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之心

搜索文档
端到端再进化!用扩散模型和MoE打造会思考的自动驾驶Policy(同济大学)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5 07:33
自动驾驶技术范式演进 - 端到端技术直接映射传感器输入到驾驶操作,跳过人为感知标注和层级信息损失,但现有方法面临多模态分布处理不足、生成平均化动作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问题[2] - 强化学习方法能在不确定性下优化策略,但对数据需求极高、训练不稳定且难以扩展到高安全性真实道路场景[2] - 大模型如视觉-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在场景理解和泛化能力表现不错,但实际连续控制中受推理速度慢、动作不连贯和安全性保障难度大的限制[2] 扩散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 扩散策略将动作生成视为逐步去噪过程,能更好表达多种驾驶选择并保持轨迹时序一致性和训练稳定性[3] - 扩散模型通过直接建模输出动作空间,为生成平滑可靠驾驶轨迹提供更强大灵活的思路,适合解决驾驶决策多样性和长期稳定性问题[3] - 在机器人控制领域,扩散策略已证明比传统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方法更鲁棒稳定,将轨迹生成问题转变为生成式建模问题[12] 专家混合技术集成 - 专家混合技术通过按需激活少量专家,使模型在保持计算效率同时具备更强扩展性和模块化能力[3] - 在自动驾驶中,MoE被尝试用于多任务策略和模块化预测,但多数设计面向具体任务,限制专家复用性和灵活组合能力[3] - 将MoE融入扩散策略可构建抽象驾驶知识模块,实现真正面向端到端自动驾驶的知识驱动策略框架[15] 知识驱动扩散策略框架 - KDP框架结合扩散模型和MoE优点:扩散模型保证生成轨迹多样性和稳定性,MoE将专家组织成结构化知识单元如纵向控制、交互处理和横向规划[4] - 框架注重知识灵活复用和组合而非任务中心设计,实验证明在多样性、稳定性和泛化性上具有优势[4][6] - 采用端到端思路直接将驾驶环境观测生成控制动作,输入包括自车状态、LiDAR点云和高层导航指令,提供完整环境理解[18] 模型架构与性能 - 模型规模研究表明参数量与驾驶性能正相关:Giant模型1.559亿参数推理延迟81.61毫秒,成功率最高但仍满足实时要求[44][46][48] - 在匝道场景成功率100%零碰撞,交叉口场景成功率94%,环岛场景成功率90%,全面优于PPO-Lag、RPID和IBC基线模型[51][57] - 消融实验显示去除MoE路由器导致成功率下降约6%,移除知识正则化使80%计算集中在两个专家,减少扩散步数从100步到20步使成功率下降3%[54][55][56] 专家激活模式分析 - 时间维度激活呈现稀疏阶段性特点,激活峰值与驾驶任务关键阶段吻合:匝道场景中Expert 3负责纵向控制,交叉口场景Expert 1和5负责交互决策[62] - 场景层级专精与复用显示非均匀但非排他分布:Expert 3专精匝道、Expert 5专精交叉口、Expert 6和8专精环岛,Expert 1和4在多场景复用[64] - 稀疏专家路由机制具备较强环境适应性和知识组合能力,在未调优情况下能在多种复杂路况中平稳运行[70] 典型案例表现 - 匝道合流场景在卡车加塞前成功预判并平稳减速保持安全间距,展现稳定纵向控制能力[69] - 无保护左转场景在交叉口平稳减速等待安全间隙后完成左转,轨迹平滑自然[69] - 直行交互场景面对多车高速抢行动态调整策略确保安全通行[69] - 环岛三出口场景精准控制横向位置和角度,在高复杂度环岛中选择正确出口[69]
招聘几位大佬,打算共创平台(世界模型/模型部署)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4 11:44
业务拓展计划 - 公司计划在国内外招募10名业务合伙人[2] - 合伙人将负责自动驾驶相关课程研发、论文辅导业务开发及硬件研发[2] 技术研究方向 - 重点关注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扩散模型、VLA、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3] - 涉及具身交互、联合预测、SLAM及3D目标检测领域[3] - 布局世界模型、闭环仿真3DGS、大模型部署与量化感知推理等前沿方向[3] 人才招募标准 - 要求应聘者来自QS200以内高校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 - 优先考虑拥有顶会论文发表记录的候选人[4] 合伙人待遇 - 提供自动驾驶行业资源共享包括求职、读博及出国留学推荐[5] - 设置丰厚的现金激励机制[5] - 开放创业项目合作与推荐机会[5]
Diffusion Model扩散模型一文尽览!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4 00:04
扩散模型数学原理 朗之万采样与扩散模型基础 - 扩散模型本质是通过神经网络学习解常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的过程,核心是从随机噪声逐步生成目标数据分布[3] - 图像生成任务可视为从高维概率分布采样,朗之万采样通过分数函数(概率密度梯度)将随机噪声推向高概率区域[11] - 噪声项在朗之万采样中必不可少:无噪声会导致收敛到局部极大值(模式搜索),有噪声才能确保采样多样性并探索多模态分布[11][14][26] - 网络负责生成宏观结构和方向,噪声提供高频细节和纹理,两者结合产生真实感图像[11][26] 分数匹配与训练目标 - 通过高斯核密度估计(KDE)将离散分布连续化,获得可求梯度的分数函数:∇ₓlog pσ(x) = (μ_w(x) - x)/σ² [41][46][53] - 训练目标分为分数匹配和噪声预测两种等价形式:分数匹配直接预测梯度,噪声预测则估计添加的噪声,关系为 sθ(x_t, t) ≈ -(1/σ_t) · εθ(x_t, t) [64][65][66] - 方差爆炸(VE)和方差保持(VP)是两种主流噪声调度策略:VE让方差随时间递增最终变为高斯噪声,VP保持总方差不变[69][70] Flow Matching 框架 - Flow Matching 直接学习速度场而非分数函数,通过构造确定性流将先验分布传输到数据分布[144][145] - MeanFlow 学习平均速度场而非瞬时速度场,可实现一步生成(1-NFE),推理公式为 z₀ = z₁ - uθ(z₁, 0, 1) [105][107][111] - Rectified Flow 通过重流(reflow)技术拉直轨迹,使ODE可用单步欧拉求解,提升推理效率[94][97][98] - 与扩散模型对比:Flow Matching 不依赖高斯先验和边界分数,支持任意可采样分布[144][145] 分类器自由引导(CFG) - CFG 通过线性组合有条件和无条件预测增强控制效果:ū_t(x|y) = (1-w)u_t(x|∅) + wu_t(x|y),其中 w > 1 为引导尺度[179][183][184] - 训练时以概率 η 替换条件 y 为空集 ∅,统一学习有条件和无条件速度场[184][189] - 推导基于贝叶斯规则:∇log p(x|y) = ∇log p(x) + ∇log p(y|x),引导项放大分类器梯度[177][181][193] 概率流ODE统一框架 - 概率流ODE构建确定性生成路径:dX_t = [f(X_t,t) - ½g(t)²∇log p_t(X_t)] dt,其分布演化与SDE一致[148][158][164] - 分数匹配(SDE/ODE)和Flow Matching属同一家族,前者学分数再转速度,后者直接学速度场[148][151] - 扩散模型依赖高斯先验的原因:线性高斯SDE有闭式解,梯度易计算,且边界分数已知(∇log p₀(x) = -x)[133][134][143] 技术实现与优化 - 实现涉及雅可比向量积(JVP)计算,框架如Jax和Torch提供原生支持[115][122] - 损失函数设计避免EMA和stop_gradient,理论保证收敛性且训练稳定[120][121][125] - 采样效率通过平均速度场和直线轨迹优化,减少推理步数[98][105][111] 注:本文仅涉及扩散模型数学原理及算法框架,未包含风险提示、免责声明、评级规则等无关内容[3]
超高性价比3D扫描仪!点云/视觉全场景重建,高精厘米级重建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4 00:04
最强性价比3D激光扫描仪 面向工业场景和教研场景的 超高性价比3D扫描仪来了!GeoScan S1是国内目前最强性价比实景三维激光扫描 仪,轻量化设计,一键启动,便可拥有高效实用的三维解决方案。以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算法为核心,实现厘米级 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可广泛用于多种作业领域。 每秒20万级点云成图,70米测量距离,360°全域覆盖,支持20万平米以上的大场景,扫描可选配3D高斯数据采 集模块,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支持跨平台集成,配备高带宽网口及双USB 3.0接口,为科研实验提供灵活扩展 空间。降低开发门槛,助力开发者快速掌握研发能力,开启更多可能。 GeoScan S1设备自带手持Ubuntu系统和多种传感器设备,手柄集成了电源,可通过D-TAP转XT30母头输出至 GeoScan S1设备本体,给雷达、摄像头以及主控板提供电源。 基础版重建效果一览! 使用门槛低 :操作简单直观,一键启动即可 执行扫描作业 扫描结果导出即用 :无需复杂部署和繁琐处理,扫 描结果导出即用 高效率高精度建图 :模型精度高,行走之间轻松扫 描大场景 业内最优惠价格 :性价比高,高度 集成多传感器, 往下翻~ 重磅!3DG ...
某新势力智驾组织架构即将迎来重大调整...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4 00:04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智驾组织架构将迎来重大调整 新部门正在敲定人员[2] - 多位元老级部门负责人相继离职 包括选择科研院校 筹备具身方向创业 继续在业内拼搏的核心人物[2] - 组织架构由原先四个二级部门划分为十个二级部门 结构更扁平 提供更多晋升机会[2] 技术路线分歧 - 业内对下一代量产方案技术路线出现明显分歧 VLA和世界行为模型(WA)两个流派争论激烈[2] - 公司声称中国真正做出VLA的只有自家企业 质疑其他公司仅做出"变形VLA"或"嫁接VLA"[2] - 世界行为模型(World-Action)被视为实现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认为VLA路径取巧但非最终解决方案[4] 行业地位与影响 - 公司智驾方案去年取得巨大成功 跃升为业界标杆 多家企业跟随其方案[2] - 内部核心人物身价暴涨 遭遇其他公司高价挖角[2] - 组织架构调整旨在应对VLA量产优化 新车销量提升和外部环境变化等挑战[4] 人员变动与晋升 - 高管职位空缺成为竞争焦点 有限职位无法满足下属晋升需求[2] - 架构调整后形成更扁平化组织 为更多人员提供上升机会[2]
不管VLA还是WM世界模型,都需要世界引擎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4 00:04
端到端自动驾驶定义 - 学习单一模型直接将原始传感器输入映射到驾驶场景并输出控制指令 取代传统模块化管道 [3] - 训练流程包括监督学习 模仿学习或强化学习 通过大量标注数据或奖励设计实现 [3] - 涵盖当前VLA和世界模型等技术方向 属于自动驾驶算法最广概念 [6] 技术发展路线 - 从20多年前黑白图像输入起步 经历条件模仿学习 泛化 可解释性网络等阶段 [8] - 当前处于1.5代端到端自动驾驶阶段 基于基础模型解决长尾问题 [10] - 分化出两大分支:世界模型分支(扩散管道/视频生成模型)和VLA分支(大型语言模型应用) [11] 世界模型分支技术 - 包含Drive Dreamer Cosmos Predict One和导航世界模型等具体应用 [11] - Gaia 2作为视频生成模型 利用多视图图像预测不同类型视频 提升驾驶安全性与自动化 [11] - 通过多模态动作预测实现真实感和多样性生成 [11] VLA分支技术 - Java LM采用"草图维基"方式增强驾驶场景理解 [11] - Lingo Tool和Job VRM利用基础模型提升准确性 但存在延迟较高问题 [11] - 通过大小模型协同工作预测多数情况 优化系统性能 [11] 部署挑战与数据需求 - 需要处理大量生产问题和工程工作 进入第二代发展阶段 [14] - 特斯拉FSD追踪器显示MPI指标年度增长 数据量增加使模型持续优化 [18] - 剩余20%长尾问题需海量数据 危险案例收集成本昂贵且可能危及生命 [18] 世界引擎解决方案 - 通过极端情况生成和安全关键场景构建 大幅降低数据收集成本 [21] - 包含数据引擎和算法引擎 生成大量训练场景并改进端到端算法 [24] - 通过环境交互与行为建模 实现从失败中学习并优化规划器 [21] 技术路径对比 - 世界模型概念覆盖范围更广但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25] - VLA被视为更切合实际的技术路径 世界模型为终极目标 [25] - 需警惕概念包装与实际技术内容不符的情况 [25]
如何准备RL面试相关的问题?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3 00:03
GRPO策略类型分析 - GRPO最初设计和常用实现是在线策略(on-policy)方法 其优势估计依赖于当前策略生成的样本[3][6] - 通过重要性采样等技术可扩展为离线策略(off-policy)版本 已有工作研究这种扩展在样本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权衡[3][4] - 原始GRPO使用当前策略生成的一组候选完成来计算组内相对优势 并在此批次上构造类似PPO的代理目标更新策略[5][6] 重要性采样技术 - 重要性采样是离线策略评估的核心方法 通过行为策略数据评估目标策略价值[8] - 核心公式使用重要性权重修正分布差异 单步权重为$w_t=\frac{\pi_t(a_t|s_t)}{\pi_b(a_t|s_t)}$ 轨迹权重为$W_T=\prod_{t=0}^T w_t$[12][13] - 加权重要性采样通过归一化权重降低方差 公式为${\hat{V}}^{\pi_t}(s_0)=\sum_{i=1}^N\left(\frac{W_T^{(i)}}{\sum_{j=1}^N W_T^{(j)}}\right)\cdot G_0^{(i)}$[16] GSPO与DAPO算法改进 - GSPO解决GRPO/PPO在长序列训练中的高方差问题 将重要性比率提升到序列级并做长度归一化[18][22] - DAPO针对长思维链训练提出四项工程技术:非对称裁剪 动态采样 token级策略梯度损失和过长奖励整形[20][24] - GSPO目标函数为$J_{\mathrm{GSPO}}(\theta)=\mathbb{E}_{x\sim D,\{y_i\}\sim\pi_{\mathrm{id}}}\left[\frac{1}{G}\sum_{i=1}^G\operatorname*{min}\Bigl(s_i(\theta)\hat{A}_i,\mathrm{clip}(s_i(\theta),1-\varepsilon,1+\varepsilon)\hat{A}_i\Bigr)\right]$[23] 熵崩溃问题与解决方案 - 熵崩溃指策略熵急速下降导致确定性输出 在训练阶段需要避免以保持探索能力[27][33] - 解决方案包括熵正则化 KL约束 非对称裁剪 动态采样和序列级重要性比率[32][37] - 监控指标包括策略熵曲线 KL距离变化和奖励分布特征[35][36] 奖励劫持与熵崩溃关系 - 奖励劫持是目标错位问题 熵崩溃是策略行为失衡症状 二者常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41][51] - 奖励劫持导致策略快速确定化 熵崩溃使系统难以跳出奖励劫持的局部最优[43][44] - 解决方案需从奖励设计和训练稳定性两端入手 包括修正奖励函数 增加惩罚项和使用多样化评价信号[47][51] MLA加速推理技术 - MLA通过低秩潜在向量压缩Key/Value 只缓存潜在向量而非完整K/V[52][55] - 在内存带宽受限场景可减少45% KV缓存内存 实现1.3-1.8倍推理加速[52][64] - 技术实现包括潜在向量压缩和实时上投影计算 公式为$C_t = X_t W_C$ $K = C W_{K\_up}$ $V = C W_{V\_up}$[54][61]
AI Agents与Agentic AI的范式之争?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3 00:03
AI智能体发展演进 - ChatGPT于2022年11月发布彻底改写AI发展轨迹 AI Agents与Agentic AI搜索热度自2022年底起持续飙升 [2][4] - 早期智能体如20世纪70年代MYCIN系统依赖符号推理和预设规则 缺乏学习能力和自主适应性 [10] - 多智能体系统MAS与BDI架构在1999年后发展 智能体被定义为具备自主性 感知力与通信能力的实体 但仍受预编程限制 [11] - 2023年AutoGPT BabyAGI等框架标志AI Agents落地 结合LLM与外部工具自主完成多步骤任务 [12] - 2023年底CrewAI MetaGPT系统推动进入Agentic AI阶段 多专业智能体协同分工 [12] - 谷歌2025年提出Agent-to-AgentA2A协议 制定五大核心原则 包括发挥智能体能力 保障交互安全 支持长期任务等 [12] AI Agents核心定义与特征 - AI Agents是由LLM和LIM驱动的模块化系统 用于特定任务自动化 填补生成式AI只会说不会做的空白 [13] - 具备三大核心特征 自主性无需持续人工干预 任务特异性聚焦单一明确领域 反应性能响应动态环境变化 [16][17] - 技术基石为LLM与LIM双引擎驱动 LLM承担推理与决策中枢角色 LIM延伸视觉感知能力 [21] - 工具集成解决LLM静态知识和幻觉问题 过程分为调用-结果整合两步 ReAct框架实现推理与行动交替 [19] - Anthropic的Computer Use项目让Claude模型操作电脑 通过目标-行动-观察循环完成任务 [18] - AutoGPT处理产品市场分析时依次调用网页搜索 Excel 报告生成工具 GPT-Engineer自动生成代码并测试运行 [20] Agentic AI系统级突破 - Agentic AI是多智能体协作革命 核心在于通过多智能体协作解决复杂任务 实现从孤立执行到协同决策的范式转变 [24][27] - 与AI Agents的本质区别在于引入系统级智能 具备动态任务分解 多智能体分工 协同与适应三大能力 [33] - 架构依赖协调层与共享记忆双支柱 协调层由元智能体担任 共享记忆分为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和向量记忆 [36] - 多智能体科研助手如AutoGen框架自动分配检索 总结 整合 写作 引用智能体协作撰写综述 [37] - 智能机器人协调在果园采摘场景中 包含无人机测绘 采摘机器人 运输机器人和路径规划智能体 [37] - 医疗决策支持在ICU场景中 由监测 病史 治疗和协调智能体构成 减少医生认知负担和误判风险 [38] 应用场景对比 - AI Agents适用于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 虚拟助手 自动化工作流程等单一明确任务 [28][30] - Agentic AI适用于供应链管理 业务流程优化 虚拟项目经理等复杂多步骤任务 [28][30] - AI Agents在企业场景中应用于客户支持 电子邮件筛选 个性化内容推荐 自主日程助手等模块化任务 [41] - Agentic AI在科学 农业 医疗 信息技术安全等领域实现可扩展自主化任务协同 如自动化基金申请 果园采摘 ICU临床决策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 [43]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AI Agents面临因果推理缺失 LLM固有缺陷幻觉 知识滞后 提示敏感性 长期规划能力弱等痛点 [50] - Agentic AI新增误差传递 协调瓶颈 涌现行为不可预测 可解释性差等挑战 [50] - 十大核心解决方案包括检索增强生成RAG ReAct框架 因果建模 共享记忆架构 元智能体协调 工具验证机制 程序式提示工程 反思机制 监控与审计pipeline 治理架构 [49][52][53] 未来发展路线 - AI Agents进化重点包括提升主动推理能力 深化工具集成 强化因果推理与持续学习 [57] - Agentic AI突破方向包括规模化多智能体协作 领域定制化 伦理治理 [57] - 颠覆性探索如Absolute ZeroAZR框架实现零数据学习 智能体自主生成任务并验证优化 [57] - 终极方向是从自动化工具进化为人类协同伙伴 需突破因果推理深度化 可解释性透明化 伦理安全体系化三大瓶颈 [58][59]
迎来生死线拐点的蔚来,又拿了70亿......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3 00:03
融资概况 - 蔚来近期成功完成一次大规模股权融资,发行1.818亿股A类普通股及ADS,融资总额达10亿美元(约71.2亿元人民币)[11][12] - 融资由摩根士丹利、瑞银证券、德意志银行等国际顶级投行承销,并在公告当日迅速完成认购[11][12] - 参与机构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挪威及亚洲的知名长线投资机构[6][15] 资金用途 - 资金将主要用于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包括辅助驾驶技术、智能座舱和下一代电驱系统[17] - 部分资金将用于开发新一代技术平台与车型,并扩大充换电网络[18] - 另有部分资金用于优化财务状况和强化资产负债表,以支撑长期战略投入[18] 财务状况分析 - 公司上半年末总资产1000.46亿元,总负债934.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3.4%,较上年同期79.4%上升14个百分点[23] - 流动负债622.82亿元,高于流动资产525.08亿元,应付贸易款与票据达349.51亿元[24] - 现金储备为272亿元,较2024年末419亿元显著下降,短期偿债能力承压[26][27] 经营表现与目标 - 第二季度交付车辆72,056辆,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71.2%,创历史同期新高[36] - 综合毛利率从Q1的7.6%回升至Q2的10.0%,净亏损49.95亿元,但同比和环比均收窄[37] - 公司目标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需将毛利率从10%提升至16%-17%,并依赖销量持续攀升[32][34] 历史融资能力 - 公司成立11年来累计进行至少18次融资,加上多地IPO,累计筹资接近千亿元[43] - 2024年内融资总额已超百亿元,包括半年前以每股29.46港元配售股份融资35亿港元[43] - 对比其他新势力,蔚来在融资次数和规模上均处于行业前列,超过小鹏(约750亿元)和理想(约830亿元)[45][46] 市场与资本信心 - 资本看好蔚来的长期故事,将其类比为新能源领域的"亚马逊",注重基建与用户体验[49][51] - 融资能力得益于创始人圈内资源积累及机构对技术路线和战略布局的认可[47][48]
想跳槽去具身,还在犹豫...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3 00:03
自动驾驶技术方向与职业发展 - 研一学生在感知背景下面临端到端VLA、具身智能或自动驾驶方向选择 需考虑本科电子通信背景及2-3年后就业前景[1] - 行业关注智驾与具身智能的转换可行性 以及持续学习方向的发展潜力[2] - 技术转型涉及从基于规则到端到端的组织与人员调整过程[2] 行业领先企业与成功要素 - 新势力公司存在裁员情况[1] - 行业关注Momenta等智能驾驶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2] - 传统主机厂如长安、东风、比亚迪、吉利、蔚来在智驾领域的发展受关注[2] 技术发展趋势与就业选择 - 行业讨论L2+L3与L4发展方向的前景比较[2] - 端到端VLA算法主机岗与L4 Robotaxi决策规划岗位的就业选择[2] - 感知迭代快速导致部分从业者考虑转向相对稳定的部署岗位[2] 关键技术应用与仿真 - 3DGS在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中的应用程度受关注[2] - 各家公司的闭环仿真发展状况被讨论[2] - 感知后处理与多目标融合技术仍具应用价值[2] 社区资源与学习体系 - 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拥有超过4000名成员 覆盖近40+技术方向学习路线[5][8] - 社区提供端到端入门、多模态大模型、数据闭环工程实践等实用问题解答[5] - 与近300家机构及自动驾驶公司建立内推机制 提供岗位对接服务[11] 技术领域细分与资源整合 - 汇总国内外自动驾驶高校实验室及企业资源 包括RoboTaxi、重卡、新势力等领域[26] - 整理自动驾驶与CV相关书籍、开源项目及数据集 涵盖3D检测、BEV感知、世界模型等方向[27][28] - 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梳理兼顾学术界与工业界 包含一段式、二段式及量产方案[29] 前沿技术聚焦 - 3DGS与NeRF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场景重建与闭环仿真[30] - 自动驾驶世界模型作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热点 涵盖技术前沿与业界应用[31] - 视觉语言模型(VLM)汇总最新综述、开源数据集及量产方案如DriveVLM[32][33] 量产技术与核心模块 - 自动驾驶VLA技术梳理涵盖2025年最新综述、开源数据集及量产讨论[34] - 在线高精地图作为无图NOA量产方案核心 受学术界与工业界重点关注[41] - BEV感知作为量产基石 覆盖纯视觉、多模态融合及工程部署方案[38] 行业活动与专家交流 - 社区举办超过100场专业技术直播 分享VLA、世界模型、3D检测等前沿工作[55] - 邀请学术界与工业界大佬探讨自动驾驶发展趋势及量产痛点[6] - 会员可获取独享福利视频教程 涵盖世界模型、自动驾驶大模型等技术领域[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