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

搜索文档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概况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在郑州市开馆试运行 该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到夏商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1] - 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 双槐树 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 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1] 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发现于1964年 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 [2] - 遗址持续时间长达3300年(距今6800-3500年) 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2] - 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保存完好 被称为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 保留着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墙壁 [2] 建筑技术发展 - 遗址显示先民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 "木骨整塑"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3] - 房屋采用木骨架 草拌泥筑墙 细泥抹光 大火烧制 具有冬暖夏凉 防潮防湿功能 [2] 彩陶文化成就 - 彩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色彩绚丽 图案丰富 标志史前彩陶文化达到新高峰 [4] - 镇馆之宝白衣彩陶盆高15.7厘米 口径45.7厘米 通体施白釉 图案显示先民已掌握对称和均分概念 [4] - 彩陶上发现的星象图案表明6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追星" 观象授时概念萌芽 [4] 文化价值与意义 - 遗址展示了从早期小型村落发展到具备环壕 城墙 功能分区的大型聚落 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 [3] - 博物馆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动能 成为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窗口 [4]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新华社· 2025-06-28 20:15
中华文明探源 -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距今约4800年,器物上刻有"日""月""山"形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1][2] - 1992年尉迟寺遗址发掘出10件带有刻画符号的大口陶尊,符号种类多样[2] - 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尉迟寺陶尊在器形、工艺等方面高度一致,形成跨地域文明对话[3] 考古研究与文化传承 - 国家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大汶口文化为文明起源提供重要史源[3] - 陶瓷产业从艺术陶瓷到先进陶瓷持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3] 技术工艺发展 - 4800年前的陶尊制作工艺精湛,技术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1] - 现代陶瓷生产已实现工业化与智能化转型[3]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新浪财经· 2025-06-26 11:38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以"龙"为暗线,展示五千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并汇聚红山文化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1] - 展览采用双线交织方式展示,主线围绕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龙"元素作为暗线贯穿始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3] - 展览通过展厅正中心的"文明之轴"将入口中心展柜的C形玉龙、玦形玉龙等文物串联起来,对照展示龙形文物在辽河流域的产生、发展、传播和红山文化的兴起、繁荣、影响 [5] 展品亮点 - 展出的龙形文物以考古出土为主,汇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四省三市藏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 [6]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石雕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十分接近,或为后来各地玉雕龙的"祖形" [6]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现的蚌质龙形遗物是首次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早中期的龙形文物,身躯呈现横向舒展开来形态 [8] - 展出红山文化玉龙16件,包括1件C形玉龙和15件玦形玉龙(玉猪龙),玉龙作为红山文化最为人熟知的玉器,按照器型可分为C形龙和玦形龙两种 [10] - 展厅中轴线上的C形玉龙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与国博所藏的"中华第一龙"造型相似但玉色不同 [12] - 198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的玉龙,非常精美,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标识之一 [14] - 2024年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长15.8cm,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的认识 [14][18] 红山文化研究 - 红山文化玉龙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制作规范,形制变化不大,表明红山文化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信仰和礼制 [15] - 作为红山文化礼制与信仰重要载体的玉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越红山文化其他类型的玉礼器 [17] - 展览集中展示近200件(组)红山文化玉器,包括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凤、玉人等重器,体现了红山文化复杂的玉礼体系,是后世玉礼器传统"六瑞"理念的滥觞 [17] - 展览汇聚38件(组)人像类文物,横跨距今8000至4000年,反映了辽河流域祖先崇拜的深厚根基 [19] - 红山文化坛庙冢是红山文化礼制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后世影响巨大 [23] 最新考古发现 - 聚落考古方面发现了魏家窝铺、马鞍山桥、哈民忙哈等大型聚落遗址,丰富了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分布、规模和形态的认知 [23] - 墓葬考古方面发现半拉山、元宝山、郑家沟等积石冢为主的遗址,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积石冢及其反映的葬俗和祭祀行为的理解 [25] - 牛河梁遗址发现并初步确认了9个大型积石台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最厚堆积可达4-5米,展示了红山社会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25] - 在"女神庙"周边台基发现了中轴对称的道路和排水系统,与"女神庙"连为一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以中轴对称方式营建的礼制建筑 [25] 理论研究成果 -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之一,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 [27] - 红山文化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文明形态,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 [27]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被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是继良渚遗址之后又一列入统编教材、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材料 [29]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21:35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于6月25日开幕,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310件/组文物,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1][3] - 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3][9]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采用双线叙事,主线为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暗线为"龙"元素 [5][6] 文物亮点 - 展品包含16件玉龙,其中1件C形玉龙来自故宫博物院,15件玦形玉龙来自辽宁、内蒙古等地 [6][7] - 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为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由淡绿色玉雕琢,通体精磨,龙体卷曲如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 [9]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10] - 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长15.8厘米,为迄今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 [10] - 展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包括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玉器组合 [14][16] 文化意义 - 红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27] - 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本源,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2] - 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体现红山先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是后世礼仪之源 [16][18][20] - 红山女神头像复制件展出,原像因保存条件苛刻未出库,其微笑被称为"5000多年前中华'共祖'的微笑" [22][24][25] 学术价值 - 红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 [16][2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五六百年 [27][29] - 展览旨在从文明起源角度理解红山文化,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融合的特性 [14][27][29]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新华社· 2025-06-21 21:08
陶寺古观象台与夏至测定 - 陶寺古观象台是4300年前用于天文观测的遗址 半径10.5米 弧长19.5米 由13根夯土柱形成12道观测缝 通过缝隙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1][3] - 观象台通过塔儿山日出方位观测夏至 12道观测缝用于捕捉星辰轨迹 确立农耕文明时间秩序 [2][3] - 夏至日阳光穿过夯土柱缝隙时 形成"天文历书"效应 体现古人"逐日而居"的天文智慧 [3] 圭表测量系统 - 圭尺与木立表合称"圭表" 圭尺残长171.8厘米 复原长度187.5厘米 采用黑绿红三色漆木刻度 非等距标记日影变化 [4][6] - 正午时分测量太阳影长 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影会落在圭尺不同颜色条带 与观象台共同制定太阳历法 [5][6] 丁村遗址与物候研究 - 丁村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鹿角化石 印证"夏至鹿角解"的物候规律 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空白 [8] - 化石为研究远古人类适应复杂自然环境提供依据 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活档案" [8] 汉代玉蝉与物候象征 - 汉代青绿色玉蝉象征"夏至蝉始鸣" 体现古人将昆虫活动作为节气预报的智慧 [9][10] 半夏的阴阳哲学 - 夏至三候中的"半夏生"反映阴阳交替 这种中药材因夏天过半得名 阴性植物在阳极时生长 体现"万物负阴抱阳"思想 [12] 节气文化体系 - 夏至被分为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农时 结合祭天仪式形成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 [6][12] -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遗址 其天文观测成果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1][3]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科技日报· 2025-06-20 11:07
濛溪河遗址 - 遗址年代为距今8万至6万年,因洪水冲刷被发现,2022-2023年进行抢救性发掘,2024年首次主动性发掘 [2] - 发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1.51万件石器与化石标本、2100件木质遗物、1.79万份土样及6.22万件植物种子标本 [2] - 罕见饱水埋藏环境保留大量有机质遗存,形成"石器-动植物遗存共存"现象,填补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空白 [3] - 考古团队采取河道治理、恒湿恒温微型生态舱、化学加固等措施保护脆弱木质遗物 [3] 下汤遗址 - 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5米,1984年发现后持续发掘至2024年,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4][5] - 发现壕沟、人工土台、房址等遗迹,初步复原新石器时代村落布局,代表中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重大突破 [5] - 运用拉曼光谱技术分析陶片,确认红色彩料为赤铁矿且不含有机胶结剂,揭示史前陶器制作工艺 [5] - 采用碳十四测年、植物硅酸体分析等技术多维度还原聚落经济形态与生态适应策略 [6] 寺洼遗址 - 发现三重长方形围壕(沟),每条宽9-11米,内壕区域存在重要手工业区,出土大量房址、陶窑等遗迹 [8] - 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距今5000-4000年,分布范围涉及六省区 [8] - 陶器分析发现褐绿色玻璃质釉层,成分以Al2O3、SiO2和CaO为主,烧成温度达1100℃,可能改写中国瓷器起源历史 [9][10] 综合价值 - 三处遗址串联起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明演进轨迹,重构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 [10] - 分别填补人类演化史、农业聚落结构、原始瓷工艺等领域的考古空白 [3][5][10]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6-15 08:29
文体旅融合发展 - 朝阳市慕容街展示全省各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1] - 辽宁省举办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文艺推介展演,推动文体旅产业升级 [5] - 辽宁省委副书记王新伟强调将聚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2] 红山文化国际传播 -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在朝阳举行,主题为"聚焦红山文化探源中华文明" [2] - 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2] - 大会发布红山文化标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等多部门联合主办 [4] 红山文化研究保护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提出三点建议:做好价值阐释、关注系统保护、促进文化传承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深化红山文化核心遗址群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 [3] - 积极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 [2] 文化交流合作 - 中国日报社社长曲莹璞强调要赓续文脉、数智赋能、搭桥筑梁推动文明进步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与各方加强文明互鉴、加深交流合作 [3] - 多国驻华使节和青年代表出席大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4]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13:36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 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 [1] - 新馆聚焦中国大河文明 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 全方位勾勒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文明图景 [1] - 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 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 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 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 -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 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 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 [1] -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链条完整 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 先民在陶器上绘制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 [1] - 仰韶文化时期房基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 面积达50平方米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3] 史前建筑技术 - "三室一厅"房基屹立5000多年 保持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 可见烧火台、挡火墙及门槛等设施 [3] - "木骨整塑"房屋结构奠定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础 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彩陶艺术珍品 - 白衣彩陶盆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珍品 外圈12个太阳图案 内圈24个三角形连缀成圈 状如太阳光芒 [5] - 彩陶双连壶高20厘米 红陶黑彩 两壶并连腹部相通 可能是氏族结盟或庆祝活动时对饮的酒具 象征和平友好 [6] - 彩陶双连壶表面布满平行线条图案 彩绘线条流畅风格独特 堪称彩陶艺术瑰宝 [6] 博物馆特色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型博物馆 [8] - 博物馆以30余处遗址精华齐聚 70%文物首秀 5000年文明原脉构建仰韶文化盛宴 [8] - 近两千件跨越旧石器时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在新时代展厅中展示 [8]
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06 08:50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考古遗址,距今5800~5300年,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40万平方米[6] - 遗址于1985年由村民发现玉环、石锄等文物后上报,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确认[2] - 1987年起连续多年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4] 遗址结构与功能分区 - 分为三大功能区:居住区、3000平方米红烧土广场祭祀区、14000平方米墓葬区[9][11][13] - 居住区含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出土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9] - 祭祀区含1200平方米人工祭坛,发现燎祭遗存和疑似"神庙"建筑[11] - 墓葬区分8排,最高规格墓葬出土330件随葬品(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13] 出土文物特征 - 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含鼎、豆、壶等器型,鸡形陶壶等造型独特[8][10][17] - 玉器数量最多,包括礼仪用具(钺、斧)、装饰品(璜、璧)及玉人、玉龙等形象[19][20][21] - 代表性玉器:87M4号墓8.1厘米高玉人、98M29号墓4.4厘米长蜷曲玉龙、带八角星纹的玉鹰[21][22] - 发现中国最早使用人工建材的水井(直径1米、深3.8米)和石块垒砌石墙(高30厘米)[15][16] 手工业与技术成就 - 发现制陶、制玉、制石作坊遗迹及生产工具[15] - 玉器加工技术精湛:切割精度达0.1厘米,掌握线切割、钻孔(单/双面)及阴刻、浮雕等工艺[23] - 石钻设计蕴含机械力学原理,螺丝纹钻头具重要学术价值[25][26] 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 反映初级城市规划和复杂社会组织,出现王权政体雏形[27] - 出土玉板、玉龟等中国最早占卜遗物,可能承载河图洛书思想[28][29] - 玉器材质与造型显示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交流,体现多元一体文明特征[30][31] - 2012年被命名为"凌家滩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视为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关键节点[6][32]
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看·见殷商”
新华网· 2025-05-25 00:28
展览内容与文物亮点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宝,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 [1]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等部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展现殷商文明图景,吸引观众探索汉字源头 [1] - 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牛尊成为展览"顶流",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纹饰包含26个以上动物形象,展现晚商青铜技艺精湛 [2]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复原牛尊的浇注与凝固过程,揭示古人设计巧思(右后足为浇口、左前足为冒口)以降低铸造缺陷 [2] - 展览通过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双面铜人像、青州苏埠屯车马器神人面形象等文物,展示殷商文化对三星堆、金沙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2][3] 文化价值与产业联动 - 甲骨文与青铜器体现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实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 [3] - 展览末尾设置"彩蛋"环节,揭示《哪吒2》影片中酒具、乐器、武器等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自商代铜觚、铜铙、玉刀等文物 [3] - 通州区推出文旅优惠,凭展览票根可享受景区游船、酒店、餐饮、演出等费用折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体验 [3]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固定举办地,持续提供文化内容输出 [3] 技术应用与考古成果 - AI技术实现商代女将军妇好与现代观众的"对话",增强展览互动性 [1] - 展览入口设置巨型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结合互动屏等技术手段解析文物制作工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