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乙巳(2025)年重阳两岸民祭轩辕黄帝活动举行
陕西日报· 2025-10-30 07:20
桥山凝翠,祖陵肃穆。10月29日,乙巳(2025)年重阳两岸民祭轩辕黄帝活动在黄陵县举行。参加 第六届海峡两岸(陕西)经贸科技合作大会的50余名台湾同胞,与大陆各界代表共聚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陵前,一同祭奠中华民族始祖。 9时50分,祭典正式开始。仪式依古礼进行,依次为击鼓鸣钟、敬奏祭乐、恭诵毛泽东《祭黄帝陵 文》、敬献花篮与祭品、上香奠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并以乐舞告祭。全场肃立,表达对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国家昌盛的美好祈愿,3名台胞代表依次敬献花篮。 祭礼完毕后,参祭人员分批瞻仰轩辕殿,谒陵祭扫。 本次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旨在溯源寻根、凝心铸 魂,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文化影响力。 首次到访西安的台湾青年凃馨宜难掩激动之情:"仪式非常特别,令人震撼,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中 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记者:郑斐) ...
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 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集中体现在人的思想境界、 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之上。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百年变局、增强发展定力的现实所需。 养心志、育情操,既是文化的内在功能属性,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养心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 树牢责任担当意识和奋斗进取精神。育情操,强调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审美境界与人格。健康积极的文 化,往往通过养心志、育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涵养昂扬 奋发的精气神。人是构成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单元,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社会 公众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心志与情操,铸牢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精神支撑。文化犹如一条坚韧的 精神纽带,通过养心志、育情操将价值观内化、转化为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通过共同 的文化符号、仪式和信仰,将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通过提升社会成 员的道德涵养和人格素养,形成昂扬 ...
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计划”厦门机场举办通航纪念
中国民航网· 2025-10-22 14:01
高崎记忆捐赠现场(厦门机场供图) 活动现场还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场推广计划",中医药文化、非遗文化、闽南文化等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将在厦门机场具象化,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可传播的公共产品,机场由此打造兼具文化厚 度和待客温度的往来通道。 活动现场,厦门机场专属IP形象"翔燕"兄妹也正式与广大旅客见面。IP形象取自闽南常见"吉祥鸟"家 燕,未来IP形象将逐步融入航站楼引导服务、文创产品、线下活动等场景。 "高崎机场凝结着一代代民航人的初心,未来翔安机场将定位为'两岸交流门户机场',进一步优化厦 金'半小时交通圈',构建连接东南亚、通达欧美澳的国际航线网络,为厦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打造航空枢纽注入新动能",厦门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编辑:贾昊天 校对:李海燕 审核:程凌)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报道:"各位旅客朋友,欢迎来到厦门高崎机场,让我们一起穿 越时光,回到1983年那架三叉戟客机起飞的时刻……"10月22日,随着如是闽南话播报声响起,厦门高 崎国际机场举行了通航42周年纪念日活动,市民、台胞、侨胞齐聚活动现场,捐赠回忆物件,共叙暖心 故事,并见证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场 ...
第一学习 |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新华社· 2025-10-14 10: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精华,反映人们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渴望,以 及对祥和安定生活的期许,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也为今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 泉。 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民情,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创 新性发展。 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伟大创举,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充分体现,也是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 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 | 范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指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安排部 署,充分体 ...
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10月17日至19日举行
大众日报· 2025-10-14 09:00
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10月17日至19日举行 推动墨子鲁班文化走进大众贴近生活 10月13日下午,记者从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获 悉,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滕州市委、滕州市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 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将于10月17日至19日在滕州市举行。 滕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晓璐介绍,本次活动包括开幕式、中国墨子学会会长会议、研讨会全体会 议、主旨演讲和墨子鲁班文化、善文化分组研讨等5场主要会议,以及纪念墨子诞辰2505周年活动、全 国青年摄影大展首展、全国城市主导产业职业技能竞赛、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展等6项主题活动, 推动墨子鲁班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贴近生活。本届研讨会立足文化传承、时代追求和现实需要, 将"'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遗产与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作为核心议题,设置墨子 鲁班的科技成就与当下中国科技强国追求等8个分议题,邀请了120余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人文与自然 科学学者、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共同研讨,目前已收到相关论文112篇。 刘晓璐介绍,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 ...
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①“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
新华日报· 2025-10-14 07:22
思想引领与理论武装 - 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持续热销 [2] -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如“百姓名嘴”在村头庭院用“家常话”解读政策、宣讲员在社区广场融入百姓生活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例如镇江技师学院学生在博物馆与商周青铜器展开“零距离对话” [2] 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传承 -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 [3] - 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如微纪录片《雨花台相册》引发千万级传播,江苏有6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库 [3] 先进典型示范与道德建设 - “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最美人物”持续涌现,如王继才王仕花、赵亚夫、钱七虎、盖钧镒 [4] - 通过“道德的力量”巡演,用歌舞、戏曲、情景讲述等方式让模范事迹走进千家万户 [4] 文化服务供给与机制创新 - 推出文艺直通车行动,创新文化服务机制,破解基层文化服务难题 [6] - 首批配发15辆国内舞台面积最大、可一键智能启动的多功能舞台车,将优质文艺资源精准送达群众“家门口” [6] - 江都扬剧团使用现代化舞台车后演出效率大幅提升,年均演出超300场 [6] 公共文化设施优化与开放 - 出台政策推动博物馆高水平开放,解决“预约难”、“周一闭馆”等痛点 [8] - 政策落地后,全省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超千个,平均每天上新近3个,91家博物馆延时开放,47家场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 [8] - 多家场馆取消“周一闭馆”惯例,让文化服务融入百姓日常 [8] 精神文明创建与城市治理 - 江苏共有37个全国文明城市,7个设区市以县为单位全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10] - 创建重心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背街小巷焕新颜值、便民驿站遍布街角 [10] 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如常州市钟楼区“道德讲堂”举办“家风传承”专题活动 [11] - “苏超”球迷观赛前去烈士纪念塔献花,赛后观众自发捡拾垃圾,体现文明风尚 [11] - 苏州相城区“文明实践主理人”盘活闲置空间、组织邻里读书会、带动文创坊 [11]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非遗传承 - 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11] - 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农民乐团演奏展现新时代农民精气神,香包非遗传承成为“致富经”,文旅融合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1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覆盖全国、辐射海外 [13] - 全省建有2.2万多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万多个实践点,深入城乡肌理 [13] - 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春风润心”、“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文明实践活动在基层活起来、火起来 [13]
学习新语丨文化传承发展,总书记言传身教
新华社· 2025-10-13 22:52
文化传承发展 总书记言传身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 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 续中华文脉。 "十四五"期间,习近平 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 北,身体力行推动中华文化再铸 辉煌。我们撷取其中一些场景, 起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磅礴 伟力,领略在传承发展中生生不 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 "外押好促拍和 3月19日 HJ / TH 发展的关系,让这座 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 光彩。" "丽江有美丽风 光,有特色文化,有 很高知名度,一定能 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 文旅发展之路。" 丽江古城有800多年历史,被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场春 雪过后,丽江游人如织。习近平 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古城 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 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 融合发展等情况。 南 日日 江 2025年 3月17日 TH 黔 "少数民族文化 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既要保 护有形的村落、民 居、特色建筑风貌, 上 工 工 TI . hh + Hm F 传感无形的非彻贝关 化遗产,又要推动其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让民族特色在 利用中更 ...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新华网· 2025-10-13 10:24
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发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共同富裕的思想精华,如“天下大同”理想和“民惟邦本”思想,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智慧源泉[4][5] - 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民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7] - 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8]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两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8][9]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先把“蛋糕”做大,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10] -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兼顾效率、公平和社会责任,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制度安排[10][11] 共同富裕的实践进展与示范建设 - 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1][11] - 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该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01万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13元[12][13][14] - 浙江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2020年的1.96下降至2024年的1.83[13][14] 共同富裕的未来方向 - 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高质量发展[14] -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4] - 通过共建共享理念保证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在发展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
(文化中国行)从“活下来”到“活起来” 新疆解码“古籍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4:41
(文化中国行)从"活下来"到"活起来" 新疆解码"古籍智慧" 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11日电 题:从"活下来"到"活起来" 新疆解码"古籍智慧" 作者 苟继鹏 步入修复室,大理石铺成的修复台上,各类修复材料摆放整齐,墙上挂满各种刷子、毛笔等工具,新疆 古籍修复师张淑平和米娜娃尔·阿不都正在伏案工作。 据他介绍,新疆图书馆馆藏古籍中有不少从居住、生产、生活等方面记录了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反映 出历史上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在长期杂居相处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不仅是研究新疆地方 社会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 "这些年我们持续组织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达基层——古籍修复体验系列活 动等,让更多古籍从库房走向公众视野。"艾尼瓦尔·艾力说,未来新疆图书馆将进一步开展古籍研究阐 释、展示体验等活动,挖掘"古籍智慧",推动古籍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新疆各族民众进一 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完) 在位于新疆图书馆的新疆古籍修复中心内,两位古籍修复师翻开八花九裂的古籍书叶,动作轻盈迅捷, 调整好位置放平后,便开始修补。 "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完成馆藏明刻本古籍《精选 ...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办下去”(一辈子一件事)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教育理念与方法 - 核心教育理念为快乐教育和个性化发展,贯穿其70年教育生涯[3][8] - 教学方式突出“活”字,将课堂搬至古树下、池塘边等自然环境中,寓教于乐[7][8] - 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及“唐调吟诵”等创新形式传授经典,激发孩子兴趣与思考[5][10][11] 项目运营与发展 - 2003年68岁时创办“琅琅读书在东林”经典诵读班,项目持续运营22年[3][5] - 项目最初自筹资金购买书籍,首批招收20名学生,曾面临生源困难,最低一年仅招到3名学生[6] - 22年来累计有数万名中外孩子参与该诵读班,影响力显著[3][6] 团队建设与传承 - 重视传帮带,严格挑选传承人,标准包括具备国学基础、有耐心及非商业化导向[10] - 2016年邀请中国哲学博士李素洁加入,共同研发“我来画你来猜”、“今天我来当老师”等互动教学方法[10][11] - 从家长群体中发掘特长人士(如美术教师、泥人手工艺人)加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鼓励亲子共读[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