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
搜索文档
学习新语丨文化传承发展,总书记言传身教
新华社· 2025-10-13 22:52
文化传承发展政策导向 - 强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2] - 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 [46] - 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46]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在丽江古城考察时指出,要让古城焕发新的光彩,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 [5] -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强调,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8][9] - 在平遥古城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36][37] 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与阐释 - 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时指出,要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1][12][13] - 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8][29][30] -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指出,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 [17][18] 重要文化遗产地考察 - 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指出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9][40] - 考察大运河文化园,指出大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19][20] - 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等提供了考古实证 [21][22] 民族文化与交流交融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要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31][32][33] - 在拉萨八廓街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在八廓街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 [42][43][44]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 2025-10-07 10:07
文化强国战略推进 -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精神力量[1][3] -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置于全方位、系统性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格局中[5] -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3]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我国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13]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总规模近4000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3] - 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9]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19] -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传统水墨效果融入3D动画[19]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老手艺、老曲目、老习俗成为群众就业增收新亮点[14]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 - 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全新路径[21] - 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如“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共同勾勒全球文明发展新图景[21] - 贵州非遗走进新加坡、阿联酋等国,掀起“最炫中国风”[17]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中国文联实施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海外研修工程,推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23] -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10年共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5.1万人次[24] - 在浙江,1500余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组建了近4000支文化队伍[22]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10
文化思想引领与建设 -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2023年10月正式提出,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精神力量[1][3] -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系统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5] - 通过“明理胡同”、宣讲团、“电影党课”等多种接地气形式,架起科学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4] 精神文明创建与榜样引领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等名单在5月揭晓[8] - “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持续涌现,引领全社会尊崇英雄、见贤思齐的风尚[7] - 厉行节约、主动让座、移风易俗等文明行为更加普遍,文明风尚广泛传播[9]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全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13] - 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注重文明传承,为城市留下记忆[13] - 子弹库帛书回归祖国,“西夏陵”成功申遗,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16]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19] -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主研发“动态水墨渲染引擎”[19] - 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出海,如《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走红[21] 文化人才培养与基层建设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23]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10年共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5.1万人次[24] - 浙江省1500余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组建近4000支文化队伍[22]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在港澳多家主流媒体播出
新华社· 2025-09-29 16:33
节目内容与主题 - 电视专题片《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展现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生动故事,诠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价值理念 [1] - 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结合100多个基层实践案例与40多位观察员解读,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伟力 [1] 播出安排与媒体覆盖 -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9月28日起在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播出,9月29日起在香港电台、大公文汇网等平台上线 [2] -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9月28日起在澳广视平台播出,10月17日起在香港电台平台上线 [2] - 20余家港澳当地主流媒体对节目开播进行报道 [2] 其他相关影视节目 - 纪录电影《胜利日大阅兵》及《山河为证》等9部精品影视节目即日起在港澳展映 [2]
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18:12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青海玛多县发现2200多年历史的尕日塘秦刻石 反映秦代对青藏高原的探索 保护工作已启动并将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5][6] - 西夏陵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 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 环境 管理和游客动态 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 风险可识别 保护可持续[7] - 布达拉宫使用1000多个传感器24小时监测建筑环境温度 墙体与立柱倾斜角度等数据 以支持建筑稳定性监测[13] 文物修复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技术辅助实现2号青铜神树数字复原 30多件青铜残片重组为2.88米高数字神树 未来将借助3D打印技术重现器物立体原貌[10][12] - 敦煌研究院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集纳9900多卷敦煌文书经卷和60700多幅图像 推动流失海外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聚 初步搭建敦煌千年数字图书馆[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 《玛纳斯》通过传统演唱与摇滚版等创新形式传承 在2024年春晚与《江格尔》《格萨尔王》同台展示 共同唱响对中华民族英雄的崇仰和团结奋斗精神的传承[15] - 贵州黎平县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工坊收入从第一年不到3万元增长至去年36万余元 通过改良工艺让传统琵琶演奏多曲风歌曲[23]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贵州肇兴侗寨2025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85%和49.9% 文旅融合使当地居民收入显著提升[25] - 丽江古城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以150年老宅为场景开发写真拍摄和研学旅游产品 实现从下车观光到深度参与的旅游模式转变[28] 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 - 延安宝塔山景区升级解说系统 采用快板 陕北说书等形式让革命故事走进机关 学校 社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16][17]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使用多曲面融合投影 全息影像等技术复现革命历史场景 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18] 文化展览与体验创新 - 敦煌莫高窟推出寻境敦煌VR展览 使飞天 雷公 雨神等神话人物实现触手可及的沉浸式体验[20] - 三星堆博物馆设立文物保护修复馆 游客可直观目睹出土文物修复现场 并通过动画视频了解文物修复历程[9][1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11:16
文化遗址保护与考古发现 - 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发现并确认沉睡2200多年的“尕日塘秦刻石”,国家文物局已启动保护工作并将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4][6] - 宁夏西夏陵作为新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预防阶段,新建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自然环境、日常管理等监测内容,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6] - 拉萨布达拉宫使用1000多个传感器24小时记录主体建筑环境温度、墙体与立柱倾斜角度等数据,以监测建筑稳定性[9] 文物修复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技术辅助实现2号青铜神树的数字复原,将30多件青铜残片重组为高达2.88米的数字神树,并计划借助3D打印技术重现器物立体原貌[7][9] - 甘肃敦煌莫高窟通过“寻境敦煌”VR展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飞天等神话人物,并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集纳中、英、法等多国机构收藏的9900多卷敦煌文书经卷和60700多幅图像数字资源[17][18]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多曲面融合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复现历史场景[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 新疆《玛纳斯》史诗通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的传授及买买提吐尔干·艾色克的摇滚版演绎等方式传承,并在2024年春晚与《江格尔》《格萨尔王》同台绽放[11] -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陆东辉通过改良工艺让传统琵琶演奏多曲风歌曲,其工坊收入从第一年不到3万元增长至去年36万余元[20] - 丽江古城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以百年老宅为场景打造写真拍摄项目和研学旅游产品,实现古民居活态传承[25]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今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85%和49.9%[20] - 陕西延安宝塔山景区升级解说系统并以快板、陕北说书等形式让革命故事走进机关、学校、社区[13] - 广西桂林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组织观看抗战剧等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现“文化抗战”的丰富内涵[21]
千年古刹 今朝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白马寺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宗教中国化与文物保护 -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1] - 白马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0] 白马寺历史与建筑保护 -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所留,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传统 [2] - 寺内保存历代碑刻40余方,是研究白马寺历史沿革和碑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2] -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复,1979年对外开放,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 [2] 文物保护工程进展 - 2018年洛阳市编制了《白马寺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5] - 2020年国家下达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白马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5] - 2021年国家文物局同意对白马寺多处建筑屋面及寺院东围墙实施抢险修缮工作 [5] - 2022年洛阳市启动白马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目前已施工完毕 [5] 文旅融合发展 - 白马寺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将运用创新思维理念,注重历史肌理和历史建筑展示 [6] - 博物馆将统筹展示东汉、魏晋、隋唐、宋元等多个时期的白马寺肌理格局、建筑风貌 [6] - 洛阳正加快推进白马寺片区项目建设,统筹实施释源广场改造提升、白马寺新山门和博物馆建设、交通路网提升等工程 [8] 国际文化交流 - 白马寺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如今不同文明依然在白马寺碰撞、共融 [11][12] - 随着过境免签政策优化,古都洛阳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 [12] - 法国游客表示白马寺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和碑刻见证了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12]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牢记嘱托 阔步向前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高质量发展 - 河南需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以科技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能力[10] -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1] -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11] 生态保护 -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13] -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14] - 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涵养[14] "三农"工作 - 粮食生产需落实耕地、水利、科技、政策等关键点,实现高基点突破[15]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15] - 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15] 文化传承发展 -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18]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健康养生理念的瑰宝,需传承发展[19] -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支柱产业、民生产业[19] 高效能治理 - 乡镇需结合改进作风、增强党性、办实事提升群众工作能力[20] -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 - 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工作全面覆盖[20]
文脉传承激荡隽永“中华韵”
新华社· 2025-05-13 21:52
文化保护与考古发掘 - 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特征显著 府文庙 清净寺 关帝庙比邻而居 闽越遗风拍胸舞等民俗活态传承[2] - 北京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揭示西周初期北京融入中原文明的关键转变[5][6] -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完成23批次4万册(件)藏品消杀和上千件古籍 拓片 契约文书修复[8][9] 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 - 孔子博物馆开设15项特色研学课程 包括儒学课程 汉服体验 非遗研学等[10] -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达2万多名 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实践课[12] - 平津战役纪念馆通过读书日活动 红色艺术沙龙等形式创新革命历史教育[14] 文旅融合与经济赋能 - 河北山海关景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51.14万人次 同比增长7.61% 推出实景演出《长城战鼓》[15] - 江苏五一期间接待游客人次和消费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5.62%和14.79% 平江街区苏式生活体验受追捧[20] -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结合VR设备 汉字解码等互动技术增强红色文化传播[18][19] 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 - 广东清远江心岛书院融合传统学术职能与现代文化对谈 探索书院可持续发展路径[16] - 泉州文旅集团强调遗产保护与生活融合 古老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得益彰[4] - 杭州良渚港畔中国国家版本馆采用分级分类保护技术 按百年乃至千年标准存放藏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