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技术

搜索文档
光启技术联合中汽中心实现全球整车通信测试“零的突破”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15:41
行业技术突破 - 华为享界S9T获得全球首个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 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性能测试进入紧缩场标准新纪元 [1] - 认证由光启技术与中汽中心联合成立的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完成 折射中国超材料技术从尖端装备向民用汽车领域降维赋能 [1] - 整车通信性能S级认证是全球首个针对智能汽车通信能力的权威评价体系 随着5G深化与车路云一体化加速 汽车通信性能已从辅助功能升级为核心刚需 [1] 技术实现细节 - 认证依托光启技术航空航天级紧缩场检验检测技术 通过专业测试场地和高精度多维度转台全方位模拟通信场 [2] - 测试包含超过1万个角度的信号验证 全面评估华为S9T在复杂场景下的通信性能 [2] - 光启技术拥有21个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微波暗室 包含国内极少数可提供100MHz低频远场天线测试系统和亚洲最大全球最先进的9米级多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 [2] 产业影响 - 光启技术将电磁调制测试经验从航空航天装备测试体系创新性迁移到汽车检测领域 解决传统测试无法覆盖的整车级通信性能验证难题 [2] - 超材料技术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全球标准争夺战中率先突围 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标准引领者 [3] - 技术赋能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加速驶向全球创新高地 [3]
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是一场材料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10:21
行业现状与地位 - 超材料技术被定义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是一场材料革命 可实现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结构设计 制造 量产的全新技术 [3]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编辑人造物质 在电磁 声学 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3] -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材料领域领跑者 在科研 产业 专利等多维度全面领先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3] -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半壁江山 [4] 公司技术优势与产能 - 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是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 [5] - 公司率先实现第四代超材料规模量产 专利申请超6000件 授权超4000件 超材料专利总量全球第一 [4][5] - 通过数字化管理和全链条自主制造开展成本革命 整体综合成本降低到五年前的44%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至50% [5] - 形成1座核心总部 5大创新基地 8家专业化子公司的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圈 [5] 产能扩张计划 - 株洲905基地一期预计2025年10月中下旬实现大规模投产 [5] - 天津906基地计划于2025年11月下旬正式投产 将提升产品交付效率与产能保障能力 [5] 应用领域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 高强度特点 能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 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 [3] - 目前成为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复杂功能结构核心技术 应用于我国先进飞机 电子通信系统等尖端装备领域 [3]
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是一场材料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10:11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规模达万亿级别 未来十年将持续发展[2] - 超材料技术是实现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结构设计制造量产的全新技术[5] 超材料技术特性与应用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6]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度特点 可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 带来革命性突破[6] - 超材料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技术 应用于先进飞机和电子通信系统等尖端装备[6] 中国超材料产业发展成就 -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50%[6] - 光启技术实现第四代超材料规模量产 专利申请超6000件 授权超4000件 专利总量全球第一[6] - 中国超材料产业经过20余年发展 从零起步到全球领跑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6] 光启技术战略与产能布局 - 公司采用深度创新以终为始战略 通过数字化管理与成本革命推动突破[8] - 公司整体综合成本降至五年前的44%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8] - 公司构建1总部+5基地+8子公司的产业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8] - 株洲905基地一期2025年10月投产 天津906基地2025年11月投产 将提升交付效率与产能保障[8] 行业地位与产业影响 - 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8] - 公司已成为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8] - 超材料技术被定义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是一场材料革命[5]
光启技术亮相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
证券日报网· 2025-09-16 20:44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董事长出席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荣获卓越上市企业领袖奖项 [1] - 公司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已成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 [2] - 公司形成1座核心总部+5大创新基地+8家专业化子公司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圈 [2] 超材料技术优势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1] - 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全面应用于先进航空装备 具备轻质高强度及电磁调制等特性 [1] -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 整体综合成本降低至五年前的44% [1] 数字化与智能化成果 - 实现7.74亿字设计文档和3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标准化 4.8万条制造流程和95.4万个工序数字化管控 [2] - 通过AI大模型团队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 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 [2]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持续发展 超材料技术从零起步到全球领跑 [1] - 新型航空航天尖端装备密集亮相 国家十五五重大战略规划持续推进 [2] - 航空航天尖端装备需求有望进入持续增长通道 为公司打开更广阔成长空间 [2]
光启技术揽12.78亿超材料大单 产能爬坡营收净利连增六年半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21
近期订单情况 - 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近期与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1][2] - 其中单一客户合同金额达10.17亿元 另四家客户合同合计2.61亿元[2] - 2025年内累计获得超材料批产合同金额达20.58亿元(含2月签订的7.8亿元合同)[2] - 所有产品计划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2] 产能扩张进展 - 2024年下半年启动全国性大规模扩产计划 布局湖南株洲 天津津南 四川乐山三大生产基地[3] - 709基地二期已投产 905基地1期和906基地1期建设进度超前[3] - 2025年上半年生产量达4.99亿元 为上年同期1.5倍[3] - 存货余额较年初增加1.33亿元至3.53亿元(增幅约60%) 预计下半年交付后转化为利润支撑[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3亿元 同比增长10.7%[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86亿元 同比增长6.75%[5] - 超材料批产收入9.36亿元(占比营收99.23%) 同比增长47.35%[1][3] - 营收自2017年3.8亿元增长至2024年15.58亿元 7年增幅达3.1倍[5] - 净利润自2019年1.15亿元增长至2024年6.52亿元[5] 技术研发实力 - 第四代超材料已实现量产 性能 重量及应用场景较第三代显著提升[6] - 2025年上半年新增专利申请27项(含发明专利16项) 获得授权30项[6] - 构建"1总部+5基地+7能力平台+8专业公司"超材料全产业链生态[5] 资金与财务结构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货币资金达44.99亿元[6] - 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低位 2025年上半年末为13.28%[6] - 连续六年半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2019年至2025年上半年)[1][6]
光启技术获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合同 将进入批产订单密集交付期
经济观察网· 2025-09-07 12:53
核心订单与业绩影响 - 公司与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包括10.17亿元和2.6亿元两份主要合同[1] - 产品需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 预计对2024年及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1] - 今年累计获得批产合同金额达20.58亿元 包含2月与两家客户签订的7.8亿元航空结构部件合同[1] 产能扩张进展 - 顺德709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投产并于2025年5月启动交付[2] - 株洲基地一期2025年8月完成设备调测进入试生产 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2] - 天津基地正推进基建 计划2025年11月下旬投产 三大基地将缓解产能压力[2] 业务转型与行业特性 - 公司正处于研制成果向批产转化关键阶段 今明两年将进入批产订单密集交付期[1]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技术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具备轻质高强度及电磁调制特性[1] - 产品广泛应用于尖端装备、航空器及海洋设备领域[1] 财务表现与需求背景 - 2025年上半年超材料产品营业收入达9.36亿元 同比增长47.35%[2] - 公司长期处于扩产与产能紧张状态 2024年下半年启动大规模扩产计划应对批产需求[2]
光启技术批产订单进入密集释放期
证券日报· 2025-09-06 10:08
重大订单签署 - 公司与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包括10.17亿元和2.6亿元两批订单 产品需于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交付[2] - 今年累计获20.58亿元批产合同 含2月与两家客户签订的7.8亿元超材料航空结构部件合同[2] 产能扩张进展 - 709基地二期已于2024年下半年投产 5月中旬产能转化为业绩 2025年上半年生产规模达4.99亿元 同比提升1.5倍[3] - 存货结转成本约4.23亿元 存货账面余额(不含原材料)增加0.76亿元[3] - 株洲905基地一期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 天津906基地计划11月下旬投产 将提升华北及北方区域交付能力[3]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程应用的企业 完成从0到1原创突破及从1到10产业化扩展[3] - 超材料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领域 公司为全球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领军企业[3][4] 战略布局与业绩影响 - 自2024年下半年启动全国产能布局 在湖南株洲、天津津南、四川乐山设立三大生产基地[3] - 当前订单预计对公司2024年及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3] - 公司进入研制成果向批产转化关键阶段 今明两年将迎密集交付期[2]
自主创新铸就强国利器:从九三阅兵看中国国防工业体系
金投网· 2025-09-04 15:09
阅兵规模与装备展示 - 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 按作战模块编组 展示体系作战能力 时长70分钟[4] - 受阅装备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 包括新型坦克 舰载机 歼击机等[4] - 陆上 海上 空中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及网电作战新型力量亮相[4] - 高超声速 防空反导 战略导弹等装备展示战略威慑实力[7] - 装备方队分为陆上作战群 海上作战群 防空反导群 信息作战群 无人作战群 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9] 航空装备企业 - 中航成飞研制歼-10第三代战斗机与歼-20第四代重型隐身战斗机 体现航空电子与隐身技术突破[11] - 中航沈飞发展歼-11系列及歼-16多用途战斗机 并推出歼-35第四代隐身战斗机[13] - 航发动力研制太行系列(WS-10)发动机 应用于歼-11B 歼-16等战机 实现国产化突破[20] - 航发动力涡扇-15(WS-15)发动机助力歼-20跻身世界顶尖五代机 涡扇-19(WS-19)将配装新一代隐身战机与无人机[20] - 洪都航空研制初教-6教练机(累计交付3000多架) K8基础教练机及L15高级教练机 具备电传飞控系统[22] 尖端技术供应商 - 光启技术超材料产品实现装备减重50% 提升通信距离 上半年批产收入9.36亿元 同比增长47.35% 占营收99.23%[16] - 光启技术709基地二期产能达去年同期1.5倍 株洲905基地8月试生产 天津906基地11月投产[17] - 中无人机研制翼龙系列无人机 翼龙-2具备45小时航时与1万千米航程 实现吨位 高度速度及任务能力全覆盖[26] - 新余国科开发增雨防雹火箭弹发射架 采用模块化设计 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7] 行业技术突破 - 超材料技术被美国国防部列为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 应用于先进飞机与电子通信系统[16] - 中国航空工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制造技术 为自主研发奠定基础[13] - 无人机系统具备全天时 全天候 全疆域任务执行能力 在军用与民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6]
光启技术(002625):超材料业务持续快速增长 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新浪财经· 2025-08-27 18:3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3亿元,同比增长10.70% [1] - 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6.75%;扣非归母净利润3.76亿元,同比增长5.42% [1] - 货币资金44.99亿元,同比减少21.59%;应收账款24.65亿元,同比增长45.13% [1] - 存货3.53亿元,同比增长53.31%;负债合计14.27亿元,同比增长68.40% [1] 超材料业务表现 - 超材料产品营收9.36亿元,同比增长47.35%;研发业务营收239.11万元,同比减少98.89% [2] - 超材料行业整体营收9.38亿元,同比增长10.34% [2] - 公司为国内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显著 [2] 产能建设进展 - 709基地二期建成投产,905基地一期和906基地一期建设持续推进 [2] - 生产基地建设突破产能瓶颈,提升产品交付能力和生产效率 [2] - 新型装备研制批产与现役装备升级换代推动超材料技术需求双增长 [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34元、0.44元、0.55元 [3] - 按8月26日收盘价52.99元测算,对应PE分别为153.6倍、119.8倍、95.6倍 [3]
光启技术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应收账款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0 07:2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9.43亿元,同比增长10.7%,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6.75% [1] - 第二季度单季度营业总收入5.71亿元,同比增长7.52%,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4.3% [1] - 毛利率54.86%,同比增长3.13个百分点,净利率40.9%,同比下降3.55个百分点 [1] - 每股收益0.18元,同比增长5.88%,每股净资产4.33元,同比增长2.21% [1] 现金流与资产质量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07元,同比下降49.55%,货币资金44.99亿元,同比下降21.59% [1] - 应收账款24.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13%,主要因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销售规模增长及主要客户特性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因销售回款减少及职工现金支付增加 [7] 成本费用结构 - 三费总额212.23万元,占营收比0.23%,同比大幅增长103.63% [1]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7.63%,主要因职工薪酬增加 [5]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56.65%,因职工薪酬、折旧及摊销增加 [6] - 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7.28%,受现金管理利息收入减少影响 [7] 重要资产与负债变动 - 存货同比增长59.94%,因超材料业务为交付任务备产备料 [3] - 固定资产同比增长31.96%,因709基地二期房屋建筑物转入固定资产 [3] - 应付账款同比增长40.6%,因超材料业务备产备料应付货款及募投项目设备工程款 [4] - 应付票据同比大幅增长1390.03%,因优化支付方式,开具银承和商承支付供应商 [4] 业务发展与产能布局 - 905、906基地与709基地协同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新基地投产将提升中游零部件生产效率及全产业链产能 [13] - 709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洛阳基地完成第三期扩建,上游原材料自供率有望提升 [13]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尖端装备领域,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和盈利水平 [15][16] 技术研发与行业定位 - 第五代超材料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第四代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航空尖端装备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15] - 公司定位超材料行业,应用场景多元,涉及超算、微纳光刻、复合材料等多个学科与行业 [17] - 核心增长逻辑在于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增长及公司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持续提升 [18] 基金持仓情况 - 国泰中证军工ETF持有1749.56万股,增仓,规模156.01亿元,近一年上涨48.15% [12] - 广发中证军工ETF持有636.04万股,增仓,军工主题基金为主要持仓机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