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姑苏区召开座谈会畅谈古城变化和发展
苏州日报· 2025-07-07 08:41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 姑苏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推进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 [1] - 苏绣非遗传承人团队通过创作名家书画苏绣精品和开发胸针、挂坠等文创产品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 [1] - 桃花坞木版年画、苏扇等非遗传承人及文化企业代表参与座谈会分享实践成果 [3] 城市更新与业态升级 -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实施平江九巷、金城新村等32个街坊改造项目显著提升古城人居环境与空间品质 [2] - 集团计划推进阊门片区、环苏大天赐庄片区等更新项目定位"苏州味""年轻态"打造水巷游、"姑苏夜画"等新消费场景 [2]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累计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通过老宅活化、文旅融合策略增强街区活力 [2] 文旅融合与品牌创新 -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对标一流景区管理模式在"老宅活化""文商旅融合"领域发力 [2] - 通过创新品牌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景区效率如推出时尚消费体验和数字科技融合场景 [2] - 猫的天空之城、荷言文化等企业参与业态焕新推动"烟火气""科技感"定位落地 [3]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京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9:31
行业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以"点亮童心、塑造未来"为主题,7月4日至8月17日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开幕,涵盖4个国家21家儿童戏剧团体的42部剧目共185场演出 [1] - 开幕式上演聚焦"长江大保护"的儿童剧《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并线上展播《报童》等三部红色题材经典剧目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1] - 戏剧节设立嘉兴、常州、榆林分会场,意大利《小红帽》、西班牙《丑小鸭》等4部国际获奖剧目为2019年后首次来京展演 [2] 行业发展数据 - 中国儿童戏剧节自2011年创立以来,已汇聚世界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的339家艺术机构的563台剧目,线上线下演出2553场,观众达4700多万人次 [1] - 2025暑期巡演计划启动,包含《猫神在故宫》《西游记》等16部作品,将在9省市演出122场,采取低票价公益模式 [3] 行业战略方向 - 通过分会场模式推动地方儿童戏剧发展,创新文旅融合实践,实现戏剧与历史、教育多元结合 [2] - 推出艺术市集、音乐剧工坊、"公益小使者"评选等普惠活动,深化戏剧教育普及 [3] - 国际交流持续加强,国际剧目占比提升,明年将结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扩大规模 [2]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京开幕,4国42部剧目点亮暑期童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5 12:05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于7月4日晚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开幕 主题为"点亮童心 塑造未来" 活动将持续至8月17日 [1] - 活动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委 区政府及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承办 [1] 剧目与演出 - 戏剧节汇聚意大利 西班牙 土耳其等4个国家及国内21家院团的42部剧目 带来185场线下演出 [3] - 设立嘉兴 常州 榆林三个分会场 其中意大利《小红帽》 西班牙《丑小鸭》等4部国际获奖剧目为2019年后首次来京展演 [3] - 同步线上展播《报童》等3部红色题材经典剧 [3] 巡演与活动 - 启动"优秀剧目2025暑期巡演100+活动" 《猫神在故宫》《西游记》等16部作品将在北京 浙江 江苏等9省市演出122场 [5] - 活动以低票价 公益性原则开展 推出艺术市集 音乐剧工坊 "公益小使者"评选等普惠活动 [5] 历史与影响 - 中国儿童戏剧节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汇聚35国563台剧目 惠及观众超4700万人次 [7] - 本届首次在榆林设分会场 体现国家级资源向西部倾斜的突破 [7]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明年将迎来建院70周年 计划汇聚更多国内外佳作 [7] 开幕式亮点 - 开幕式现场14位孩子演唱经典剧目选段 回顾《马兰花》《猫神在故宫》等作品的艺术记忆 [7] - 开幕大戏《长江女神 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 拉开生态童话序幕 [7]
两省交界,崛起夜间消费新地标
搜狐财经· 2025-07-04 16:53
夜经济发展现状 - 诏安县茶山夜市单日客流量突破万人次,年均为村集体创收超6万元,带动民宿、观光等配套产业发展[1] - 西郊夜市汇聚89个摊位,成为诏安美食打卡新地标,吸引广东及周边县城食客[5] - 闽粤第一城景区打造"闽粤幻仙城"项目,包括1万平方米夜景灯光、68组大型主题灯组、2800米灯光长廊等新场景[7] 商业模式创新 - "小叔叔招牌香骨炸鸡"摊位通过线上宣传推广迅速走红,月均营业额4万到5万元,春节期间最高达10多万元[4] - 6个摊位加盟"小叔叔"品牌形成美食一条街,涵盖香酥鸡架、拇指生煎包、鲜榨甘蔗汁等品类,共享品牌效应[4] - 诏安推行"引摊入市"机制,将流动摊贩统一安置于西郊农贸市场,规范管理的同时提升经营环境[2] 文化IP与活动运营 - 厝边音乐会已举办3期,场场人气爆棚,带动44家参展商家销售额突破550万元[6] - 音乐会新增点歌互动、即兴表演等沉浸式环节,观众从"台下看客"变身"台上主角"[6] - 闽粤第一城景区以"仙侠"IP为核心,推出舞蹈快闪、幻仙不倒翁、分水关情景剧等夜间表演项目[7] 政府支持与基础设施 - 诏安县城管执法局实施西郊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项目,派驻执法队伍保障市容市貌及车辆停放秩序[5] - 中山文化广场、闽粤第一城景区、西郊夜市、茶山夜市构建"食游购娱体展演"全链条消费场景[1] - 计划实施中山路改造提升项目,引进书画茶楼、创工坊等新业态,推进"非遗活化+潮流表达"融合[7]
荷兰羊角村共话运河文化
新华社· 2025-07-04 15:55
活动概况 - 2025世界运河古镇、精品景区交流互鉴活动在荷兰羊角村举行,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荷兰羊角村联合主办 [2] - 活动吸引中国、荷兰、爱尔兰、比利时等国政界、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及媒体约60位代表出席 [2] 核心观点 - 中国驻荷兰大使谈践强调水是文明基石,指出荷兰圩田工程、爱尔兰水网体系和中国治水传统展现各国水资源管理创新精神 [2] - 谈践提出运河文化是文明互鉴桥梁,中国对荷兰、爱尔兰实施单方面30天免签政策以促进人文交流 [3] - 爱尔兰前总理布赖恩·考恩称赞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伟大水道,建议欧洲友人赴华体验 [5] 国际合作与协议 - 中荷签署文化合作备忘录,为深化务实合作提供新契机 [7] - 大运河传媒、荷兰《联合时报》、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等代表签署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及景区合作协议 [11][12] - 企业界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具体内容未披露 [14] 经验分享与案例 - WCCO副主席张福堂指出全球运河城市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羊角村的水资源管理和低碳旅游经验值得借鉴 [7] - 扬州、北京、比利时布雷市、荷兰瓦赫宁根市代表分享运河治理、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经验 [11] - 巴西累西腓、荷兰海牙和威尼斯的治水案例被讨论 [11] 未来规划 - 北京通州漷县镇榆林庄当选2026年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单位,将承办2026年会议 [13] - 会旗转授仪式举行,象征活动延续性 [16] 实地考察 - 与会嘉宾乘平底船考察羊角村运河,讨论水资源分配、围海造地、南水北调工程及运河保护利用 [16]
北京市朝阳区20万张文旅消费券明起免费领
北京青年报· 2025-07-04 09:10
朝阳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 朝阳区目前拥有90家博物馆 博物馆覆盖率达每十万人2 6座 [1] - 8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2024年接待观众超2400万人次 [1] - 本地居民人均参观博物馆2 2次 逛博物馆成为文化生活"新常态" [1] 2025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活动 - 7月文创主题落地朝阳区 打造"博物馆+"活动平台 [1] - 活动覆盖蓝色港湾 合生汇 侨福芳草地 DT51等商圈 [1] - 采用"文化IP+商业空间+互动体验"创新模式 构建文商旅体多元生态 [1] 各商圈特色活动规划 - 蓝色港湾将举办"北京消夏文创妙会" [2] - 合生汇联动50家博物馆打造限定印章IP 引入顶流集章品牌 [2] - 侨福芳草地主打文旅融合 构建"文化展示-旅游推介"闭环体验 [2] - DT51结合AR科技 体育博物馆与迪卡侬体验区创新体育文博概念 [2] 文旅资源整合与消费促进 - 推出"博物馆进商圈"跨界联动 提供文化体验与消费购物一体化服务 [2] - 整合博物馆 酒店 餐饮 演艺空间四类资源 推出约80项暑期优惠 [2] - 7月5日起发放20万张朝阳文旅消费券 可在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等场所领取 [2]
加快建设文旅强省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 2025-07-04 07:30
文旅产业战略定位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河南省提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1] - 河南省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87%,已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相关收入4.37万亿元 [2] 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度全省接待游客量突破10亿人次,综合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文化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达47万户,数量增长23.2%,吸纳就业人数增长8.8% [2] - 文旅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1万个,拉动相关就业岗位987万个 [3] - 云台山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700余人,间接带动3.9万人从事旅游行业 [3] 产业融合创新 - 推出100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多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7] - 打造"黄河古都"等旅游公路品牌,新县"红色大别山"旅游公路入选国家首批旅游公路项目 [7] - 开发红旗渠精神研学游、大别山红色生态游等"山水+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8] - 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150亿元,"4+8+N"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初步成型 [10] 数字技术应用 - "元豫宙"平台整合老君山、少林寺等知名文旅IP,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 [19] - 河南博物院"玛雅VR超沉浸体验展"等数字化展览开拓多元消费空间 [20] - 《知道·老君山》沉浸式乐舞秀利用5G、AR、XR等新技术吸引游客打卡 [20] - 云台山全域旅游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景区资源全面监控和管理 [21] 重点项目推进 - 2025年度谋划34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918亿元 [21] - 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21] - 建成并开放殷墟、隋唐洛阳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1] - 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场馆相继落成 [11] 国际影响力提升 - 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40% [13] - 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打造"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13] - 推出"世界文化遗产巡礼之旅"等面向国际市场的精品旅游线路 [22] - 开通运营"VisitHenan"官方账号,构建国际传播体系 [13]
用艺术点亮城市(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图为哈尔滨音乐厅及国际著名音乐家勋菲尔德姐妹铜像。 李 野摄 对城市来说,艺术是文旅经济的创新引擎,是文化气质的鲜活载体。现代城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渐 趋同质,而艺术能够点亮城市的色彩,艺术滋养的品质生活也成为城市独特的吸引力。艺术让一座城 市"腹有诗书气自华",镌刻在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的血液中、乡愁里,也成为到访者难以忘怀的美妙记 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4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松花江畔,乐声悠扬。第六十九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度大会刚刚在黑龙江哈尔滨落幕。联盟汇集 了全球顶尖的艺术赛事,极富影响力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等等,都是联盟成 员。廖昌永、吕思清、郎朗、王羽佳等中国艺术家,也是通过这些国际音乐比赛崭露头角,成为国际乐 坛的知名人物。 举办历届联盟年度大会的城市,无不与音乐有着深刻渊源。本届大会首次落户中国,选择了哈尔滨,源 于这座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城市的艺术积淀。20世纪初古典音乐就扎根在了这里,哈尔滨交响 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当下中国顶尖乐团之一。音乐厅、音乐公园、音乐长廊广 场、音乐博物馆……音乐凝结成 ...
以数智技术赋能文旅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0
数智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 - 数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文旅发展 催生新场景和新服务 提升消费者体验并赋能高质量发展[1] - 数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 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整合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和服务[1] - 线上游览和数字化资源为游客提供新选择 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但无法替代实物和亲身经历[1] 文旅融合的新空间 - 数智技术改变文旅体验方式 形成更深层情感互动 系统性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加工整合、基因激活和叙事创新[2]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结合全息影像、机械舞台等技术 生动还原历史场景 营造全域沉浸式体验[2] - 文化资源通过数智技术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项目 提升游客文化氛围和游览体验[2] 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化 - 数智技术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旅游业态从单一跟团游转向多样化形式[3] - 研学游增设AR答题体验 提升趣味性和知识性 银发游通过语音导览、电子地图等专项服务解决老年人需求[3] - 未来个性化、多样化文旅需求增加 数智技术将在提升体验中发挥更大作用[3] 文旅行业的发展前景 - 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优势 围绕游客真实需求应用新技术 打造新产品和服务[3] - 科技为文旅融合打开更广阔发展空间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
(乡村行·看振兴)“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撬动乡村大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00:36
人才赋能 - 唐家堡村通过选拔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人才在黄花种植和民宿产业等领域发挥带动作用 [2] - 党员带头示范黄花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传授经验,消除村民顾虑 [2] 产业升级 - 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搭建智慧农业监测系统,通过微气象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实现"三统一增"种植管理体系,提升黄花质量 [3] - 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保障黄花品质和生态环境 [3] - 全村黄花种植面积达4000亩,其中2500亩由合作社和大户流转经营,1500亩为村民自种 [4] - 村内拥有1家大型黄花加工企业和3户中小型加工户,实现鲜黄花直接加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4] 产业链延伸 - 开发黄花酱和黄花啤酒等深加工产品,成为畅销品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4] - 通过参加展销会和电商直播等方式推广"唐家堡黄花"品牌,产品畅销全国 [4] - 采用"村集体+企业"模式发展黄花非遗手工产品加工坊和乡村旅游民宿产业 [4] 文旅融合 - 2018年建设黄花主题公园,2021年实施水美乡村项目,2023年建成融合黄花文化元素的忘忧小镇 [5] - 新增音乐公路和"小小森林"共享营地等特色旅游设施,提供多样化服务 [5] - 每年举办黄花文化节和民俗文化活动,年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 [6] 经济效益 - 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 [6] - 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收入和打工收入双重增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