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海南日报· 2025-06-16 09:0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1] - 活动包括非遗图片展览、馆长讲座、陶瓷修复DIY、非遗传承人活态展演等多元形式 [1] - 基本陈列展览同步开放,涵盖海南民族历史、纺织文化、艺术及革命斗争史 [1] - 与海南省文化馆联合推出"海南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图片展",聚焦43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1] 展览与互动体验 - 陶瓷修复DIY体验区50个名额早早被抢空,参与者亲手体验文物修复过程 [1] - 非遗活态展示区全天开放,展示黎族织锦、制陶技艺和剪纸艺术,观众可近距离观摩并尝试制作 [2] 博物馆未来规划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播主阵地作用,创新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 [2] -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博物馆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 [2]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经济日报· 2025-06-15 16:19
我们保护传承并守候它们的未来。 保护是传承的基石,也是创新的前提。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让保护的基石愈加坚实。广袤山林在大数据 和机器人守护下得到更好保障;脆弱文物通过数字孪生体获得永恒的生命;一部手机便足以跨越空间, 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同文化和自然遗产亲密接触。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 幅提升,我们已拥有了更强大的实力与底气保护它们。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历经漫长岁月 积淀,既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盛景,是不可再生、难以替 代的无价之宝。 从天地造化的自然遗产,到凝聚智慧的文化遗产,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这些珍贵的遗 产数量大、种类多,根植于巍峨的名山,潜藏于奔涌的江海,也辉映在温馨的万家灯火中。 它们守望并滋养我们的当下。 千百年前的能工巧匠,难以想象自己的作品会成为数字藏品,在虚拟空间引领潮流;登山赋诗的古代文 人,怎能料到后人能用短视频与其隔空对话。遗产背后蕴藏的人文底蕴、艺术价值、情感共鸣,是生命 力与创造力的凝聚,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生机勃发,让经济文化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老祖 ...
综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与世界同行
新华网· 2025-06-15 09:43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 简称《公约》)。为保证公约的有效实施,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负责 审定各成员国提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将那些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 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按照《公约》定义,世界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三大类。截至2024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总数达到1223项,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综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与世界同行 新华社记者张晓茹 6月14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写在山河里的"历史档案",守护它们就是守 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并始终以负 责任态度参与世界遗产领域全球治理,为推动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贡献 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 序的 ...
学习进行时丨传之后世、泽被后世
新华网· 2025-06-15 08:56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强调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1] - 2024年北京中轴线、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 [1]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过于商业化 [2] -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丽江古城、龙门石窟、大运河、殷墟、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武夷山、云冈石窟、嘉峪关长城等地,始终强调保护第一 [3] -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 [3] 典籍资料保护与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编纂《宋画全集》并扩展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汇聚散落全球的国宝画卷 [6] - 习近平总书记批准建设国家版本馆,强调收集全、保护好典籍资料,传承未中断的文明 [8]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强调建成神圣殿堂 [10][11] -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强调"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13]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强调要呵护好、珍惜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13]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大众日报· 2025-06-15 08:34
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日来,全省各地推出各类文博主题活动千 余场,展现山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从一根丝线开始,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之中绣出属于自己的非遗记忆。"6月14日上午,山东博物 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鲁绣体验特别活动,参加体验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鲁绣 的基本针法与构图。 当天,山东博物馆还推出两大展览。"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聚焦清代篆、隶、草、楷、行五体书 法,展出包括王澍、吴大澂、翁同龢、陆润庠等名家书作在内的55件套馆藏珍品。"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 ——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展"依托正史方志、珍稀文献与文物实证,挑选自先秦至清代山东籍或在山 东为官的20位清官廉吏故事,并通过解读青铜器、书画、古籍、瓷器、玉器等70余件文物中蕴含的清廉 基因,立体展现齐鲁清官廉吏故事。 近年来,山东各级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全省目前备案博物馆839家,其中免费开放774 家,各级各类博物馆不断丰富展陈、创新形式,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 在高密市夏庄镇朱家村,版画艺术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传新 ...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各地创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6-15 05:49
6月14日,市民在贵州省都匀市西山大桥非遗集市观看民族服饰走秀。肖 伟摄(人民视觉) 6月14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景明学校开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体验虎头 帽。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6月14日,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民间艺人在表演。时宽兵摄(人民视觉) 日前,世界自然遗产——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绿意盎然,游客正在景区游览。严易程 摄(人民视觉) 主场城市活动举行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湖南长沙举行,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 力 绽放新光彩"。开幕式上,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建辉的一番讲述,引发在场观众共鸣。 开幕式上,公布了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名单、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 推介项目名单,"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主题展览揭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让 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论坛、第五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 遗产美术展"线上展览等系列活动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要切实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为 ...
6月14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4 20:46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其影响当下和未来,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1][2] - 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显著提升 [2] - 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保护传承新成果,新增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6]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全国夏播粮食进度过半,已播种2.7亿亩,进度快于常年 [3] 交通运输行业 - 1至5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6亿人次,同比增长7.3%,创历史同期新高 [4] - 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通道全线贯通,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迎来第7000列国际班列 [11]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多地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焕新和文化赋能提升城市宜居性 [5] 体育产业与消费升级 - 体育产业新业态涌现,赛事经济带动文旅、会展等多业态融合,培育消费新动能 [7] 政策与法规 - 《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公布,明确个体工商户可转型为企业并保留关键信息 [8] 国际合作与贸易 - 中亚多国人士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深化团结合作 [11] - "外媒看中国"采访活动展示江苏、浙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成果 [9] 自然灾害 -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登陆海南和广东,强度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 [10] 国际冲突 - 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报复行动,打击超过150个目标,以色列继续空袭伊朗 [12]
6月14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新浪财经· 2025-06-14 20:34
今天《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有:1.【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2.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全国已夏播粮食2.7亿亩 进度过半; 3.1至5月全国铁路多项客运指标创新 高; 4.各地推进城市更新 持续改善民生; 5.多彩活动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体育产业新生态 赛事经 济带动多场景消费升级; 7.《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今天公布; 8."外媒看中国"采访活动走进苏 浙; 9.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登陆; 10.国内联播快讯: (1)2025"中亚情缘"总台精品影视节目展播在 阿斯塔纳启动; (2)我国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3)空军启动第14批女飞行学 员招收选拔工作; (4)我国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供应; (5)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 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 (6)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通道全线贯通; (7)中哈(连云港)物流合 作基地迎来第7000列国际班列; 11.夯实互信基础 凝聚合作共识——中亚多国人士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12.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报复行动 以军继续袭击伊朗多地目标: (1)美总统称 对以军行动事先 ...
新华鲜报|瑰宝更青春!看文化和自然遗产新光彩
新华社· 2025-06-14 19:33
今年,这个日子的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开展7000余项线下线上活动,其中文物惠民服务数 量超3000项。 湘江北去、百舸争流。在湖南长沙滨江文化园举行的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外籍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彼得的一段深情讲 述,感染了全场—— "在岳麓书院工作的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将继续致力于传播岳麓书院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悠久的中国文 化。" 从过去到未来、从中国到世界,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宝贝们,如今展现何等风华? 它们,与时代同行。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入法,成为一大亮点。 与时俱进的法治护航,彰显着我国不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决心与恒心,践行着"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 宝"的庄重承诺。 江山留胜迹,瑰宝更青春。 6月14日,这是属于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星期六。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次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 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第四 ...
学习手记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新华社· 2025-06-14 15:29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手记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首设"文化遗产日",到2017年起调 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在保护传承中辉光日 新。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留下来的这些瑰 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19年前的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进行了一场系统 调研,主题正是"文化遗产保护"。 那一日,在先后考察了杭州南宋御街遗址、浙江省博物馆、杭州文澜阁修缮工程,并参观工艺美术大师 和民间收藏珍品展览后,习近平同志表示:"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凸显出 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 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 文化和自然遗产,浓缩着中华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珍贵成果。赓续民族的历史文脉,涵养民族的永续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