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副业
icon
搜索文档
2025轻创业项目推荐:DeepSeek这么用在微头条上,起初尝试每天竟也能拿到200+
搜狐财经· 2025-05-17 07:51
微头条搬运项目概述 - 微头条搬运是指在今日头条平台通过改写热门内容并发布短文获取广告收益的副业模式 [5] - 核心优势包括零粉丝门槛、AI工具辅助创作及长尾流量收益 [5] - 典型日收益可达百元级别,并可通过带货和私域流量实现多元变现 [14] 操作流程 - 基础准备需今日头条APP和DeepSeek等AI改写工具 [5] - 需开通"创作权益"权限,路径为APP内"我-创作中心-创作权益" [5] - 内容筛选优先选择情感、社会、猎奇类千赞以上热门帖子 [7] - 改写技巧包括保留原文开头吸引力语句,重组后续内容并优化配图 [10] - 发布时必须勾选"头条首发"选项以获取完整收益 [12] 目标人群与执行要点 - 适用人群覆盖学生、宝妈及自由职业者等无资金门槛群体 [15] - 关键成功要素包括标题吸引力测试、垂直领域深耕及平台规则遵守 [15] - 需通过持续产出内容积累流量,非短期暴利项目 [16]
一天8份工作,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搞副业?
36氪· 2025-05-07 15:29
斜杠青年现象 - 30岁的李政宁通过8份工作(包括陪爬、咖啡师、配音员等)实现日收入2500元,目标为攒钱去南极[2] - 当代职场人通过发展副业应对35岁危机、AI替代焦虑和经济波动,延伸职场生存曲线[4] - 短视频成为普通人快速成名和致富的途径之一,红利虽减但仍存在[5] 副业类型与案例 - 十八线演员周瑞利用短视频讲述影视圈内幕,积累粉丝后直播带货改善收入[5] - 名人如王琳、吴琼通过直播带货开启事业第二春[7] - 大学老师张宇识兼职脱口秀演员,内容聚焦科普,出场费从几百到十几万不等[9][11][12] 副业动机与价值 - 部分人发展副业为赚钱,如李政宁和周瑞[2][5] - 部分人将副业作为兴趣延伸,如张宇识通过脱口秀传播专业知识[12][14] - 副业可为主业赋能,提升社会接触面并可能反哺主业[14] 斜杠职业的极致案例 - 70岁的方励同时经营科技公司和影业公司,并参与救援工作,仅睡4小时以追求人生体验[15] - 斜杠身份跨越年龄代际,中青年群体中尤为普遍[15] 行业趋势与社会影响 - 短视频和直播行业为影视从业者提供收入补充渠道[5][7] - 脱口秀行业吸引高学历人群跨界,内容专业化趋势明显[11][12] - 多职业身份成为职场人构建生活支点、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主流选择[16]
宝妈上班族在家适合做的副业,卖虚拟资料,一天500+
搜狐财经· 2025-05-02 12:16
虚拟资料销售项目 - 社群成员通过销售虚拟资料在40天内实现3万元利润,单笔定价区间为29 9至39 9元[1] - 操作模式为利用两台手机、两个抖音号及两个小红书号进行内容分发,日均耗时几十分钟,累计收入超3万元[2] - 初期流量获取困难(单条作品浏览量不足100),通过优化方法后单条作品浏览量达1400+,单日导流微信14人并成交5单(单价39 9元),实现日利润200元[2] - 当前日均稳定引流30+人,采用飞书话术转化,日收入100-600元,部分单日收入达400-600元[2] 自媒体运营方法论 - 强调赛道选择需匹配个人技能,如镜头感强者适合视频博主,文笔优势者可专注公众号/文案领域[3] - 冷门赛道存在逆袭机会,举例社群内项目包括微头条(日收入200-300元)、流量主(后期日收入800-1000元)、虚拟资料销售(后期日收入1000+)[3] - 学习周期需长期投入,案例显示某短视频创作者经历半年低谷后实现单条作品百万播放量[4] 互联网流量变现策略 - 内容创作需模仿爆款作品并进行差异化处理(如更换背景/AI洗稿)以提升原创性[2] - 平台选择需适配内容类型:美食类推荐小红书/抖音,知识分享类适合知乎/B站[4] - 持续输出干货内容可积累粉丝变现,案例显示知识变现者4个月后单笔利润350-550元,月收入超越主业薪资[4] - 互联网放大效应显著,案例提及木工大叔通过抖音获数百万粉丝,单件家具售价达数万元[4] 技能投资核心逻辑 - 反对短期暴富论调,强调技能积累的长期价值,建议聚焦自身优势领域[3] - 学习路径应制定长期计划,结合行业论坛/交流群获取实战经验[4] - 互联网工具可突破地域限制,需保持优质内容输出以建立个人品牌[4]
35岁门槛,要改?
36氪· 2025-03-13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35岁危机背后的就业困境亟待破除,应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减少年龄歧视,完善相关制度,鼓励人们在擅长领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5][9] 焦虑的前奏 - 很多人在30岁甚至更早开始对35岁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就业环境,如大厂裁员、面试失利、考公无门等 [11][12] - 人们进入职场时间不断推迟,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6 - 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导致35岁焦虑前置 [13][14] - 年轻人通过继续进修考博、考公考编等方式延迟就业,2023年18.6%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但这带来“恶性循环”,部分行业人才短缺,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 [17] 错配感 - 35岁后职场晋升难,薪资下降,中国“黄金年龄”从55岁降至35岁,美国近三十年黄金年龄在50岁左右 [23][24] - 考公考编热潮高涨,2025年国考有341.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多地30岁以上考生占比上升 [26] - 大龄考公者会产生错位感,与考公群体格格不入,这是需求错配,造成人力资本浪费 [31][33] 直面危机 - 从事HR工作的李露应对年龄危机较从容,35岁开启副业,分享岗位信息和职场笔记,认为要保证履历竞争力和自身状态 [35][36] - 中国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由民营企业提供,副业成为不少人备选项,国内在职做副业的人超8000万,81.7%受访青年感到身边做副业年轻人增多 [38] - 李露所在公司招聘有严格年龄标准,她40岁被裁员,新工作年薪下跌40%,但她为生活接受,还有提前退休规划 [40][41] 重拾信心 - 程泽意识到“铁饭碗”不存在,要保持学习能力,享受工作,相信能应对未知 [47] - 汤妍不将上岸视作终点,上岸后工作可能抹掉过去工作成果,报考编制按大学专业申请岗位不合理 [48] - 应完善劳动法关于就业年龄规定,增加对大龄劳动者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鼓励创造适合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0][51]
2024,投资人成为六边形战士
叫小宋 别叫总· 2024-12-02 11:38
核心观点 - 投资机构在2024年重点精进六方面能力:对赌回购、返投落地、退出、募资、FA、副业,并通过叠加buff提升技能层级 [1][2] - 国资基金在投资策略中强调对赌回购、返投落地和刚性退出要求,体现其特殊监管属性和操作壁垒 [4][9][12] - 行业募资环境变化导致机构转向专项基金、明池基金等创新模式,传统盲池基金规模收缩 [13][16][18] - FA职能扩展至已投项目退出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形成双重服务模式 [19][21][24] - 行业降薪压力推动从业者发展副业,包括炒股和新兴变现渠道探索 [25][27][30] 技能1 对赌回购 - 国资基金要求创始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仅公司回购不足以保证LP权益 [4] - 差异化定价并购策略成为解决方案:对投资人高估值、团队低估值实现双赢 [5] - 拖售权与差异化定价组合可替代回购条款,增强投委会通过率 [6][7] 技能2 返投落地 - 返投落地形式分级:从空壳子公司到迁总部,难度递增形成机构壁垒 [9] - 迁总部被视为最高阶返投,直接体现机构资源整合能力和招商价值 [10] 技能3 退出 - 国资基金强制7年退出周期(投资期4年+退出期3年),部分项目仅3年退出窗口 [12] - 优秀退出标准为DPI远超1(如1亿元投资回收2亿元),年化利率退出被视为基础要求 [12] 技能4 募资 - 双币基金转向地方政府资金募集,接受返投条款 [13] - 专项基金和明池基金崛起:前者针对单一项目,后者为预包装项目池供政府选择 [15][16][17] - 传统盲池基金(5-10亿元规模)募资难度显著增加 [18] 技能5 FA - 投资经理需为已投项目提供FA服务直至退出,形成投后管理新常态 [19][20] - 地方政府FA成为新方向:推荐非赛道项目满足招商需求,但不参与投资 [21][23][24] 技能6 副业 - 炒股为主要副业形式,包括T派、小作文派、价值投资派等策略 [27][28] - 部分从业者探索OnlyFans等新型变现渠道,利用行业从业者形象优势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