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端天气
icon
搜索文档
遭遇极端天气 越南顺化录得全球第二大单日降雨量
央视新闻· 2025-10-29 21:34
极端天气事件 - 越南顺化在24小时内录得1739毫米降雨量,创越南历史最高纪录 [2] - 此次降雨量位列全球单日降雨量第二,仅次于1966年在印度洋测得的1825毫米 [2] - 极端天气由10月22日至28日侵袭越南中部的多种自然因素罕见叠加所致 [2]
温室气体有哪些?浓度升高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一文了解
央视网· 2025-10-28 01:13
温室气体浓度现状 - 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创人类历史新高[1] - 氟化温室气体浓度因全球合作限制其生产和使用而出现增长缓慢或轻微下降的趋势[6] 温室气体定义与作用机制 - 温室气体是具有保温能力的气体总称,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氟化温室气体等[1] - 温室气体能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长波红外线,将部分热量留在大气中,维持地球适宜温度,其作用类似于“保温被”[1] - 若无温室气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会从现在的15℃下降到-20℃左右[3] 温室气体浓度衡量标准 - 二氧化碳浓度单位是ppm,表示在100万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二氧化碳分子[3] - 氧化亚氮和甲烷浓度单位是ppb,表示在10亿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该气体分子[3] - 温室气体浓度类比为“地球保温被”的厚度,气体含量越高,留住的热量越多[2][3]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原因 -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主要受碳源和碳汇两方面共同作用,类似于蓄水池水面的升降[4] - 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包括能源、建筑、工业、交通和农业等活动[4][5] -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主要依靠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4][5] -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自然吸收能力,且其在大气中的清除过程十分缓慢[7]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影响 - 浓度升高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8][9] - 极端天气包括持续性热浪、森林野火等,其背后均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驱动[9] - 全球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和干旱,使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减产[10] - 气温升高打破原有农作物生长温度限制,使我国多熟作物种植带向高纬度、高海拔北移西扩[10] - 高温热浪还会引起热带疾病广泛传播、过敏反应加重等健康风险[10]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需建设更加精准、快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对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能力[11] - 在农业、城市建设、公共健康等领域需提前考虑气候风险,增强社会风险承受能力[11] - 应对气候变化需全球协作,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2] - 积极推动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全球普及,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12]
35℃高烧不退!南方超长夏天背后,极端天气突发性或成新常态
新京报· 2025-10-12 11:49
2024年中国南方气候异常特征 - 南方出现“超长夏天”特征,杭州、重庆等地在10月11日最高温度仍突破35摄氏度[1] - 杭州高温天气持续,今年高温日已近70天,超过去年总天数61天,并刷新2022年10月3日的最晚高温历史纪录[1] -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表示,今年南方“超长夏天”及北方雨季超出预期,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总体趋势已经形成[1] 气候异常的具体表现与数据 - 副热带高压于7月初提前北跳至华北,较往年早10余天且长时间滞留,形成“来早走晚”态势,打破常规季节转换规律[2] -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结束时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间偏长29天,与1973年、2021年并列1961年以来最长[3] - 华北雨季累计降水量达356.6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3] 气候异常的成因分析 - 气候异常现象是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2022-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24年突破有记录以来最高温度[4] - 气候变化加速的核心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在上升,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4] - 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导致南方受下沉气流影响,形成持续高温和“桑拿天”,而北方出现超长降雨期[2] 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与建议 - 农业成为受气候异常影响最大领域之一,南方持续高温可能伴随雨少,存在干旱问题,正值秋收秋种时期需高度关注[6] - 建议利用新技术,调动资源进行抢收抢种,同时加强监测并做好准确预报,及时将天气变化节点信息传递给决策者和用户[6] - 北方降水偏多已影响到秋收和秋种,但秋天的降雨易出现间歇性,需加强应对措施[6] 未来气候趋势与预测挑战 - 全球气温呈跳跃式上升趋势,2025年气温仍处于高位震荡,反映出气候变化有加速趋势[4] - 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新常态,大气波动性增强导致极端天气发生概率上升,但每年不会完全重现相同模态[6] - 实现极端天气“完全精准预测”仍有难度,除提高预报技术外,需加强及时订正预报和递进服务[6]
“几天下了一年的雨”,北方城市如何更新汛期安全观
新华社· 2025-10-10 13:04
极端天气现象加剧 - 今年主汛期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北京、河北、甘肃等地发生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 北京市实际累计降雨量超432.7毫米,比常年同期多75%,7月23日至29日降雨量占全年近四成 [1] - 气象专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北扩,导致北方夏季极端强降雨增多 [2] 预警与响应机制 - 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1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或6小时降雨量超150毫米 [2] - 极端强对流天气预测难度大,降雨落点难以精准判断,预警和响应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2] - 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防汛工作按照最坏结果防御,宁可防空不可破防 [3] 灾害风险与滞后性 - 降雨结束后岩土体稳定性降低,仍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具有滞后性 [3] - 暴雨预警解除后需经专业调查排除地质灾害风险,居民方可返回住地 [3] - 需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汛期避免前往山区、河道戏水等危险行为 [4] 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挑战 - 基于少雨历史经验设计的北方城市防洪防涝标准难以应对当前极端天气新形势 [6] - 需强化底线思维,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6] - 需审视主城区应对强降雨的能力,包括排水系统工程措施和应急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6] 山区风险管理策略 - 建议依据不同风险程度重新评估山区空间规划,实施分区极端灾害防控管理 [6] - 对高风险区域的村落考虑易地安置,对养老院、托育机构及脆弱人群在暴雨前应转尽转 [6] - 在低风险区域加装智能化监测设施,提升灾害适应能力,并补齐北方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短板 [6]
尼泊尔因极端天气呼吁游客暂缓高海拔徒步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23:12
核心事件 - 尼泊尔甘达基省卡斯基县行政办公室发布通告,呼吁游客近期暂缓前往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徒步[1] - 呼吁暂停前往的路线包括辖区内的安纳布尔纳大本营(ABC)、鱼尾峰等世界知名徒步路线[1] 天气影响 - 尼泊尔全国遭遇持续强降雨,水文气象部门预警10月4日至6日多地将有暴雨,高海拔地区或将降雪[1] - 暴雨导致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国际机场取消全部国内航班,多架国际航班被迫备降印度、孟加拉国等地[1] 旅游业现状 - 目前尼泊尔全国约有两万名外国游客,正值德赛节假期和秋季登山季,不少游客正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徒步、登山活动[1] - 尼泊尔旅游委员会呼吁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者加强游客保障,并号召民众为外国游客提供食物、住宿等基本协助[1] 政府措施 - 尼泊尔临时政府内政部宣布,原定10月4日结束的德赛节公众假期延长至10月6日[1]
尼泊尔因极端天气暂停客运车辆进出首都三天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21:44
交通管制措施 - 尼泊尔当局自10月4日起暂停所有进出首都加德满都谷地的客运车辆运行三天[1] - 除特殊情况外民众不得驾驶或乘坐长途客运车辆并避免进出加德满都谷地[1] - 交警已于4日上午关闭进出谷地的主要道路部分早间驶离车辆被迫折返[1] 极端天气状况 - 受孟加拉湾新一轮低压系统影响尼泊尔雨季结束时间推迟[1] - 加德满都谷地自3日凌晨起出现强降雨截至发稿时雨势未减弱且呈加剧态势[1] - 尼泊尔水文气象部门预测此次强降雨将持续至10月6日[2] 灾害影响与风险 - 全国多地遭遇连日强降雨已引发多处严重山体滑坡[1] - 极端天气极有可能引发洪水内涝等次生灾害[1] - 因多条进出谷地主干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受阻[1]
山东组建495支防汛救援队,筑牢防抢救链条
齐鲁晚报· 2025-09-30 16:03
行业气候风险态势 - 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春旱、伏旱、秋汛、旱涝急转、连旱连涝时有发生 [4] - 2024年气候表现为先旱后涝、旱涝急转,一度有1266万亩农作物受旱和农田缺墒 [4] - 2024年汛期连续遭遇15场大范围强降雨过程,7月份有4个市、27个县的月降水量以及25个国家基本雨量站的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4] 历史极端事件案例 - 2021年遭遇历史罕见严重秋汛,黄河干流、金堤河、漳卫河、东平湖等多线告急 [4] - 2022年、2023年连续遭遇台风“梅花”“杜苏芮”影响 [4] - 2024年主汛期降雨“面弱点强”特征明显,1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100毫米的站点数量达189个、32个,分别占1966年以来对应极值站点总数的1/6、1/7 [4] 行业资源投入与配置 - 全省共落实防汛责任人及预警人员4.1万人,组建防汛救援队伍495支、6.87万人 [5] - 储备防汛物资规模达21.4亿元 [5] - 基本建成包含9部测雨雷达、10198处雨量站、6455处水文站在内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 [5] 行业防御措施成效 - 通过工程调度累计拦蓄洪水264亿立方米,减淹耕地190.6万亩,避免人员转移47.6万人次 [5] - 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649万亩,挽回因旱粮食损失83万吨 [5] - 累计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响应25次,发布洪水预报预警285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94期,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6.6万人次 [5] 行业未来展望与资源储备 -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可能导致更多颠覆传统认知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超强台风、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已由“非常态”变为“常态” [6] - 当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量95.39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多蓄25.28亿立方米,为今冬明春用水提供保障 [5] - 行业将坚持预字当先、以防为主,切实提高风险预见和处置能力 [6]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1:53
碳中和政策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为2020年的6倍以上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定位为行业碳排放管控的重要手段,其总量目标将有助于市场更高效地实现价格发现 [1] -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持续完善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并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以提升市场活力 [3] 极端天气与气候适应 - 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常态,主因是大气波动性增强及副热带高压活动不稳定,这对气象预警和防灾带来挑战,山区防灾是薄弱环节 [4] - 应对气候变化需采取“减缓+适应”策略,气象预警可提前72小时预判新能源出力以助力电网调节,并需配套储能技术 [4] - 气候韧性建设应优先乡村防灾,新建城市需前置气候规划 [4]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 重庆市计划到2027年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区县覆盖率达90%,并打造2个以上市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 [6] - 政策引导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在产业园区建设集回收、储运、检测、拆解、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基地,并严控新增产能布局以避免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 [6] 钢铁行业绿色转型 - 日立能源为宝钢湛江零碳薄钢板项目提供200 MVA电弧炉变压器,这是目前中国在该领域容量最大的产品,应用了新一代电弧炉技术 [7] - 该变压器具有抗短路能力强、阻抗大及低压电流分布均衡性高等特点,能满足110%负荷长期运行,为高耗能的电弧炉炼钢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且全生命周期优化的解决方案 [7]
专访许小峰: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常态|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7:08
极端天气现象成因 - 华北地区出现高温与暴雨并存现象 核心源于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 较常年提前10余天北跳并长时间滞留 形成"来早走晚"态势[2] - 高温与暴雨在区域分化并存 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形成高温"桑拿天" 其外围冷暖气流交汇区则出现极端强降雨[2][3] -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气候分化 副热带高压稳定使水汽持续输送 延长雨日并累积降水量 无降雨区域则维持长时间高温[3] 极端天气长期趋势 - 今年华北雨季提前属罕见异常 需要特定大气环流条件支撑 不能等同于长期规律 明年后年未必重现[4] - 关键趋势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波动性增强 副热带高压强度 移动路径 进退时间愈发不稳定 导致极端天气发生概率上升[4] - 极端天气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新常态 但大气气候系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4] 山区防灾挑战与应对 - 山区受极端天气威胁远大于平原 山洪地质灾害已成我国因灾致死首要类型 山区防灾仍是薄弱环节[5] - 山区强降雨具小尺度 短历时 高强度特点 落区随机性强 监测设备覆盖不足 精准预报受限 防范窗口期极短仅1-2小时[6] - 建议强化预警触达 优化空间布局 开展链式风险演练 并需在短临预报技术上持续突破[5][6] 南北方防灾能力差异 - 南方因降雨频次高已形成成熟预警演练机制 公众防灾意识强 北方雨季短降雨频次低 公众认知不足防范措施存在短板[7] - 同等强度暴雨下北方山区灾害影响更严重 因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保水能力弱 暴雨后易快速形成山洪引发滑坡泥石流[7] - 北方需借鉴南方经验 结合自身气候特点优化应对方案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意识与防范能力[7] 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 - 全球平均气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2024年突破2023年纪录 2025年仍处于高位震荡 反映气候变化加速趋势[8] - 气候变化核心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 浓度仍在上升 但通过全球共识推进能源转型可实现温升稳定[8] - 极端天气频发使新能源波动性 周期性 间歇性增强 开发及输电 储电 用电安全风险上升 风光水能资源互补性弱化[9] 新能源稳定性与气象服务 - 新能源核心痛点是"不稳定性" 风电出力波动 光伏受光照影响显著且夜间无出力 给电网消纳带来压力[9] - 气象预警可提升预测精度 结合传统模型与人工智能提前72小时预判风电出力和光伏光照强度 帮助电网动态调节[10] - 需配套发展储能技术如大容量电池储能 抽水蓄能 以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 坚持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10] 城乡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 城市气候韧性核心难点在于"规划滞后" 超大城市发展初期未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导致内涝 热岛效应等问题 改造成本高难度大[10] - 新建城市可规划前置 预留通风廊道 增加绿地 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和恒温新材料 从源头降低气候风险[11] - 乡村比城市更需优先投入资金 因山区暴雨可能直接冲毁村落造成伤亡 应优先建设应急避难所 加固河道 完善预警设备[11]
广东上川岛出现17级以上阵风:居民胶带加固窗户 闭门户避险
新京报· 2025-09-24 15:51
极端天气事件 - 广东江门上川岛气象站录得最大阵风64.3米/秒,风力达17级以上,为有历史记录以来国家站录得最大极大风 [1] - 当地出现狂风呼啸和暴雨倾盆的极端天气状况 [1] - 台山市自9月23日起全面实行包含停工、停业、停课、停市、停运的"五停"措施 [1] 应对措施 - 岛上居民采取紧闭门户和使用胶带加固窗户等措施抵御极端天气 [1] - 台山市已将低洼地区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1] - 截至报道时,台山市台风红色预警与暴雨橙色预警持续生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