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
搜索文档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下篇)
经济观察报· 2025-11-11 11:49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与意义 - 郭大顺提出红山文化应存在比已知“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建筑,暗示该文化尚有重大遗迹待发掘[1]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含玉龙在内的大量红山文化遗迹,显示红山文化在极盛时期可能从辽西南下进入河北西北部桑干河流域,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 - 牛河梁遗址考古发现了玉龙、女神头像、大型祭坛、积石冢等关键遗存,使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并立成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1] 中华文明起源的礼制连续性 - 中华文明核心在于连续性,主要表现为礼制的延续,其观念可追溯至约1万年前,5000多年前已较为成型[5] - 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和“玉龙凤”是最初的礼制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组合(琮、璧、钺)礼制化程度更高,中原商周礼器延续了东方海岱地区“鼎、豆、壶”组合[6] - 中国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器而非生产工具,与西方用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礼器属性的文化传统[7] 史前各区域文化共性与差异 - 史前各区域存在自然条件与生业经济差异,如东北渔猎、中原粟黍农业、东南稻作,但文化共性为主,发展道路一致[9] - 仰韶文化尖底瓶可能为祭祀用的神器,彩陶系统反映信仰,表明中原地区宗教性并不低,与红山文化具有观念同一性并能高度融合[9] -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神圣性,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石磨盘、镰刀等农具可能具仪式性,良渚古城发现20万斤炭化稻米或与祭神有关[11] 苏秉琦学术思想的核心遗产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文明起源三阶段论,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古国出现与当地原始文化紧密相连,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凝聚四方中心[13][14] - 苏秉琦学术思想包括区系类型说、文明观、方法论,其六大区系类型划分(如北方、中原、东方等)考虑古今一体,有助于理解10亿人、56个民族凝聚的基础结构[16][17] - 苏秉琦强调考古学为现实服务是自然过程,通过理论化、科学化重建古史,能揭示各民族共同贡献中国文化传统,修正旧有历史书写偏见[18][19][20] 考古学理论发展与多元观点 - 严文明对史前文化格局提出“三大系统”说(东北筒形罐文化、中原鬲文化、东南鼎文化),与苏秉琦“满天星斗”说相近,强调多元一体动态格局[22][23] - 考古学需欢迎“百家争鸣”,如英国巨石阵导览呈现多种观点(纪念建筑、天文、墓葬等),不同观点交锋有助于学科深入发展并孕育大师[28] - 考古学应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用考古发现检验文献(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前期文化大融合),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需更紧密合作[29][30]
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 考古实证3600年早商文明
河南日报· 2025-10-16 07:47
郑州商城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 郑州商城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商代前期都邑遗址,城市始建距今约3600年,对认识商代前期历史、商文化研究及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 遗址占地约25平方公里,是中国迄今为止文明早期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也是类型最为完整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12] - 遗址展现了完整的古代都城形制,其三重城垣结构(内城、外城、宫城)和宏大规模气势开辟了王都营建模式的先河,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 [12] - 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完整反映了早商文明的形态,尤其是大量的王室青铜重器,代表了中国早期文明在此阶段的最高发展水平 [13] - 郑州商城是夏商考古的重要支点,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被列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6] 郑州商城考古历程与机构发展 - 郑州商代遗址偶然发现于1950年,郑州商城发现并确认在1955年 [7] - 1952年全国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在二里岗实习发掘,以此地命名的"郑州商代二里岗期"文化成为衡量商代前期文化的标尺 [7] - 1952年成立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是新中国最早的考古机构之一,郑州商城是其发掘的第一座大规模都邑遗址,具有奠基意义 [8] - 伴随着郑州商城的持续考古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学术能力和全国影响力显著提高,先后有29个考古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8] - 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是新中国河南考古的里程碑事件,为河南考古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核心支撑 [10] 近年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进展 - 近年来新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供排水系统、制骨作坊、铸铜遗存、祭祀区、陶礼器窖藏坑、贵族墓地等,进一步丰富了遗址的历史价值 [14] - 发现多条商代沟渠及人工明沟与石砌挡水设施,表明郑州商城存在复杂的、具备排水与城市区划功能的水网体系 [14] - 在书院街北片区发现17处东西并列、南北三排、对称分布的夯土基址,是目前可确认的商代"府库"类遗存 [14] - 创新街小学片区首次在郑州商城内城发现早商时期的冶铜手工业遗存,包括矿石、陶范、石范等 [15] - 在郑州商城内城东南部发现一处商代墓地,其中等级最高的墓葬M2出土随葬品200余件,是迄今郑州商城发现的随葬品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该墓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6] 纪念活动与成果展示 - 为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策划推出了系列学术研究、公众教育、文化传播活动 [17] - 学术核心活动为"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至20日举办,汇聚百余位国内外学者进行前沿议题研讨 [18] - "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于9月30日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开展,首次系统性集中展示10多年来的重大发现与珍贵文物,其亮点是国宝"杜岭一号方鼎"重返发现地展出 [18] - 《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2010—2025)》出版发行,系统梳理与展示了15年来的突破性发现与前沿研究成果 [19] - 推出"华夏考古讲坛"系列公众讲座,全年计划举办9期,旨在打造"永不落幕的公共考古课堂",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 [19]
“一铲一铲挖出来”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 2025-10-11 10:00
博物馆概况与定位 - 山东大学博物馆采用“一馆两地”模式,济南馆侧重历史纵深,青岛馆侧重未来前沿与科技应用[1] - 该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上万件文物绝大多数由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和修复[2][3] - 青岛校区新馆建筑面积超4万平方米,设有文物、古生物、科技考古等多种主题展览[4] 重要馆藏与发现 - 馆藏一套王莽改制时期的青铜权衡,最大的秤砣重30公斤,是目前唯一正规发掘出土的王莽时期度量衡[3] - 丁公陶文为国家一级文物,陶片长4.6至7.7厘米,刻有5列11个字符,比甲骨文早约800年,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5] - 2003年在大辛庄遗址发现的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是自1899年以来首次在商代都城以外地区发现的商代卜辞[6] 教育与社会影响力 - 博物馆(青岛)过去一年接待观众达21.5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12万人次[6] - 推出“专家带你看博物馆”、“博物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年均举办40余场,并开发面向社区和特殊群体的科普项目[6] - 焦家遗址作为海岱地区最早城址之一,自2016年起每年都有考古系学生在此进行田野实习,形成了“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7][8] 考古实践与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是山东大学考古人的“必经之路”,师生通过“一铲一铲”的挖掘实践积累经验[6][8] - 学生在焦家遗址实习期间成功发掘出拥有三层棺椁的高等级墓葬,为研究贵族阶层形成提供佐证[7] - 考古实践注重知行互进,已培养出数百名考古专业人才[8]
商代早期最大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回河南郑州“省亲”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09:17
展览核心事件 - "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于9月29日在河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启幕 [1]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杜岭一号方鼎回郑州商城进行"省亲"展出 [1] - 杜岭一号方鼎与杜岭二号方鼎在分离数十年后首次于出土地郑州商城聚首,实现四件商代早期青铜重器的历史性"团聚" [1] 展品历史与艺术价值 - 杜岭一号方鼎是1974年在郑州杜岭张寨南街窖藏坑出土,为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 [1] - 该鼎是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王都的有力佐证,郑州商城被认为是商汤王之亳都所在,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 [1] - 杜岭一号方鼎通高约一米,造型雄浑庄重,四面及转角处饰以兽面纹与乳钉纹,腹部呈方斗形,下承四柱足,展现商代早期高超青铜铸造技艺 [1] 展览意义与内涵 - 展览通过杜岭一号方鼎、杜岭二号方鼎及两件兽面纹铜方鼎等器物,承载了祭祀、王权等深厚内涵 [1] - 此次四鼎重逢被视作一次历史与当下之间的"深情对话",旨在唤醒观众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层思考 [1]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晒出“成绩单”,揭示更多“何以中国”的答案
新华社· 2025-09-29 00:47
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 - 大山前遗址发掘廓清赤峰地区从夏家店下层文化至战国时期文化遗产的连续性并证实该区域青铜时代主营粟作的经济形态[1] - 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103座墓葬的发掘填补商代中期工匠家族墓地的空白并揭示生产、生活与埋葬一体的作坊区特点[4] - 《文明中国》著作以最新考古资料呈现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彰显考古学时代价值[14] 历史时期都城与城市格局研究 - 泉州城遗址考古修正宋元时期水池遗迹南岸线位置并提出泉州市舶司遗址四至范围为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研究提供科学支撑[1][2] - 辽上京皇城遗址首次发现高等级南向建筑有助于推进辽代都城制度考古学研究并为古今重叠型城址考古积累经验[8] 边疆地区与民族关系考古 - 青海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是青藏高原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级墓葬为研究唐吐蕃时期葬制葬俗及唐与少数民族关系提供证据[5][7] - 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早期"月形器"研究说明该地区与中国北方存在密切文化交流有助于理解冶金业与畜牧业的早期传播[21] 手工业技术与经济形态研究 - 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墓葬揭示部分墓主生前从事青铜铸造丰富对商代手工业者群体及社会生活的认知[4] - 《鉴出齐都》研究首次将3D扫描技术用于古代铜镜研究并将铜镜与镜范对照为构建古代手工业考古方法体系提供案例[19] 中外文化交流与考古学理论发展 -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发现死亡玉米神和羽蛇神等精美石雕为深入研究玛雅文明提供实物资料成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实践[10][11] - 《草原之鍑》研究以跨区域视角探究欧亚草原礼仪神器的起源与演变为解读不同人群互动迁徙提供新视角[16] - 《空间与功能》著作是首本向西方学术界全面介绍东亚佛教寺院考古的专业著作推动构建中国石窟寺考古理论方法体系[20] - 《求真抑或建构》是中国考古学界首本系统阐释史学本体理论的论著推动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范式创新[15]
西辽河考古揭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
人民日报· 2025-09-27 07:31
西辽河是辽河的源头之一,上游的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两大支流,汇合后形成了西辽河干流。这种地理 特征促进了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考古发现的丰富的史前遗址和重要文物,证明了该地区在中华文明 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距今8000年前,西辽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和成熟的玉器,这表明当 时已经进入文明起步阶段。 中国百年考古实证,中华大地已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 源工程的成果表明:在中华文明"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形成的早期阶段,西辽河流域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早到晚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 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兴隆洼文化以林西县白音长汗和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第一地点等遗址为 代表,存续时间较长,以辽西地区为中心。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用玉习俗、猪首龙形态等三方面文 化因素的出现,确立了在西辽河地区的主导地位。经全面揭露的兴隆洼遗址,为一处有围沟环绕的原始 聚落,清理房址180余座,有"华夏第一村"之美誉。 经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聚落,主要有东山嘴、牛河梁等遗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辽宁喀左东 ...
河北、内蒙古、辽宁发布西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08:41
考古发现与成果 -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考古区域涵盖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1]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西辽河流域发现3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余处商周时期遗址[1]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乌兰图嘎遗址发现房址、灰坑等110余处,出土遗物1800余件,将中轴线建筑布局特点追溯至距今约8000年[1]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朝阳、阜新地区调查发现847处红山文化遗存,在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约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红山文化遗址230余处,其中220余处为新发现[2] 区域合作与未来发展 - 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共同签署“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2] - 未来三地将在西辽河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文化保护、文旅发展等方面加强协作[2]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上博红山特展导览④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10:08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 - 提出"上庙"概念 认为牛河梁遗址存在比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大型建筑 位于北部山台 证据包括三倍于人耳的泥塑耳残件及更精细的建筑构件[6][7][8]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大量红山文化遗迹 含玉龙 显示红山文化极盛时期可能南下转移至河北桑干河流域 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27][59] -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体量达40-60米 为目前最大单冢 出土首次发现的冠状饰及最大玉猪龙 并证实"藏玉于冢"的祭祀习俗普遍存在[27][28][29] 红山文化礼制体系 - "坛庙冢"祭祀体系代表中华文明礼制源头 牛河梁拥有标准坛体 唯一庙宇及典型积石冢 体现"天地神人"宇宙观[21][22][23] - 建筑群沿东北-西南轴线布局 南北轴线跨度约一公里 含北庙南坛结构 第二地点积石冢呈正南北向 显示整体规划[16][17][19] - 玉器作为精神信仰载体 在贫乏物质基础上高度发展 包含动物形玉器抽象化表现 如玉猪龙 勾云形玉器及斜口筒形器[44][45][46] 红山文化文明特征 - 距今5500年前后发生文化突变 从单一积石冢发展为复杂祭祀体系 进入古国文明第一阶段 体现祭祀规范化 礼仪制度化及信仰体系化[55][56][82] - 神像巨大化现象普遍 推测主神高度约5米 与良渚莫角山台基推测神像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形成参照[10][12][13] - 人体塑像数量达50余个体 远超其他史前文化 可能受欧亚草原通道东端的西亚人体塑像传统影响[14][15][64]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彩陶与玉器两大艺术形式融合 仰韶文化彩陶北上与当地筒形罐传统结合 玉器文化则向环太平洋地区输出[47][48][50] - 玉猪龙传播范围广泛 从河北宣化 小河沿文化至河南洛阳 陕西西周墓均有发现 体现文化影响力[37][38][60] - 发现南海或远海海贝仿制的玉贝 反映间接远距离交流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发达 与商代青铜器花纹可能存在关联[64][62][63] 学术理论与方法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论 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 强调文明连续性及礼制传承 非西方三要素标准[68][69][79] - 考古学应结合文献检验 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文化大融合 但需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105][106][107] - 提倡百家争鸣 多种观点碰撞 如英国巨石阵多解读并存 反对将红山文化边缘化或单一中心论[94][99][103]
万年地层中叩问“从哪里来”(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发现4个花椒品种 表明旧石器时代可能存在"麻辣中国"饮食文化 [1] - 遗址出土数以十万计植物种子 包括核桃、葡萄、乌蔹莓等 改写早期植物利用史 [2] - 发现动物化石上的切割、砍砸、烧灼痕迹及火塘等系统性用火证据 复原复杂史前社会图景 [1][2] 遗址年代与学术价值 - 濛溪河遗址年代为距今8万至6万年 填补国际学术界"东亚现代人演化发展瓶颈期"(约10万-5万年前)的考古实证空白 [1] - 遗址出土特殊石料和骨木材料利用证据 包括穿孔橡果、硅化木石块刻划痕迹 对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1] - 陕西蓝田上陈遗址可追溯至212万-126万年前 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距今176万-125万年 证实中华大地20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 [2] 文明演进研究 - 遗址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提供坚实考古学证据 展现古人类代代演化的文明孕育过程 [1] - 植物遗存发现映照悠久农耕文明序章 是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的重要实证 [2] - 旧石器时代考古延伸历史轴线至99%的人类历史 通过地层和文化遗物"书写"史前历史 [2] 文化意义与未来展望 - 考古发现填补人类历史空白 增强对中华文明脉络的认知和文化自信 [3] - 多学科研究深入推动下 类似濛溪河遗址的重大发现可能再次改写人类演化史 [3] - 考古成果引领探寻"何以中国"的本源问题 回答人类起源命题 [3]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概况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在郑州市开馆试运行 该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到夏商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1] - 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 双槐树 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 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1] 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发现于1964年 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 [2] - 遗址持续时间长达3300年(距今6800-3500年) 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2] - 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保存完好 被称为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 保留着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墙壁 [2] 建筑技术发展 - 遗址显示先民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 "木骨整塑"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3] - 房屋采用木骨架 草拌泥筑墙 细泥抹光 大火烧制 具有冬暖夏凉 防潮防湿功能 [2] 彩陶文化成就 - 彩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色彩绚丽 图案丰富 标志史前彩陶文化达到新高峰 [4] - 镇馆之宝白衣彩陶盆高15.7厘米 口径45.7厘米 通体施白釉 图案显示先民已掌握对称和均分概念 [4] - 彩陶上发现的星象图案表明6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追星" 观象授时概念萌芽 [4] 文化价值与意义 - 遗址展示了从早期小型村落发展到具备环壕 城墙 功能分区的大型聚落 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 [3] - 博物馆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动能 成为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窗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