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42章经
icon
搜索文档
活动报名:硅谷 AI 打工人分享|42章经
42章经· 2024-11-24 22:09
硅谷AI行业观察 - 嘉宾Ted作为C AI早期员工提供了一线实践认知 包括Post Training最佳实践和AI行业观察 [2] - Ted拥有8年硅谷大厂经验 曾在Meta Google Apple Roblox担任Staff Engineer 代表硅谷顶级技术实践水平 [2][4] 技术专家背景 - 嘉宾具备16年美国工作经验 其中8年专注硅谷头部科技公司技术岗位 [2] - 职业经历覆盖Meta Apple Google Roblox四家标志性科技企业 技术背景具有行业代表性 [4] 活动信息 - 活动形式为线上AMA 设置50元/人收费门槛 规模控制在100人以保证交流质量 [6] - 内容包含Ted个人技术实践分享与自由交流环节 由42章经创始人曲凯主持 [5][6] 注:文档3为空文档 未提供有效信息
活动报名:寻找 AI PMF
42章经· 2024-09-28 22:05
核心观点 - Albert是过去十年中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创始人之一 其创业经历包括社交产品 AI领域 并成功打造多款千万级用户爆款产品[2] - Albert对AI领域持乐观态度 已观察到多个AI产品达到PMF(产品市场契合) 其寻找创业机会的方法论值得深入探讨[2] - 公司将举办小型私密活动 邀请Albert分享AI创业心得 PMF寻找方法 活动规模控制在50人以内 优先考虑AI工程师参与者[2] 行业与公司动态 - Albert的创业历程包括社交产品开发(被字节收购后负责内涵段子) 二次创业推出66键盘 音遇等爆款产品 2023年入局AI领域[2] - 美团光年之外为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显示行业资源协作趋势[3] 产品与市场策略 - Albert历史上所有产品均实现"上线即爆" 核心在于精准市场洞察与本质问题思考能力[2] - 当前AI领域已出现多个PMF案例 具体细节未公开 但Albert将在活动中分享相关方法论[2] 活动信息 - 活动时间定于10月8日晚 地点在北京望京 采用邀请制 规模限制50人 侧重AI工程师群体参与[2] - 活动内容聚焦AI创业机会挖掘 PMF验证方法 以及Albert的产品思维体系[2]
找 PMF 就是要做没壁垒的事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9-28 22:05
AI行业长期关键要素 - AI行业长期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数据提升模型交付能力进而改善用户体验 而非迭代服务或增加软件功能[2] - 评估体系是核心要素 只有建立科学评估才能明确数据类型和规模需求 实现高效迭代[2] - 创业公司应选择用户对交付有明确预期的任务领域 如翻译/修图/写代码等可量化评估的场景[2] - 优先选择仅靠模型就能完成交付的任务 避免在旧战场过度投入资源[2] AI创业方法论 - 创业时机取决于对模型能力/推理成本/市场关注度等外部要素变化的判断 需通过实践获得认知[2] - 选择"能计算成功概率且能承担失败代价"的领域作为正确方向 避免概率不清或代价过高的决策[4] - 建议从无壁垒领域切入 这类行业存在可复制的成功规律 且允许多个成功者并存[4] - 工具类产品可通过规模优势建立壁垒 订阅制模式下第三年毛利会显著提升[4] 产品运营策略 - 高频产品关注DAU 低频产品关注收入指标 采用多产品并行策略降低风险[4] - 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需平衡 先实现短期稳定再布局长期能力建设[4] - 出海应用面临用户研究和评估体系两大挑战 需针对性解决文化差异和模型不可解释性问题[4] 人才与技术趋势 - AI工程师是核心资源 需要兼具技术落地能力和产品敏感度的复合型人才[4] - 智能摄像头结合AI将催生革命性场景 需突破具体功能层面进行根本性创新思考[4] - 资金应重点投入用户研究/数据积累/模型训练等关键环节 根据业务形态差异化配置[4]
C.AI 被收购的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8-18 21:52
C.AI被收购的核心逻辑 - 交易本质是以授权协议变相收购 旨在规避反垄断监管[1] - 30名底层模型开发人员加入Google 100余名产品团队保留在C.AI[1] - 公司结局由创始人Noam Shazeer的决策路径决定 其作为Transformer论文核心作者选择AGI赛道[1] 公司定位与战略失误 - 2022年12月明确"全栈AGI公司"定位 导致资源分散在模型研发与产品两端[1] - 2023年产品团队仅0.5人 模型团队数十人 反映资源错配[3] - 创始人提出"AGI公司+产品优先公司"并列定位 引发投资人质疑商业模式闭环[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23年三大2C产品形态:ChatGPT类、Perplexity类搜索、C.AI类陪聊[1] - 开源模型崛起加速推理成本下降 自研模型必要性降低[3] - 底层模型战争结束 形成Google/Anthropic/OpenAI三足鼎立[4] 大厂战略布局对比 | 厂商 | 模型战略 | 关键动作 | |--------|--------------|---------------------------------| | Google | 全链路自研 | 收购C.AI团队 巩固Gemini生态[6] | | 微软 | 混合策略 | 收购Inflection对冲OpenAI风险[8] | | Meta | 开源主导 | 推动Llama生态 放弃商业变现[9] | 资本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Scaling Law导致资源向头部集中 第二梯队难获融资[4] - 2021年SaaS公司PS达60-70倍 2023年暴跌至6-7倍 凸显融资时机重要性[10] - 出行行业"大黄蜂案例"显示资本站队决定竞争结局[4] 行业趋势判断 - 模型商品化成为共识 工程落地能力取代底层研发壁垒[4] - 端到端全栈模式被证伪 开源方案成为产品公司首选[3] - 大厂战略摇摆直接影响创业公司退出路径[10]
C.AI 被收购的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8-18 21:52
C.AI被收购的核心逻辑 - 交易本质是以授权协议变相进行的收购 主要目的是规避反垄断监管[1] - 公司定位为底层模型研发企业而非应用公司 30名核心模型开发人员加入Google 100余人产品团队独立运营[1] - 创始人Noam Shazeer作为Transformer论文核心作者 创业初期选择"全栈AGI公司"定位埋下后续发展路径依赖[1][3] 公司战略定位问题 - 2023年A轮融资时以"0收入 10亿美元估值"获得资本青睐 依赖模型研发叙事支撑高估值[1] - 同时宣称"AGI公司"与"产品优先公司"造成定位混淆 产品团队仅0.5人全职 模型研发人员占比超80%[3] - 开源模型崛起加速推理成本下降 自研模型失去性价比优势 被迫转向Meta的Llama等第三方解决方案[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底层模型战争进入终局阶段 OpenAI/Anthropic/Google形成第一梯队 创业公司需依附大厂生存[4] - 模型商品化趋势明显 类似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 产品公司可专注工程落地与开源方案结合[4] - Scaling Law导致资源向头部集中 资本仅支持少数代理人 类似出行市场滴滴快的的垄断格局重现[4] 科技巨头战略对比 | 公司 | 技术栈特征 | 典型案例 | |---------|---------------------------|-------------------------| | Google | 全链路自研 TPU芯片至Gemini模型 | 收购C.AI团队补充模型能力[6] | | 微软 | 模块化合作 Azure绑定OpenAI | 收购Inflection作为备选[8] | | Meta | 全面开源策略 聚焦Llama生态 | 不依赖模型商业化[9] | 创始人决策启示 - 2023年市场狂热期应更激进融资 维持大模型第一梯队地位[4] - 战略定位需避免"既要也要"矛盾 国内某公司"模型即产品"叙事更具逻辑一致性[3] - 退出时机选择关键 25亿美元收购价在行业下行周期仍属成功[10]
对谈汪华:AI 有 50% 几率成就十倍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8-11 22:30
核心观点 - 汪华认为AI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交互层革命(类似移动互联网量级)、广义自动化(10倍于移动互联网机会)、AGI(超越历史级别的变革)[2][3][4] - 当前AI技术成熟度相当于2010年移动互联网水平,但市场预期已提前透支至2014-2015年状态[2] - AI与移动互联网关键差异在于:AI具备广义自动化能力,能重构工作流和商业业态,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扩展新场景[4] - 最佳AI创业窗口期为未来几个月,预计2024年上半年GPT-4级别模型推理成本将降至几毛钱/百万token[4] AI发展阶段预测 - **第一阶段(交互层革命)**:重塑前端交互,提升工作效率几十个百分点至数倍,100%可实现[2] - **第二阶段(广义自动化)**:解决复杂指令遵循和长周期任务执行,实现物理世界自动化,50%概率3-4年内实现[3] - **第三阶段(AGI)**:超越历史所有技术变革,但基于现有transformer架构高概率无法实现[3] AI发展路线图 - 商业化路径预测:2B方向→生产力工具→大用户量工具→图文级社交娱乐→多媒体娱乐与商业重构[3] - 与移动互联网差异:因推理成本限制,优先发展付费意愿强的生产力工具而非高流量应用[3] - 典型应用场景:当前ChatGPT人均日使用时长7-8分钟,而AI社交产品可达150分钟[3] 投资策略分析 - 技术迭代仍在持续,需同时关注多模态等底层技术和应用层创新[5] - 创始人能力在AI投资中比移动互联网时期更重要,因业务转型概率更高(如王兴从团购转向美团)[4] - 先发优势体现在数据积累、流量获取和融资便利性三方面[4] - 大厂早期优势明显,但中后期创业公司机会更多,尤其在合规敏感领域[5] 行业生态格局 - 模型产业链:小公司倾向闭源/第三方模型,中大型公司采用开源模型,亿级DAU应用需定制化模型[4] - 应用形态变革:任务将按用户需求重构,垂直平台进一步分食搜索等传统功能[4] - 中国市场特殊性:人民币基金主导导致更追求确定性回报,与美元基金风格形成对比[6] 历史经验对比 - 移动互联网认知偏差:静态思维(忽视硬件演进)、运营商主导论、缺乏耐心是三大认知障碍[2] - 技术采纳曲线:移动互联网达成共识耗时5年(2008-2013),AI仅用1年即达共识[2] - 产品迭代规律:移动互联网原生应用(如抖音)需6-7年探索期(2009-2015)[2]
上半年 AI 市场有多差?为什么机构出手这么少?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7-21 21:50
AI市场融资现状 - 2024年1-5月获得主流机构投资的AI公司不超过30家 其中相当部分为追加轮次 融资难度较十年前提高百倍[1] - 一级市场新资金流入不足 投资人因历史踩坑经验转向过度保守 市场环境不健康[2] 机构投资困境 - 评价体系与AI发展阶段不匹配 存在三大核心质疑:技术可行性/商业化潜力/行业演进方向[2] - 投资策略在早期投人与后期投PMF间摇摆 缺乏统一方法论[2] 技术发展节奏 - 行业存在非理性急躁情绪 从十年缩短至季度级赛道切换 违背技术发展客观规律[3] - AI进展已超预期 Sora/4o/3D等多模态demo验证技术想象空间 但模型能力仍需1-2年成熟期[7] 应用层创新趋势 - 全球华人创业者中PMF达标企业不足30家 呈现三大方向:工具型产品/Prosumer服务/非结构化数据处理[4][5] - 短期爆款多为黏土滤镜等增长型产品 刚需型应用仍待探索[6] 创业策略建议 - 应用层先发优势取决于数据质量与认知积累 大模型领域无先发优势[8] - 核心要务是跑通PMF 即使小规模用户验证ROI也具价值[9] - 创业者需兼具技术理解/需求洞察/组织能力 移动互联网经验非必要条件[10] 行业认知演进 - 市场悲观情绪反映认知深化 从业者已明确技术边界与最佳实践[11] - 产品创新需突破"下一代XX"思维定式 探索原生AI交互形态[12] 全球化与分工 - 创业者普遍转向全球市场 欧美付费能力助力ROI验证 地缘政治加速此趋势[13] - 模型层将呈现端到端分离 头部公司垄断基础层 中间层出现垂直领域模型与infra服务[14] 入口变革与巨头布局 - AI coding可能重塑交互入口 聊天界面将取代传统APP形态[15][16] - 大厂模型战略分两类:字节等进攻型玩家争夺入口 美团等防守型玩家防止掉队[17] 投资标的分析 - 苹果因硬件入口价值最具潜力 腾讯社交数据资产构筑护城河[18] - 英伟达面临AI ROI计算带来的军备竞赛放缓风险[18] - 中美模型差距持续扩大 全球范围内头部公司马太效应加剧[18]
张津剑:投资中的高频与低频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6-02 22:02
世界变难与变快的原因 - 世界进入困难模式 创业环境变难 创业者素质提升 95年左右年轻创业者学识能力全球化信心远超10年前创业者 [3] - 资本环境持续恶化 2023年全球20%创业公司估值下调 2024年Q1进一步增至23% [6] - 机会窗口大幅收窄 过去10个机会有1个真机会 现在100个机会仅有1个 且需考虑大厂竞争/市场规模/全球化等多重因素 [9] - 时间加速明显 投放策略从管一年缩短至以小时为单位调整 极端现象频发:英伟达股价一年涨3倍/日经指数年涨30%/美债利率一年内升至5.3% [10] 频率跃迁的本质 - 世界由信息流构建 信息频率决定世界频率 科技革命带来百倍级频率跃迁 从电报/邮件到微信时代日均信息量激增 [17][19] - AI将再次拉高世界频率 未来agent实时交互将加速注意力碎片化 工作生活界限模糊 [19][20] - 高频化带来系统脆弱性/心力消耗/刺激需求增加/行业地域流动等连锁反应 东三省出现年轻人口净流入现象 [20] 应对策略与解法 - 傅里叶变换思维 将变化分解为高频低频信号叠加 专注低频信号实现"定"而非"卷" [23][24] - 低频信号更具穿透力 如电视塔高度与波长正比 低频战略如愿景/初心能穿越周期 [24] - 未来竞争核心是定力 长期主义在加速世界中更具优势 市场反馈将更集中猛烈 类似英伟达股价跃升模式 [26] - 创始人生命力体现为实事求是与全然自爱 能客观处理信息并通过自我关怀保持韧性 [28][29] 行业趋势观察 - 创业赛道明显收缩 对比2012年O2O热潮中上门美甲等赛道获10亿美金估值 当前机会更多存在于夹缝市场 [6] - 内容行业策略迭代加速 MCN公司投放策略调整频率接近量化基金 以小时为单位优化 [10] - 餐饮娱乐呈现强刺激趋势 火锅类连锁/密室鬼屋等业态增长 东南亚奶茶糖精含量达中国两倍 [20]
AI、人、生命力 | 对谈绿洲资本张津剑
42章经· 2024-06-02 22:02
生命力概念 - 生命力被定义为每个生命最本真的能量体 表现为每天早晨感受到的本能向上向善和万物链接的愿望 [4] - 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命力 区别在于个体挖掘和连接的程度不同 [5][13] - 高生命力人群的两大特征:对外实事求是 对内无条件爱自己 [6] 创始人特质 - 优秀创始人具备"实事求是"特质 能客观接受批评并快速改进 不受情绪干扰 [7] - 爱自己是核心能力 表现为能自我宽慰 享受过程而非结果导向 [8] - 经历极端多样性是培养见识的关键 包括高低端生活体验和人性观察 [15] - 判断创始人时会重点考察其在重大困难时刻的决策动机(金钱/梦想/家庭)[13] 人才评估标准 - 顶级人才需具备强烈意愿和卓越学习能力 而非单纯经验积累 [17] - 组织能力具有不可复制性 需在新环境中重新学习和适应 [18] - 早期挫折经历有助于培养同理心和管理能力 但需有效转化 [12] 创业方法论 - 创业是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需舍弃非核心要素聚焦关键竞争力 [11] - 真正的商业成功源于对本质的热爱(如耐克创始人对跑步的执着)而非结果追求 [18] - 价值观形成是通过持续排除非核心选项后沉淀的不可妥协原则 [19] AI发展趋势 - AI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尚未出现收敛迹象 编程领域预计3年内70%代码将由AI完成 [23] - 区块链与AI结合将构建可验证的agent交互网络 开启新时代 [23] - 当前市场低谷是技术革命必经阶段 长期看资金终将流向价值创造者 [23] 自我提升路径 - 找到能让自己沉浸的个性化方式(如木工/阅读)是滋养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24] - 破除对休闲方式的等级评判 专注自我真实需求满足 [25] - 苦难转化需要勇气和智慧 90%的人会陷入情绪而无法实现认知跃迁 [13]
活动报名:我们凑齐了 LCM、InstantID 和 AnimateDiff 的作者分享啦
42章经· 2024-05-26 22:35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聚焦文生图与文生视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落地 [2] - 三位核心嘉宾的研究方向覆盖多模态生成、扩散模型、一致性模型及视频生成技术 [3] - 活动形式为线上会议 时间为北京时间6月1日13:00-14:00 美西时间5月31日22:00-23:00 [3] 研究影响力 - LCM、InstantID和AnimateDiff三项研究在文生图与文生视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具有全球影响力 [4] - 相关技术已被大量创业者应用于实际产品开发 推动行业落地进程 [4] 嘉宾阵容 - 骆思勉(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生成与扩散模型 代表工作LCM/LCM-LoRA/Diff-Foley [3] - 王浩帆(CMU硕士)专注一致性生成 开发InstantStyle/InstantID/Score-CAM等工具 [3] - 杨策元(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主攻视频生成技术 [3] - 特邀AI产品经理Hidecloud担任Panel主持 增强产学研对话 [4] 活动亮点 - 首次集结三项突破性研究的原创作者同台交流 [4] - 定向邀请数十位AI创业者参与 聚焦技术商业化实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