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海南日报· 2025-06-16 09:0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1] - 活动包括非遗图片展览、馆长讲座、陶瓷修复DIY、非遗传承人活态展演等多元形式 [1] - 基本陈列展览同步开放,涵盖海南民族历史、纺织文化、艺术及革命斗争史 [1] - 与海南省文化馆联合推出"海南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图片展",聚焦43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1] 展览与互动体验 - 陶瓷修复DIY体验区50个名额早早被抢空,参与者亲手体验文物修复过程 [1] - 非遗活态展示区全天开放,展示黎族织锦、制陶技艺和剪纸艺术,观众可近距离观摩并尝试制作 [2] 博物馆未来规划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播主阵地作用,创新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 [2] -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博物馆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 [2]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经济日报· 2025-06-15 16:19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经济价值转化 - 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新增超2亿条 同比增长31% 非遗商品年销量超65亿单 [2] - 博物馆行业2024年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 同比增长63.7% [2] - 文旅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遗产活化 形成沉浸式演绎空间 非遗教学等新消费场景 [3]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与开发 - 大数据和机器人技术提升自然遗产保护效能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物永久保存 [4] - 手机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使遗产体验触达率提升300% [4]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实现考古 保护 展览三位一体运营模式 [4] 国际化发展机遇 - 免签政策推动"China Travel"热潮 文化遗产成为国际旅游核心吸引力 [5] - 文化IP国际化传播体系升级 带动遗产体验项目海外营收增长45% [5] - 非遗皮影 铜马凤冠等传统元素通过国潮文创实现出口额翻倍 [2][5] 产业融合创新 - 影视游戏行业深度挖掘遗产IP 相关衍生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8% [2] - 数字文旅将名山大川转化为虚拟景点 带动周边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 [2] - 餐饮行业结合非遗技艺 推出限定产品线贡献12%营收增量 [2]
综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与世界同行
新华网· 2025-06-15 09:43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 中国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1] - 2024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赏中国政府的保护努力 [1] -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拥有59项世界遗产,居世界前列 [2] - 中国从2006年起设立文化遗产日,2017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开展7000余项相关活动 [3] 世界遗产概况 - 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1223项世界遗产,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三大类 [2] - 中国拥有40项文化遗产、15项自然遗产和4项双遗产 [2] 中国遗产保护实践 - 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推动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3]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杭州西湖、龙门石窟等案例展示中国遗产保护成果 [3] - 中国多次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两次举办世界遗产大会,支持非洲国家能力建设 [3]
学习进行时丨传之后世、泽被后世
新华网· 2025-06-15 08:56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强调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1] - 2024年北京中轴线、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 [1]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过于商业化 [2] -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丽江古城、龙门石窟、大运河、殷墟、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武夷山、云冈石窟、嘉峪关长城等地,始终强调保护第一 [3] -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 [3] 典籍资料保护与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编纂《宋画全集》并扩展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汇聚散落全球的国宝画卷 [6] - 习近平总书记批准建设国家版本馆,强调收集全、保护好典籍资料,传承未中断的文明 [8]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强调建成神圣殿堂 [10][11] -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强调"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13]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强调要呵护好、珍惜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13]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大众日报· 2025-06-15 08:3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山东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千余场文博主题活动,展现历史文化资源并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2] - 山东博物馆举办鲁绣体验活动,让参与者学习基本针法与构图 [2] - 山东博物馆同期推出"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和"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两大展览,分别展出55件套书法珍品和70余件文物 [2] - 山东省备案博物馆达839家,其中774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2] 非遗传承与体验 - 全省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3]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和街区,指导公众体验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 [3] - 山东省文化馆举办非遗文创市集、剪纸精品展等多项活动 [3] 考古与自然保护 - 山东省将在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主场活动,成立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并发布考古研学地图 [3] - 东营市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揭牌,公布丹顶鹤、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的最新繁殖数据 [3] -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数量创历史新高,达233巢536只,累计繁殖4260只 [3] - 黑嘴鸥繁殖种群达9810只,数量稳定在1万余只 [3]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各地创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6-15 05:4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湖南长沙举行,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建辉分享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的决心 [8] - 开幕式公布了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名单、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名单,并揭幕"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主题展览 [9] - 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开展70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其中文物惠民服务数量超3000项 [9]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采用"馆园一体"形式运行,整体呈现汉代县城古朴、大气的园林风貌 [10] - 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和合大同——沈阳故宫古建筑技术文化展"和"雅人深致——沈阳故宫院藏高士题材绘画展"两大展览,并配合情景剧《琴心墨韵绘丹青》 [10] - 天津黄崖关长城博物馆重新开放,展出新发现成果,并融入三维建模、3D打印、数字成型等技术,多维度还原历史原貌 [13]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全国有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12] - 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赵伟斌表示将开发更多醒狮主题文创产品,探索"醒狮+科技"跨界合作,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13] - 广西百色举办"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活动,通过五大板块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15] 区域文化活动 - 上海联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打造上海文化遗产季,主题为"守护文脉,创享未来" [11] - 四川巴中市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发布《川渝石窟联合保护倡议》,川渝两地将共同开展石窟寺资源调查保护 [11] - 广东潮州古城启动"岭南千年文脉·非遗焕新焕彩"主题活动,发布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和举办第六届非遗购物节 [1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依托航测及数字成型技术还原传烽点原貌,博物馆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展示"传烽网" [13] - 河北推介冀州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利用成果,北京开幕"2025京津冀古建音乐季" [14] - 江西系统展现景德镇市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方面的成果 [14]
6月14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4 20:46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其影响当下和未来,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1][2] - 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显著提升 [2] - 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保护传承新成果,新增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6]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全国夏播粮食进度过半,已播种2.7亿亩,进度快于常年 [3] 交通运输行业 - 1至5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6亿人次,同比增长7.3%,创历史同期新高 [4] - 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通道全线贯通,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迎来第7000列国际班列 [11]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多地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焕新和文化赋能提升城市宜居性 [5] 体育产业与消费升级 - 体育产业新业态涌现,赛事经济带动文旅、会展等多业态融合,培育消费新动能 [7] 政策与法规 - 《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公布,明确个体工商户可转型为企业并保留关键信息 [8] 国际合作与贸易 - 中亚多国人士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深化团结合作 [11] - "外媒看中国"采访活动展示江苏、浙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成果 [9] 自然灾害 -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登陆海南和广东,强度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 [10] 国际冲突 - 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报复行动,打击超过150个目标,以色列继续空袭伊朗 [12]
6月14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新浪财经· 2025-06-14 20:34
文化和自然遗产 -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1] - 多彩活动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5] 农业 - 全国已夏播粮食2.7亿亩 进度过半 [2] 交通运输 - 1至5月全国铁路多项客运指标创新高 [3] - 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通道全线贯通 [10] -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迎来第7000列国际班列 [10] 城市发展 - 各地推进城市更新 持续改善民生 [4] 体育产业 - 体育产业新生态 赛事经济带动多场景消费升级 [6] 政策法规 - 《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今天公布 [7] 国际合作 - "外媒看中国"采访活动走进苏浙 [8] - 2025"中亚情缘"总台精品影视节目展播在阿斯塔纳启动 [10] -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迎来第7000列国际班列 [10] - 夯实互信基础 凝聚合作共识——中亚多国人士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11] 人才管理 - 我国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10] - 空军启动第14批女飞行学员招收选拔工作 [10] 医疗健康 - 我国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供应 [10] 环境保护 - 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 [10]
新华鲜报|瑰宝更青春!看文化和自然遗产新光彩
新华社· 2025-06-14 19:3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 -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全国开展7000余项线下线上活动,其中文物惠民服务超3000项 [1] - 主场城市活动在长沙滨江文化园举行,突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价值 [2] 文物保护法治与政策进展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施行,将"让文物活起来"等要求纳入法律 [2]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实地调查阶段任务,卫星遥感监测覆盖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世界遗产地 [5] -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中国自然保护地覆盖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5] 非遗传承与产业化发展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展出1000余件作品,涉及140余所院校 [5] - 全国现有1.1万余家非遗工坊,覆盖2005个县级行政区,带动120余万人就业 [5]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全国博物馆新增213家,年度举办展览超4万个,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6] - 文博节目《寻古中国》《中国国宝大会》等持续推新,黄山等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于2024年5月18日回归 [7][8] - 北京中轴线全要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开展尼泊尔等国文物修复援助项目 [10]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升级为政府间国际组织 [10] 地方特色活动 - 河北发布东垣古城考古研学线路,辽宁举办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 [10] - 江西推进景德镇瓷业遗产保护,山东成立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湖北发布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10]
学习手记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新华社· 2025-06-14 15:29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设立以来,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在保护传承中辉光日新 [3] - 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出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关系到民族精神和独特审美情趣、传统气质的传承 [3] 习近平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 - 习近平强调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宝贵财富 [3] -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武夷山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是保护好 [4] - 习近平提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将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视为评价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之一 [4]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 - 1999年习近平推动福建武夷山跻身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双世遗" [4] - 2022年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资源 [4] -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指示要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5]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 文化和自然遗产浓缩中华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珍贵成果,赓续民族历史文脉 [3] - 良渚、二里头、殷墟甲骨、三星堆等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明曙光和文字传承 [5] - 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