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种
搜索文档
探秘航天育种基地:“太空蔬菜”如何诞生
环球网资讯· 2025-10-14 07:09
公司运营与成果 -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拥有150亩核心试验区及新增百余亩设施农业用地[2] - 公司已累计将600多份植物材料送入太空,成功选育出包括“米谷1号”小米、“太空牧草”在内的多个高产、抗逆、营养强化型农作物新品种[2] - “米谷1号”小米品种已迭代至第八代,其抗病率、耐旱性较传统品种分别提升30%和25%,亩产提高150斤以上[3] - 公司正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华人企业家协会共建“育繁推一体化”平台,并计划在巴基斯坦共建地面选育基地[3] - 公司未来规划侧重于输出“种子+技术+标准”的全套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农业装备和大数据管理系统[5] 技术优势与特点 - 航天育种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太空环境诱导基因突变,具有有益变异多、变幅大、高抗逆性、稳定快等特点[7] - 航天育种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一半,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7] - 中国通过航天诱变与核诱变技术已培育并推广800多个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关键性状上均优于原始作物[8] - 水稻种子经太空搭载后增产达20%,单季亩产400-600公斤,最高达750公斤,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9] - 航天育种属于诱变育种技术,其本质是加速自然变异,不会增加任何放射性[9] 产品应用与市场潜力 - 公司选育的作物包括抗寒耐盐碱的星际神农牧草、抗倒伏的高产太空小麦以及具有调节血糖潜力的辣椒等航天蔬菜[2] - 富含花青素的太空紫玉米,其全株花青素含量是普通紫玉米的6-8倍、蓝莓的4-11倍、紫薯的8-9倍,可延伸出化妆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业链[12] - 此类高附加值作物产值可增加数倍,是农业提质和结构转型的重要资源[10] - 推广模式包括建设示范园让农民直观看到效果,并提供政策补贴、技术指导,探索“农业+文旅+网红”模式以拓宽增收渠道[9] 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 中国是世界上持续借助航天技术开展育种研发的国家,得益于强大的航天工程,一年最多可进行两次太空搭载[11] - 与转基因技术相比,诱变技术成本较低,且能更好地满足亚洲多样化耕作环境对种子多性状改良的实际需求[13] - 未来行业将向技术智能化发展,通过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等平台模拟太空环境,使育种过程更可控、高效[14] - 育种对象将从粮食作物和蔬菜,向微生物(菌种)、经济林木和牧草等领域拓展,并推动产业链全球化[14] - 长期目标包括在月球和火星等深空轨道进行搭载试验,实现“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太空培养[14]
渭南实施数字化监测,保护复壮仓颉手植柏
人民日报· 2025-10-13 13:41
政策法规与保护体系 - 中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行为规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今年3月15日起施行 [2] - 地方性法规《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于2019年出台,将庙内古柏纳入法规保护范畴 [6] - 形成“专家技术指导+县级主管部门+养护责任单位”的“一树一支队伍”保护模式 [7]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 陕西省现存古树名木总数达72.7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共71.6万余株 [6] - 仓颉庙内有千年以上树龄古柏40多株,平均树龄约3000年,包括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1株、树龄4000多年古柏3株、树龄3000多年古柏14株 [6] - 仓颉手植柏具体数据为高度16米、胸径2.48米、地围9.9米 [6] 科技赋能与智慧保护 - 为仓颉手植柏建立涵盖本体情况、养护措施、生长环境等信息的“一树一档”,并接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共享实时监控系统 [7] - 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古柏生长动态,及时发现叶片发黄、树皮异常等情况并采取复壮措施 [7] - 开展航天育种以延续优良基因,2020年5月采集的籽种搭载长征火箭遨游太空,目前繁育基地内航天育种苗长势生机盎然 [8] 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 - 每年谷雨时节在仓颉庙举行文化活动,结合联合国中文日纪念仓颉,青少年可在古柏荫下体验雕版印刷 [7] - 设立文化展室,通过图文、实物展示让游客深入了解汉字起源与发展 [7] - 推出“和古树做朋友”系列融媒体报道及“遇见古树”小程序,为公众提供“可随身携带的古树博物馆”以普及知识 [3][4]
陕西渭南实施数字化监测,保护复壮仓颉手植柏 千年古柏,文化价值代代传(和古树做朋友)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9
政策法规与保护框架 - 中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施行《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保护管理行为规范 [1] - 渭南市出台《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将庙内古柏正式纳入法规保护范畴 [3]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 陕西省现存古树名木总数达72.7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共71.6万余株 [3] - 仓颉庙内有千年以上树龄古柏40多株,平均树龄约3000年,包括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3株4000多年树龄及14株3000多年树龄的古柏 [3] - 仓颉手植柏具体数据为高16米、胸径2.48米、地围9.9米 [3] 科技赋能与智慧保护 - 为仓颉手植柏建立涵盖本体情况、养护措施、生长环境等信息的“一树一档”,并接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共享实时监控系统 [4] - 形成“专家技术指导+县级主管部门+养护责任单位”的“一树一支队伍”保护模式,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古柏生长动态 [4] - 开展航天育种合作,采集的仓颉手植柏籽种搭载长征火箭遨游太空,旨在获得更具活力、抗性更强的后代以保护品种 [5][6] - 在白水县建立仓颉手植柏繁育基地,部分航天育种幼苗已被移植到仓颉庙 [6] 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 - 通过“和古树做朋友”系列融媒体报道及“遇见古树”小程序,集中展现各地古树名木资讯,为公众提供“可随身携带的古树博物馆” [1] - 每年谷雨时节在仓颉庙举行文化活动,青少年可在古柏荫下体验雕版印刷,并设立文化展室通过图文、实物展示汉字起源与发展 [4]
千年古柏,文化价值代代传(和古树做朋友)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政策法规 - 中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行为规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 [2] - 地方性法规《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于2019年出台,将庙内古柏纳入法规保护范畴 [6] 资源概况 - 陕西省现存古树名木总数达72.7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共71.6万余株 [6] - 仓颉庙内有千年以上树龄古柏40多株,平均树龄约3000年,包括1株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3株树龄4000多年及14株树龄3000多年的古柏 [6] 保护措施与技术应用 - 为仓颉手植柏建立涵盖本体情况、养护措施、生长环境等信息的“一树一档”,并接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共享的实时监控系统 [7] - 形成“专家技术指导+县级主管部门+养护责任单位”的“一树一支队伍”保护模式,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古柏生长动态 [7] - 开展航天育种以保护和复壮种质资源,仓颉手植柏籽种于2020年5月搭载长征火箭遨游太空,部分航天育种幼苗已被移植到仓颉庙 [8] 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 - 每年谷雨时节在仓颉庙举行文化活动,青少年可在古柏荫下体验雕版印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7] - 设立文化展室通过图文、实物展示,让游客深入了解汉字起源与发展 [7] - 推出“和古树做朋友”系列融媒体报道,并通过“遇见古树”小程序集中展现各地古树名木资讯,为公众提供“可随身携带的古树博物馆” [3]
双节探产业:上过太空的茶 藏着航天育种的科技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4 19:14
品牌价值与市场地位 - 英德红茶在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价值达51.78亿元,增幅8.5%,首次登顶全国红茶类榜首并位居广东省第一 [1][8] - 英德红茶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列为中国三大红茶,核心品种英红九号已完成从“茶树品种名”到“茶叶商品名”再到“红茶公共品牌名”的三级跃迁 [1] - 截至2024年底,英德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8.16万亩,干茶年产量1.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90.45亿元,正向百亿目标冲刺 [6]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公司通过跨界联名触达大众市场,例如与喜茶联名的“英红·芝士糯糯”系列产品创下单日销量突破80万杯的纪录 [1][6] - 产品线向高端化发展,计划在2026年推出定价3000元/斤的高端航天红茶,主攻礼品及收藏市场,预计该产品线年产值可达600万元 [3] - 积极拓展“红茶+”消费场景,开发出“红茶+咖啡”的茶咖、荔枝冷泡红茶、红茶冰激凌、红茶鸡蛋仔、红茶宴等饮品食品,以及红茶皂、香薰、护手霜等文创衍生品 [6] 科技创新与育种突破 - 公司通过航天育种实验取得突破,将50克英红九号种子送入太空,最终成功培育出世界唯一的航天茶母树,并已通过扦插技术扩繁至2000余株 [2][3] - 公司成为全国红茶领域唯一培育出航天育种茶树的企业,计划在下半年建成50亩航天茶标准化示范基地进行量产,未来年产太空茶叶1吨 [3] - 行业育种技术形成“传统+现代”双轮驱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可将传统10到15年的品种选育周期大幅缩短至3到5年,并已在部分优良品种上实现组织快繁 [4] 产业链与集群效应 - 英德红茶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拥有1个茶叶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串联起全市880家茶叶企业与180家专业合作社 [7] - 产业链涵盖种植、加工、销售到文旅服务等多个环节,相关从业人员达15.5万,构建起“一业兴、多业旺”的就业生态 [7] - 行业内有131家具有SC认证资质的茶叶生产企业,其中8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与23家清远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发挥带动作用 [7] 品牌推广与未来展望 - 公司近期在新疆茶博会举办专场推介会,并挂牌成立英德红茶乌鲁木齐推广中心,以扩大品牌在新疆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 - 英红九号作为国茶代表成为“中法元首松园茶叙”现场用茶,其采摘的金毫因原料稀缺性与制作工艺壁垒具备高溢价能力 [6] - 公司展望未来,计划将英红九号种子再次送入太空,登上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月球航天育种试验 [8]
3万元一斤!这茶藏着全国第一的底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9:26
文章核心观点 - 英德红茶通过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融合实现品牌价值跃升 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在2025年达到51.78亿元人民币 首次登顶全国红茶类榜首 [1][12] - 公司通过航天育种等尖端技术优化种质资源 为产业扩容和抢占高端种源赛道奠定基础 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单价3000元/斤的高端航天红茶 [3][5][7] - 行业呈现出“科技赋能+全链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产品策略覆盖从单泡300元的顶级金毫到跨界联名饮品 有效触达不同消费群体 [1][10][11] 品种创新与科技育种 - 英红九号完成了从“茶树品种名”到“茶叶商品名”再到“红茶公共品牌名”的三级跃迁 成为农业科技商业化落地的范本 [3] - 航天育种实验将50克英红九号种子送入太空 返地后历经八年培育 成功扩繁出2000余株保留优良性状的茶苗 形成世界唯一的航天茶母树 [3][5] - 公司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建成50亩航天茶标准化示范基地 预计未来年产太空茶叶1吨 年产值可达600万元 [7] - 行业育种采用“传统+现代”双轮驱动模式 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可将品种选育周期从10-15年大幅缩短至3-5年 [8] 市场策略与产品多元化 - 高端产品线溢价能力显著 英红九号金毫市场价逼近30000元/斤 单泡售价达300元 金毛毫价格也达6000元/斤 [10] - 公司积极进行跨界融合 与喜茶联名推出的“英红·芝士糯糯”系列产品单日销量突破80万杯 成功触达年轻消费者 [1][10] - 行业企业开发出“红茶+咖啡”、荔枝冷泡红茶、红茶冰激凌、红茶鸡蛋仔等创新产品 并延伸至红茶皂、香薰等文创衍生品 极大拓展商业想象力 [10] 产业发展与品牌价值 - 截至2024年底 英德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8.16万亩 干茶年产量1.8万吨 实现综合产值90.45亿元 正朝百亿目标冲刺 [11] - 行业已形成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串联880家茶叶企业与180家专业合作社 带动相关从业人员15.5万 [11] - 在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 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 增幅8.5% 位居广东省第一并首次荣登全国红茶类榜首 [1][12]
“走读中国-遇见陕西”国际媒体团走访西安航天育种基地 见证农业科技前沿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9-17 10:31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运营全国唯一的自然环境下航天育种基地 即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面选育基地 [1] - 基地规模包括150亩核心试验区及新增126.265亩设施农业用地 [1] 产品与技术展示 - 基地展示航天瓜果蔬菜种植区 牧草选育实验区和太空粮油作物示范区 [3] - 特色品种包括奇形怪状的打烂挂葫芦 降糖辣椒以及富含蛋白 具有降三高作用的蛋白草 [3] - 蛋白草已与西安本地茶庄合作研发出降三高的航天品质茯茶 多个牧草品种正应用于大健康产业 [5] - 公司正研发新的蛋白菜产品 未来将通过技术转化推动航天育种牧草产业链发展 [5] 研发能力与技术路径 - 公司通过太空诱变技术 结合分子育种和传统方法 选育优质 抗逆 高产植物的新种质 [7] - 针对中国北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沙漠化 粮食安全等挑战 公司依托陕西航天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 [7] - 公司联合西安国家超算中心 研发农业智能装备及航天农业大模型 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7] 国际合作与突破 - 公司已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塞尔索·格雷博吉等国际团队开展合作 [8] - 合作在多机协同控制 复杂环境感知 能源优化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并在典型地貌区开展试验验证 [8]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高原“旅客”上太空
人民网· 2025-08-08 09:58
航天育种技术突破 - 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培育出7个高原航天牧草新品种 在盐碱地抗盐耐旱表现突出 可耐受零下四十度严寒 [1] - 蛋白草品种生长迅速 每日生长高度达4-5公分 抗寒性极强 经受严寒考验后无需浇水施肥即可自然发芽 [2] - 航天育种植株最高达2.5米 预计亩产量达15-25吨 是目前当地表现最优异的饲草品种 [2] 经济效益分析 - 按亩产15吨饲草计算 70%脱水量制成青贮饲料可产10吨 按市价每吨1200元计算 每亩地年经济效益达8000元 [3] 太空育种项目扩展 - 错那本土5个油菜品种和6个青稞品种搭载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 在宇宙射线和微重力环境下完成基因重组 [5] - 选种标准要求性状稳定 且在抗盐碱地 产量 株型等指标展现独特潜力 需经过层层严苛筛选 [6] 地面选育进程 - 太空返回种子需经过3年地面选育 评估植物品种产量和品质 [8] - 青稞品种播种42天后长至60厘米 分蘖数达10个 是普通品种近两倍 生长期约115天 [10] 未来发展规划 - 团队将持续监控航天育种植株生长情况 推广航天牧草和蔬菜种植技术 [10] - 计划建立有机肥厂改善土壤质量 推动更多太空种子在高原地区种植 [10]
从黑土地到外太空 解锁国产蔓越莓的创新打开方式
央视网· 2025-07-27 00:09
蔓越莓产业概况 - 蔓越莓原产于北美,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需冷凉气候、酸性土壤、丰富沙土和纯净水资源 [1] - 黑龙江抚远因纬度与北美威斯康星州相近(北纬45°~47°),气候条件相似,冬季有5个月休眠期,夏季气温低于30℃,土壤酸性且水源优质,成为理想种植地 [1] - 抚远蔓越莓种植面积达4200亩,年产量3000吨,为亚洲最大规模化种植基地,填补国内鲜果依赖进口的空白 [2][3] 种植技术与产能 - 蔓越莓从种植到丰产需3-5年,需持续投入土壤改良和苗种选育 [2] - 采用"水收"独特采收方式:灌水使果实漂浮后集中收集,形成红色海洋景观 [3] - 基地通过规模化土地资源(人均耕地50亩)与气候优势实现高效种植 [2] 科技创新与育种突破 - 2022-2024年累计40万粒种子通过神舟飞船及卫星进行航天育种,缩短传统8-10年育种周期至5年 [4][5] - 太空育种可增加基因变异多样性,解决进口品种适应性差、产量低问题,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4] - 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合作建设太空辐射育种基地,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3] 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创新 - 开发蔓越莓锅包鱼等特色菜品,用天然果酸替代传统调味,形成地域美食IP [6] - 产品线覆盖鲜食、果干、果酱、果汁及日用品,形成"吃、用、护"全产业链 [7] - 深加工创新释放产业价值,提升消费者体验多样性 [7]
科游记丨在“追火箭”中感悟航天梦
新华网· 2025-07-17 10:29
航天发射活动 - 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近2000名观众在文昌瑶光火箭观礼平台现场观看 [1] - 发射前安排航天员讲解任务细节及选拔训练知识,并设置黎锦编织航天星图、椰子叶制作纪念品等互动环节 [2] 航天旅游与研学 - 暑假期间文昌航天超算科技文化旅游区客流量达平时5-6倍,天舟九号发射期间接近1200人设计峰值 [5] - 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展示每秒10亿亿次运算能力,用于火箭轨迹模拟、卫星数据处理等尖端任务 [5] - 极星陨石博物馆通过陨石标本、全息投影和触摸体验打造沉浸式宇宙探索场景 [5][7] - 香港特区政府组织学生研学团,实地观察航天育种成果如超大南瓜和多色辣椒植株 [6][9] 文旅产业规划 - 文昌市推进"航天旅游之都"建设,聚焦科普研学、体验娱乐和工业旅游三大方向 [8] - 计划结合"村排"赛事设计航天主题村游路线,8月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预计吸引5000+参赛者 [8] - 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如育种研发中心开放试验田参观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