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搜索文档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2:25
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研究 - 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提供早期人类"极地"生存样本[1] - 遗址发现鱼骨头、碎陶片等生活"垃圾",证实4000多年前高原先民已利用湖泊资源通过渔猎生存[2] - 遗址中发现粟、黍种子及红玉髓、象牙等外来遗存,推测4000年前已与周边地区建立贸易网络[2] - 遗址年代跨度为4500年至2000年,地层可建立连续年代序列,聚落布局显示早期人类有意识规划[2][4] 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羌塘女子普查队由5名藏族女孩组成,负责那曲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走遍11个县(区)[6] - 普查队平均海拔超4500米工作,单日工作时长超12小时,曾连续工作4个月普查300多处文物点[6][8] - 普查队已完成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普查,包含新发现文物点460余处[8] - 在岩画探查中发现"车轮"图案,可能印证早期民族交往[7]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布达拉宫现存465函约29380叶贝叶经,保护修复面临纤维脱层、虫蛀等难题[10] - 开发以传统藏药材为主的植物性贝叶经修复材料,专注粘结剂研究3年[10] - 研制藏文经书OCR识别系统,实现经文内容数字化扫描和电子文本检索[10] - 萨迦南寺大雄宝殿立柱矫正加固工程使建筑在6.8级地震中免受损毁[11][12] 考古研究价值 - 玛不错遗址填补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空白[4] - 揭示人类在4400米以上生态位活动的高原适应性、复杂性和连续性[4] - 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独特高原视角[4] - 西藏考古发现实证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1]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外事文物保护乡村振兴和知识产权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6-21 08:37
外事工作 - 高质量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 全力保障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运行 [1] - 强化陆港空港协同 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能级 推动物流通道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升级 [1] - 依托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活动促进贸易投资增量提质 [1] - 拓展文旅、科教、卫健、农业等领域人文交流合作 [1] 乡村振兴 - 动真碰硬整改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反馈问题 举一反三补齐短板 [2]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2] - 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2] 文物保护 - 加强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深入挖掘阐释多重价值 [2] - 扩大优质文博产品和服务供给 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群众 [2] 知识产权 - 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品质服务 [2] - 锚定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目标任务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黄土下的文明与火种
人民网· 2025-06-18 14:31
影视行业趋势 - 考古与盗墓题材影视作品持续保持高热度 市场反响呈现两极分化 [1] - 《护宝寻踪》凭借陕西汉文帝霸陵考古真实事件改编 在同类题材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 内容制作特点 - 采用多重叙事结构 通过"考古铁三角"角色群像展现文物保护领域的代际传承与学术接力 [2] - 美术团队耗时数月1:1复原墓葬场景 考古顾问全程指导确保专业细节精准度 [3] - 服装道具组深度还原20年基层工作者生活细节 包括褪色工装、搪瓷缸等具时代特征的物品 [3] 市场表现 - 剧集播出后获得极佳反响 剧情反转设计有效维持观众粘性 [1] - 通过正邪对抗主线与民间守护支线结合 实现专业性与大众审美的平衡 [2] 行业影响 - 制作团队五次深入考古现场调研 开创影视行业与文保机构深度合作新模式 [3] - 首次系统呈现"守灯人"职业群体 填补市场对文物保护工作者形象刻画的空白 [4] 文化价值 - 通过基层文保员、村民等角色塑造 建立文物保护事业与公众情感连接的桥梁 [2] - 剧集核心传递"文明守护"理念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认知度 [4]
不能拆的遗址 不能断的文脉
新华社· 2025-06-16 19:43
1997年,他和当时的南岸区文管所所长戴月英一同来到安达森洋行旧址。一到这里,他就惊喜地喊了出 来:"'沿山坡建造的四栋仓库',这不正是书里描述的场景!" 惊喜之余,胡昌健也感到一阵心酸:1997年,从江边走上仓库都不是一件易事;在抗战时期,这群"文 人"将文物运上去的过程该有多艰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们不仅要面对炮火的威胁,还要带着文物 翻山越岭,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动容。 在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一栋建筑上,写着两个已经有些模糊的红色大字——"不拆"。这座"不能 拆"的建筑,承载着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这两个字,也诉说着重庆和故宫多次"相遇"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文物的精品南迁,以避日寇劫掠。1933年2月 初,13427箱59万件文物分批从故宫运出。这些文物历经坎坷,历时十几年,行程数万里,播迁十余省 份,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文物迁徙。 有很长一段时间,故宫文物和重庆的"相遇"都是一件"不为人知"的事。 "那时,故宫文物南迁是绝对的秘密,鲜有文献记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研究馆员胡昌健说,一次 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书中读到故宫文物曾流离重庆的线索。之后 ...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以“应普尽普”促文物“应保尽保”(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核心关注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代重要史迹[1] - 普查目标为摸清文物家底、实现应保尽保并通过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守护文物安全[2] - 普查范围覆盖革命旧址、历史地标、古村故城、水下遗存及文化景观等类型[2]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普查推动保护标准完善,从革命遗址扩展到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新类型[3] - 强调保护与利用协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如健身步道)和文旅开发(如乡村旅游)实现文物价值转化[4] -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知子罗老州府发展旅游、西安电影制片厂改造为文创产业园[4] 社会参与与技术发展 - 普查依赖专业队伍与公众参与结合,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3] - 工作方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优先保护[3]
当城市更新“牵手”文物保护 跨界融合打造消费“新磁场”
央视网· 2025-06-03 14:30
央视网消息: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近日,随着《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 新行动的意见》正式印发,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那么,如何在更新过程中加强保护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 个老街区变身的故事。 近日,坐落在北京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的中海大吉巷正式亮相。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工程,这个项目凭借独具一格 的合院式街区形态,开业第一天就吸引了近20万客流,四合院与现代商业结合让不少曾经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耳目一新。 中海大吉巷项目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保存着大量明清至近代的历史建筑群,包括康有为故居以及米市胡同29号院等文保建筑。因此,最 初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历史建筑恢复原貌。中海大吉巷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王璞介绍,针对不可移动 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屋一策"的改造方案。同时,为了更好地修复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项目团队采用 了数字化手段,对历史文物建筑的构件进行精细化评估并做了编码分类,还参考历史资料进行还原修复。此外,在修复的过程中,还全部采用 了传统工艺进行施 ...
中国“文物医生”让尼泊尔文化瑰宝重焕生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21:03
中新网石家庄5月31日电 题:中国"文物医生"让尼泊尔文化瑰宝重焕生机 中新网记者 陈林 20多年前,在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工作的次立新第一次走进 北京妙应寺。在那里,他听到了元代时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来中国主持修建妙应寺白塔的故事。 9年前,有20多年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经验的次立新,参与到中国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 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中。这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 加德满都谷地是尼泊尔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4 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在内的众多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破坏。 次立新说,当时那场地震已过去一年多,但九层神庙上面"只是简单罩了层雨布,破损构件无序堆积在 一起"。 在现场,项目团队一边通过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数字扫描等技术手段对现场进行科学勘察,一边进行建 筑结构评估、走访收集九层神庙老照片,最后按时完成了修复方案的设计编制。 2017年4月,尼泊尔相关部门复函同意河北文物保护团队编制的九层神庙修复项目总体设计方案。随 后,九层神庙修复项目正式开始施工。 次立新告诉 ...
临平孵化的微短剧书写主旋律新范式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49
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的市场表现 - 全网总曝光量超8000万次 总弹幕数超200万条 展现出亮眼的长尾效应[1] - 斩获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等十余项国家级、省市区级荣誉[1] - 上星东方卫视播出 城网收视率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同时段前2[1] 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特色 - 作为首部红色文物保护题材微短剧 采用"微言大义"表现方式让红色文化宣传更接地气[1] - 故事从2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修复日记本切入 日记本成为连接民国与现代时空的媒介[2] - 邀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参与指导 女主修复文物场景在真实实验室完成并受专业修复师指导[2] 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的制作过程与产业意义 - 制作过程面临周期变长、资金扩大和沟通加倍等挑战 但坚持忠于题材和内容[2] - 成为临平微短剧产业代表性作品 镌刻企业深耕微短剧精品化的足迹[2] - 彰显临平打造"全国微短剧名城"的决心[2] 临平区微短剧产业发展策略 - 以精品打造为产业发展重要抓手 推动"微短剧+"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红色文化等深度融合[3] - 将进一步加速精品创作、生态培育 以"小体量"撬动"大共鸣"[3] - 积极推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