - 2020 - 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1,237.05万元、542,900.93万元和1,005,094.86万元[25] - 2020 - 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25,759.71万元、172,883.20万元和304,543.08万元[25] - 2022年下半年经营业绩承压,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仍亏损[25] - 2020 - 2022年产能分别为266,237片/年、570,922片/年和1,262,110片/年[29] - 2020 - 2022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 8.57%、45.13%和46.16%[29] - 2022年资产总额3,876,457.4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312,415.66万元[103] 用户数据 -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9.80%、70.14%和60.59%[33] - 报告期内向境外客户销售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83.51%、58.55%和45.25%[35] 未来展望 - 未来将投入49亿元用于研发项目[32] - 未来进行40nm、28nm制程研发,从事MCU、CIS、PMIC、Mini LED等晶圆代工工艺平台研发[46] - 预计2023年1 - 3月营业收入105,357.84 - 110,861.09万元,同比降62.62% - 60.66%[108] - 预计2023年1 - 3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 35,497.62 - - 27,313.03万元,同比降127.15% - 120.89%[108]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已实现150nm - 90nm制程节点量产,正进行55nm制程技术平台风险量产[28] - 公司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82%,累计为149,843.05万元[102]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1,388人,占当年员工总数32.86%[102]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主营业务发明专利共316项[102] 市场扩张和并购 - 拟募资95亿元,用于先进工艺研发、收购资产及补充流动资金等[114] - 拟使用31亿募集资金收购制造基地厂房及厂务设施[149] 其他新策略 - 2021年3月16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滚存未分配利润由发行上市完成后的全体股东按持股比例共同享有(承担)[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