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化退潮
icon
搜索文档
两大投资巨头点明:全球化退潮与 AI 需求,正催生基础设施投资 “双重机遇”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9-25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化退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旺盛需求形成双重利好,为基础设施投资创造大量机遇 [1] - 全球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特别是AI发展对电力和数据中心的需求激增,成为投资的主要驱动力 [1][2] - 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下一代低排放能源以确保未来电力供应,进一步印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机会 [2] 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全球范围内的电力需求正持续攀升 [1] - 许多地区在能源、国防等关键领域必须实现自给自足的趋势为基础设施投资者带来机遇 [1] - 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制约因素并非芯片,而是电力供应和数据中心 [2] - AI基础设施扩张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正推动全球头部科技企业采取行动保障能源供应 [2] 主要机构观点与行动 - 麦格理集团首席执行官指出,俄乌冲突促使欧洲国家加快保障自身能源供应,亚洲地区能源需求也大幅增长 [1] - 麦格理旗下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的资产规模超60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投向基础设施领域 [1] - 布鲁克菲尔德首席执行官认为,为满足AI需求所需的投资规模将达到5万亿至10万亿美元 [2] - 布鲁克菲尔德旗下基础设施部门目前管理着2220亿美元资产 [2] - Alphabet总裁指出美国在电网领域的投资长期不足,目前亟需迎头赶上 [2] 具体投资案例 - Alphabet公司已与凯罗斯电力达成协议,将采购一批小型核反应堆 [2] - Alphabet公司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签订协议,将从其首座商业核聚变发电厂采购电力 [2] - Alphabet正转向下一代低排放能源,为旗下数据中心提供动力支撑 [2]
高盛:全球股市回报率将趋温和 科技板块之外投资机遇涌现
智通财经· 2025-09-19 15:28
全球股市回报前景 - 高估值、高利率和通胀以及全球贸易扩张放缓导致未来股票市场绝对回报率可能低于过去结构性牛市时期 [1] - 美国股市估值处于高位主要反映强劲基本面包括更高利润率和股本回报率但投资者应对更温和年回报率有所预期 [2] - 股市异常集中于少数大型科技公司可能对投资者构成风险股票投资者应关注科技行业内部以及跨行业的分散化 [2] 利率环境影响 - 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因潜在通胀更高世界中固定收益价值降低政府债务水平上升推高投资者为弥补赤字融资所要求的回报 [3] - 债券收益率下降曾助推其他主要牛市而高利率环境意味着未来股市回报可能更低 [3] 全球化趋势影响 - 全球贸易承受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减弱和关税升高趋势拖慢全球贸易增长 [4] - 出口在GDP中占比较高新兴市场和欧洲许多经济体更难竞争因中国工厂拥有巨大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 [4] - 更高关税和更弱美元加上更多财政支持和本土化为那些在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创造投资机会 [4] 人工智能技术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可能颠覆劳动力市场和互联网挑战现有商业模式同时推动生产率和新产品新服务发展 [5] - 软件即服务公司可能利用AI工具为企业创造生产力提升AI基础设施迅速增加可能降低新企业进入门槛蚕食现有商业模式或降低预期回报 [5] - 欧洲在过去十年投资支出远落后于美国因此在用技术替代劳动力方面加大投资尤为重要可能从低基数推动利润率和回报增长 [6] 投资机会与策略 - 科技行业作为推动投资者正向回报驱动力成功可能性很大但投资机会范围将会扩大 [5] - 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趋于融合投资者将在一些有望受益于资本和投资支出上升公司中找到机会如AI和数据中心企业 [6] - 人工智能充分发挥潜力需对物理基础设施进行快速而有意义升级加上国防支出增加脱碳化和电气化趋势正看到新一轮资本开支超级周期 [6]
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全球关税正式落地,美国国内一片哀嚎!中国这次也没能置身事外?
搜狐财经· 2025-08-09 21:43
全球关税政策概述 - 特朗普政府实施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等关税"清单,税率从10%到41%不等,专门设置40%的"转运关税"防止绕道[1][3] - 叙利亚和缅甸面临最高税率41%和40%,加拿大、瑞士等盟友关税达35%-39%,印度和越南税率为25%和20%,中国、欧盟、日韩基准税率为10%,但部分商品实际税负超20%[3] - 政策目标包括兑现竞选承诺、保护关键产业(如半导体、药品)以及缩减美国9158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的30%以上[3] 对美国本土影响 - 新关税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2100-3800美元,低收入群体负担加重35%[5] - 通用汽车、惠而浦等企业宣布涨价,中小企业利润被压缩12%-15%,7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2%[5] - 关税年增1200亿美元财政收入,制造业新增50万个岗位,但农业出口因报复性关税下降22%,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指数跌至2010年以来最低[9] 国际反应与贸易体系重构 - 加拿大、墨西哥计划"对等反制",欧盟15%关税被批"经济霸凌",巴西、印度、东盟加速去美元化和区域贸易机制建设[5][9] - WTO争端解决机制失效,全球新签17个贸易协定中9个含"排他性关税条款",多边主义遭重挫[9] - 美国国际规则话语权减弱,为中国推动"金砖扩员"和"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创造机会[9] 对中国企业影响与应对 - 2025年1-7月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8.3%,家具、纺织服装出口成本增加15%-20%,锂电池、光伏组件出口周期延长30天以上[6] - 海尔在墨西哥扩建工厂,美的将越南产能提高40%,华为在马来西亚设5G设备组装中心[8] - 商务部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年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海关总署优化清关系统将原产地核查时间压缩至48小时[8] 行业性关税威胁 - 半导体和药品行业拟征250%关税,针对中国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8] - 美国拟对"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500%关税,间接施压中国能源进口[8] - 石墨等关键矿产获关税豁免至2026年,显示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6] 长期贸易格局演变 - 全球贸易从规则主导转向实力博弈,"友岸外包"和区域保护主义兴起,WTO最惠国待遇原则名存实亡[9] - 中国面临供应链韧性和制度博弈能力考验,需在保护主义浪潮中构建开放安全的经贸体系[10]
一觉醒来,韩国“跪”了!GDP前9中,除中国,只剩2国未向美妥协
搜狐财经· 2025-07-31 18:28
美韩关税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对韩国产品加征15%关税正式生效,韩国则对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2] - 韩国承诺未来10年投资3500亿美元,并购买1000亿美元的美国产液化天然气[2] - 此举被视为韩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归队”宣示,是一次彻底的让步[5] 韩国妥协的驱动因素 - 日本已于7月与美国签署关税协议,锁定了15%的税率优势,在汽车出口上抢占先机,对韩国汽车产业构成竞争压力[5] - 韩国对美出口占比超过10%,汽车出口是其经济命脉,市场份额面临威胁[8] - 韩国的国家安全、技术供应链和金融体系与美国深度绑定,不具备独立对抗美国的外交空间[8] 全球各国的阵营划分 - “妥协阵营”包括日本、英国、欧盟和韩国,在全球GDP前九大国中已有六国与美国签署协议[10] - “抵抗阵营”包括中国、加拿大和印度,目前未与美国达成任何关税协议[12] - 美国采取逐国谈判的“分而治之”策略,效果可观[10] 抵抗阵营各国的立场与处境 - 加拿大面临8月1日的最后期限,否则其出口产品可能面临高达35%的报复性关税[12] - 加拿大超过60%的出口流向美国,农业、木材、汽车产业可能遭受重创[15] - 印度明确表示不接受单边让步,因其农业人口占比超过40%,且汽车产业处于崛起阶段,需要保护[15] - 印度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高达30%,妥协将影响内政稳定[18] - 中国拒绝妥协,作为全球供应链中枢,其策略是稳住自身并扩展朋友圈[18] 美国关税攻势的成效与挑战 - 战术上斩获颇丰,盟友签署协议为美国国库带来收入,并促进制造业回流和能源出口[21] - 韩国3500亿美元投资和液化天然气大单是鲜明例子[21] - 但日本和欧盟的投资承诺出现延期,部分资金变为“意向性备忘录”,实质投入遥遥无期[21] -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美国全年贸易逆差仅缩减2%,协议实际效果可能有限[23] - 打压盟友的做法消耗美国信任资本,德国媒体称欧洲正“重新考虑与美国的长期合作方式”[23] 全球贸易体系与供应链影响 - 全球化退潮,供应链重构,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国开始承接部分中国产能转移,但接收能力有限[25]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若全球贸易体系继续分裂,全球GDP年均增速可能下降0.5个百分点[29] - 美国若长期维持高关税,将导致本国企业成本压力和通胀风险上升[25] - 中国的坚持为全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合作不一定从妥协开始[29]
冯德莱恩出卖了欧洲,特朗普高兴的太早了,美联储又一次拒绝白宫
搜狐财经· 2025-07-29 18:53
关税调整 - 欧盟输美商品关税从30%降至15% 汽车和药品等行业企业将显著受益 [3] - 钢铁 铝材 芯片和烈酒等产品关税问题仍未解决 [3] 能源采购承诺 - 欧盟承诺三年内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天然气 其中超过60%为长期高价合约 [3][6] - 德国工业联合会批评该采购计划是"以21世纪技术为19世纪能源买单" [6] 军事装备采购 - 欧盟将投入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军事装备 包括1800亿美元用于采购洛克希德·马丁F-35战斗机 [7] - 该采购计划被欧洲议会成员称为"一方割肉"式的妥协 [6] 技术投资转移 - 6000亿美元投资中4200亿美元将用于美国人工智能研发 [7] - 若将资金投入欧洲半导体产业 可建造三座3纳米晶圆厂 [7] 数据监管条款 - 协议允许美国监管机构直接审查欧盟数字企业的数据流动 [7] - 137家科技公司联合向欧洲数据保护委员会提出抗议 [7] 行业影响 - 德国汽车制造商担忧工厂成本上升 可能面临"慈善车间"困境 [6] - 芬兰外贸部长批评协议是用创可贴包扎动脉出血 可能埋下更大隐患 [6] 贸易格局演变 - 15%关税壁垒和技术脱钩形成"软性冷战"局面 [10] - 全球贸易格局可能围绕美欧技术联盟 中国-东盟产业链联盟和资源国能源联盟三个核心展开 [10]
美关税重锤砸向加墨:北美产业链的裂变与重构
搜狐财经· 2025-07-14 19:31
汽车制造链断裂风险 - 美国拟将汽车零部件本土化率从75%提高至80% 原产地规则收紧导致墨西哥中资汽配厂面临两难选择 [1] - 在墨西哥中资工厂采取供应链南移和深加工双轨制 市场南移至巴西和智利等拉美市场 例如奇瑞在巴西市占率达12% [3] - 在墨西哥工厂增加模具开发和功能测试环节以满足实质性转型标准 否则面临36%平台代扣税丧失价格优势 [3] 能源同盟重构冲击 - 美国对加拿大矿物燃料单独征收10%关税 加拿大占美国进口比例达51.9% 迫使中资能源企业加速LNG终端建设转向日韩市场 运输成本增加25% [3] - 中资能源企业布局墨西哥页岩气加工 利用美墨边境免税区转移产能 [3] - 美国实施供应链穿透审查追溯半导体稀有金属来源 稀土企业需准备全链条生产证据 [3] 近岸投资冰火两重天 - 2025年第一季度墨西哥新莱昂州获得14.5亿美元投资 同比增长134% 但隐性成本显著 [3] - 墨西哥近岸模式人工成本达传统模式180% 合规成本较高需应对USMCA原产地核查 但关税节省100%实现零关税 [3] - 企业面临选择:追加在美投资满足要求但成本飙升30% 或维持现状面临36%平台代扣税丧失价格优势 [3] 对美出口商策略调整 - 适用首次销售规则通过离岸公司多层交易以初始交易价报关 分拆申报将整车拆为零部件出口 利用中间品关税优惠如半导体关税仅3% [5] - 借助哈萨克斯坦汽车配件园对美出口 美国征收10%关税相比中国125%具有优势 通过阿联酋自贸区中转仓获取阿拉伯制造原产地证明 [5] 技术密集型企业应对措施 - 将关税成本转化为研发投入维持市场地位 例如大疆通过AI避障技术保持美国60%市占率 [5] - 获取欧盟碳足迹认证如宁德时代零碳工厂 规避碳关税并实现15%溢价 [5] - 联合申报反倾销应诉 中国光伏企业集体抗辩成功案例 [5] 贸易环境结构性变化 - 墨西哥同时成为美国关税战矛头和近岸外包救生筏 加拿大能源管道遇阻 墨西哥工厂在投资热潮与冻结间摇摆 [7] - 全球化退潮背景下产业链韧性取决于对抗动荡的冗余备份 非紧密依存关系 全球贸易规则基石出现裂痕 [7]
特朗普关税风暴下的英国资本撤离:一场双向博弈的商业寒冬
搜狐财经· 2025-07-08 03:26
政策暴击:从贸易战到资本战的连锁反应 - 特朗普推出的"大而美法案"第899条款授权美国对英国数字服务税等政策实施最高20%的报复性关税,英国富时100指数中30%的企业收入来自美国,培生、益博睿等巨头考虑将上市地迁往纽约或调整股权结构 [3] - 特朗普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10%基准关税,英国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捷豹路虎2024年对美出口额64亿英镑,每辆车成本增加数万美元,被迫暂缓在美扩产计划 [3] - 苏格兰威士忌协会数据显示,10%的关税导致对美出口量下降8%,市场份额被法国干邑蚕食 [3] 数据崩塌:投资信心的断崖式下跌 - 2025年第一季度外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至528亿美元,为2022年疫情以来最低水平 [4] - 德勤调查显示,仅有2%的英国高管认为美国是"有吸引力的投资地",对本土市场的信心从-12%飙升至+13%,与印度并列全球第一 [4] - 能源密集型企业因美国电价是英国的四倍,纷纷将生产线迁回本土或欧洲大陆 [5] 行业层面的战略调整 - 科技领域出现戏剧性反转,英国量子计算初创企业牛津离子公司被美国企业收购,英国政府宣布未来四年投入5亿英镑发展量子技术 [5] - 庄信万丰将催化剂技术业务以174亿元人民币出售给霍尼韦尔,转而聚焦清洁空气技术 [7] - 阿斯利康和Stellantis放弃在美建厂计划,将新能源投资转向德国和波兰 [7] 脱欧余震:双重枷锁下的英国困境 - 2024年英国吸引的FDI项目同比下降12%,创18年新低,法国同期吸引的投资项目数超过英国 [6] - 英国在英美贸易协议中接受"毒丸条款",钢铁、制药等关键领域的供应链必须排除中国企业,削弱了英国企业的竞争力 [6] 资本突围:从硅谷到泰晤士河的战略转移 - 英国政府宣布2027年起为高耗能企业降低25%电价,并计划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5%,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7] - 加拿大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将美国资产占比从40%削减至30%,转而增持英国可再生能源项目 [7] - 澳大利亚Aware Super基金提前实现对英投资35亿澳元的中期目标,押注能源转型领域的稳定政策环境 [7]
张瑜:全球化“退潮”下美股海外业务的隐忧——七问美股海外经营状况
一瑜中的· 2025-06-13 22:57
美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画像 - 标普500指数中非美收入占比约30%,而罗素2000小型企业非美收入占比约20%,大企业海外业务敞口显著高于小企业[6][18] - 科技行业海外收入占比达51%,材料38%,医疗35%,通讯34%,其中科技与通讯业合计市值占标普500近一半[7][21] - 权重股海外业务占比普遍高于行业均值:苹果57% vs 行业51%,英伟达56%,博通75%;通讯业中Meta 56%,奈飞43%均高于行业34%[10][26] 区域市场结构特征 - 亚洲和欧洲是主要海外收入来源,分别占非美收入的45%和40%,重要性接近[12][40] - 科技和能源行业亚洲收入占比突出(59%和60%),而消费和金融行业欧洲收入占比更高(必选消费56%,非必选64%,金融65%)[12][40] - 披露中国业务的企业中,科技与通讯业中国收入占比25%高于整体17%,但近两年增速放缓,英伟达中国收入占比下降显著[3][57] 海外业务质量分析 - 通讯业海外收入增速持续高于总收入(2020年除外),材料业2023-2024年海外增速也高于整体[14][47] - 必选消费海外利润率37%,非必选23%,材料25%,科技33%,均高于本土业务利润率(16-20%)[15][50] - 苹果海外利润率42% vs 整体32%,亚马逊海外17% vs 整体11%,权重股海外盈利能力普遍更强[2][55] 行业龙头动态变化 - 工业龙头海外占比普遍高于行业均值(通用电气49%,波音44%),但较2016年呈下降趋势[26] - 必选消费龙头海外占比显著:宝洁52%,可口可乐46%,菲利普莫里斯88%[28] - 英伟达海外收入占比从2016年79%降至2024年56%,博通从92%降至75%,科技管制影响显现[26]
李嘉诚旗下长和:受不了被密集追问,被迫提前回应!
搜狐财经· 2025-05-13 09:35
公司公告与交易细节 - 长和集团提前披露原定于5月22日股东周年大会公布的港口交易细节 因股东与媒体密集追问 [3] - 交易涉及全球43个港口 总金额达228亿美元 [3] - 公司强调交易需满足法律监管部门批准及股东同意等常规条件 绝不可能在不合法或不合规情况下进行 [3] 创始人动态与舆论反响 - 97岁李嘉诚于5月10日罕见露面观看演唱会 被媒体追问港口交易时仅以"多谢晒"回应 [6] - 周凯旋表示李嘉诚已退休 不应在私人场合讨论业务事宜 [6] - 相关话题"李嘉诚卖港口 长和发布声明回应"于5月13日登上百度热搜榜 引发广泛关注 [7] 行业背景与地缘政治关联 - 业内人士认为公告将舆论焦点引向中美博弈下的资本抉择 [12] - 同日美国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提供"最惠国价格" 拟将药价压降59%-90% [12] - 分析指出港口交易可能同时触发中美在反垄断及国家安全领域的连锁反应 反映全球化退潮下的利益再分配 [14]
对抗调查、异国签约、医院露笑,李嘉诚家族戏码不断
搜狐财经· 2025-05-05 23:38
港口交易概况 - 长和集团将全球43个港口以228亿美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1] - 交易涉及将港口资产拆分为"美洲包"和"欧亚包",试图通过意大利阿庞特家族作为幌子进行交叉持股操作[1] - 巴拿马巴尔博亚港年处理能力达263万标箱,是连接中国海运的关键节点[1] 监管审查与法律风险 -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援引《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认定该交易属于"系统性规避审查"[3] - 监管部门依据《国家安全法》第五十九条,将分布在23个国家的港口视为战略资产[3] - 监管机构具备启动"阻断法"直接叫停交易的权力,导致交易陷入僵局[3] 企业应对策略 - 长和集团通过展示李嘉诚抗癌治疗及慈善捐赠(14亿港元中37%用于抗癌研究)转移公众关注[5] - 公司与新加坡淡马锡合作捐赠医疗设备,获取东南亚政要支持以对冲舆论压力[5] - 交易曝光后长和股价下跌4%,而爱国港商增持中远海运股份[7] 地缘政治影响 - 巴拿马审计署指控长和"特许经营违规",恰逢美国防长访巴商议运河防务合作[7] - 交易暴露香港资本圈分裂:南沙派主张产融报国,长江系延续全球化商业策略[7] - 中国通过强硬反垄断审查姿态,宣示对全球化规则制定权的主张[7] 行业趋势与启示 - 交易反映企业需平衡"市场逻辑"与"国家叙事"的战略挑战[9] - 事件可能推动《反垄断法》与《国家安全法》在国际管辖权方面的发展[9] - 香港资本需重新定义"超级联系人"角色以适应新地缘经济格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