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通控股(300292)

搜索文档
海南高速拟购买交控石化51%股权;经纬辉开拟收购诺思微约12%股权|公告精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2 21:17
并购重组 - 海南高速拟以现金方式购买交商集团持有的交控石化51.0019%股权 交易完成后交控石化将成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 经纬辉开拟以1.49亿元收购诺思微12.44%股权 其中5.7642%股权对价6917.04万元 6.6806%股权对价8016.72万元 [2] - 吴通控股拟以8400万元现金收购控股子公司吴通智能电子20%少数股权 [3] 增减持 - 天际股份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 合计1475.28万股 [4] - 安杰思股东苏州元生和天堂硅谷拟合计减持不超过4%股份 其中苏州元生减持不超过2% 天堂硅谷减持不超过2% [5] - 筑博设计实际控制人徐江及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 [6] 风险事项 - 凯美特气公告称生产经营正常 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无应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项 [7] - 塞力医疗表示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市场环境和行业政策无重大调整 控股股东无未披露重大信息 [8] - 欧晶科技发布异动公告称经营情况正常 无重大经营环境变化 第一大股东无未披露重大事项 [9][10]
吴通控股:拟以8400万元收购苏州市吴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20%股权
快讯· 2025-07-02 17:59
公司收购 - 公司拟以现金人民币8400万元收购控股子公司苏州市吴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少数股东裴忠辉持有的20%股权 [1] - 公司与交易对方裴忠辉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及《股权收购协议补充协议》 [1] - 本次收购事项已通过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及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 [1] -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 本次收购无需提交公司股东会审议 [1]
吴通控股(300292) - 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7-02 17:56
会议安排 - 公司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通知于2025年6月27日发出,7月2日下午13:30以通讯表决方式召开[1] - 会议应到监事3人,实到3人[1] 市场扩张和并购 - 监事会同意与裴忠辉、严红莲签订股权收购协议补充协议,裴忠辉将交易对价的30%用于买股[2] - 《关于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协议补充协议》表决3票同意[3]
吴通控股(300292) - 关于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签订《股权收购协议补充协议》的公告
2025-07-02 17:56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拟8400万元现金收购智能电子20%股权[3] 其他新策略 - 裴忠辉承诺30%交易对价购股并锁定12 - 36个月[4] - 严红莲代裴忠辉履行购股义务[7] - 各笔购股锁定时间不同[7] - 违反协议裴忠辉承担连带责任[9]
吴通控股(300292) - 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7-02 17:56
会议安排 - 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通知于2025年6月27日发出,7月2日召开[1] - 会议应到董事7人,实到7人,监事和高管列席[1] 股权收购 - 董事会同意与裴忠辉、严红莲签订股权收购协议补充协议,裴忠辉将交易对价的30%用于买股[2] - 表决结果为7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3]
吴通控股拟8400万元收购子公司剩余20%股权 聚焦智能制造强化产业链布局
证券日报· 2025-06-18 21:41
收购交易概述 - 吴通控股拟以8400万元现金收购控股子公司智能电子20%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持有智能电子100%股权 [2] - 收购目的是推进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巩固智能制造业务 提高管理效率 [3] - 交易采用收益法评估 智能电子股东全部权益账面价值4300.67万元 评估值4.54亿元 20%股权定价8400万元 [3] 智能电子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73亿元 净利润2680.58万元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05亿元 净利润1325.95万元 [3] - 交易设置业绩承诺条款 承诺2025年净利润不低于4200万元 2025-2026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9000万元 [4] - 交易对方承诺将交易对价30%用于购买吴通控股股票 并自愿锁定12-36个月 [4] 行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智能电子抓住新能源汽车行业机遇 成为知名EMS制造服务商 [3] -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汽车电子制造需求持续增长 "电动化 网联化 智能化 共享化"趋势明显 [4] - 收购有助于整合技术 人才 市场资源 优化生产流程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增强核心竞争力 [4] - 收购可构建更完善汽车电子产业链 实现从零部件制造向系统集成的升级 增强行业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 [5] 潜在挑战 - 智能电子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超过70% 客户集中度较高 [5] - 盈利能力受下游行业市场需求 自身运营能力等因素影响 若市场需求减少或竞争加剧将影响盈利水平 [5]
京东方A拟收购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30%股权;黑芝麻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公告精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21:15
并购重组 - 海螺新材控股子公司海螺环境拟收购河南康宁特环保科技80%股权及郑州康宁特环境工程100%股权 合计交易价格约1 86亿元 最终价格根据资产负债盘点调整[1] - 京东方A拟参与公开竞价收购咸阳彩虹光电30%股权 挂牌底价48 49亿元 目前处于公开征集受让方阶段[2] - 吴通控股拟以8400万元现金收购控股子公司吴通智能电子20%股权 以推进双轮驱动发展战略[3] 增减持 - 思特威股东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45万股 持股比例由7 35%降至6 99%[4] - 双飞集团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210万股 其中顺飞投资减持90万股(0 4123%) 腾飞投资减持120万股(0 5497%)[5] - 力星股份三名高管拟合计减持不超过218万股 包括赵高明减持88万股(0 30%) 汤国华减持65万股(0 22%) 沙小建减持65万股(0 22%)[6] 风险事项 - 华阳新材澄清主营业务未涉及稀土永磁领域 目前主业为铂铑钯等贵金属回收加工 近期原材料采购成本因贵金属价格上涨而上升[7] - 黑芝麻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 涉及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违规对外担保问题 公司将按要求整改[8] - 拉卡拉H股上市事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能否通过审议备案和审核程序尚未确定[9]
吴通控股:拟以8400万元收购智能电子20%股权
快讯· 2025-06-17 20:21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8400万元收购控股子公司苏州市吴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少数股东裴忠辉持有的20%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智能电子100%股权 [1] - 交易已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无需提交股东会审议 [1] - 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 [1] 标的公司财务数据 - 智能电子2024年度营业收入4.73亿元净利润2680.58万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05亿元净利润1325.95万元 [1] 交易定价与条款 - 交易定价以北方亚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为依据经双方协商确定 [1] - 裴忠辉承诺将交易对价的30%(约2520万元)用于在二级市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 [1] - 裴忠辉自愿锁定所购股票12~36个月 [1] 战略意义 - 交易旨在推进公司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夯实智能制造业务提高管理决策效率 [1]
吴通控股(300292) - 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6-17 20:18
会议信息 - 公司监事会会议于2025年6月17日13:30召开[1] - 应到监事3人,实到监事3人[1]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以8400万元现金收购智能电子少数股东20%股权[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智能电子100%股权[2] - 收购议案表决结果为3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3]
吴通控股(300292) - 关于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的公告
2025-06-17 20:18
业绩总结 - 2024年度营业收入47305.71万元,净利润2680.58万元[1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0476.16万元,净利润1325.95万元[11] - 2023年净利润298.09万元,2024年净利润2680.58万元[38]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拟8400万元现金收购智能电子20%股权,交易后持股100%[2] - 支付进度分三阶段,分别为30%(2520万元)、30%(2520万元)、40%(3360万元)[22] - 业绩承诺期为2025 - 2026年度,2025年净利润不低于4200万元,两年累计不低于9000万元[26] 数据相关 - 2024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36403.85万元,负债总额32103.18万元,净资产4300.67万元[11] - 2025年3月31日资产总额31267.72万元,负债总额25641.10万元,净资产5626.61万元[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智能电子股东全部权益账面价值4300.67万元,收益法评估值45365.00万元[13] 其他新策略 - 交易对方承诺将交易对价30%用于买股并锁定12 - 36个月[2][38] - 收购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不影响合并报表范围和财务状况[35][38] 风险提示 - 2024年度标的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超70%,存在客户集中风险[39] - 下游行业需求等影响标的公司盈利,存在盈利能力风险[41] - 若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存在核心人才流失风险[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