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投资(00270)
搜索文档
中证香港红利等权投资指数报2925.69点,前十大权重包含粤海投资等
金融界· 2025-05-08 19:26
指数表现 - 中证香港红利等权投资指数(HK红利EW,930784)报2925 69点 [1] - 近一个月上涨10 78%,近三个月上涨5 02%,年至今上涨3 83% [1] 指数编制规则 - 从港股通证券范围内选取30只现金股息率高、分红稳定且流动性好的证券作为样本 [1] - 采用等权重计算方式,基日为2014年11月14日,基点为3000 0点 [1]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6月和12月),调整比例一般不超过20%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特殊情况会进行临时调整 [2] 指数持仓结构 十大权重股 - 中国联通(4 23%)、中国人民保险集团(3 95%)、中信银行(3 94%) [1] - 中国电信(3 9%)、中国银行(3 82%)、民生银行(3 82%) [1] - 粤海投资(3 82%)、交通银行(3 78%)、农业银行(3 7%)、中国移动(3 68%) [1] 行业分布 - 金融占比36 88%,能源占比20 24%,工业占比12 68% [2] - 通信服务占比11 81%,原材料占比9 32%,房地产占比5 25%,公用事业占比3 82% [2] 市场板块 - 香港证券交易所占比100 00% [1]
中信证券:广州水价价改落地 价格机制理顺有望提速 推荐中国水务(00855)等
智通财经网· 2025-05-07 09:49
广州市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 - 广州市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将于2025年6月1日落地,居民生活用水第一/第二/第三阶梯水价分别上调至2 55/3 82/7 65元/吨,涨幅分别为29%/29%/93%,非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上调至4 40元/吨,涨幅为27% [1][2] - 广州市现行水价自2012年调整后多年未变,第一档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为1 98元/吨,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8位,非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排名第17位 [2] - 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利润总额从2017年的3 33亿元降至2023年的-3 34亿元,剔除补贴后从1 88亿元降至-5 00亿元,自2019年起持续亏损且亏损规模扩大 [2] 成本传导机制与行业现状 - 全国供水行业成本年均上涨约3%,但广州现行水价超过12年未调整,成本传导机制不畅是盈利承压的核心原因 [3] - 2021年10月新版《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施行,强化水价市场化属性并明确监管周期为3年,有望理顺成本传导机制 [3] - 自2021年8月新版管理办法发布以来,国内已有39个市级城市进行自来水调价,2023/2024/2025年前4个月分别有13/12/7个城市调价 [4] 水价改革趋势与行业影响 - 历史经验显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调价曾助推2015-2017年19个重点城市跟进,2024年上海、长沙、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调价或催化全国水价改革提速 [4] - 供水价格政策调整持续推进,有助于改善行业回报长期偏低的问题并降低对政府补贴的依赖 [4] - 行业价格机制理顺背景下,水务运营类资产有望受益,推荐标的包括中国水务、粤海投资、兴蓉环境、北控水务集团等 [5]
粤海投资(00270)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8 22:0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上市地点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股票代号为00270,交易单位为2,000股[7] - 公司财政年度结算日为12月31日[7] - 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水资源等业务[127] - 集团主要业务包括水资源、物业投资等七项[146] - 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水资源等业务,将继续投资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业务[183] 公司重要日期 - 公司股东周年大会时间为2025年6月17日下午3时30分[7] - 出席股东周年大会资格的最后股份过户登记日期为2025年6月11日下午4时30分[7] - 可享末期股息资格的最后股份过户登记日期为2025年6月26日下午4时30分[7] - 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将于6月17日举行[128] - 若末期股息获通过,预计7月24日或前后派付[128] - 为出席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股份过户文件须于6月11日下午4时30分前送达[128] - 6月27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129] - 为获末期股息,股份过户文件须于6月26日下午4时30分前送达[129] 公司股权结构 - 2024年末公司持有广东天河城及其附属公司76.13%、天津粤海天河城购物中心有限公司76.02%的实际权益,与2023年相同[77] - 2024年12月31日,董事陈祖泽持有公司普通股5450000股,权益约0.083%;郑慕智持有2268000股,权益约0.035%[149] - 2024年12月31日,董事郑慕智持有粤海置地控股有限公司普通股600000股,权益约0.035%[150] - 2024年12月31日,董事曾翰南持有粤海广南(集团)有限公司普通股300000股,权益约0.033%[151] - 2024年12月31日,粤海控股持有公司普通股3809237546股,权益约58.26%;香港粤海持有相同数量,权益约58.26%;粤海信托有限公司持有576404918股,权益约8.82%[154] 公司业务持股情况 - 公司在水资源业务方面,对仪征粤海水务有限公司持股100%,对高邮粤海水务有限公司持股51%等[9][10] - 公司在物业投资和百货营运业务方面,对广东粤海天河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0%,对广州粤海天河城投资有限公司持股64.71%等[13][14] - 公司在酒店持有、经营及管理业务方面,对粤海喜来登酒店持股100%,对粤海华美湾际酒店持股100%等[17][18] - 公司在能源项目、道路及桥梁业务方面,对广西粤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持股71.25%,对中山粤海能源有限公司持股100%等[20][2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185.05亿港元,较2023年的203.22亿港元下降8.9%[24] - 2024年归属公司所有者的本年度溢利为31.42亿港元,较2023年的31.22亿港元增加0.6%[24]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港幣48.06仙,较2023年的港幣47.75仙增加0.6%[24] - 2024年EBITDA(持续经营业务)为96.94亿港元,较2023年的96.85亿港元增加0.1%[24] - 2024年净财务借贷为11.71亿港元,较2023年的29.83亿港元下降60.8%[24] - 2024年资本负债率为30.86%,2023年为77.33%[25] - 2024年利息覆盖倍数为10.53倍,2023年为9.41倍[25] - 2024年已发行普通股股数为65.38亿股,与2023年持平[26] - 2024年市值为438.70亿港元,较2023年的371.35亿港元有所增加[26] - 2024年度末期股息建议为每股港币7.27仙,加上中期股息,全年合共派息每股港币31.24仙,较2023年的31.04仙略有增加[57]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收入为185.05亿港元,较2023年的203.22亿港元减少8.9%[64]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税前利润(不包括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净汇兑收益和净财务费用)增加0.9%至72.21亿港元[6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投资物业公允值调整产生净亏损6800万港元,2023年为净收益1.00亿港元[6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汇兑收益为3900万港元,2023年为100万港元[6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财务费用为6.98亿港元,较2023年的8.32亿港元减少[6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税前利润增加1.1%至64.94亿港元[6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减少2.8%至41.03亿港元[65] - 2024年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增加0.6%至31.42亿港元[65]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港币48.06仙,较2023年的47.75仙增加0.6%[66] - 2024年中期股息每股普通股港币23.97仙,2023年为18.71仙[128] - 建议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港币7.27仙,2023年为12.33仙[128]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18,505,293千港元,较2023年的20,322,478千港元有所下降[132]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本年度溢利为4,641,090千港元,2023年为4,767,490千港元[132] - 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亏损为1,493,331千港元,2023年为1,953,635千港元[132] - 2024年归属公司所有者的本年度溢利为3,142,138千港元,2023年为3,122,069千港元[132] - 2024年资产总额为135,595,403千港元,2023年为139,965,972千港元[133] - 2024年负债总额为78,919,930千港元,2023年为81,936,347千港元[133] - 2024年权益总额为56,675,473千港元,2023年为58,029,625千港元[133] - 2024年公司可供分派储备为5,367,032,000港元,2023年为3,484,663,000港元[136] - 2024年集团捐款为11,194,000港元,2023年为93,000港元[13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其他财务资产为33.85亿港元,2023年无此项[9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21.54亿港元,2023年为125.94亿港元;财务借贷为238.62亿港元,2023年为424.28亿港元[9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资本负债率为30.9%,2023年为77.3%;EBITDA/已发生的财务费用比率为10.5倍,2023年为9.4倍[95] - 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约为110.86亿港元,2023年为107.11亿港元;粤海置地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约为19.36亿港元,2023年为36.07亿港元[97] - 2024年资本开支为18.57亿港元,2023年为76.96亿港元[99] - 2024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的人民币借贷为193.56亿港元,2023年为351.46亿港元,其中147.17亿港元来自粤海置地[100]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的浮动利率借贷为219.75亿港元,2023年为316.18亿港元,其中71.52亿港元来自粤海置地[100]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雇员有10,759人,2023年为11,495人[106] - 2024年薪酬总额约为23.37464亿港元,其中1.41408亿港元来自粤海置地,2023年约为25.02471亿港元,其中2.9209亿港元来自粤海置地[106] 水资源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 - 2029年水價扣減機制下,年均供水量不少於7億噸,2021 - 2026年每年最低供水量不少於6.15億噸,2024 - 2026年節省每立方米對港供水單位價格分別為0.315港元、0.323港元、0.331港元[68] - 本年度對港供水收入增加2.4%至51.36億港元,2023年為50.16億港元[70] - 本年度對深圳及東莞地區供水收入減少10.5%至12.24億港元,2023年為13.67億港元[7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東深供水項目稅前利潤為40.20億港元,較2023年增加4.4%,2023年為38.52億港元[70] - 2024年12月31日,集團其他水資源項目供水廠總設計供水能力和污水處理廠總設計污水處理能力分別為每日16,150,200噸和每日3,345,900噸,與2023年持平[71] - 2024年12月31日,集團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營運中供水廠供水能力為每日10,836,800噸,較2023年的每日10,486,800噸有所增加,污水處理能力為每日2,054,400噸,與2023年持平[71] - 2024年12月31日,集團附屬公司在建中供水廠供水能力和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分別為每日1,187,000噸和每日50,000噸[71] - 2024年12月31日,營運中的附屬公司供水能力合計8,886,800噸/日,較2023年的8,536,800噸/日增加,污水處理能力合計2,054,400噸/日,與2023年持平;聯營公司供水能力合計1,950,000噸/日,與2023年持平[75] - 其他水資源項目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收入合共減少19.8%至72.18479億港元,2023年為89.97506億港元[76] - 其他水資源項目本年度稅前利潤為17.33934億港元,較2023年度下跌6.5%,2023年為18.53937億港元[76] - 2024年水资源业务收入占比73.01%,分部业绩占比79.99%[30] 物业投资和百货营运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粤海天河城物业投资业务收入增加10.3%至16.15377亿港元,税前利润增加27.5%至9.06601亿港元[77] - 2024年香港粤海投资大厦平均出租率为95.3%(2023年:91.6%),总收入减少1.3%至4635.9万港元[79] - 2024年末公司经营五间百货店,总租用面积约为9.594万平方米(2023年:20.99万平方米),总收入增加13.6%至8.61612亿港元,税前亏损4404.6万港元(2023年:税前利润4982.8万港元)[80] 酒店持有、经营及管理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末公司酒店管理团队管理19间酒店(2023年:20间),经营七间酒店,2024年第四季承租物业经营粤海181酒店并于12月中旬开业[82] - 2024年粤海喜来登酒店平均房价为1255港元(2023年:1226港元),平均入住率为93.0%(2023年:94.5%),其余六间酒店平均房价为709港元(2023年五间酒店:737港元),平均入住率为70.0%(2023年五间酒店:68.2%)[82] - 2024年酒店持有、经营及管理业务收入减少0.1%至6.48379亿港元,税前利润增加4.5%至1.10625亿港元[83] 能源项目、道路及桥梁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粤海能源售电量为27.59亿千瓦时(2023年:29.12亿千瓦时),减幅为5.3%,售电及相关业务收入减少11.8%至16.04113亿港元,税前利润增幅为39.2%至1.38817亿港元[84] - 2024年粤电靖海发电售电量为157.47亿千瓦时(2023年:158
粤海投资(00270) - 2025 Q1 - 季度业绩

2025-04-28 21:44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未经审核持续经营业务综合收入为46.1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7%[4][6] - 同期,未经审核持续经营业务综合税前利润增加2.0%至20.36亿港元[4][6] - 未经审核持续经营业务归属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增加1.9%至13.22亿港元[6] - 未经审核归属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增加2.5%至13.05亿港元[4][6] - 2025年3月31日,未经审核资产总额为956.92亿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减少29.4%[4][7] - 同日,未经审核归属公司所有者权益为408.12亿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减少2.0%[4][7] 东深供水项目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期内,东深供水项目对香港、深圳及东莞总供水量为5.49亿吨,减幅8.8%,收入17.3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5%[9] - 对港供水收入增加2.4%至14.34亿港元,对深圳及东莞地区供水收入减少16.7%至3.00亿港元[9] - 东深供水项目税前利润(不包括汇兑差异净额及净财务费用)为12.0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1%[9] 其他水资源项目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其他水资源项目供水厂总设计供水能力为每日1615.02万吨,污水处理厂总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334.59万吨[10] - 2025年3月31日集团附属公司运营供水能力888.68万吨/日,2024年3月31日为878.68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210.39万吨/日,2024年3月31日为205.44万吨/日[12] - 2025年3月31日集团联营公司运营供水能力195万吨/日,与2024年3月31日持平[12] - 2025年3月31日集团附属公司在建供水厂供水能力118.7万吨/日[13] - 其他水资源项目收入增加1.5%至17.49265亿港元,2024年为17.23339亿港元;税前利润下跌5.7%至5.39606亿港元,2024年为5.72096亿港元[13] 粤海天河城物业投资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持有广东天河城及其附属公司76.13%、天津粤海天河城购物中心有限公司76.02%实际权益,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14] - 粤海天河城物业投资业务收入增加3.0%至4.29018亿港元,2024年为4.16509亿港元;税前利润增加8.8%至2.70631亿港元,2024年为2.48632亿港元[14] 粤海投资大厦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粤海投资大厦平均出租率为94.3%,2024年为97.1%;总收入减少3.1%至1185.5万港元,2024年为1223.3万港元[16] 百货店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经营五间百货店,总租用面积约9.584万平方米,2024年12月31日为9.594万平方米[17] - 百货店总收入减少17.6%至1.07934亿港元,2024年为1.30933亿港元;税前利润减少43.9%至1592.7万港元,2024年为2838.4万港元[17] - 天河城广场 - 天河城购物中心可出租面积10.7万平方米,平均出租率99.6%,2025年三个月收入1.85033亿港元,较2024年下降3.0%[15] - 百货店天河城、万博、东圃、奥体店2025年3个月收入分别为73989千港元、11303千港元、12074千港元、10517千港元,较2024年分别下降15.2%、14.0%、9.5%、9.5%,花都店停業收入降100%,TeemLife北京路家居館开业收入增100%[18] 酒店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管理18间酒店(2024年12月31日为19间),粤海喜来登酒店平均房价1168港元(2024年1248港元),入住率94.8%(2024年95.4%),其余六间酒店平均房价774港元(2024年五间酒店740港元),入住率73.7%(2024年五间酒店70.8%)[19] - 酒店业务收入增加6.0%至1.72668亿港元(2024年1.62829亿港元),税前利润(不包括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及汇兑差异净额)为3002.1万港元(2024年3726.6万港元),下降19.4%[20] 粤海能源项目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粤海能源项目售电量为7.73亿千瓦时(2024年6.34亿千瓦时),增幅21.9%,售电及相关业务收入减少7.1%至3.62952亿港元(2024年3.9068亿港元),税前利润(不包括净财务费用)为3344.8万港元(2024年3376.8万港元)[21] 粤电靖海发电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粤电靖海发电售电量为20.00亿千瓦时(2024年31.50亿千瓦时),减幅36.5%,收入减少40.0%至9.30127亿港元(2024年15.49589亿港元),本期录得税前亏损2564.4万港元(2024年税前利润1.50864亿港元),集团分占亏损480.8万港元(2024年分占利润2807.3万港元)[22] 兴六高速公路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兴六高速公路日均收费车流量减少9.1%至27039架次(2024年29743架次),路费收入为1.54318亿港元(2024年1.67446亿港元),减少7.8%,税前利润(不包括净财务费用)为7936.1万港元(2024年9059.9万港元),减少12.4%[23] 银瓶项目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3月31日银瓶项目累计建设费用约22.53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约22.43亿港元),本期确认的利息、管理费及维护费合计减少0.4%至3917.4万港元(2024年3934.3万港元),税前利润减少1.0%至3357.2万港元(2024年3389.6万港元)[25] 粤海置地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1月21日公司向股东分派12.61799423亿股粤海置地股份(占公司持有的粤海置地股份约99.9%),粤海置地不再是附属公司[26] - 粤海置地本期收入减少85.5%至2.51831亿港元(2024年17.40586亿港元),税前亏损为951.6万港元(2024年1.33852亿港元),剔除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和净财务费用,本期税前利润为1345.4万港元(2024年税前亏损4556.5万港元)[27] 公司经营策略 - 2025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内需有所回升[28] - 公司秉承“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策略,专注核心业务稳定发展[28] - 公司将集中资源把水资源板块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28] - 公司将推进“管理精细化”,优化资产组合与资源配置[28] - 公司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带来的机遇[28] 财务资料审核情况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未经审核财务资料已由审核委员会审阅[29] 公告相关说明 - 公告所载资料未经审核,不构成对公司财务表现的指标或保证[30] - 公告日期为2025年4月28日[30] 公司董事会构成 - 公司董事会由4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30]
提前跌停!002706,将被*ST
中国基金报· 2025-04-27 20:07
文章核心观点 星光股份自4月29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为*ST星光,主要因2024年度多项财务指标不达标,且公司存在信息披露违规问题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公司董事会力争早日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并将采取相关措施 [1][4][7] 分组1:退市风险警示相关 - 公司股票4月28日停牌一天,4月29日开市起复牌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为*ST星光,日涨跌幅限制为5% [1] - 截至4月25日收盘,股价报1.85元/股,跌幅达9.76%,总市值为20.52亿元;截至3月31日,股东人数为7.847万户 [3] - 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原因是2024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三者均为负值,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 [4] - 2024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1.92亿元,利润总额为 - 3253.20万元,归母净利润为 - 3097.56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为 - 2696.90万元 [4] 分组2:公司业务与应对措施 - 业务涵盖LED照明、紫外消杀、汽车照明、锂电池生产设备、信息安全与系统集成等领域 [6] - 2024年坚守主业,核心竞争力未受严重影响 [6] - 2025年将聚焦优势业务提高产品利润率、加强业务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以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6] 分组3: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 《警示函》指出公司业绩预告数据与年报差异大,盈亏性质变化,且未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披露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提示公告 [7] - 1月20日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度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50万元至225万元、355万元至520万元、135万元至200万元 [9] - 4月22日业绩预告修正原因包含参股公司回购义务诉讼预计损失计提、子公司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子公司存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11] - 公司上述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董事长戴俊威、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李振江、董事会秘书张桃华负有主要责任,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13] 分组4:财务数据对比 |项目|2024年|2023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22年| |----|----|----|----|----| |营业收入(元)|191,893,215.44|150,830,044.62|27.22%|156,151,068.7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 - 30,975,624.00| - 13,105,553.49| - 136.35%|24,633,524.8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 - 26,969,042.37| - 22,332,328.36| - 20.76%| - 142,042,838.8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7,005,611.35| - 4,074,673.74|271.93%| - 183,181,926.60|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 0.03| - 0.01| - 200.00%|0.03|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 0.03| - 0.01| - 200.00%|0.03| |总资产(元)|611,990,887.92|529,309,591.42|15.62%|743,471,743.4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元)|289,900,272.39|318,030,713.99| - 8.85%|324,250,773.14| [5]
完善价格治理机制意见有望加速水价改革 中国水务(00855)、粤海投资(00270)等供水运营商受益
智通财经网· 2025-04-03 09:0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完善价格治理机制,重申水价定价和调整机制原则,推进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有望增厚供水运营商盈利;深圳将举行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水价政策完善和价格机制理顺或改观行业低回报问题,水务运营类资产有望受益 [1][2] 政策相关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推进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垃圾处理计量收费,优化污水处理收费政策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求完善价格治理机制,引导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价格合理运行 [1] - 2021年我国新版《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施行,强化水价市场化属性,明确城镇供水价格监管周期原则上为3年,可理顺水价成本传导机制 [1] - 意见重申2021年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水价定价和调整机制原则,以成本监审为基础,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先核定供水企业准许收入,再分类核定用户用水价格 [1] 深圳水价调整 - 深圳市发改委宣布4月11日举行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两个调价方案拟将自来水综合价格由3.449元/立方米上调13.1%至3.8991元/立方米(含税) [2] 行业影响 - 中信证券称核心城市调价对水价改革有催化作用,各地市理顺供水价格机制有望提速,价格机制完善有助改善国内供水行业回报长期偏低问题 [2] - 随着水价政策完善和行业价格机制理顺,行业整体低回报问题或改观,水务运营类资产有望显著受益 [2] 公司受益情况 - 中信证券首推中国水务(00855) [2] - 中泰国际期望水价上调趋势在各地延续,中国水务(00855)、粤海投资(00270)、北控水务集团(00371)皆可受惠,首选中国水务,因其内地供水运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相对最高,FY25上半年占比达29.0% [2] - 截至2024年9月30日,中国水务水务总产能为966万吨/日,自来水产能为672万吨/日,深圳坪山区项目自来水产能达25万吨/日,有望直接受惠于深圳上调水价 [2]
粤海投资(00270):粤海置地拖累业绩,派息符合预期
国泰君安· 2025-03-25 19:0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粤海置地 2024 年减值 10.34 亿港元拖累公司 2024 年业绩,派息符合预期;公司持续经营业务净现金流入 91.50 亿港元,现金流充足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摘要 - 2022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34.28 亿、243.55 亿、185.05 亿、180.80 亿、185.54 亿、189.24 亿港元,同比变化分别为 -21.45%、3.96%、 -24.0%、 -2.3%、2.6%、2.0% [4] - 2022 - 2027 年毛利润分别为 98.23 亿、100.75 亿、98.22 亿、96.01 亿、98.52 亿、100.49 亿港元 [4] - 2022 - 2027 年净利润分别为 47.64 亿、31.22 亿、31.42 亿、44.15 亿、45.33 亿、46.63 亿港元,同比变化分别为 1.42%、 -34.46%、0.64%、40.50%、2.67%、2.87% [4] - 2022 - 2027 年 PE 分别为 10.97、11.90、13.96、9.32、9.07、8.82 [4] - 2022 - 2027 年 PB 分别为 1.21、0.89、1.05、0.89、0.81、0.74 [4] 业绩情况 - 不考虑粤海置地,2024 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入 185.05 亿港元,同比减少 9%;持续经营业务归属净利润减少 3%至 41.03 亿港元(撇除粤海置地归属股东亏损 9.61 亿港元),2024 年实际归属净利润增加 1%至 31.42 亿港元 [5] - 粤海置地 2024 年减值 10.34 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值 18.09 亿港元有所转好,但减值幅度仍超出市场预期 [5] - 2024 年现金总股息较 2023 年增加 1%,派息率维持 65%符合预期 [5] 业务经营 - 2024 年对港供水收入增加 3%至 51.36 亿港元;对深圳及东莞地区的供水收入减少 11%至 12.24 亿港元,主要受汇率影响,东深项目税前利润为 40.20 亿港元,同比增加 5% [5] - 其他水资源项目收入减少 20%至 72.18 亿港元,主要由于建造服务收入同比下降 76%至 5.21 亿港元,其他水资源项目税前利润 17.34 亿港元,同比下滑 7% [5] - 公司 2024 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 110.86 亿港元,同比增长 4%,撇除粤海置地的净现金流入 19.36 亿港元,持续经营业务净现金流入为 91.50 亿港元 [5] 公司举措 - 2024 年 12 月,公司公告拟以实物分派的方式宣派特别股息剥离粤海置地,于 2025 年 1 月 21 日完成,粤海置地不再成为公司拖累,市场将重新聚焦于公司水务资产的价值,2024 年底公司持续经营业务资本负债率 30.9%,较 2023 年 77.3%大幅下降,公司融资能力得以增强 [5] - 2024 年公司实际资本开支 18.57 亿港元,较 2023 年 76.96 亿港元大幅收缩,为未来东江水项目续约做好准备 [5]
粤海投资(00270)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4 20:56
持续经营业务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18,505,293千港元,较2023年的20,322,478千港元下降8.9%[3][4] - 2024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综合收入为18,780,508千港元,2023年为20,610,458千港元,同比下降8.88%[30] - 2024年公司来自集团外客户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18,505,293千港元,2023年为20,322,478千港元,同比下降8.94%[45] - 2024年客户合约收入为16,223,663千港元,2023年为18,182,355千港元,同比下降10.77%[48]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客户合约收入为16223663千港元,2023年为18182355千港元;其他来源收入2024年为1407955千港元,2023年为1302642千港元[49]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为469805千港元,2023年为447227千港元[50]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存货销售成本为1777545千港元,2023年为1836942千港元;提供服务成本2024年为5370499千港元,2023年为7319786千港元[51]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财务费用为919594千港元,2023年为1008378千港元;借入资金及用作开发在建工程及经营特许权的资本化年利率2024年介乎2.50%至3.20%,2023年介乎3.30%至3.70%[54]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所得税费用支出总额为1852764千港元,2023年为1658283千港元[57]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盈利4,102,893千港元,终止经营业务亏损960,755千港元,普通权益所有者应占溢利3,142,138千港元;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4,221,183千港元、亏损1,099,114千港元、3,122,069千港元[70] - 集团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收入为185.05亿港元,较2023年减少8.9%,主要因水资源业务的建设服务收入减少[90]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税前利润(不包括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净汇兑收益和净财务费用)增加0.9%至72.21亿港元,综合税前利润增加1.1%至64.94亿港元[91]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投资物业公允值调整产生净亏损6800万港元,净汇兑收益3900万港元,净财务费用6.98亿港元[91]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归属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减少2.8%至41.03亿港元,归属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增加0.6%至31.42亿港元[9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税前利润为6,493,854千港元,较2023年的6,425,773千港元增长1.1%[3][4] - 2024年归属本公司所有者溢利为3,142,138千港元,较2023年的3,122,069千港元增长0.6%[3][4][5] - 2024年每股盈利基本为港幣48.06仙,较2023年的港幣47.75仙增长0.6%[3] - 2024年中期每股股息为港幣23.97仙,拟派末期为港幣7.27仙,合计港幣31.24仙,较2023年的港幣31.04仙增长0.6%[3] - 2024年毛利为9,822,461千港元,2023年为9,654,560千港元[4] - 2024年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为469,805千港元,2023年为447,227千港元[4] - 2024年非流动资产总额为74,846,936千港元,2023年为84,688,161千港元[9] - 2024年流动资产总额为60,748,467千港元,2023年为55,277,811千港元[9] - 2024年流动资产总额为60,748,467千港元,较2023年的55,277,811千港元增长约9.9%[11] - 2024年流动负债总额为55,737,907千港元,2023年为45,666,192千港元,同比增长约22.06%[11] - 2024年流动资产净值为5,010,560千港元,较2023年的9,611,619千港元下降约47.87%[11] - 2024年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79,857,496千港元,较2023年的94,299,780千港元下降约15.31%[11] - 2024年非流动负债总额为23,182,023千港元,较2023年的36,270,155千港元下降约36.08%[11] - 2024年资产净值为56,675,473千港元,较2023年的58,029,625千港元下降约2.33%[11] - 2024年公司银行利息收入为124,761千港元,2023年为148,977千港元,同比下降16.25%[30] - 2024年公司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其他财务资产利息收入为37,745千港元,2023年为0千港元[30] - 2024年公司按公允值计入损益的财务资产利息收入为32,058千港元,2023年为0千港元[30] - 2024年公司财务费用为892,075千港元,2023年为980,802千港元,同比下降9.05%[30] - 2024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税前利润为6,493,854千港元,2023年为6,425,773千港元,同比增长1.06%[30] - 2024年公司所得税费用为1,852,764千港元,2023年为1,658,283千港元,同比增长11.73%[30] - 2024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本年度溢利为4,641,090千港元,2023年为4,767,490千港元,同比下降2.65%[30] - 2024年公司总资产为135,595,403千港元,2023年为139,965,972千港元,同比下降3.12%[36] - 2024年公司总负债为78,919,930千港元,2023年为81,936,347千港元,同比下降3.68%[36] - 2024年公司资本性开支为1,613,281千港元,2023年为6,301,838千港元,同比下降74.40%[3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结余为3,837,959,000港元(2023年:3,487,921,000港元),其中8%(2023年:6%)应收自一名主要客户[7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应付账款、应计负债及其他负债结余中应付贸易账款及票据为5,611,573,000港元(2023年:6,070,290,000港元)[7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及其他借贷中来自广东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贷款为零(2023年:1,922,297,000港元),来自同系附属公司贷款为2,570,889,000港元(2023年:6,551,271,000港元),来自一间联营公司贷款为917,915,000港元(2023年:1,103,500,000港元)[7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就未偿还担保金额为4,714,446,000港元,其中4,709,488,000港元来自粤海置地(2023年:4,675,936,000港元,其中4,665,595,000港元来自粤海置地)[78] - 集团2024年归属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溢利为31.42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0.6%;每股基本盈利为48.06港仙,较去年增加0.6%[81]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度末期股息每股7.27港仙,加上中期股息,全年合共派息每股31.24港仙(2023年:31.04港仙)[82]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48.06港仙,较2023年增加0.6%[9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其他财务资产为33.85亿港元,2023年无此项[12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21.54亿港元,2023年为125.94亿港元,其中人民币占比97.84%、港元占2.15%、美元占0.01%[12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财务借贷为238.62亿港元,2023年为424.28亿港元,其中港元借贷占18.9%、人民币借贷占81.1%[12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资本负债率为30.9%,2023年为77.3%;EBITDA/已发生的财务费用比率为10.5倍,2023年为9.4倍[13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约为110.86亿港元,2023年为107.11亿港元;粤海置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约为19.36亿港元,2023年为36.07亿港元[130] - 2024年12月31日,粤海置地银行存款16.19亿港元用于抵押,2023年无此项;若干粤海置地物业资产95.99亿港元用于抵押,2023年为90.90亿港元[13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就已出售物业的楼宇按揭贷款对银行提供47.14亿港元担保,其中47.09亿港元来自粤海置地,2023年为46.76亿港元,其中46.66亿港元来自粤海置地[132] - 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本开支为18.57亿港元,2023年为76.96亿港元[13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续经营业务人民币借贷为193.56亿港元,2023年为351.46亿港元;浮动利率借贷为219.75亿港元,2023年为316.18亿港元[13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雇员10,759人,2023年为11,495人,人数减少约6.4%[141] - 2024年薪酬总额约23.37464亿港元,2023年约25.02471亿港元,减少约6.6%[141] - 2024年粤海置地薪酬1.41408亿港元,2023年为2.9209亿港元,减少约51.6%[141] 终止经营业务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来自集团外客户终止经营业务收入(中国内地)为6,759,320千港元,2023年为3,877,416千港元,同比增长74.33%[45] - 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收入为6759320千港元,2023年为3877416千港元[60] - 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销售成本为6296106千港元,2023年为3456790千港元[60] - 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毛利为463214千港元,2023年为420626千港元[60] - 2024年终止经营业务本年度亏损为1493331千港元,2023年为1953635千港元[60] 特别股息及股份分派相关 - 以实物分派粤海置地股份的方式支付特别股息已于2025年1月21日完成[3] - 2025年1月21日,公司向股东分派1,261,799,423股粤海置地股份,占公司持有的粤海置地股份约99.9%[13] - 2024年公司董事会建议按每持有一股获发0.193股粤海置地股份的比例,向股东实物分派1,261,799,537股粤海置地股份[67] - 截至2025年1月21日,12.61799423亿股粤海置地股份(占公司持有的粤海置地股份约99.9%)已分派给股东,公司直接持有169.4798万股粤海置地股份(占粤海置地已发行股份总数约0.1%)[79] - 公告日期,粤海置地尚未偿还集团(不包括粤海置地)的其他借贷为人民币5亿元(相当于约5.4195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12亿元(相当于约12.9588亿港元)[79] - 公告日期,粤海置地尚未偿还集团(不包括粤海置地)的其他借贷为
粤海投资:拟特别派息剥离地产,聚焦水务彰显股息价值

申万宏源· 2024-12-10 18: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拟通过实物分派粤海置地股份的方式宣派特别股息,剥离地产业务,未来将专注水务主业 [7] - 剥离粤海置地后,公司经营业绩及整体价值有望明显提升,水务主业发展稳健,核心东江水资产优质 [7][8] - 公司未来业绩将不再受地产业务波动影响,业绩及估值均有望明显提升 [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收盘价(港币):5.22 [3] -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7360.67 [3] - 52周最高/最低(港币):6.24/3.29 [3] - H股市值(亿港币):341 [3] - 流通H股(百万股):6538 [3] - 汇率(人民币/港币):1.07 [3] 财务数据 - 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34%至31.2亿港元,利润下滑主要受粤海置地旗下的地产减值18.1亿港元影响,若扣除地产减值影响,2023年公司主业利润则达49.3亿港元 [7] - 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107.1亿港元,其中粤海置地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6.1亿港元,扣除粤海置地后,公司经营现金流为71亿港元 [9] - 24H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48.8亿港元,其中粤海置地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2.9亿港元,扣除粤海置地后,公司经营现金流为35.9亿港元 [9] - 2023年公司采纳新股息政策,分红率由2022年的84%降低至2023年的65%,2024年公司公告拟中期派息23.97港仙,中期现金分红率65%,与2023年持平 [12] 盈利预测 - 2024-2026年盈利预测为40.03/41.01/41.20亿港元,当前市值对应2024-26年PE为8.5/8.3/8.3倍 [8] - 2022-2026年营业收入(百万港元):23,196、24,200、29,551、36,594、31,534 [10] - 2022-2026年归母净利润(百万港元):4,764、3,122、4,003、4,101、4,120 [10] - 2022-2026年每股收益(元/股):0.73、0.48、0.61、0.63、0.63 [10] - 2022-2026年净资产收益率(%):11.0%、7.5%、10.1%、9.4%、9.0% [10] 资产负债情况 - 截止24H1,粤海投资总资产1398亿港元,总负债806亿港元,净资产593亿港元,资产负债率58% [11] - 粤海置地总资产469亿港元,总负债407亿港元,净资产62亿港元,资产负债率87% [11] - 未来伴随更高负债的粤海置地剥离,公司负债率有望明显下降 [11]
粤海投资:水务主业稳健发展,地产减值压力小于预期

申万宏源· 2024-11-07 14:21
报告投资评级 - 上调至“买入”评级[6]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原因是公司有业绩公布需要点评,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81.42亿港元同比+10.4%,归属公司所有者溢利约35.93亿港元同比-6.1%业绩表现略超预期,经营现金流持续向好,2024H1分红率65%与2023年持平[4] - 水务表现稳健综合税前利润增加0.3%,但受投资物业公允值调整影响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1%,地产板块表现平稳前三季度均未发生减值且已签约面积增加,预计今年公司地产存货减值有望减小[5] - 考虑水务主业表现稳健,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地产板块均未减值,且地产存货规模减小,叠加宏观政策逐步落地,预计今年地产存货减值压力有望减小,上调公司2024 - 2026年盈利预测,参照可比公司给予2024年10x估值,目标市值410亿相比当前市值上涨空间24%[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2024年11月06日收盘价(港币)为5.06,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为7363.47,52周最高/最低(港币)为6.24/3.29,H股市值(亿港币)为331,流通H股(百万股)为6538,汇率(人民币/港币)为1.09[2] 业绩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81.42亿港元同比+10.4%,归属公司所有者溢利约35.93亿港元同比-6.1%[4] - 24H1公司扣除粤海置地的经营现金流为35.84亿港元(23H1为22.86亿港元),粤海置地经营现金流为12.92亿港元(23H1为20.68亿港元)[4] - 2024年中报披露的同时公司公告拟中期派息23.97港仙,中期现金分红率65%,与2023年持平[4] - 前三季度公司综合税前利润增加0.3%至61.67亿港元,主要由于水资源业务稳定增长(公司东深供水税前利润达34.61亿港元同比+3.8%;其他水务税前利润16.44亿港元同比+0.3%),但前三季度公司投资物业公允值调整净亏损1.0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4.87亿港元)[5] - 2023年底公司地产存货减值达18.1亿元,对当期利润造成较大冲击,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地产存货未发生减值,同时已签约21.2万平方米(去年同期为20.9万平方米)[5] - 截止2023年底公司地产存货账面资产约328亿港元,截止2024年前三季度待售物业为300亿港元,其中预收款104.94亿港元[5] - 上调公司2024 - 2026年盈利预测为40.03/41.01/41.20亿港元(上调前为36.92/37.37/35.12亿港元),当前市值对应2024 - 26年PE为8.3/8.1/8.0倍[6] 对比数据 - 参照盈利稳定且高分红的可比公司平均12x估值,同时考虑公司少量地产业务仍有一定波动风险,给予公司2024年10x估值,目标市值410亿,相比当前市值上涨空间24%[6] - 与北控水务集团、中广核电力等公司对比总市值、归母净利、PE、PBmrq、分红率、股息率等数据[10] 利润表数据 - 给出2022 - 2026年营业总收入、营业收入、营业总成本、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净敞口套期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处置收益、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归母净利润等数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