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退潮
搜索文档
张瑜:全球化“退潮”下美股海外业务的隐忧——七问美股海外经营状况
一瑜中的· 2025-06-13 22:57
美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画像 - 标普500指数中非美收入占比约30%,而罗素2000小型企业非美收入占比约20%,大企业海外业务敞口显著高于小企业[6][18] - 科技行业海外收入占比达51%,材料38%,医疗35%,通讯34%,其中科技与通讯业合计市值占标普500近一半[7][21] - 权重股海外业务占比普遍高于行业均值:苹果57% vs 行业51%,英伟达56%,博通75%;通讯业中Meta 56%,奈飞43%均高于行业34%[10][26] 区域市场结构特征 - 亚洲和欧洲是主要海外收入来源,分别占非美收入的45%和40%,重要性接近[12][40] - 科技和能源行业亚洲收入占比突出(59%和60%),而消费和金融行业欧洲收入占比更高(必选消费56%,非必选64%,金融65%)[12][40] - 披露中国业务的企业中,科技与通讯业中国收入占比25%高于整体17%,但近两年增速放缓,英伟达中国收入占比下降显著[3][57] 海外业务质量分析 - 通讯业海外收入增速持续高于总收入(2020年除外),材料业2023-2024年海外增速也高于整体[14][47] - 必选消费海外利润率37%,非必选23%,材料25%,科技33%,均高于本土业务利润率(16-20%)[15][50] - 苹果海外利润率42% vs 整体32%,亚马逊海外17% vs 整体11%,权重股海外盈利能力普遍更强[2][55] 行业龙头动态变化 - 工业龙头海外占比普遍高于行业均值(通用电气49%,波音44%),但较2016年呈下降趋势[26] - 必选消费龙头海外占比显著:宝洁52%,可口可乐46%,菲利普莫里斯88%[28] - 英伟达海外收入占比从2016年79%降至2024年56%,博通从92%降至75%,科技管制影响显现[26]
李嘉诚旗下长和:受不了被密集追问,被迫提前回应!
搜狐财经· 2025-05-13 09:35
公司公告与交易细节 - 长和集团提前披露原定于5月22日股东周年大会公布的港口交易细节 因股东与媒体密集追问 [3] - 交易涉及全球43个港口 总金额达228亿美元 [3] - 公司强调交易需满足法律监管部门批准及股东同意等常规条件 绝不可能在不合法或不合规情况下进行 [3] 创始人动态与舆论反响 - 97岁李嘉诚于5月10日罕见露面观看演唱会 被媒体追问港口交易时仅以"多谢晒"回应 [6] - 周凯旋表示李嘉诚已退休 不应在私人场合讨论业务事宜 [6] - 相关话题"李嘉诚卖港口 长和发布声明回应"于5月13日登上百度热搜榜 引发广泛关注 [7] 行业背景与地缘政治关联 - 业内人士认为公告将舆论焦点引向中美博弈下的资本抉择 [12] - 同日美国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提供"最惠国价格" 拟将药价压降59%-90% [12] - 分析指出港口交易可能同时触发中美在反垄断及国家安全领域的连锁反应 反映全球化退潮下的利益再分配 [14]
对抗调查、异国签约、医院露笑,李嘉诚家族戏码不断
搜狐财经· 2025-05-05 23:38
港口交易概况 - 长和集团将全球43个港口以228亿美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1] - 交易涉及将港口资产拆分为"美洲包"和"欧亚包",试图通过意大利阿庞特家族作为幌子进行交叉持股操作[1] - 巴拿马巴尔博亚港年处理能力达263万标箱,是连接中国海运的关键节点[1] 监管审查与法律风险 -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援引《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认定该交易属于"系统性规避审查"[3] - 监管部门依据《国家安全法》第五十九条,将分布在23个国家的港口视为战略资产[3] - 监管机构具备启动"阻断法"直接叫停交易的权力,导致交易陷入僵局[3] 企业应对策略 - 长和集团通过展示李嘉诚抗癌治疗及慈善捐赠(14亿港元中37%用于抗癌研究)转移公众关注[5] - 公司与新加坡淡马锡合作捐赠医疗设备,获取东南亚政要支持以对冲舆论压力[5] - 交易曝光后长和股价下跌4%,而爱国港商增持中远海运股份[7] 地缘政治影响 - 巴拿马审计署指控长和"特许经营违规",恰逢美国防长访巴商议运河防务合作[7] - 交易暴露香港资本圈分裂:南沙派主张产融报国,长江系延续全球化商业策略[7] - 中国通过强硬反垄断审查姿态,宣示对全球化规则制定权的主张[7] 行业趋势与启示 - 交易反映企业需平衡"市场逻辑"与"国家叙事"的战略挑战[9] - 事件可能推动《反垄断法》与《国家安全法》在国际管辖权方面的发展[9] - 香港资本需重新定义"超级联系人"角色以适应新地缘经济格局[9]
重磅!长和港口买家突然换人,李嘉诚玩了一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搜狐财经· 2025-04-18 04:55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系将43个港口资产收购方由美国贝莱德变更为意大利阿蓬特家族,背后隐藏战略布局,折射跨国财团在中美博弈中的生存困境,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中国监管体系进化背景下,跨国资本需调整策略与国家发展战略共振才能立足 [1][7][8] 各部分总结 资本迷局:港口版图重构的“双面绣” - 长和系港口资产重组方案是双层架构,表面意大利阿蓬特家族135亿美元接盘43个港口资产,深层美资仍掌握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控制权 [2] - 长和系通过设立开曼群岛SPV公司分割资产,规避东道国国家安全审查红线并维系与美资战略同盟 [2] - 长和系与美资隐性同盟未变,贝莱德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继续享有核心港口实质收益 [2] 地缘博弈:航运咽喉的攻防战 - 巴拿马运河战略地位重要,全球6%的海运贸易经此周转,美国形成“军事 + 资本”双重控制体系 [4] - 巴拿马政府迫于美方压力配合审查长和系,暴露小国在强权政治下的脆弱性 [4] - 中国因石油进口和外贸货物依赖海运,对交易警惕,反垄断审查向国家安全维度升级 [4] - 美国对全球航运网络渗透呈体系化,形成新型“离岸权力”架构 [4] 时代变局:跨国资本的生存悖论 -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传统“骑墙战略”生存空间收窄,贝莱德亚洲业务利润率同比下降12%,北美业务增长9% [7] - 全球产业链重构催生新规则,RCEP区域内港口投资激增32%,“一带一路”沿线数字化港口建设加速 [7] - 中国监管体系进化压缩投机空间,《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影响港口并购,倒逼跨国资本调整策略 [7]
“国家队”出手接管港口?长和打破沉默,李嘉诚终于硬气了一回
搜狐财经· 2025-04-17 18:06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集团在港口交易风波后战略调整,从“卖美”转向“亲中”,这一转变既受地缘政治影响,也有商业考量,折射出全球化退潮时代的诸多真相,同时也给企业家带来启示 [1][11][13] 长和集团港口交易事件 - 2025年3月长和集团计划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财团出售覆盖23国、43个港口的资产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战略枢纽 [1] - 交易引发舆论质疑,香港《大公报》连发五问,梁振英质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长和暂缓交易 [3] - 2021年招商局曾出价320亿美元单独收购巴拿马单港,2023年中远海运报价350亿美元打包两港,均遭长和拒绝,此次贝莱德报价180亿美元 [5] 巴拿马运河战略价值及相关争议 - 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中国是第二大使用国,长和自1997年低价拿下经营权后累计获利超60亿美元 [5] - 舆论担忧美资接手后中国货轮面临额外收费、数据监控等风险,影响“一带一路”物流效率 [5] 审计风暴与政治操弄 - 2025年4月7日巴拿马审计长办公室指控长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特许经营权”并威胁收回港口 [7] - 指控在美国防长访巴前夕抛出,美方提出“运河安全合作计划”要求设永久基地,暴露政治操弄本质 [7] - 长和子公司PPC用数据反击,揭穿“违规经营”谎言,指出巴拿马政府“拿钱翻脸” [9] 长和转向中企合作的商业利好 - 招商局、中远海运拥有全球前五的集装箱运力,可提升港口资产效能 [11] - 保留香港盐田国际等核心资产,规避海外政治风险,借大湾区区位优势绑定内地市场 [11] - 190亿美元现金回笼优化长和负债结构,将净负债率从23.6%压降至18%以下,为新兴领域布局腾出空间 [11] 李嘉诚家族资本重构与策略 - 2024年长子李泽钜设立香港家族办公室,为本次交易提供运作枢纽 [13] - 190亿美元现金注入家族控股平台,避免触动信托资产稳定性,灵活投向其他赛道 [13] 全球化退潮时代的真相 - 关键基础设施成大国博弈筹码,商业决策难脱离地缘政治 [13] - 家族财团需在代际传承中平衡利益与责任,从“资产持有者”转型为“资本配置者” [13] - 中国企业出海需建立多维风险防控体系,有硬核技术突破,善用法律、舆论工具 [13] 给企业家的启示 -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应将国家利益置于重要位置 [15]
逃离的墨西哥华商们
投资界· 2025-04-14 11:26
贸易战对墨西哥华商的影响 - 特朗普宣布对中国等多国额外加征高额关税,并威胁将中国关税额外增加50% [5] - 从2018年起,国内企业开始前往墨西哥、越南等关税"政策洼地"发展业务以对冲关税冲击 [5] - 随着特朗普再度当选,墨西哥对华人商户态度收紧,当地华商群体生存空间被极限压缩 [5] 墨西哥华商的经营状况 - 墨西哥义乌商贸城被查封,查获价值7500万比索(约2660万人民币)的26.33万件商品 [7][8] - 义乌商贸城总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约1500间店铺,主要由销售小商品的中国商户经营 [8] - 即便是十几平方米的小店,日营收也可达2万比索(约合人民币7000元) [8] - 菲姐在2022年达到一亿比索(约3591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8] 华商在墨西哥的发展历程 - 2018年特朗普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20%的高额关税 [12] - 凭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优势,墨西哥成为中资企业出海北美的重要跳板 [12] - 包括海尔、比亚迪在内的中国制造企业纷纷在当地建厂,带动上下游供应链转移 [12] - 大量华人小商户跟随贸易迁徙,借机在墨西哥扎根 [12] 墨西哥市场环境变化 - 截至2023年,中国成为墨西哥增长最快的外资来源国,对墨新增投资达1.59亿美元 [15] - 个人消费占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维持在约68.7%,高于美国和香港 [16] - 2020年前后,越来越多华商涌向墨西哥,文具批发商家从不到5家激增至50家以上 [16] - 华商数量膨胀导致恶性竞争,产品利润从20%降到仅剩5% [16] 华商面临的经营困境 - 2023年10月,菲姐的销售额同比减少50%,2024年开始亏损 [17] - 墨西哥员工法律意识强,拒绝加班,华商面临劳动法挑战 [19] - 墨西哥员工流动性高,请假频繁,平均每人每周请一次假 [19] - 三名核心员工相继提出离职,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20]
大事不妙,李嘉诚疑似转移资产,官方三部门发声定性,长和必输无疑
搜狐财经· 2025-04-03 23:55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集团与贝莱德财团228亿美元港口交易因反垄断与国家安全审查推迟,交易涉及地缘政治,长和应对策略暴露焦虑,官方监管令其陷入困境,贝莱德面临双面困境,全球港口权力重构,长和抉择关乎商业利益与民族大义 [1][4][16] 交易概况 - 长和集团与贝莱德财团原定签约的228亿美元港口交易,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反垄断与国家安全审查而推迟 [1] - 长和拟出售的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控制全球6%贸易流量,21%中国商船需经此通行 [4] 长和应对策略及风险 - 长和被曝计划分拆估值超150亿英镑全球电信资产并寻求伦敦上市,后紧急公告否认但预留操作空间,被解读为“风险隔离” [1][7] - 长和电信业务赴英上市恐遭英国工党政府干预甚至强制收购,中国市场反噬已现,股价单日暴跌3.54%,市值蒸发781亿港元,内地项目合作冻结 [7] - 李氏家族次子李泽楷旗下盈科集团与长和切割,采取“弃车保帅”策略 [7] 官方监管措施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审查范围从交易扩展至长和全球资产结构,港澳办引用香港国安法域外适用条款警告追责 [9] 贝莱德困境 - 贝莱德管理10万亿美元资产,既是小米、比亚迪重要股东,又参与中国地产投资,却在港口交易中扮演地缘推手,暴露商业逻辑与政治野心冲突 [11] 全球港口权力重构 - 中国“一带一路”枢纽加速建设,未来可分流巴拿马运河30%货运量,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北极航道通航期延长至8个月 [12] 美国霸权反噬 - 2024年中美芯片战中国砍单970亿颗进口芯片,致美半导体企业市值蒸发27.6万亿元,港口交易或引发中方稀土管制升级使洛马公司F - 35生产线瘫痪 [14] 长和抉择影响 - 长和执意交易可短期套现190亿美元,但将失去中国市场、家族声誉崩盘,终止则需面对美方施压与巨额违约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