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养老
icon
搜索文档
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发布 探索老人情感陪护新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23:47
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核心观点 - 全国首部《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基于情感陪护养老的探究》正式发布,由马上消费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联合发布 [1] - 智慧养老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路径,强调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突破传统养老的物理边界与服务范式 [1] - 白皮书提出智慧养老未来四大发展趋势 [1][2][3] 情感智能技术深度应用 - 情感智能技术将以智能化、人性化形态重塑老人情感关怀模式,从"语音主导"迈向"多模态自然交互"时代 [2] - 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语音、手势、面部微表情、生理信号的毫秒级联合分析,精准识别老人未言明的情感需求 [2] - 智能陪伴机器人可结合健康数据与社交动态,主动发起定制化陪伴活动(如回忆往事、播放怀旧金曲) [2] 情感关怀精准性提升 - 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健康、社交、消费等数据,精准描绘老人个性化需求画像 [2] - 通过就医记录和健康监测数据预测潜在健康问题,提前安排医疗护理服务 [2] - 分析社交活动数据推荐适合的社交活动或兴趣小组,帮助老人拓展社交生活 [2] 智慧养老融合社区构建 - 未来智慧养老将注重构建融合社区,整合社区资源促进老人与社会强连接 [3] - 老人在熟悉社区环境中实现"就地养老",同时保持与社会紧密联系 [3] 情感陪护应用普及与平衡 - 情感陪护应用需平衡科技与人性服务,确保老人获得温暖、真实的情感关怀 [3] - 情感陪护机器人可与专业人工服务结合(如转接心理咨询师),形成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的模式 [3]
智能科技进养老院,护工“变”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7-07 21:02
行业现状与需求 -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机构对智能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 [2] - 市场上已有多种智能护理机器人产品,但高科技产品与养老院实际需求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2] - 智能监测设备通过红外线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已显著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如单日处理19起报警) [3] 智能设备应用与成效 - 养老院引入蒸汽式吸附助浴设备、按摩机器人、智能护理床等设备,显著改善老人生活质量 [3] - 智能护理床可通过遥控调节姿势,辅助老人坐起,入住老人反馈使用便利 [3] - 护工从担忧"被替代"转变为主动适应,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操作能力(含视频演示、操作清单等) [3]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高端康复设备因价格高昂(如陪伴机器人3.98万元、全自动洗澡机37万元)导致使用率低 [4] - 集团化运作可降低核心设备成本(如内部生产资源、捐赠渠道),但小规模养老院面临资金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4] - 设备捐赠多附带合作推广诉求,公益性支持较少 [4] 商业模式创新与行业展望 - 探索"租赁+服务"模式及"政府补贴+企业捐赠+家庭自费"三方共担机制以降低使用门槛 [5] - 智能设备可替代翻身、喂饭等程序化护理,但情感陪伴需求无法被机器取代 [5] - 护工与老人的情感联结被视为养老服务的核心价值 [5]
多元惠民举措落地:创新模式激活银发消费市场 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央视网· 2025-07-07 16:58
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 - 活动由民政部、商务部联合举办 时间为7月至12月 主题为"惠老助老、品质生活" 旨在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1] 活动主要内容 - 指导各地创新形式开展活动 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优化补贴申领流程 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覆盖更多老年人 [3] - 推动老旧家具更换与智能家居配置相结合 助力老年人从传统居家养老向智慧养老转型 [3] - 鼓励市场主体围绕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推出衣、食、住、行、用、医、养、乐等产品及服务 [5] - 支持开展养老机构开放日、试住体验等活动 帮助老年人便捷了解养老服务 [5] - 在养老服务机构、文博场馆、景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组织"银发游园会"等活动 推动康复辅助器具进社区、进家庭 [5] 政策支持措施 - 支持各地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 推出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老年送餐服务补贴等惠民措施 [7] - 鼓励以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项目为抓手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 [7] - 落实养老服务机构优惠政策 推进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落地 持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7]
“互联网+护理服务”让更多“银发族”受益
新华社· 2025-07-04 19:25
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现状 -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23年开启"互联网+护理服务"后已接到700多个订单 [4] - 该院线上平台已有157名注册护士 平均每位护士年接单量达130多个 [3][4] - 服务项目涵盖换药 康复指导 留置尿管更换等23项护理内容 [4] 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 - 采用"线上申请 线下服务"模式 系统智能匹配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专科护士 [4] - 护士需通过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 技术操作等全方位培训考核才能注册上岗 [3] - 服务对象包括老年患者 慢病患者 行动不便人群及出院患者 [4] 行业推广与政策支持 - 甘肃省已在兰州 嘉峪关等多地推广该服务模式 [4] - 国家卫健委2019年起在6省市开展试点 上海市已将42项服务纳入医保 [4] - 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 1亿 占总人口22% 催生巨大护理需求 [5] 社会效益与用户反馈 - 有效解决老年人就医不便问题 实现"足不出户享受医院级护理" [1] - 典型案例显示卧床患者自2019年起持续使用该服务 家属表示高度认可 [1] - 医院反馈该模式显著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不便 [4]
“青春”守护“银发”,00后涌入养老行业
虎嗅· 2025-07-03 17:31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个专业,包括"老年医学与健康"和"健康与医疗保障",南昌大学等三所高校将首批开设相关专业[1] - 国家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部署养老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留存[4] - 2023年全国高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超过770个,中高职布点达3300余个,涵盖养老服务管理、智慧健康养老等方向[4] 市场规模与人口结构 - 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0] - 《"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出台,标志着老龄产业进入"窗口期"和"黄金期"[10] - 银发经济细分领域如智慧养老、健康管理、文娱服务等均呈现强劲发展信号[14] 商业模式与创新实践 - 00后创业者通过AI陪伴机器人、智慧护理床等智能化产品重构养老服务场景[22] - 银发养老新媒体采用互联网短视频推广替代传统传单模式,显著提升养老机构入住率[24] - 创新服务案例包括模仿逝者笔迹的心理干预、代际鸿沟解决方案等情感化服务设计[23][24] 人才发展与职业路径 - 养老专业细分方向明确差异:老年智慧管理侧重信息技术,老年服务管理侧重行政,老年护理侧重生活照护[7] - 从业者需具备"爱心"和"耐心"核心素质,通过志愿服务等实践积累经验[6][7] - 职业发展周期与老龄化进程同步,行业上升期预计持续20-30年[15] 行业挑战与战略定位 - 当前养老服务在质量、效率等方面与老年人真实需求存在差距[19] - 成功要素包括稳健投入、基础夯实、质量提升和风险控制[19] - 长期战略需平衡"乘风破浪的勇气"与"行稳致远的定力"[20]
★两部门:力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政策试点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政部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 试点期为2025年-2027年 分阶段实施项目[1] - 试点原则为"政府引导 需求牵引 分步实施 持续迭代" 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缓解家庭照护压力 弥补养老服务人力缺口[1] - 试点内容包括结对攻关 场景应用验证 完善标准及评价体系三方面[1][2] 技术攻关方向 - 攻关面向居家 社区 机构三类场景 围绕失能照护 情感陪护 健康促进 智慧环境 生活辅助等应用痛点[1] - 重点提升产品安全性 可靠性 易用性和服务能力 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或20个社区/机构的应用验证[1][2] - 居家场景需部署200台套机器人 社区/机构场景需部署20台套 验证周期不少于6个月[2] 标准化建设 - 鼓励研制单位与应用单位联合制定产品服务标准 覆盖安全性 可靠性 适老化 经济性等维度[2] - 我国牵头制定的IEC 63310国际标准已发布 为养老机器人设计制造测试认证提供全球基准[3] 产业协同机制 - 申报需以联合体形式 成员包括机器人企业 养老辅具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及养老服务机构[2][3] - 申报单位需具备批量化生产和规模化推广能力 产品需通过电气故障 机械缺陷 数据隐私等安全评估[2] - 专家组将遴选试点项目 入围单位需在2年内完成任务 优秀项目将获得政策资源支持[3] 市场前景 - 全球60岁以上人口2050年将达21亿 其中80岁以上占4 26亿 催生巨大养老机器人需求[3] - 养老机器人可减轻社会照料负担 支持老年人独立居家高质量生活[3]
报告征集 | 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7-02 17:51
研究背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预计2035年将增至4亿占比超30% [1] - 智慧养老作为融合AI、物联网、大数据的新兴产业成为应对老龄化重要解决方案 [1] - 国家政策明确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银发经济重要抓手 [1] 征集目的 - 艾瑞研究院计划2025年发布报告梳理行业脉络、趋势及成功案例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2] - 开启厂商征集活动旨在共同探讨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2] 研究框架 - 定义智慧养老行业概念、发展历程及在中国养老体系中的作用 [3] - 分析解决方案、产业链、参与者、区域特征及市场规模 [3] - 研究典型企业发展模式与业务布局 [3] - 探究未来产品服务方向为决策提供机会参考 [3] 参与价值 - 入选厂商可提升品牌知名度并通过艾瑞官方及合作媒体渠道传播 [5] - 获邀参加医疗、数字化领域活动与甲方、专家及投资机构深度交流 [5] 目标厂商 - 上市或非上市公司业务需涵盖智慧养老领域包括综合方案、垂直技术或传统企业数字化 [6] - 需具备2年以上行业经验及多个实际落地案例 [7][8] 时间规划 - 厂商征集截止2025年9月30日 [9] - 报告将于2025年10月发布企业访谈与市场调研同步进行 [10][11] 联系方式 - 提供电话、邮箱及微信二维码等沟通渠道 [12][13] 其他报告 - 艾瑞同期开展商业养老、数字政府、口腔医疗等多项研究报告征集 [14]
国脉科技: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证券之星· 2025-07-02 00:07
业绩预告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12,500万元-15,600万元,同比增长60.52%-100.33%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6,700万元-8,800万元,同比增长3.58%-36.05% [1]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为0.1260元/股-0.1573元/股,上年同期为0.0781元/股 [1]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居家养老AI智能体与业务协同生态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重构,带动业务增长 [1] - 产教融合战略深化,教育培训规模扩大,为养老、身联网及AI技术研发输送人才并提升经营效率 [1] - 费用率显著下降,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协同效应显现 [1] 战略规划 - 加速产业投入,积极寻找优质科技产业并购标的 [2] - 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以提升收益 [2] 财务数据说明 - 业绩预告数据为初步测算结果,未经审计,具体数据将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 [2]
国脉科技半年度净利润预计创新高 公司业绩连续4个报告期增速超50%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17:30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属净利润1.25亿元至1.56亿元,同比增长60.52%至100.33% [2] - 扣非净利润6700万元至8800万元,同比增长3.58%至36.05% [2] - 基本每股收益0.126元/股至0.1573元/股 [2] - 2024年全年总营业收入5.49亿元创6年新高,归属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61.41%创历史新高 [2] - 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度净利润同比预增75%至236% [3] - 净利润连续10个报告期增速超35%,连续4个报告期增速超50% [3] 业务发展 - 主营业务包括物联网技术服务、咨询与设计服务、科学园运营与开发服务、教育服务 [2] - 国内首个模拟居家养老的身联网社区"国脉大学养老"开始推广 [3] - 推出国内首款居家养老专用AI智能体,推动养老服务智能化转型 [4] - AI智能体聚焦居家养老和健康管理领域,实现"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 [4] - "国脉大学养老"为AI智能体提供真实应用场景和数据反馈 [5] 经营效率 - 2024年费用总额同比下降31.02% [2] - 资产负债率15.63%,有息负债率降至0% [2] - 产教融合战略推动教育培训规模扩大,提升整体经营效率 [3] - 闲置自有资金管理策略实现收益提升 [3] 战略规划 - 深度产教融合协同效应凸显 [2] - 有序加大高增速产业投入,积极寻找优质科技产业并购标的 [3] - 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3] - 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重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3]
智慧养老如何更懂老(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4
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现状 - 湖南长沙推广"AI+养老"模式,社区提供场地、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通过AI终端设备实现居家老人便捷呼叫送菜、上门护理等服务 [1] - 天津养老机构配备陪护机器人,上海老年福利院组织AI软件培训,杭州社区引入陪伴机器狗,显示智慧养老在全国城乡加速落地 [1] - 当前智慧养老不仅涵盖健康监测、用药提醒等基础功能,更注重通过聊天、娱乐等互动强化情感陪伴,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1] 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 -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应用 [2] - 中国3.1亿老年人群体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智慧养老成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供给方式 [1][2] - 行业强调"科技+人工"协同模式,智能化设备处理基础服务,专业人员提供精细化照护,形成服务效能与情感温度的平衡 [2] 行业发展挑战与方向 - 智能设备存在价格高昂、适老化设计不足、标准缺失等问题,实际应用效果仍需验证 [2] - 需以老年人实际生活场景为核心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操作便利性,才能增强市场接受度并打开产业空间 [2] - 政策引导与产业投入双轮驱动下,智慧养老将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可及性,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