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发展

搜索文档
琼桂海上走廊贯通区域发展新动脉
新华财经· 2025-07-14 16:01
战略布局与航线优化 - 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优化升级"海口-北海"航线并开通"海口-防城港"新航线,形成双线并进格局,改变绕行雷州半岛的陆路模式 [2][3] - 公司将原西沙航线的"长乐公主"号调配至琼桂航线,新增"万荣海"轮,实现"海口-北海"每日双向对开稳定发班 [3] - 航线定位为集客运、货运、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通道,配备双重导航系统和先进减摇鳍装置,建立三级应急响应机制 [3] 运营数据与市场需求 - 截至6月底,"海口-北海"航线客运量同比增长61.8%,车运量增幅达265.6%,反映市场对高效海陆联运的迫切需求 [3] - 航线显著降低用户成本,例如北海海产商月均往返成本降低三成,夕发朝至的航程兼顾货物运输与住宿节省 [4]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新航线重构产业协作链条,形成"北部湾制造+海南出口"物流通道,实现海南热带农产品、北海电子产品、防城港大宗商品的直达运输 [4] - 促进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云贵川机电配件、新能源车组件经广西港口运抵海南出口东盟,广西钢材、化工品反向进入海南市场 [4] - 航线推动海南从"孤岛经济"转向"湾区协同",成为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东盟贸易圈的海上支点 [4][6] 民生与文旅融合 - 航线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夜班船票价仅为机票三分之一,实现跨省通勤需求,船上配备无障碍设施、母婴室及多语种服务 [5][6] - 文旅融合效应显现,串联海口、北海、防城港旅游资源,未来计划增设海上研学区和文化体验区,推动航线向"移动文旅综合体"转型 [6] - 配合海南4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政策,公司推出更多旅游消费优惠活动,吸引游客深化琼桂海上之旅 [6]
全球独角兽,崛起大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9:52
全球独角兽榜单概况 - 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523家 美国第一 中国第二 [1][2] -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2家独角兽 占全国21% [2] - 大湾区独角兽估值超100亿美元的企业包括SHEIN 微众银行 荣耀 OPPO与vivo [2] 大湾区独角兽分布特点 - 深广两市集中分布61家 深圳37家 广州24家 [2][8] - 深圳"硬科技"企业占比超80% 广州超50% 覆盖半导体 新能源 AI等领域 [2][4] - 深圳半导体行业6家独角兽包括嘉立创 比亚迪半导体 航顺芯片等 [4] - 深圳AI与机器人领域5家独角兽包括引望智能 大疆 元戎启行等 [4] 大湾区协同发展优势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全球第二 [4] -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向香港输送"天河二号"算力 [5] -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5] - 广深以人才密度换取创新浓度 东莞以制造精度支撑转化速度 [5] 产业协同典型案例 - 香港WeLab借助前海跨境数据流动试点 服务用户超7000万 [6] - 货拉拉在香港孵化 在深圳集成资源后发展为独角兽 [6] - OPPO在东莞设立总部 在深圳设研发中心 两地车程半小时 [6] -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年产能达4亿台手机 企业超3万家 [7] 广深独角兽孵化模式差异 - 深圳采用"大厂孵小兽"模式 5家独角兽源自大厂剥离 [8][9] - 引望智能由华为车BU剥离 估值超1150亿元 [9] - 比亚迪半导体脱胎于比亚迪IC设计部门 覆盖全产业链 [9] - 广州独角兽多为细分赛道中小企业 如致景科技将纺织生产周期缩短至5-7天 [10] - 乐禾食品通过动态定价算法将生鲜损耗率从8%降至3% 估值破100亿元 [11]
内蒙古机场集团2025年上半年航班正常性数据创新高
中国民航网· 2025-07-10 17:44
航班正常性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呼和浩特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达94.66%,同比提升5.51个百分点,高于行业均值2.25个百分点,在全国62个主要机场中排名第10 [1] - 航班起飞正常率达88.11%,超过年度目标8.11个百分点 [1] - 支线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达96.74%,同比提升4.55个百分点,高于行业均值4.33个百分点 [1] - 支线机场平均起飞正常率达89.74%,显著超过年度目标 [1] - 成员机场全年未发生责任原因导致的航班放行延误 [1] 管理措施与成效 - 内蒙古机场集团通过经验共享、数据统计方法优化、跨区域对标排名等措施提升航班正常性 [2] - 2025年上半年航班平均放行正常率整体高于行业水平3.29个百分点,数据创历史新高 [2] - 呼和浩特机场通过运管委协调会串联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形成联动机制 [4] - 实施CTOT监控、航班关舱时间标准化、TOBT数据维护等创新前置措施 [4] - 推行廊桥机位航班提前10分钟关舱标准取得实效 [4] 区域协同发展 - 2025年4月呼和浩特机场申请加入京津冀运协委平台获空管局批准,7月已派驻人员现场办公 [3] - 平台合作建立豁免限制机制,实时解决放行问题,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裕度 [3] -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共享区域资源,增强京津冀平台资源统筹与协同应对能力 [3] - 合作模式为协同决策、应对大面积航班备降提供支撑,成为区域协同创新实践 [3] 行业地位与贡献 - 呼和浩特机场作为干线机场在正常性管理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4] - 为内蒙古中小机场代管协同运行机制做出重要贡献 [4] - 在行业整体高基数下仍实现数据突破,反映措施落实与团队执行力 [4]
我市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专家座谈会:汇集智慧、凝聚共识,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7-10 08:26
武汉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专家座谈会 - 会议于7月9日召开 市委副书记 市长盛阅春出席并讲话 5位专家围绕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1] - 专家建议聚焦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开放枢纽 发展民营经济 区域协同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等领域 [1] - 市长要求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吸纳专家意见 将建议体现到规划编制和今后工作中 [1] 规划编制工作要求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2] - 要求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武汉发展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 [2] - 提出坚持开门编规划 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意见 提高规划科学性 前瞻性和实操性 [2] 会议组织情况 - 市委常委 副市长陈劲超主持会议 [3]
副中心新增重点在谈项目400个
搜狐财经· 2025-07-09 14:26
招商引资成果 - 上半年全区新增重点在谈项目400个 已注册重点企业230个 其中落地外资项目47个 [2] - 央企二三级公司及市属国企累计落地176家(央企107家 市属国企69家) 包括华油五粮供应链 中建海龙科技等央企子公司 [2] - "两区"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375个 落地204个 新增预计投入资金百亿元 其中外资项目入库86个 落地47个 均居全市前列 [2] 招商体系改革 - 构建"1+1+6+N"一体化招商体系 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的通州产投公司 为首个全域国有招商平台 [3] - 建立"招商服务专员"机制 为22个乡镇街道配备专员 开通30多家单位招商引资大数据平台账号 [3] - 上半年统筹推进瑞宝超限装饰材料 宋庄艺术家工坊 探路者等产业用地项目落地 [3] 产业培育工程 - 通过"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工程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40余个 提供场景支持 [4] - "科创资源倍增工程"促成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落地 [4] - "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引进 [4] 外资与区域合作 - 外资专班储备芬兰脑磁图 牛津智能等106个在谈项目 落地21个外资项目如全程吉顺国际贸易 [5] - "四区结对"促成海淀区康威视通科技 朝阳区华清元泰新能源等项目落地 [5] - G20青年企业家联盟国际会客厅挂牌 中关村论坛签约五大项目涉及医药健康 绿色能源领域 累计投资40多亿元 [5][6] 下半年规划 - 建立央企二三级公司 市属国企等重点目标企业项目库 加速产业集群化 [7] - 设立国际招商联络机构 制定外资招商方案 联合街乡镇开展外资项目招商 [7] - 借助服贸会 京港会等平台吸引资源 在京外境外设招商工作站实施精准招商 [7]
大湾区辐射力升级:超级路网贯通临省“共赢走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1:10
城际交通网络建设 - 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总投资244.5亿元,全长127公里,将赣州至粤港澳大湾区车程压缩至4小时[1] - 粤赣两省已建成7条跨省高速通道,平均每50公里一条高速,密度全国领先[1][4] - 潮南高速与寻全高速西延段即将开工,将实现两省界县域高速100%全覆盖[1][5] 粤赣高速网络密度 - 江西与广东高速网络密度居全国首位,平均50公里一条高速公路,部分县域拥有两条高速[4] - 规划的8条跨省高速通道已建成7条,形成"七通一建"路网格局,覆盖双方交界6个县市中的5个[5] - 赣深高铁通车后,赣州至深圳行程从7小时缩短至2小时,赣南地区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6] 产业协作与要素流动 - "湾区研发+江西制造"模式活力迸发,格力、比亚迪等千亿级产业项目沿高速走廊西进布局[1] - 江西企业赵一鸣零食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并将部分核心部门迁至广州[1][12] - 2024年江西实际利用广东企业资金3345.16亿元,占比30.52%,位列各地区之首[1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赣州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3亿人次,其中七成省外游客来自广东[7] - 赣州已建成126家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年供货额超700亿元,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11] - 江西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产值逼近1.2万亿元,产业规模全国第四,中部省份首位[12] 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 - 广东企业探索"研发/市场在湾区、生产在外省"发展新范式,推动产业互补优势[13] - 广西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产业协作体系[13] - 湖南发挥"低成本+高配套"优势,三一重工在深圳设立全球供应链中心[13]
中共扬中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举行 锚定目标创新实干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镇江日报· 2025-07-05 09:47
会议核心内容 - 总结上半年工作并部署下半年任务 动员全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为镇江和全省发展作贡献 [1] - 提出四个"重大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 - 强调收官"十四五"和谋划"十五五" 推进"五个岛城"建设 保持进取心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提出稳定经济增长的四大着力点:深化项目攻坚 生态保护提升 城乡融合优势 统筹发展和安全 [1] 重点工作部署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1] - 用改革"关键一招"破题赋能 在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1] - 全方位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上走在前 [1] - 打造城乡融合县域样板 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1] 党的建设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化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 [2]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坚决打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 -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抓实基层党建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2]
谱写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5
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与战略定位 - 中部六省以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1/4人口并创造1/5经济总量 [1] - 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巩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 - 2021年政策提出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全国约2.5%水平 [4] 经济发展核心数据 - 2015-2024年GDP从不足15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 [6] - 2024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经济总量均突破5万亿元 [6] - 2024年中部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28.92% [10] - 2024年山西原煤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26.7% [10] 产业结构特征 - 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河南/湖南/湖北超8%) [6] - 安徽/江西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全国 [6] - 形成株洲轨道交通/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3年20.7%提升至2023年42.9% [15] 科技创新布局 - 中部地区拥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30% [4] - 合肥/武汉布局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 [9] - 安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00多国家地区 [16] 重点产业发展 - 安徽2024年汽车产量357万辆(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 [15] - 全球10%笔记本电脑/20%液晶显示屏/50%光伏玻璃在皖生产 [15] - 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形成竞争力 [8] 区域协同与开放 - 郑州机场2024年全货运航线57条,综保区进出口全国前列 [9] - 鄂州花湖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 [9]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促进区域联通 [16] 安徽转型实践 -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中西部首位) [13] - 打造"基金丛林"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 [15] - 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5]
保利光合“上板桥”通桥仪式举行
新浪财经· 2025-07-01 18:55
项目概况 - 上板桥是保利光合社区跨河关键节点,西起都庄路、东至莲花南路,实施长度548米,设计时速20公里 [1] - 桥梁贯通连接保利光合上城与跃城两大品质社区,实现资源共享、生活共融,使跃城业主可跨桥直达地铁站 [1] - 项目将15号线轨交动脉、20万方滨水公园与周边百万方国际社区紧密相连,推动"保利光合生活圈"加速成型 [1] 战略意义 - 桥梁是区域协同发展、民生福祉提升的重要里程碑,承载城市向南发展雄心 [1] - 项目印证保利与闵行区共生共荣关系,公司多年深耕闵行得益于区域优良营商环境 [2] - 保利旨在打造具有引领力的城市综合体标杆,桥梁贯通诠释"光合"无限生长的发展理念 [2] - 项目打破空间壁垒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是闵行区"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成果 [2] 活动亮点 - 通桥仪式由保利发展控股主办,漕河泾颛桥科技绿洲、保利光合TOD项目与网易新闻共同协办 [1] - 活动邀请保利光合项目总经理强调上板桥是"政企民"共建的民生答卷,实现消除出行障碍等三重跨越 [2] - 通桥仪式后举办第二届绿洲音乐节,依托20万方滨水绿洲与3万方体育公园天然舞台 [5] - 音乐节融合电子、嘻哈、摇滚等多元音乐,形成"草坪听浪、星空共舞"沉浸式体验 [7] 合作生态 - 保利联合申通地铁共建元江路TOD革新范本,聚合多元业态形成"黄金生活轴" [2] - 漕河泾颛桥科技绿洲是闵行区与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战略共建的产城融合项目 [5] - 漕河泾项目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标杆 [5]
深圳—郑州—中卫航线启航 架起东西部经济文旅新桥梁
中国民航网· 2025-07-01 14:02
航线开通 - 深圳—郑州—中卫航线于6月28日正式开通,首航航班DZ6247载客176人,采用最高礼遇"水门"迎接 [1] - 该航线每周二、四、六定时执飞,大幅缩短了中卫及周边地区居民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原地区的出行时间 [3] - 航线开通为深圳、郑州游客探访西北特色旅游创造了便捷条件,有助于推广中卫的沙漠风光和黄河文化等旅游资源 [3] 区域经济协作 - 深圳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领域优势显著,郑州是中原经济区核心枢纽,中卫在大数据存储和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 [3] - 新航线将推动三地在数字经济、产业互补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 航线将成为文旅交流纽带,促进三地文化交融,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中卫"航空+旅游"产业升级 [3] 机场发展规划 - 中卫机场已开通至北京、昆明、西安、上海、深圳、郑州、杭州、西宁等地的航线 [4] - 7月初将新增喀什、成都、天津三地航线,进一步完善全国旅游城市航线布局 [4] - 机场持续深化与航空公司合作,提升服务品质和优化航线结构,引入先进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 [4] 创新产品开发 - 中卫机场计划推出"旅游包机"服务,为旅游团队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旅游精准引流 [4] - 开发"航空研学"产品,将航空知识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打造特色教育旅游产品 [4] - 这些创新产品将为中卫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