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
搜索文档
推动医保报销待遇向基层医院倾斜,国务院发文→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26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务院发布《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旨在通过医保倾斜 资源下沉和体系优化等措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实现2030年分级诊疗显著成效的目标 [3][4][5] 基层医疗体系现状与问题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万个 乡镇卫生院3.3万个 村卫生室57万个 基本实现城乡医疗全覆盖 [3] - 基层医疗存在发展不均 能力不强 保障不足等问题 尤其人口老龄化加剧了服务需求与能力缺口矛盾 [3] 总体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实现居民15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 [4] - 到2030年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 分级诊疗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4] 重点任务与量化指标 - 203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0%以上 [4] - 2030年常住人口5万以上县区普遍具备白内障手术和血液透析能力 [5] - 2030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标比例保持在95%以上 [5] - 陆路边境口岸所在县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传染病监测网络 [5] 资源下沉与硬件提升措施 - 推动二三级公立医院预留号源优先向基层开放 [6] - 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 实现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6] - 推广AI辅助诊断应用 提供常见病 慢性病诊疗决策支持 [6] 医保与支付机制改革 - 医保报销待遇向基层倾斜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距达5-10个百分点 [7] - 推进按病种付费改革 实现统筹地区内"同病同付" 支付比例向基层倾斜 [7] - 2023年全国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超1400亿元 同比增长15% [7] 薪酬与财政保障机制 - 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政策 合理核定总量和水平 [7] - 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倾斜 [7][8] 服务模式创新 - 引导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 - 发展"固定+流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鼓励退休医务人员服务基层 [6]
医疗也要强基!国务院发文推动医保报销待遇向基层医院倾斜
第一财经· 2025-09-10 21:03
政策核心目标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核心目标是破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问题,通过“三医”联动和优质资源下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 总体目标为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到2030年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实现巡回医疗在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1][4] - 推动二、三级公立医院预留部分号源优先向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 [1][4] - 到2030年,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县区普遍具备开展白内障手术、血液透析能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比例保持在95%以上 [3] 服务优化与重点人群管理 - 强化孕产妇、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阻肺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系统连续服务 [2] - 到203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以上,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肺结核患者随访管理 [2] - 加快在紧密型医联体设立专兼职疾控监督员,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传染病监测网络,到2030年陆路边境口岸所在县区基层机构全部纳入 [3] 医保支付与价格改革 - 推动医保报销待遇向基层倾斜,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报销比例普遍拉开5-10个百分点 [5] - 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推进统筹地区内“同病同付” [5] - 按程序动态调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5] 财政投入与机构收入 - 落实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保障责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 [6] - 引导规范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 - 2023年全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超过1400亿元,较上年增长15% [5] 人才与技术支持 - 鼓励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医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为基层和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提供服务 [4] - 推广放射、心电、病理等医学影像和图形智能辅助诊断应用,探索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基层应用 [4] - 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支持县域医共体完善薪酬分配政策 [5] 药品与机制保障 - 健全县乡村用药衔接联动机制,动态调整乡村两级用药品种,适应群众需求 [1][3] - 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突出保基本、保重点、保运行 [5]
取消三级医院门诊统筹报销,也需谨防“误伤”患者
新京报· 2025-08-27 18:27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河南省新乡市医保局暂停市本级三级医疗机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服务 非就业人群在三级医院门诊就医仅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报销 无法使用统筹资金报销[1] - 政策目的为推进分级诊疗 控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 增加基层首诊比例 同时保障医保基金安全[1][2][3] - 该政策并非个例 青海省2016年取消三级公立医院简易门诊 广东省2016年要求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 海南省2022年提出逐步取消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 江西省2023年要求三级公立医院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逐年下降[1][2] 医保基金运行状况 - 全国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存从2023年5039.59亿元下降至2024年4639.17亿元 减少400.42亿元[3] - 部分出现医保基金当期赤字的统筹区采取控费措施 2025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决防范医保基金当期赤字[3] - 2023年实施的医保门诊统筹政策出现短期性收缩态势 部分惠民"增量政策"有所调整[3] 政策实施范围与影响 - 政策仅适用于三级医疗机构 一二级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保留门诊统筹资质[4] - 不影响参保人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对医疗服务进行报销 基本权益不受影响[4] - 通过减少三级医院门诊统筹报销 引导患者更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5] 分级诊疗政策演进 - 2009年新医改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6] - 2015年明确要求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 多发病复诊等普通门诊[6] - 2018年起推进城市医疗集团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等紧密型组织建设[6] 政策实施挑战 - 三级医院仍有强烈动机争抢患者 部分医院通过专家下基层等方式虹吸患者[7] - 大医院主要下转"低价值"患者 对患有多重慢病的"高价值"患者不愿下放[7] - 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务人员数量短缺 能力欠缺等问题 患者信任度较低[8] 政策优化方向 - 需防止三级医院走回"小病大治"老路 将门诊患者收治入院治疗[10] - 对住院人次 次均费用异常上涨的医疗机构加强飞行检查 专项稽核[10] - 应为急重症患者(如菌菇中毒 脑卒中)和罕见病患者保留直接就医渠道[9][10] - 政策实施需"疏堵结合" 避免误伤确有合理需求的患者[9]
预防医学提质升级,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
新京报· 2025-08-26 17:20
行业政策背景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预防为主成为国家战略核心方针 [1] - 专业健康体检机构成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协同力量 在推动健康中国实施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1]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5.5亿 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导致高负荷运转 [2] - 专业健康体检机构有效分流健康与亚健康人群 将基础性健康筛查需求从医院门诊引导至专业预防医学场景 [2] - 构建医疗资源结构性优化缓冲带 使公立医院回归诊疗科研核心定位 同时提升预防性健康服务体验 [3] 市场覆盖与教育功能 - 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营激活健康体检市场供给 提升服务可及性覆盖面和更新频率 [4] - 连锁化标准化扩张模式使服务网络下沉 年度体检从少数人福利变为多数人标配 [4] - 市场竞争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引导分年龄段个性化筛查(年轻人常规检查 中老年侧重血脂血糖肿瘤标志物和心脑血管评估) [4] - 市场化运营手段成为全民健康教育催化剂 将预防大于治疗理念转化为亿级民众的主动健康行为 [4] 服务模式创新 - 民营机构通过灵活决策机制解决体检与临床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共享与专业联动问题 [5][6] - 将高端服务业关怀理念融入服务环节 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温暖实践 改善医疗服务传统认知 [6] - 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健康账户 推动体检从一次性检查升级为持续追踪的闭环服务 [6] -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眼底筛查影像判读等场景 提升诊断效率并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6] - 市场竞争创新为公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促进行业生态向更高效人性化方向进化 [6] 行业生态定位 -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公立医疗体系作为压舱石 同时依赖专业体检机构提供助推力 [6] - 医疗卫生力量各司其职优势互补 通过协同发展深化预防医学体系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7]
阳江阳春首批健康驿站启用 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家门口”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2 16:05
健康驿站建设进展 - 阳春市已投入运营6个小区健康驿站 包括星海湾 潭水镇和春湾镇共5个驿站同步启用[1][2] - 另有3个健康驿站正在筹建中 预计年底陆续开放 争取明年全面铺开[2] 健康驿站功能定位 - 驿站被定位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守门人和分级诊疗的有效转接点[1] - 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居民健康档案 引导常见病 慢性病患者在基层首诊和康复[1] - 作为资源下沉的坚实承接点 将引入二级 三级医院专家资源进行巡诊指导[1] 服务模式与居民反馈 - 驿站提供家门口的医疗便利店式服务 包括免费健康体检 量血压 查血常规等项目[1] - 居民表示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和个人安全感 特别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1] - 驿站专业服务团队引导居民体验健康服务 未来将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打造转诊会诊“高速路”,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齐鲁晚报网· 2025-08-19 12:18
核心观点 -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转诊会诊中心正式启动 通过整合三甲医院优质资源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 解决群众看病难转诊繁问题[1] 服务模式创新 - 转诊会诊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 集中办理转诊预约专家会诊床位协调等业务[3] - 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可享受优先挂号优先床位安排等服务[3] - 通过流程再造与信息化支撑简化就医流程 大幅节省患者时间和精力[3] 医疗资源配置 - 组建由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领衔的多学科诊疗团队 成员均为各专业领域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4] - 协调省内国内权威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顶级医疗资源[4] 技术应用与案例 -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影像及病理会诊等服务[6] - 患者能及时获得国内外顶级专家诊疗建议 制定个性化规范有效诊疗方案[6] - 以大叶性肺炎患儿为例 通过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方案6天规范抗感染治疗后病情稳定顺利出院[6]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创新互联网+转诊会诊模式 提供24小时服务热线和现场咨询渠道[7] - 深化与医联体单位协作 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全面落地[7]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看重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变化
新华网· 2025-08-15 07:37
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 重庆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动上门,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改变传统坐诊模式 [1][2] - 巫峡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建立医患信任关系,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2] - 酉阳县天馆乡卫生院医生开展上门健康宣传,强化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4] 绩效考核机制改革 - 重庆市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计工分"考核体系,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计算工分,配套差异化激励措施 [2] - 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增值服务包(小儿推拿/产后康复等),医护人员绩效收入最高每月增加1000多元 [4] - 考核体系实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推动服务深度落实,如糖尿病足患者获得持续性上门换药治疗 [4][5] 基层医疗能力提升成效 - 重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从2021年52.5%提升至2023年预计56%,"十四五"期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和硬件投入强化分级诊疗 [6] - 巫峡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指出,做实家庭医生服务是破解群众对基层机构认知不足的关键突破口 [1] - 天星桥街道案例显示,紧密医患关系使患者优先选择基层医生,有效缓解大医院"虹吸效应" [4][6]
错峰就医 专精服务江苏99家医院为患者点亮“夜灯”
新华日报· 2025-08-12 07:23
夜门诊服务发展现状 - 全省已有99家三级医院提供夜诊服务 累计接诊量达860.9万人次[1] - 服务覆盖儿科 康复科 针灸推拿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皮肤科等多个专科[1] 中医特色夜门诊运营模式 - 常州市中医院新增骨伤科等5个科室夜门诊 延时服务至晚上9点[2] - 提供针刺 艾灸 刮痧 中药熏药 药棒治疗等多样化中医传统特色治疗[2] - 泰兴市中医院针对颈肩腰腿痛开展针灸 推拿 穴位埋线等特色疗法[2] - 无锡市中医院17个专科开设41个中医特色夜门诊 配套开放检验检查科室 线下服务近万人次[3] 儿科夜门诊应对机制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态监测候诊时长 根据患儿人数机动调节门诊资源[4] - 南京鼓楼医院儿科夜门诊开放时间为每天17:30至21:30 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单夜接诊40至50位患儿[5] - 暑期夜门诊日均接诊20至30人次 主要接待外地游客子女急性症状就诊[6]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创新 - 南京建邺区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运动+医疗"特色健康管理服务[7] - 昆山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夜诊联盟" 覆盖多个乡镇街道[7] - 社区夜门诊提供常见病诊疗服务 支持医保结算 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7] 分级诊疗体系构建 - 通过夜门诊将"小病"患者引导至社区服务中心 "大病"患者转诊上级医院[8] - 大型综合医院通过延时门诊自然延伸日间服务 兼顾本地与外地患者需求[7]
基层医疗托起民生需求: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提升百姓健康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8-08 15:37
国家政策推进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大力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形成分级诊疗秩序[1] - 十三部门发布《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 相关措施持续落地见效[3] - 全国2188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其中80%县市区已开展资源共享中心建设[5]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 上级医生通过科包院团队式帮扶基层机构 使过去无法开展的服务现能开展[3] - 基层药品目录与上级医院协同一致 种类更多且用药安全得到保障[3] - 9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5] 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 - 互联网诊疗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助力患者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1] - 社区将基本病种作为工作出发点 明确与上级医疗机构分工职能及诊疗管理路径[5]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5]
从大医院到家门口 基层医疗托起民生需求
央视网· 2025-08-08 06:11
行业政策导向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大力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1] - 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 [1] 行业技术发展 - 互联网诊疗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助力患者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1] - 技术手段支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秩序 [1] 行业改革方向 - 基层医疗改革持续托起民生需求 [1] - 从大医院到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