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生家庭
icon
搜索文档
老原生家庭受害者,当上了失败的“时髦爸妈”
虎嗅· 2025-09-18 18:4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ID:yuleyingtang),作者:刘小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妈妈的梦想是你能健康快乐""你但凡有亿点点不舒服,我都心疼得要死""如果你想继续休学,我们也不会反对的""要不要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以上摘自硬糖君堂姐给女儿的聊天记录。如果将这些内容发到社交媒体,很可能在评论区听取妈声一片:"我要是有这样的父母,绝不会抑郁焦虑",被网 友盖章为时髦家长。 但她最好手速够快,否则就会变成另一番景象——堂姐的女儿,也会立马在朋友圈分享这些聊天截图,并配文:"花这么多钱养了个废物,你会后悔生了 我吧。" 稍后,她还将以此为背景创作一条抽象视频:举杯敬抑郁两年、休学在家的自己,哭诉"时好时坏的原生家庭才是绝杀",并带上网络热梗"丝瓜汤"标签。 有时候真感觉原生家庭的苦,都让一拨人吃了,两头吃。一方面,很多人超过35岁还在和原生家庭掰扯;另一方面,这批80后、90后为人父母时,正赶上 原生家庭大反思,于是下决心绝不让"悲剧重演"。就说硬糖君这位堂姐,天天上网学习养娃新理念,还跑去机构进修心理学,就为孩子能快乐度过青春 期。 现在看来,一切努力收效甚微。越是带有原生家庭创伤、努力 ...
为什么人一旦开窍,性格就变了
洞见· 2025-08-24 20:34
核心观点 - 开窍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转折点 能够显著提升思维方式和人生境界 带来更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更通透的生活态度 [3][4][72] 思维模式优化 - 说话做事具有明确目的性 精准定位任务目标并高效执行 避免盲目努力 [6][10][11] - 思考深度超越常人 以他人思考终点作为自身起点 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做以实现抽丝剥茧的探索 [14][15][22] - 能够一眼看透事物本质 认知层次提升使问题解决直达核心 与传统思维模式产生显著差异 [42][44] - 摆脱思维定式束缚 通过深度思考实现人生行稳致远 [23] 人际关系处理 - 100%内控且尊重他人选择 不再试图改变他人 避免陷入对立消耗能量 [24][27][28] - 理解人性复杂本质 兼顾光明与黑暗面 实现多一分理解和包容 [31][34][35] - 减少无意义反驳 避免语言上占上风消耗自我 采用理解包容的清醒社交方式 [49][50][52] 自我提升路径 - 坚持独立自主决策 摆脱依赖保持内心坚定 实现人生境界跃迁 [38][40] - 凡事优先依靠自身解决 戒除对他人的期待和抱怨 通过自我破局实现强大 [55][56][58] - 模仿成功者作为高效成长路径 减少试错成本 选择优质模仿对象加速成功 [60][62] - 摆脱原生家庭耿耿于怀的心态 通过主动学习和持续思考斩断负面牵引力 [66][68][69] 行为模式转变 - 懒蚂蚁研究模式启示 将时间投入研究和侦查而非盲目劳动 确保持续获得新资源 [7][8][9] - 成熟姿态接纳差异 守护自身能量而非试图改变他人 [27][28] - 通过顺应人性实现游刃有余的人生应对 [36]
《脱缰者也》,拍脱缰了?
虎嗅· 2025-08-24 13:51
电影内容与风格 - 影片为曹保平"者也"系列新作 延续黑色幽默和地域方言特色 犯罪与喜剧元素结合[1][2] - 相比前作《追凶者也》更侧重喜剧元素 故事设定在天津 全程采用天津方言对白并大量启用天津籍演员[3][4] - 探讨核心主题包括利益面前的人性考验以及亲情关系中的爱与伤害[9][15][19] 市场表现数据 - 上映首日排片不足5% 收获票房300多万元[6] - 猫眼专业版预估总票房不到2000万元[6] - 首日综合票房达365.62万元 票房占比1.6% 排片占比4.1%[7] 剧情核心冲突 - 围绕80万元拆迁款展开家庭矛盾 三姐弟因各自经济困境产生利益纠纷[10][11][12][13] - 衍生荒诞绑架案:外甥为逃避责罚要求舅舅假绑架 舅舅借机索要赎金偿还高利贷[14][28] - 通过童年创伤线揭示家庭关系问题:主角因少管所经历与家庭情感割裂[16][19][32] 角色塑造争议 - 配角小六的行为动机缺乏合理逻辑 推动剧情冲突但显得生硬[36][37][39] - 女性角色朦朦被批工具化 经历失明流产仍保持感情缺乏说服力[40][41][42] - 温情结局被指缺乏铺垫 绑架案转为全家和解催化剂损害故事可信度[43][44] 导演创作转型 - 喜剧元素首次主导叙事 犯罪退居背景板 风格从人性拷问转向荒诞温情[21][22][45] - 片名"脱缰"具双重隐喻:既指主角脱离人生轨道 也指绑架案失控升级[23][25][27][28] - 创新尝试削弱导演原有浓郁个人风格 商业喜剧元素与作者表达存在平衡挑战[35][45]
心理学|被原生家庭“困住”如何自救
经济观察报· 2025-07-25 08:57
心理学行业现状 - "原生家庭"概念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被简化和极端化 形成"父母皆祸害"等片面观点 忽略了家庭情感的复杂性 [1] - 相关心理咨询产品形成高利润产业链 部分机构推出的"原生家庭创伤疗愈"课程单场收费达上万元 [2] - 市场存在概念滥用现象 将心理学中的"影响论"扭曲为"决定论" 忽视基因/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 [2] 消费者行为特征 - 年轻群体倾向用该概念反抗传统权威 但易陷入"怪父母-自怜-不作为"的行为闭环 [2] - 咨询案例显示 部分来访者存在过度归因倾向 将职场焦虑等复杂问题单一归咎于原生家庭 [1] 专业理论应用 - 鲍温的"自我分化"理论提出心理独立双维度:保持"自我位置"的理性判断能力 降低"情绪融合"的过度依赖 [3] -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情绪溯源记录/非对抗性沟通/建立物理边界等 强调用成年人平等模式替代童年互动模式 [3][4] 行业发展建议 - 需建立本土化理论框架 避免直接套用西方个人主义视角 应结合中国家庭责任文化特点 [1] - 咨询服务应引导来访者聚焦当下选择权 通过"改写未来"替代"追溯伤害"的思维模式 [4][5] - 可开发系统性成长课程 重点培养自我分化能力而非单纯归因分析 帮助建立健康家庭互动模板 [4]
批判原生家庭,为何成了一种“时髦”?
虎嗅· 2025-07-02 09:50
原生家庭概念兴起 - "原生家庭"概念自2010年代中期在中国流行,成为理解家庭和自我的重要话题 [1] - 该概念源于英文"family of origin",指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成年后建立的"自组家庭"相对 [2] - 英文术语在20世纪70-80年代成为家庭治疗领域重要议题,但未进入英语日常用语,与中国社会普及度形成对比 [3] 中文语境的情感色彩演变 - 中文"原生家庭"逐渐演变为带有贬义的概念,与网络热议中"问题化"家庭关系的倾向相关 [5] - 阴影式家庭关系理论用"灰调"隐喻家庭问题严重程度,从浅灰(日常不健康互动)到深灰/黑(暴力虐待) [6] - B站视频显示批判聚焦于传统孝道和"父母无私爱"观念,认为这些观念掩盖了家庭权力失衡 [10][11] 家庭心理学化现象 - 原生家庭话语与心理治疗文化结合形成"家庭的心理学化"模式,成为自我诊断工具 [12] - 讨论者普遍认为原生家庭影响个体性格(内向/自卑)、人际关系(婚恋恐惧)和心理健康(焦虑/抑郁) [13] - 自我修复方式包括经济独立、心理治疗、重建自我价值及寻找替代性爱,但缺乏系统性家庭关系建议 [14][15] 话语体系的社会意义 - 原生家庭话语是心理治疗文化在家庭领域的体现,反映知识全球化与本土需求的互动 [18] - 该话语体系以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影响婚恋/育儿/代际关系实践 [19] - 相比历史上政治色彩浓厚的家庭批判(如"父母皆祸害"),当前讨论更侧重个人情感体验和科学理性 [17]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第一财经· 2025-06-27 11:08
心理咨询理论发展 - 学者杨文圣构建更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两仪心理疗法" 并出版专著《短程心理咨询的方法与艺术:两仪心理疗法的世界》[1] - 中国心理学长期依赖西方理论框架 目前出现用本土案例注解西方理论的现象 如"原生家庭"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理论[1] - 从《晏子春秋》案例显示 中国古代典籍已蕴含心理咨询技术 晏子通过占梦人对齐景公实施心理疏导取得显著效果[3] 原生家庭影响研究 - 原生家庭影响被分为五类:爱得太多/太少/苛刻/放纵/脆弱 但不能绝对化其作用 需考虑同辈/祖辈等复合因素[5] - 存在"原生家庭决定论"与"有限影响论"两派观点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支持后者[5] - 案例显示当事人对原生家庭的叙述可能存在记忆偏差和主观加工 需警惕叙述真实性[6][7] 心理咨询行业实践 - 心理咨询师存在专业暴力风险 表现为机械套用理论框架而忽视个案特殊性[8][9] - 咨询师需保持"病病不病"的谦卑态度 主动承认技术局限并建议转介合适咨询师[9] - 咨询原则强调动态纠错机制 需将当事人反馈作为修正依据而非"阻抗"[11] 心理咨询对象特征 - 高校学生咨询问题呈现时代特征 涉及微信社交/抑郁症/就业焦虑/留学压力等新现象[12] - 人性问题具有普遍性 顶尖高校学生与普通人的心理困扰本质相通[12][13] - "空心病"案例显示价值观多元化的重要性 允许优秀个体选择平凡生活[13] 心理咨询方法论 - 强调生活常识的价值 反对学术封闭 主张从社会各阶层获取实践智慧[13] - 发展"普通人身份认知法" 通过观察生理特征消除对权威人物的心理压力[14] - 咨询技术需经实践检验 如与领导沟通的案例验证了身份认知法的有效性[14]
当“排便自由”冲上热搜:孩子们如何受困于优绩主义?
虎嗅· 2025-06-05 07:40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 约3000万17岁以下中国儿童青少年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成为重要公共卫生议题[2] - 中国总体自杀死亡率下降但青少年组自杀死亡率上升趋势显著[3] - 心理咨询师接触案例显示200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因学业压力导致的考试焦虑、恐慌发作等心理问题[4][6] 教育体系与心理问题关联 - 优绩主义导致青少年丧失休息能力,超60%案例显示学生将游戏视为拖延而非放松[8][9] - 教育体系压缩休息时间导致生理问题,极端案例出现10名学生一个月无法排便[1] - 90%以上咨询案例反映家庭传递的竞争焦虑是心理问题核心诱因[10][14] 心理咨询行业观察 - 青少年心理咨询需求激增但行业存在付费方(家长)与服务对象(孩子)目标冲突[18][19] - 学校心理咨询面临伦理困境,仅15%情况会与校方共享自伤行为信息[20] -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项目推动本土化实践,两年期培训聚焦家庭关系理解[21][24] 家庭干预模式分析 - 休学案例中80%家庭权力结构反转,但家长复学执念导致60%案例出现二次创伤[14][17] - 咨询案例显示70%青少年核心问题最终追溯至家庭沟通模式[16] - 原生家庭创伤理解成为咨询关键突破点,90%案例通过认知重构改善症状[25]
信“心”心理问答|当孩子说"原生家庭毁了我",高情商父母这样做
经济观察报· 2025-05-31 08:39
单亲家庭亲子关系问题 - 单亲妈妈独自抚养15岁初三孩子 孩子因父母离异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将学业和社交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缺陷" [1][2] - 母亲因愧疚感过度迁就孩子 形成"抱怨-安抚"恶性循环 孩子通过情绪操控逃避责任 [2][3] - 补偿性迁就心理导致亲子角色倒置 孩子成为家庭实际决策者 削弱父母教育权威 [4][6] 补偿性迁就的心理机制 - 父母因离异愧疚感产生代偿心理 用物质补偿和纵容宠溺弥补情感缺失 [5] - 短期迁就能安抚情绪但长期隐患包括:阻碍行为规范养成 剥夺挫折应对机会 形成错误归因模式 [4] - 典型案例显示父亲因愧疚纵容孩子逃学 混淆补偿伤害与支持成长的界限 [6] 亲子关系改善策略 - 重构规则优先级 分离情绪与行为应对 例如约定定期与父亲联系同时明确学习责任 [6] - 采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引导成长型思维 例如"家庭完美但不写作业成绩会提升吗" [7] - 建立情感账户机制 包括每周家庭日 犯错补救方案 成长里程碑记录等 [7] 教育理念转变 - 从补偿者转变为人生教练 强调"陪伴但不代劳"的原则 [6][7] - 真正的爱需要设定界限 帮助孩子在困境中培养责任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7] - 通过过程导向思维训练 打破"情绪等于特权"的行为惯性 [6][7]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虎嗅· 2025-05-29 07:55
心理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心理学从专业诊室术语迅速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 成为描述自我和理解痛苦的语言工具 如"原生家庭""MBTI人格"等词汇被广泛使用 [1] - 中国"心理热"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年代《知心姐姐》启蒙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认可心理干预 当前进入"觉知"和"边界感"时代 [6] - 心理学产业在城市发展蓬勃 知识实践向日常生活渗透 形成本土化心理治疗市场 [6] 心理学商业化与市场趋势 - 2008年后港台心理工作者大规模进入内地市场 开设课程培训体系 推动心理学知识商品化 [24][25] - 心理内容服务呈现平台化趋势 微信共学小组和心理学公众号取代早期"大师班"模式 [33] - 心理类书籍内容从90年代"成功学"转向解决人际关系痛苦 如自我接纳类主题 [33] 行业应用与本土化特征 - 认知行为疗法(CBT)在中国流行 因其"思想先行"逻辑与传统"思想工作"有连续性 [21][22] - 企业将心理咨询作为管理冲突替代手段 高校通过心理测评筛选学生 存在工具化风险 [8][32] - 本土心理咨询呈现实用主义特征 受众期待快速见效 与西方长期陪伴模式形成对比 [20] 用户需求与消费行为 - 城市中产女性通过心理读书会寻求自我疗愈 但"自我关照"未能改变其照护劳动结构 [15][16] - 年轻群体出现"魔法"消费倾向 期待心理学提供快速解决方案回避痛苦 [27][28][37] - 代际差异显著 老一代习惯压抑情绪 年轻一代追求"好好爱自己"技术路径 [22] 内容产品演变 - 早期心理内容以"心灵鸡汤"和积极心理学为主 服务于市场竞争需求 [25][33] - 当前热门内容聚焦关系情绪议题 如"社恐""自我接纳"等内在冲突主题 [25] - "原生家庭"NPD等诊断性术语成为流量密码 但存在标签化滥用风险 [29][40] 产业链发展 - 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被纳入公共治理体系 推动行业合法化进程 [24] - 港台治疗师抓住市场空白期 建立培训体系形成完整产业链 [25] - 身心灵疗养产业持续扩张 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网络 [33]
非正常家庭出身的日本女性,如何看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一财经· 2025-05-20 12:32
家庭与亲密关系 - 书籍《还能做家人吗?》记录了演员内田也哉子与脑科学家中野信子关于非正常家庭成长经历的七次对谈 [1] - 内田也哉子成长于明星家庭但父母分居45年 母亲树木希林以另类方式维持婚姻关系 [4] - 中野信子12岁开始寄宿 父母关系冷漠无沟通 形成独立性格 [1] 婚姻模式探讨 - 内田也哉子19岁结婚 婚后因性格差异长期面临离婚冲动 [3] - 中野信子选择"周末夫妻"和丁克模式维持十年婚姻 [3] - 书中预言2024年日本或将有50%人口不再结婚 [9] 亲子关系分析 - 树木希林与女儿形成过度紧密的母女联盟 导致内田也哉子排斥父亲并影响亲密关系处理能力 [7] - 中野信子提出母亲与子女需要保持适当距离 分离是必经的成长过程 [8] - 蒋方舟经历痛苦剥离后与母亲重建各自独立生活空间 [9] 生育与代际观念 - 脑科学研究显示人类身体20+适合生育但心智40+才成熟 形成生育年龄悖论 [10] - 不成熟生育可能产生"毒亲"现象 但完美父母不存在 [10] - 90后00后婚恋观比60后70后更保守 呈现代际认知回流 [12] 社会现象观察 - 日本进入生育率断崖式下跌时代 少子化问题凸显 [10] - 公众对女性出轨的指责严苛度高于男性 显示性别双重标准 [12] - 书籍在日本引发广泛共鸣 加印数次 读者认可非标准家庭成长价值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