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治理
搜索文档
国家发改委郑栅洁: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4:19
环境污染防治 -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1] - 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 - 强化塑料污染和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 [1] - 扎实开展磷石膏综合治理行动 [1] -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1] 流域生态治理 -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1] - 抓好黄河"几字弯"等重点地区生态治理 [1] - 协调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1] 海洋生态保护 -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 [1] - 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1]
协力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8-12 09:18
全球塑料污染现状与规模 -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估测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 [4] - 若将废弃塑料压成1毫米厚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用货运车厢运送则车厢连成一列可绕地球赤道17圈 [4] - 若不采取有效干预,到2040年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可能高达3700万吨,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量可能超过鱼类 [5] - 若不采取有效行动,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的3倍,2016至2040年间塑料污染造成的累计经济损失可达281万亿美元 [5] 塑料污染的区域性影响 - 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有18%至20%最终进入海洋 [5] - 太平洋岛国生产的塑料垃圾占全球总量不到1.3%,但受冲击很大,大量塑料垃圾通过洋流到达其海岸 [6] - 智利复活节岛平均每小时有约500件塑料垃圾被冲上海滩 [6] 微塑料的健康与经济危害 - 微塑料每年可导致农作物减产1.1亿至3.6亿吨,海产品减产105万至2433万吨 [7] - 减少13%的微塑料可使对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影响减少30%,全球范围可避免至少2200万吨粮食作物减产 [7] - 塑料制品所含物质在人类生命每个阶段都可能引发疾病,塑料污染导致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每年估超1.5万亿美元 [7] 全球减塑政策与成效 - 欧盟通过《一次性塑料指令》后,瑞典人均轻质塑料袋使用量从2019年74.1个降至2023年16.2个,德国从10.6个降至3.9个,奥地利从7.8个降至2020年0.2个 [8] - 德国要求塑料行业增加再生材料使用比例,并实施《一次性塑料商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法规,生产商需注册登记并向基金缴费 [9] - 埃塞俄比亚通过法案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违者个人最高罚款5000比尔(约35.7美元),制造商等面临更严厉处罚 [10] - 中国自2008年"限塑令"至2016年初,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140万吨,相当于减排近3000万吨二氧化碳 [11] 循环经济与科技创新 - 2023年全球非塑料替代品贸易额达4850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相关贸易年增长率达5.6% [12] - 英国初创公司诺特普拉使用海藻和植物制作可生物降解包装,截至2025年初在欧洲已累计替代超过2100万件一次性塑料包装 [12]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利用农业废弃物制造可持续聚酰胺材料的工艺,与石油型塑料相比可减少75%的温室气体排放 [12] - 瑞士研究机构将塑料中16325种已知化学物质按危害等级分类,为全球监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3]
协力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01
全球塑料污染现状 -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突破5亿吨 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1] - 废弃塑料压成1毫米厚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 用货运车厢运送可绕赤道17圈[1] - 每年塑料垃圾18%-20%进入海洋 若不干预2040年海洋塑料废弃物将达3700万吨[2] 环境影响与经济成本 - 微塑料对土地危害比海洋高4-23倍 每年导致农作物减产1.1亿-3.6亿吨[4] - 海产品年减产105万-2433万吨 减少13%微塑料可避免2200万吨粮食减产[4] - 塑料污染累计经济损失达281万亿美元(2016-2040) 年健康损失超1.5万亿美元[2][4] 区域影响差异 - 太平洋岛国塑料垃圾占全球不到1.3% 但受冲击严重[3] - 智利复活节岛每小时500件塑料垃圾冲上海滩[3] - 埃塞俄比亚塑料废弃物中塑料袋占比46%[8] 国际治理措施 - 欧盟2019年通过《一次性塑料指令》 多国轻质塑料袋使用量显著下降[6] - 德国2025年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规 要求生产商注册并缴费[7] - 瑞士征收每人每年9瑞士法郎污水税 2040年微塑料去除设施达140座[7] 替代材料发展 - 2023年全球非塑料替代品贸易额4850亿美元 发展中经济体年增5.6%[10] - 英国诺特普拉公司开发海藻基包装 累计替代2100万件塑料包装[10] - 瑞士研发农业废弃物制聚酰胺技术 较石油塑料减排75%温室气体[10] 科技创新与监管 - 瑞士研究机构将16325种塑料化学物质按危害分类 为监管提供依据[11] - 微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取得突破 助力开发耐寒生物降解方案[10] - 数字工具实现塑料产品溯源 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12] 中国治理成效 - 中国主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2/3以上(2008-2016)[9] - 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 相当于减排近3000万吨二氧化碳[9]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 协力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12 05:38
全球塑料污染现状与规模 -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 [1] - 若将废弃塑料压成1毫米厚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用货运车厢运送可绕地球赤道17圈 [1] - 若不采取有效干预,到2040年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可能达3700万吨,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总量可能超过鱼类 [2] - 若不采取行动,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3倍,2016至2040年间塑料污染造成的累计经济损失可达281万亿美元 [2] 塑料污染对特定区域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 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有18%至20%最终进入海洋,太平洋岛国生产的塑料垃圾占全球总量不到1.3%,但受冲击很大 [2][3] - 智利复活节岛平均每小时有约500件塑料垃圾被冲上海滩 [3] - 微塑料对土地的危害比海洋高出4到23倍,每年可导致农作物减产1.1亿至3.6亿吨,海产品减产105万至2433万吨 [4] - 减少13%的微塑料可使对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影响减少30,全球范围可避免至少2200万吨粮食作物减产 [4] 全球各国的减塑政策与成效 - 欧盟通过《一次性塑料指令》后,瑞典人均轻质塑料袋使用量从2019年74.1个降至2023年16.2个,德国从10.6个降至3.9个,奥地利从7.8个降至2020年0.2个 [5] - 德国2024年批准《国家循环经济战略》,要求塑料行业增加再生材料使用比例,2025年全面实施《一次性塑料商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法规 [6] - 瑞士设立国家污水基金,对居民征收每人每年9瑞士法郎污水税,已有37座污水处理厂设有微塑料去除设施,计划2040年达约140座 [6] - 埃塞俄比亚2024年通过法案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违者个人最高罚款5000比尔,该国塑料废弃物中塑料袋约占46% [7] - 中国自2008年"限塑令"至2016年初,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140万吨,相当于减排近3000万吨二氧化碳 [8] 循环经济与科技创新解决方案 - 2023年全球非塑料替代品贸易额达4850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相关贸易年增长率达5.6% [9] - 英国初创公司诺特普拉使用海藻和植物制作可生物降解包装,截至2025年初在欧洲已累计替代超过2100万件一次性塑料包装 [9]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利用农业废弃物制造可持续聚酰胺材料的工艺,与石油型塑料相比可减少75%的温室气体排放 [9] -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等机构将塑料中16325种已知化学物质按危害等级分类,为全球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10]
联合国新一轮治理塑料污染谈判开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6 10:54
谈判概况 - 新一轮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谈判于当地时间8月4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开幕,旨在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1] - 谈判为期十天,将审议涵盖塑料全周期管理的协议草案,推动从设计、生产到处置的系统性变革[1] 核心目标与现状 - 谈判拟促进循环经济,减少塑料流入环境[1] -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预计超过5亿吨,其中近4亿吨沦为废弃物[1]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强调单靠回收不足以解决危机,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三倍[1]
柬埔寨加大“限塑令”实施力度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塑料污染现状 - 柬埔寨每日产生垃圾超过10000吨 其中首都金边占3000至5000吨 塑料袋占垃圾总量20% [1] - 柬埔寨人均年使用塑料袋超过2000个 大量塑料垃圾破坏生态平衡并威胁公共卫生 [1] 限塑政策实施 - 环境部要求商场超市停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网兜替代 [1] - 政策率先在金边超市实施 永旺超市自2017年起按大小收取400至1000柬埔寨瑞尔(约0.10至0.25美元)费用 [1] - 金边多数大型超市和便利店已减少免费塑料袋供应 但其他地区执行存在差异 [2] 环保专项行动 - 2023年9月启动"今天我不使用塑料袋"行动 2024年5月推出"清洁柬埔寨 高棉能做到"行动强化民众环保意识 [2] - 2025年实施"国道无塑料垃圾"计划 动员全国力量清理国道塑料垃圾 [2] - 环境大臣呼吁政府部门企业学校民众参与清洁活动 规范垃圾处理流程 [2] 挑战与解决方案 - 部分地区推进受限受商家利益诉求和民众消费习惯影响 [2] - 推广"塑料银行"回收计划 民众可通过回收垃圾换取经济收益 [2] - 研究使用太阳能辅助垃圾焚烧技术处理塑料垃圾 禁止露天焚烧塑料制品 [2]
鼓励使用环保网兜 实施“国道无塑料垃圾”计划 柬埔寨加大“限塑令”实施力度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11
塑料污染现状 - 柬埔寨每日产生垃圾超过1万吨,其中首都金边占3000至5000吨,塑料袋占垃圾总量的20% [1] - 柬埔寨人均年使用塑料袋超过2000个 [1] - 大量塑料垃圾破坏生态平衡并威胁公共卫生和民众健康 [1] 限塑政策与措施 - 柬埔寨环境部出台"限塑令",要求商场、超市停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推广环保网兜替代 [1] - 政策率先在金边的超市实施,永旺超市自2017年起按塑料袋大小收费400至1000柬埔寨瑞尔(约0.1至0.25美元) [1] - 2023年9月启动"今天我不使用塑料袋"行动,2023年5月提出"清洁柬埔寨,高棉能做到"行动 [2] - 2024年实施"国道无塑料垃圾"计划,动员全国清理国道塑料垃圾 [2] 政策实施效果与挑战 - 金边多数大型超市和便利店已减少免费塑料袋供应,但其他地区执行程度不一 [2] - 部分小型超市暂未强制执行"限塑令",商家利益诉求和民众消费习惯影响政策推进 [2] - 政策初期顾客不适应,但通过持续引导,多数人已养成自带购物袋习惯 [1] 其他环保举措 - 推广"塑料银行"回收计划,民众可通过回收垃圾换取经济收益 [2] - 研究使用太阳能辅助垃圾焚烧技术处理塑料垃圾,禁止露天焚烧塑料制品 [2]
柳叶刀:塑料危机——对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健康威胁
生物世界· 2025-08-04 16:00
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塑料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均导致疾病和死亡,每年健康相关经济损失超过1.5万亿美元[2][3] - 婴儿奶瓶、外卖包装、化妆品中的塑料化学物已侵入人类血液、胎盘甚至大脑[3] - 塑料化学物与儿童智商下降、成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显著相关[6][13] 塑料产量与污染现状 - 全球塑料产量从1950年200万吨暴增至2022年4.75亿吨,预计2060年达12亿吨[7] - 北美和欧洲人均塑料消费量分别达195公斤/年和187公斤/年[7] - 全球现存80亿吨塑料垃圾,回收率不足10%,90%通过填埋/焚烧/自然排放污染环境[8] 微塑料与化学物的危害 - 16000多种塑料化学物中75%未经过安全评估,4200种被确认为高危险物质[13] - 微塑料已入侵人体血液、肝脏、胎盘及大脑,与炎症性肠病、肝硬化、心肌梗死直接相关[13] 全球治理行动进展 - 联合国2022年启动《全球塑料条约》,涵盖塑料全生命周期治理[14] - 核心策略包括限制原生塑料生产、禁用4200种高危添加剂、监管医疗塑料(占全球用量10%)[15] - 《柳叶刀》启动"塑料与健康倒计时"监测系统,追踪各国塑料产量、疾病发病率及人体微塑料富集数据[15]
世界环境日 | A股可降解塑料行业ESG信披观察:产品可降解率等技术参数待完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14:41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1年9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1] - 国家标准《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GB/T 41010-2021)于2022年6月1日实施,规范生物降解塑料性能及标识[2] - 快递包装领域政策修订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向重点领域深入[3] 行业ESG披露现状 - 可降解塑料指数27家上市公司中15家发布2024年度ESG报告,披露率56%,高于全A股45 74%[2][3] - 市值TOP10企业中8家披露ESG报告,5家公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范围一+范围二),仅1家披露范围三数据,6家公布研发投入[3] - 行业ESG披露水平被专家评价为"中游",未满足公众期待,范围三数据尤其缺乏[2][3] 企业案例与技术应用 - 万华化学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应用于30万亩农田,恒力石化推动生物降解地膜治理白色污染,彤程新材建成10万吨级可降解材料产线开发农业地膜[5] - 聚乳酸(PLA)占全球可降解塑料制品份额超60%,但最新研究显示其微塑料颗粒可能入侵人体肠道系统[6] - 上市公司ESG报告普遍缺乏可降解率、可回收率等关键数据披露[6] 专家建议与行业挑战 - 专家呼吁企业应在ESG报告中详细披露技术参数(如可降解率),并通过招股书等渠道补充环境效益数据[6] - 行业需平衡技术优势与风险披露,政策应明确标准框架,企业需履行环境责任透明度[7] - 可降解塑料并非零危害,需客观评估其应用风险而非过度宣传环保光环[6][7]
终结塑料污染,中国在行动!
科技日报· 2025-06-05 11:36
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 - 我国已形成"法律—政策—标准"三位一体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治理范围从零售餐饮扩展至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 [1] - 上海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企业包装减量率达20% [2] - 海南试点全域禁塑,构建"法规+标准+替代产品+回收体系"闭环模式,替代产品认证企业超过80家 [2] 塑料污染现状与来源 - 全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塑料垃圾分解成微塑料会释放双酚A等有害物质,破坏海洋生态 [3] - 2023年我国废塑料产生量约6200万吨,回收量1900万吨(同比增加5.6%),回收率仅30% [3] - 外卖行业一年产生160万吨塑料垃圾,70%订单使用塑料餐盒 [3] - 电商平台需建立包装材料闭环回收体系,减少二次包装问题 [4] 技术创新与回收利用 - 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一步法"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可直接将废塑料转化为丙烯、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实现无氯污染和超低能耗 [5] - 每回收1公斤废塑料可减少1公斤固体废弃物,产出相当于3公斤原油裂解的化工原料 [5] -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全流程追溯,再生塑料粒子被国际企业高价采购,形成可持续治理模式 [6] 行业减塑实践 - 快递和外卖行业是主要塑料污染源,需推动可降解包装和回收体系 [3][4] - 生物降解塑料供应链初步形成,海南替代产品认证企业超80家 [2] - 海洋塑料再生粒子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6] 公众参与路径 - 公众可通过自备可重复使用物品、支持含30%再生塑料的环保认证产品等方式减少塑料消费 [7] - 社区可通过知识讲座、《家庭减塑指南》等措施提升减塑意识,完善回收设施 [7] - 公众可通过线上平台提出建议或举报违规行为参与监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