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威复材(300699)
icon
搜索文档
光威复材股价连续4天下跌累计跌幅7.22%,华夏基金旗下1只基金持2.54万股,浮亏损失5.9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3 15:53
股价表现 - 9月3日光威复材股价下跌3.36%至29.95元/股 成交额5.78亿元 换手率2.32% 总市值248.99亿元 [1] - 公司股价连续4天累计下跌7.22% [1] 业务构成 - 碳纤维及织物业务占比52.93% 碳梁业务占比30.73% 预浸料业务占比9.27% 制品及其他业务占比6.58% [1]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碳纤维全产业链 包括研发、生产与销售碳纤维材料及核心生产设备 [1] 机构持仓 - 华夏专精特新混合发起式A基金持有2.54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5.45% 为第四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2.64万元 四日累计浮亏5.92万元 [2] 基金表现 - 华夏专精特新混合发起式A基金规模1355.64万元 今年以来收益率17.98% 近一年收益率51.52% [2] - 基金经理汤明真管理规模2.8亿元 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74.06% [2]
深市材料龙头助力构筑大国重器根基 持续创新彰显中国力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09:27
资本市场赋能 - 光威复材2017年创业板上市后利用IPO募集不到十亿元资金建设两条碳纤维生产线和一个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 形成六大协同业务板块[1] - 金力永磁2018年上市后通过IPO、可转债、股权激励等工具实现营收从2019年17亿元增至2024年67亿元(增长近3倍) 总资产从28亿元增至123亿元(增长3.4倍) 2024年并购内蒙古银海新材打通稀土回收产业链[2] - 中信特钢2019年重组整体上市成为A股最大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 通过可转债募集资金建设"三高一特"关键项目[2] 技术突破与市场地位 - 光威复材推动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 成为我国装备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3] - 金力永磁自主掌握晶界渗透技术减少50%-70%中重稀土用量 2024年该技术产品占比超90% 跃居全球稀土永磁产销量第一[3] - 中信特钢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领先 高端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用钢等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3] 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 - 光威复材近五年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8.5%以上 拥有300余人技术团队 截至2024年累计获得授权知识产权931件(含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770项)[5] - 金力永磁2024年研发费用达3.21亿元(占营收4.74%) 掌握晶界渗透等核心技术体系 截至2024年底拥有国内外专利127件[6] - 中信特钢2024年获授权专利476件(含发明专利162项、国际专利20项) 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28项(含ASTM标准1项)[6] 战略布局与增长赛道 - 光威复材将碳纤维应用于风电叶片 开发低空装备用碳纤维解决方案 拓展3C消费电子和人工智能装备轻量化材料[7] - 金力永磁为新能源汽车和风电提供永磁材料 推进低空飞行器用永磁材料交付 重点布局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7] - 中信特钢研发风电、光伏、氢能用绿色特钢 瞄准航空航天、核电等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市场[7]
深市上市公司锻造新材料自主实力 多元资本工具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03 08:13
新材料产业正以其磅礴的创新动能突破想象边界 将实验室奇思妙想锻造成驱动大国崛起的坚实脊梁[1] 深市上市公司构成其中最活跃群体 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以自主可控科技创新实力书写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故事[1] 相关公司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成果产业化 力争让中国造新材料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1] 政策支持与产业地位 - 新材料自主可控是破解卡脖子技术困境支撑大国重器研发与应用的核心前提 产业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与重点布局[2] -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未来材料列为六大重点规划的未来产业方向[2] - 2024年12月出台《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新材料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化应用筑牢标准根基[2] 重点公司技术突破 - 光威复材以全产业链自主格局实现全系列碳纤维国产化量产 打破国际封锁助力大国重器并拓展新兴应用 用高研发投入与海量知识产权筑牢技术壁垒[3] - 金力永磁凭自主晶界渗透技术主导高性能钕铁硼生产 深度配套全球龙头率先布局机器人转子业务 借专利与股权激励推动材料绿色高端升级[3] - 中信特钢靠多品种特钢研发海量专利与绿色低碳实践 为多领域提供高端特钢方案 持续推进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引领行业发展[3] 光威复材发展策略 - 公司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 是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开拓者和从有到强主力军 贯彻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4] - 自2017年登陆创业板以来实现纤维树脂预浸料复材制件装备检验检测的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4] - 坚持两条腿走路军民双驱动发展战略 除传统装备外在压力容器新能源建筑体育休闲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业务贡献[4] 资本市场赋能作用 - 资本市场成为新材料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助推器与孵化器[6] - 金力永磁通过收购巴彦淖尔市银海新材料51%股权获得稀土原材料自配套与可追溯优势 保障产品绿色品质并推动稀土磁材资源循环利用[6] - 中信特钢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用于三高一特产品体系优化升级项目高参数集约化余热余能利用项目等关键建设 增强高端特钢市场竞争力[6] 未来发展方向 - 资本市场多元化工具为新材料企业搭建资金—技术—产业良性循环通道[7] - 相关企业将继续用好深市资本市场工具 以资本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持续推进卡脖子技术突破全产业链生态完善及全球化布局深化[7] - 中信特钢始终致力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标准引领等重要领域积极探索创新[7]
光威复材: 关于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
证券之星· 2025-09-01 19:08
会议基本信息 - 公司决定于2025年9月17日以现场表决结合网络投票方式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1] - 现场会议召开时间为2025年9月17日下午14:30 [1] - 网络投票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进行时间为2025年9月17日上午9:15-9:25、9:30-11:30及下午13:00-15:00 [1] - 互联网投票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9月17日上午9:15至下午15:00 [1] 参会资格要求 - 股权登记日设定为2025年9月10日收市时 [2] - 在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均有权出席股东大会 [2] - 股东可书面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和参加表决 [2]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聘请律师应当出席会议 [2] 会议审议事项 - 本次股东大会将审议关于增选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的议案 [2][7] - 该议案属于非累积投票提案 [2][7] - 议案需经出席股东大会股东所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2] 会议登记方式 - 法人股东需出示营业执照复印件、股东账户卡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 [3] - 自然人股东需出示身份证件、股东账户卡及授权委托书 [3] - 异地股东可采用信函或传真方式登记 [3] - 登记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5日17:00 [3] - 公司明确不接受电话登记 [4] 联系方式 - 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区天津路130号 [4] - 联系电话:0631-5298586 [4] - 传真号码:0631-5298266 [4] - 电子邮箱:info@gwcfc.cn [4] 网络投票流程 - 股东可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或互联网投票系统参与投票 [4] - 互联网投票系统网址为http://wltp.cninfo.com.cn [4] - 投票表决意见分为同意、反对、弃权三种选项 [4] - 股东需办理深交所数字证书或投资者服务密码方可进行互联网投票 [4]
光威复材(300699) - 关于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
2025-09-01 18:45
证券代码:300699 证券简称:光威复材 公告编号:2025-039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召开 2025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 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经 2025 年 8 月 15 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于 2025 年 9 月 17 日召开 2025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现将本次股东大会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召开会议的基本情况 1、 股东大会届次:2025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2、 股东大会的召集人:公司董事会。经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 议通过,决定于 2025 年 9 月 17 日以现场表决结合网络投票的方式召开 2025 年 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3、 会议召开的合法、合规性:本次股东大会的召集、召开程序符合法律、 行政法规、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业务规则以及《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章程》(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等规定。 4、 会议召开的日期、时间: 现场会议召开时间:2025 年 9 月 17 日下午 14:3 ...
3只创业板股最新筹码趋向集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1:25
股东户数变化 - 截至8月31日 3只创业板公司股东户数均环比下降 降幅居前为耐普矿机(-16.69%)、汇川技术(-0.44%)和光威复材(-0.16%) [1] - 耐普矿机股东户数连续4期下降 累计降幅达25.98% 最新户数为9387户 [2] - 汇川技术最新股东户数为149,618户 光威复材为75,100户 [1] 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向 - 筹码集中期间耐普矿机股价上涨0.73% 换手率27.21% 主力资金净流出2425.27万元 [1] - 汇川技术同期股价上涨8.93% 换手率17.05% 融资余额增长14.37% [1][2] - 光威复材股价上涨1.49% 换手率20.50% 融资余额增长7.69% [1][2] - 3只筹码集中股8月21日以来平均上涨3.72% 汇川技术涨幅居首(8.93%) [2] 行业分布特征 - 股东户数下降公司集中于机械设备行业 包括耐普矿机和汇川技术2家公司 [2] - 光威复材属于国防军工行业 [1]
碳纤维行业走出低谷?半年报透露积极信号
DT新材料· 2025-08-31 00:04
行业整体表现 - 碳纤维行业上半年整体释放积极信号 多数企业营收实现正增长 显示行业回暖迹象[1] - 行业复苏得益于技术突破与规模化生产推进 大小丝束协同发展 产业链日趋完善[1] - 下游需求快速释放 高附加值航空航天市场稳步扩张 低空经济加速崛起[1] - 新能源领域风电用碳纤维需求显著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碳纤维结构件和碳陶制动盘渗透[1] - 光伏行业N型硅片占主导 碳/碳热场市场前景可观[1] - 行业复苏带动产业链上游装备制造企业业务增多[1] 企业财务数据 - 中简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4.64亿元 同比增长59.46% 归母净利润2.08亿元 同比增长99.15%[2] - 中复神鹰上半年营业收入9.22亿元 同比增长25.86% 归母净利润1192.98万元[3] - 中复神鹰现有产能2.9万吨 在建产能3.1万吨[3] - 吉林化纤上半年营业收入26.35亿元 同比增加48.39% 碳纤维产品收入4.43亿元 同比上升368.31%[3] - 光威复材上半年营业收入12.01亿元 同期增长3.87% 碳纤维板块销售收入6.36亿元 较上年同期下降6.85%[4] - 光威复材新能源板块碳梁业务销售收入3.69亿元 同比增长47.95%[4] - 中航高科上半年营业收入27.47亿元 同比增长7.87%[4] - 上海石化上半年集团营业额395.00亿元 同比下降9.17%[4] - 精工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10.61亿元 同比增长10.31% 碳纤维装备业务营业收入6.29亿元 占比59.31%[4] - 金博股份上半年营收4.11亿元 同比增长19.69%[4] - 博云新材上半年营业收入3.96亿元 同比增长30.98% 归母净利润846.17万元 同比增长266.37%[5] - 博云新材航空航天及民用碳/碳复合材料营业收入1.31亿元 占比37.40%[5] - 楚江新材上半年营业收入288.03亿元 同比增长16.05%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1亿元 同比增长48.83%[6] 技术发展与产能布局 - 中简科技开发宇航级高性能碳纤维系列产品 ZT7系列在空天领域稳定批量应用 ZT8拓展使用场景 ZT9H性能表现和质量稳定性高[2] - 中复神鹰突破高性能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核心技术[3] - 中复神鹰3K丝等小丝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77% 高强高模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3%[3] - 中复神鹰新能源领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63% 其中风电领域同比增长超200%[3] - 吉林化纤表示大丝束碳纤维有望在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市场以及民间体育休闲领域大幅增长[3] - 上海石化将加快大丝束碳纤维异地布局项目 着力拓展大丝束在风电叶片、无人机、汽车等领域规模销售[4] - 精工科技碳纤维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4] - 精工科技年产5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发布 智能化水平提升25%至35%[4] - 子公司天鸟高新是C919碳刹车预制体的唯一供应商[6] - 子公司顶立科技专业从事特种材料及特种热工装备研制[6] 应用领域拓展 - 低空经济以eVTOL为代表加速崛起 碳纤维企业积极布局合作[1] - C919量产带动刹车系统交付量翻倍[5] - 碳纤维行业处于技术进步与应用拓展并行的发展阶段[6]
超高性能纤维行业分析框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附74页PPT)
材料汇· 2025-08-29 21:38
高性能纤维行业政策支持 - 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被列为三大高性能纤维,国家多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其发展,包括国务院2015年《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2017年《"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改委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明确将其作为关键战略材料和轻质高强新材料重点发展 [3][6] 碳纤维性能特点 - 碳纤维具有超高强度,抗拉强度达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弹性模量在230GPa以上,密度仅为钢的1/4,铝合金的1/2,比强度比钢大16倍,比铝合金大12倍,耐超高温在非氧化气氛下可达2000℃,耐低温在-180℃仍保持弹性,耐酸、防油、耐腐蚀性能超过黄金和铂金 [8] - 日本东丽主要产品牌号力学性能优异,如T300拉伸强度3530MPa,T700S达4900MPa,T1000G达6370MPa,T1100G达7000MPa,高模型M55J模量达540GPa [9] - 碳纤维含碳量高于90%,具备导电、导热、耐腐蚀等不可替代性能,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 [10] 碳纤维分类与生产工艺 - 按原丝种类分为PAN基(占90%以上)、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按力学性能分为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和高强高模型,按丝束规格分为小丝束(<24K)和大丝束(≥24K),小丝束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大丝束用于基础工业和民用领域 [10][11] - 原丝制备工艺按溶剂分DMSO、DMAC、NaSCN等,按聚合工艺分一步法和两步法,按纺丝工艺分湿法和干喷湿纺法,干喷湿纺法可实现高速纺丝,原丝表面平整光滑,强度较高 [11][21][30] - 碳纤维生产流程包括从丙烯腈聚合纺丝得到PAN原丝,再经预氧化、碳化(1000-3000℃)得到碳纤维,最后经表面处理制成织物、预浸料或复合材料 [17][19][23] 全球碳纤维供需格局 - 2021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17.2万吨,同比增长20.76%,中国产能6.34万吨占比31%,超过美国成为最大产能地区,东丽+卓尔泰克产能5.75万吨居首,吉林化纤1.6万吨、赫氏1.6万吨紧随其后 [37][39] - 2021年全球碳纤维需求11.8万吨,同比增长10.4%,风电叶片领域需求3.3万吨占比28%,体育休闲1.85万吨占比16%,航空航天1.65万吨占比14%,压力容器和碳碳复材需求增长显著 [52][56] - 2021年中国碳纤维需求62,379吨,同比增长27.7%,进口量33,129吨占比53.1%,国产供应29,250吨占比46.9%,风电叶片需求22,500吨占比36%,体育休闲17,500吨占比28% [58][64] 中国碳纤维产能扩张 - 2021年中国碳纤维产能6.34万吨,同比增长75.14%,吉林化纤产能1.6万吨居首,中复神鹰1.15万吨次之,预计2023年产能达15.3万吨,2025年达26.0万吨,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56% [44][45][46] - 原丝产能2020年4.96万吨,预计2025年达54.86万吨,复合增长率56%,吉林碳谷为原丝龙头,产能全国首位,其他企业原丝多配套自用 [48][49][50] - 丙烯腈作为原丝主要原材料,2021年中国产能315.9万吨,产量261万吨,利用率超80%,2021年起出口量21.0万吨超过进口量20.4万吨,2022-2024年新建产能164万吨占现有产能51.9% [29][31][34] 碳纤维应用领域分析 - 风电叶片为最大应用领域,2021年全球需求3.3万吨,中国需求22,500吨,占比全球66.7%,风机大型化趋势推动碳纤维需求,预计2025年全球需求达9.3万吨 [52][64][71] - 压力容器领域2021年全球需求1.1万吨,主要受益于氢气瓶应用,预计2025年达2.19万吨,IV型储氢瓶较III型成本低7%-11%,推动大丝束碳纤维需求增长 [56][83] - 航空航天领域2021年全球需求1.65万吨,主要使用3K、6K、12K小丝束,预计2025年需求2.63万吨,体育休闲领域2021年全球需求1.85万吨,中国需求17,500吨占比94.8% [56][64][88] - 汽车轻量化领域2021年全球需求9,600吨,预计2025年达1.8万吨,碳纤维减重效果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56][94] 碳纤维生产工艺进展 - 拉挤工艺用于风电叶片大梁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VESTAS采用拉挤梁片标准件组装工艺,提高纤维体积含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99][101] - 真空灌注工艺生产复合材料部件,空隙率低,表面质量好,适合中等批量生产,但材料浪费较大,不适合大批量 [103][105] - 预浸料生产工艺分热熔法和溶剂法,热熔法树脂含量控制容易,无溶剂残留,但树脂粘度高易导致纤维变形,溶剂法成本低但溶剂残留影响强度 [93][9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性能与应用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分子量高,耐磨性居塑料之首,比碳钢、黄铜更耐磨,摩擦系数低,抗冲击性能为工程塑料最高,比聚碳酸酯高3-5倍,拉伸强度3-3.5GPa,模量100-125GPa [106] - UHMWPE耐化学药品性优良,吸水率最低仅0.01%,耐低温性能好,使用温度可达-269℃,应用于人工关节、润滑材料、防护装备等领域 [106][107]
新材料产业深度报告:20家上市公司最新业绩榜单与投资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8-26 21:29
新材料产业核心观点 - 新材料产业作为化工行业未来增长的基础性赛道,正迎来政策、需求与技术多轮催化,下游应用处于爆发阶段,核心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节能环保 [1] - 基础化工板块近一年涨幅达48.1%,显著跑赢沪深300指数,市场对高成长新材料企业关注度持续升温 [1] - 行业盈利预测整体乐观,半导体材料、OLED、液晶、碳纤维等子指数同步走强,多家龙头企业被维持"买入"或"增持"评级 [5][103] 电子信息板块 - OpenAI首席执行官明确未来数万亿美元资金将投向AI基建,拉动全球半导体、存储材料及高性能组件需求 [2][11] - 全球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631亿美元,2024-2029年复合增速15% [2][13] - 国内企业业绩表现分化:国瓷材料营收21.54亿元(同比+10.29%)、鼎龙股份营收17.32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润同比+42.78%、晶瑞电材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5倍、深天马A营收174.75亿元(同比+9.93%)并实现扭亏为盈 [2][26][28] 航空航天材料板块 - 多型火箭密集完成首飞与批产,空间站在轨任务由"悟空AI"大模型辅助完成,国产AI与高端材料应用加速融合 [3][12] - 行业分化明显:光威复材营收12.01亿元(同比+3.87%)、归母净利润2.69亿元;中天火箭营收3.01亿元、净利润同比-80.74% [3][39] - 国际企业如Blue Origin、SpaceX持续推进火星通信、拼车发射及可重复使用技术创新,国内运载火箭市场进入密集发射周期 [3][36][38] 新能源材料领域 -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明确要求规范竞争秩序、健全价格监测与打击低价无序竞争 [3][42] -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新能源材料作为核心支撑环节 [3][42] - 龙头企业市占率提升:中材科技营收133.3亿元(同比+26%)、净利润10亿元(同比+115%);天赐材料营收70.29亿元(同比+28.97%)、净利润同比+12.79%;星源材质营收18.98亿元(同比+14.78%) [3][50][52] 生物技术新材料赛道 - 中国公司与越南合作布局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推动技术出海发展 [4][53] - 凯赛生物营收16.71亿元(同比+15.68%)、净利润同比+24.74% [4][55] - 蓝晓科技中标罗布泊盐湖提锂扩能项目(金额3577万元),并拟投建11.5亿元生命科学高端材料产业园;上半年营收12.47亿元、净利润4.45亿元(同比+10.01%) [4][55][57] 节能环保材料领域 - 新疆发布新规严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推进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目标2026年实现重点监管单位全覆盖 [4][60] - 企业表现分化:嘉澳环保营收12.98亿元(同比+71%)、但归母亏损扩大至-0.78亿元;奥福环保营收1.77亿元(同比+24.90%)、亏损幅度大幅收窄 [4][65] - 蓝晓科技等公司加速布局水处理、吸附树脂、膜材料项目,PTFE、PLA、PBAT等降解塑料价格波动成为盈利关键因素 [4][61][62] 行业数据与指数表现 - 新材料指数近一年涨幅显著超越沪深300指数,半导体材料、OLED、液晶、碳纤维等子指数同步走强 [5][67][69][75][77][79][81][83][85][91][93][95][97][99][101] - 半导体材料板块龙头公司如国瓷材料、鼎龙股份、万润股份、巨化股份、江化微、福斯特、蓝晓科技、合盛硅业等获"买入"或"增持"评级 [5][103] - 板块内个股涨跌幅分化显著,中材科技、双一科技、国轩高科等涨幅居前,恩捷股份、德方纳米、鹏辉能源等出现下跌 [72][74]
【光威复材(300699.SZ)】碳梁业务表现亮眼,新领域应用不断拓展——2025年中报点评(黄帅斌/陈佳宁/汲萌)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8-26 07:0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营业收入12.01亿元 同比增长3.87% [3] - 归母净利润2.69亿元 同比下降26.85% [3] - 扣非归母净利润2.46亿元 同比下降24.23% [3] - 25Q2营业收入6.35亿元 同比下降1.40% [3] - 25Q2归母净利润1.15亿元 同比下降45.69% [3] 分业务收入表现 - 碳纤维及织物收入6.36亿元 同比下降6.85% [4] - 风电碳梁收入3.69亿元 同比增长47.95% [4] - 通用新材料预浸料收入1.11亿元 同比下降5.17% [4] - 复材科技收入0.35亿元 同比下降46.20% [4] - 精密机械收入0.37亿元 同比增长7.88% [4] - 光晟科技收入753.65万元 同比增长44.79% [4] 盈利能力分析 - 销售毛利率42.49% 同比下降2.15个百分点 [5] - 销售净利率22.13% 同比下降8.05个百分点 [5] - 碳纤维及织物毛利率60.32% 同比上升1.71个百分点 [5] - 风电碳梁毛利率24.93% 同比上升2.68个百分点 [5] - 包头项目折旧同比增加5000多万元 [5] 研发投入与成本结构 - 研发费用1.13亿元 同比增长37.11% [5] - 研发投入针对航空航天、工业用领域及碳纤维技术成熟度评定 [5] 业务进展与订单情况 - 子公司签订6.58亿元补充物资采购合同 执行期为2025-2027年 [6] - 碳纤维产品在船舶领域应用持续放量 [6] - 兵器类产品在重要部件及辅助设施实现应用突破 [6] - 复材产品应用于3C电子、机器人、机械手臂及高端装备领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