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聚乳酸(PLA)行业产业链、消费量及进出口分析:政策技术双轮驱动聚乳酸需求激增,国产替代加速突破高端市场缺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7 09:34
行业概述 - 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乳酸单体聚合而成,原料来自玉米、木薯等可再生植物资源 [2] - PLA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2] - PLA分为PLLA(左旋)、PDLA(右旋)和PDLLA(消旋)三种主要类型 [2]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79-2006年):国内开始研发可降解塑料,但技术不成熟,产物分子量低、强度差 [4] - 启动期(2007-2019年):政策推动禁限塑,国内企业攻克PLA生产技术,产业链雏形形成 [4] - 爆发期(2020年至今):禁塑令升级推动需求激增,国内企业加速布局产能,全产业链构建完成 [5][6]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原材料包括玉米、甘蔗等,生产设备包括发酵设备、聚合釜等 [8] - 中游:PLA生产制造环节 [8] - 下游:应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医疗器材、汽车配件等领域 [8] - 2025年4月底玉米价格为2.45元/公斤,环比增长1.16%,玉米成本占PLA生产成本的47% [10]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PLA消费量为24万吨,同比增长60% [1][12] - 国内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1][12] - 2025年1-4月中国PLA进口金额为4839.19万美元,同比增长42.69%,出口金额为2223.72万美元,同比增长35.53% [14]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安徽丰原生物:全产业链布局,国内PLA行业领军企业 [16] - 浙江海正生物:国内首家实现PLA商业化生产的企业,2024年纯PLA产品生产量为5.07万吨,同比增长26.85% [16][17] - 河南金丹科技:乳酸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7.5万吨/年PLA项目,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39亿元,同比增长125.85% [16][20]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振,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22] -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加速,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 [23] - 高端化转型与国际化竞争加剧,行业格局重塑 [24][25]
世界环境日 | A股可降解塑料行业ESG信披观察:产品可降解率等技术参数待完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14:41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1年9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1] - 国家标准《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GB/T 41010-2021)于2022年6月1日实施,规范生物降解塑料性能及标识[2] - 快递包装领域政策修订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向重点领域深入[3] 行业ESG披露现状 - 可降解塑料指数27家上市公司中15家发布2024年度ESG报告,披露率56%,高于全A股45 74%[2][3] - 市值TOP10企业中8家披露ESG报告,5家公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范围一+范围二),仅1家披露范围三数据,6家公布研发投入[3] - 行业ESG披露水平被专家评价为"中游",未满足公众期待,范围三数据尤其缺乏[2][3] 企业案例与技术应用 - 万华化学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应用于30万亩农田,恒力石化推动生物降解地膜治理白色污染,彤程新材建成10万吨级可降解材料产线开发农业地膜[5] - 聚乳酸(PLA)占全球可降解塑料制品份额超60%,但最新研究显示其微塑料颗粒可能入侵人体肠道系统[6] - 上市公司ESG报告普遍缺乏可降解率、可回收率等关键数据披露[6] 专家建议与行业挑战 - 专家呼吁企业应在ESG报告中详细披露技术参数(如可降解率),并通过招股书等渠道补充环境效益数据[6] - 行业需平衡技术优势与风险披露,政策应明确标准框架,企业需履行环境责任透明度[7] - 可降解塑料并非零危害,需客观评估其应用风险而非过度宣传环保光环[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