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搜索文档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
人民日报· 2025-08-04 10:49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概况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至今线下线上惠及上亿人次[1] - 20多年来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开展针对性科普[1]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为每年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2] 活动成果与影响 - 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厚植青少年科学精神,部分曾听报告的学生已加入科研队伍[2] - 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上线,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扩大高质量科普覆盖面[2] -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回信对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出殷切期望,进一步推动活动深化[2]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将科学梦想植入更多孩子心田[2] - 持续以需求为导向,结合院士专家自身研究领域与受众特点开展科普[1]
【人民日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人民日报· 2025-08-03 13:01
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高质量科普的关键群体 [1] - 科普工作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 [3] - 短视频是当前有效的科普形式,但需与系统性科普报告结合以弥补其不足 [4] - 科普需针对不同受众(如青少年、企业家、领导干部、百姓)设计差异化内容 [6][7] -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播,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7] 科普实践案例 - 欧阳自远通过讲述月球探测故事(如"玉兔"、"嫦娥")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的兴趣 [3][5] - 金涌制作《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视频,消除公众对化工学科的误解 [6] - 王浩将复杂水利科研简化为"维持天然生态流"的核心逻辑,并在长江生态调控中应用 [11][12] - 汪品先主编《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强调提出启发式问题的重要性,并撰写《深海浅说》还原科学探索真相 [14][15] 科普与科研的关系 - 科普是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试金石,并能反向启发科研创新 [11] - 优秀科研成果具有科普属性,大道至简的表述是科研洞察力的体现 [12] - 科学家通过科普消除公众误解,同时提升自身跨学科研究水平 [14]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等)和科学精神(求真、探索、质疑)的重要途径 [9] - 当前科技界存在求真精神不足、高风险探索缺乏勇气等问题,需通过科普改善 [9] - 科学传播需协同科技界与传播界,客观报道成果并体现科学精神 [10]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1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 -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需要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也是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讲成故事 通过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传播科学知识 吸引青少年兴趣 [2][3] - 科普要有对象感 针对不同群体如少年儿童、青年人、企业家、领导干部和百姓设计不同内容 [4][5] - 科普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 如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充电桩与换电池问题 [5] 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 - 科普需扎扎实实、实事求是 结合短视频和系统科普报告的优势 满足听众需求 [3] - 科普需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质 帮助公众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 辨别伪科学 [6] - 科普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模型等新手段 创新传播方式 [6]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精神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7][8] - 科学精神是求真、探索、质疑 需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8] - 科技界需加强求真精神 鼓励高风险探索研究 提倡学术争鸣与质疑 [8] 科普实践与科研结合 - 科普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 [9][10] - 科普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能启发科研创新灵感 如水利科研中的生态调控技术 [10][11] - 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科普属性 大道至简 如长江水库群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 [11] 一流科学家与一流科普 - 一流的科学家需做一流的科普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授 还需培养提问能力 [12][13] - 科普需还原科学探索中的真实过程 如深海热液发现的"阴差阳错" 启发公众 [13][14] - 科普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 需让科学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14]
20多年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持续开展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1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线下线上已惠及上亿人次 [1] - 20多年来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开展科普 [1] - 活动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聚焦青少年培养科学精神,聚焦科技热点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问题 [2] 活动成果与影响 - 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的中小学讲座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部分听众已加入科研队伍 [2]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每年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 [2] - 同步上线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 [2] 未来发展重点 - 将加大力度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把科学梦想植入更多孩子心田 [2]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0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1] - 20多年来线下线上已惠及上亿人次,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开展科普[1] - 活动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邀请相关领域院士专家进行针对性科普[1] 活动成果与影响 - 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建言献策[2] - 聚焦青少年群体厚植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部分曾听报告的孩子已加入科研队伍[2]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每年千名院士参与千场科普活动[2] 数字化平台建设 - 2023年9月上线"科学与中国"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2] - 平台旨在为更广泛民众提供全面、融合的科普数据资源[2]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出殷切期望[2] - 未来将重点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培育科学梦想[2]
2025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科普大会在京举办
央视网· 2025-07-19 08:20
行业活动与战略方向 - 2025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科普大会暨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电子劳动学会主办 近百名来自科研院所 高职院校 央企及社会团体代表参会 [1] - 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需将科普置于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并提出五点希望:强化国家战略价值引领 提升前沿热点内容质量 创新跨界传播方式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培育青少年群体 [1] - 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理事长胡爱民指出委员会成立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服务科技与人才强国建设的举措 强调打造"科技与家国情怀融合"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 [2] 企业参与与资源投入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派科技部门负责人参会 中国电子表示将构建"需求牵引 技术驱动 内容为王"的科普新范式 [1][2] - 中国电科承诺把握网络化智能化趋势 创新科普理念与方式 推动资源下沉 促进科普从知识普及向价值引领升级 [2] - 现场签订五大领域合作协议:航空航天科普 国际合作传播 青少年电子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科普公益 智能制造工业研学 [3] 实施路径与项目进展 - 大会举行揭牌仪式并发布工作报告 启动"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 [2][3] - 下午会议分享五类科普教育基地实施路径 为第一批基地授牌 开展"科普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高端对话 [3] - 校企代表分享科普教材编撰 产教融合等实践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等专家作主题报告 [3]
河南娃发明大会显身手
河南日报· 2025-07-06 07:27
科技创新竞赛 - 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河南赛区竞赛活动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开赛,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2000多名选手参与角逐 [1] - 比赛分为线上审查、赛区预赛、全国决赛三个阶段,选手需携带发明样品,准备好发明日志等相关材料,现场接受评委审阅 [1] - 选手的小发明科技感十足,如"卡律罗盘"小程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食品种类和重量的自动识别 [1] - 选手的发明不仅具有科技含量,更有人文关怀,如能识别方言的语音系统模型和烘干雨衣的"校园雨衣管家" [1] 科普教育政策 - 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印发《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突出关键群体,分层分类推进科普进校园进课堂" [2]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3] 学校与培训机构参与 - 郑州中原领航实验学校派出10组32名选手参加比赛,配备2个实验室和多种实验器具,与郑州科技馆合作开设科学兴趣课 [4] - 郑州市中原区比创科技培训有限公司开设编程、机器人等多种兴趣课,招收超2000名学生,派出150多名选手、组成50余支队伍参赛 [4] - 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比亚迪总装车间等地研学,为学员埋下投身科学、发明创造的种子 [4] 发明评价标准 - 选手作品从发明过程、发明影响、发明交流三个角度接受评委考验 [4] - 一项好的发明应该具有市场潜力、社会价值,举办发明大会旨在让孩子们走近发明、了解发明,然后由衷认同发明、选择发明 [5]
院士南疆开讲,激励边疆学子种下科学种子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22:36
活动概况 - 2025年6月"科学与中国"暨广东科普南疆行系列活动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兵团第三师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6位国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参与[2][3] - 活动覆盖新疆多所中小学校园,共举办13场科普讲座,吸引10000多名南疆学子参与[3][4] - 活动旨在落实粤新两省区援疆工作部署,以高质量科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6] 院士科普内容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以"理解宇宙-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通过宇宙起源、暗物质等前沿课题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8][9][11][12][13][14][15] -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从华为案例切入,讲解数学在AI、大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数学与艺术的美学关联[20][21][22][24][25][26]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野通过"费马大定理"等数学难题,结合前沿科技应用案例,传递数学家的创新思维与毅力[27][28][30][31][32][33] 专家互动环节 -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结合科研故事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34][35][37][38][39] - 研究员唐锡晋解读钱学森科学方法,介绍综合集成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40][41] - 研究员潘彦斌通过密码学案例,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42][43][44] 学生反馈与影响 - 学生表示讲座颠覆了对数学枯燥的认知,认识到科技背后数学原理的关键作用[57][58][60] - 学生对宇宙探索、AI技术等表现出强烈探索欲,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未来将投身科技领域[49][50][51][52][62][63] - 教师群体认为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64][65][66][67] 活动组织与背景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技厅等联合主办,得到广东省援疆指挥部等多方支持[72][73][74][75][76][77][78][79][80] - 广东省近年通过科技援疆在农业、数字技术等领域实施帮扶,并将科普列为重点内容[81][83][84][85] - 未来计划深化合作,持续向南疆输送优质科普资源,培养创新人才[89][90][92][93][94]
端午假期“撞上”儿童节,河南各大科技馆爆火 为何越来越多孩子爱上科技馆
河南日报· 2025-06-02 07:42
科技馆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国科技馆年接待人次首次突破1亿大关 2024年数据 [4] - 河南省35座科技馆五一假期接待公众超42万人次 创历史新高 [4] - 18~39岁青年观众累计达160余万人次 河南省科技馆数据 [8] - 流动科技馆已服务2175万人次 覆盖376个站点 [14] 科技馆运营创新 - 河南省科技馆推出1550平方米沙漠主题展《漠名奇妙》 [9] - 郑州科技馆常西湖馆区设有600余件展品 90%可互动 [10] - 河南省科技馆开展4987场教育活动 服务152292人次 [10] - 广东科学中心开放4200平方米新展馆 含108件展项 [16] - 辽宁省科技馆启用638平方米全国最大激光银幕 [17] 科技馆教育功能 - 170余所学校参与河南省科技馆研学活动 师生超7万人 [13] - 科技辅导员研发新课程需1个月 200余项成熟教育活动 [10][11] - 深圳科技馆可体验中国空间站遨游和深空探测成果 [19] 科技馆用户画像 - 家长购买年卡频次超过游乐园 科技馆成"遛娃"首选 [7] - 19岁大学生5次到访 32岁市民称找回青春回忆 [8] - 覆盖各年龄层 从学龄前儿童到银发老者 [8]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取得一批“顶天立地”重大科创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6-01 21:20
科技创新成果 - 70年来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包括陆相成油理论、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引领中国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1] - 在高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核潜艇、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第五代战机等,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 [1] - 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如"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黑土粮仓"示范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战略咨询与决策支持 -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完成380余份咨询报告,向国家报送400余份院士建议 [5] - 提出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863计划"、成立中国工程院等建议,推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 [5] - 围绕"双碳"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前瞻性咨询建议,前瞻部署清洁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5]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 推动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学位制度建设,1955-1956年首批研究生导师多为学部委员,1982年授予新中国首个理学和工学博士学位 [6] - 支持院士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担任国际科技组织重要职位 [6] - 开展"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已举办5000余场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6] 院士队伍规模 - 70年来累计选举产生156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91位外籍院士,截至2025年4月现有院士847人、外籍院士148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