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普融通
icon
搜索文档
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缘何值得鼓励
中国青年报· 2025-08-25 06:55
教育部2025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 -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获批智能化农业装备技术、茶叶生产与应用技术、珠宝首饰工程技术、医养照护与管理、全媒体电商运营5个职业本科专业 [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增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术2个职业本科专业 [1]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职业本科专业 [1] - 上海电机学院获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职业本科专业 [1]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获批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职业本科专业 [1] 应用型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的原因与目标 -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需求 深化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融合发展 [2]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目标为产业发展输送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培养联结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场景中的技术决策能力 [2] 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背景 -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2025年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至少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的10% [3] - 国家已支持87所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 [3][5] -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3] -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3] 职普融通与教育体系发展 -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4] - 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是推动本科层次职普融通的具体举措 [4] -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需要双向奔赴以实现真正深入的融通 [4] 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 现有87所职业型本科高校因升本时间较短 高等教育属性存在短板 影响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5] -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应用转型中积累的经验可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范式 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高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5][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 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职业本科教育可直接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量 改变专科比例过大、本科比例过小的局面 [7] -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可为职业教育体系填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空白 [7] -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参与可加速构建层次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
镜观·回响丨筑牢就业“压舱石” 守护群众幸福感
新华社· 2025-08-05 22:10
就业战略与政策成效 - "十四五"期间中国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1] - 国家通过政策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和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 新兴行业就业扩张 - 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和服务消费等重点领域释放新岗位需求 [5] - 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成为人社部认证新职业 应用于影视动画、沉浸式文旅和生命科学领域 [7] - 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于2022年6月被列为新职业 负责机器人研发设计工作 [9] -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于2024年成为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 [10] 产业升级与就业转型 - 山东即墨区通过新技术研发和自动化设备升级促进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 即墨区通过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新技能培训实现群众家门口稳定就业 [11] 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 国家深化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2] - 蓝田厨师学校通过特色职业教育拓展就业渠道并助力乡村振兴 [14] - 河北威县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模式拓宽职教毕业生就业渠道 [15]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无人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17] 特殊群体就业支持 - 重庆城口县建立大漆艺术空间 为残障人士提供漆艺培训和辅助性就业 [20] - 深圳举办"就业助残"现场招聘会促进残疾人就业 [23] - 雄安新区"雄业创工坊"为回迁群众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23]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杭州举办青年就业促进大会 包含校企合作洽谈会和招聘会等系列活动 [22] -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建立零工市场服务体系 提供就业登记和技能培训等服务 [28] - 浙江海宁桃园村采用"灵活就业+固定用工"弹性方式促进村民增收 [29] 劳动者权益保障 - 北京朝阳区智能化工会驿站为快递员提供休息场所和免费图书阅读服务 [26] - 浙江湖州工会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憩纳凉服务 [26]
镜观·回响|筑牢就业“压舱石” 守护群众幸福感
新华社· 2025-08-05 21:32
就业战略与政策 -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目标扩大就业容量并提升就业质量 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每年1200万人以上 [1] - 政策通过精准施策和多措并举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为民生改善提供基础支撑 [1] 新兴技术与产业就业 - 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服务消费等重点领域加速向新向智转型 释放新岗位需求 [5] - 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新职业涌现 应用于影视动画、沉浸式文旅、生命科学等领域 [7] - 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成为2022年公布的新职业 负责研发智能焊接机器人等产品 [9] -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等2024年新职业推动潮玩手办等产业发展 [12] 传统产业升级与就业 - 智慧纺纱企业通过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 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带动家门口就业 [14] - 青岛即墨区民营企业加大新技术投入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升级 [14]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 深化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支持学生多样化发展 [15] - 蓝田厨师学校培养一专多能厨师 拓展就业渠道并助力乡村振兴 [17] - 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才 [18] - 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开设茶艺、茶叶加工等专业 为茶产业培养技能人才 [22] 重点群体就业支持 - 重庆城口县"忘我"大漆艺术空间为残障人士提供漆艺培训和辅助性就业 [25] - 杭州举办青年就业促进大会 包括校企合作洽谈会和招聘会等服务青年群体 [27] - 深圳举办"就业助残"招聘会 针对性支持残疾人就业 [30] 就业服务与权益保障 - 北京朝阳区智能化工会驿站为快递员提供休息、阅读等免费服务 [34] - 广西融水县建立零工市场服务体系 促进脱贫人口就近灵活就业 [38] - 浙江海宁市共富工坊采用弹性用工方式 帮助低收入村民灵活就业增收 [39]
“双一流”高校学生缘何赴职业本科高校实习?
中国青年报· 2025-08-04 17:27
合作背景与历史渊源 - 北京交通大学与唐山市具有深厚历史渊源 两校前身同为交通大学源头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共同为铁路建设输送人才 [4] - 唐山市拥有雄厚产业基础 尤其在钢铁 装备制造 化工等领域 正处于向新兴产业转型阶段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4] - 2019年北京交通大学与唐山市共建唐山研究院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合作 [4] 实训资源与人才培养模式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配备与企业实际生产无缝对接的实训设备 包括主流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生产线系统 [4][8] - 该校拥有全国技术能手 河北省技术能手及世界技能大赛教练等专业师资团队 晚间还开设文化体验课程补充实训内容 [8] - 北京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设备传统 与企业前沿脱节 仅满足基础训练需求 此前企业实习存在管理难题 [7] 合作内容与规模 - 两校合作开展机电类专业"菜单式"实训新模式 首批69名师生参加为期10天的工业机器人深度实习 [4][7] - 实习内容涵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代码优化 机械臂轨迹调试以及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等实践环节 [1][2][3]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去年升级为职业本科 首批开设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 物联网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 [5]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两校合作突破传统育人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弥合课堂与实际生产的鸿沟 [8] - 合作促进京津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同育人 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8] - 未来将持续推动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为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输送懂理论精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9]
“双一流”高校学生缘何赴职业本科高校实习
中国青年报· 2025-07-28 06:34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 北京交通大学69名师生赴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展为期10天的工业机器人深度实习,通过实训设备与产业实际无缝对接提升实践能力[1][4] - 两校合作源于历史渊源:北京交通大学前身与唐山铁路学堂同属交通大学源头,且唐山市雄厚的钢铁/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便利[2]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升级为职业本科后,首批开设6个本科专业包括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等,与北京交通大学形成学科互补[2][4] 实训资源与教学优势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实训设备与企业前沿应用完全接轨,配备主流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设施,学生掌握技能后可快速适应企业需求[4] - 该校师资团队含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教练等领军人才,晚间辅以唐山文化体验课程丰富实训内容[4] - 北京交通大学原有工程训练中心设备传统且与企业脱节,此次合作突破传统育人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4][5] 区域协同与产教融合 - 两校通过"菜单式"实训合作新模式,有效弥合课堂与实际生产的鸿沟,为京津冀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4][5] - 合作基于2019年共建的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同育人[2][5] - 未来计划持续推动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深化职普融通路径,为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输送理论实践兼备的人才[5]
提供多元成才路径 北京市鼓励中职校试点综合高中班
北京晚报· 2025-07-14 14:58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 到2027年新建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新型高职 [1] - 建设20个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50个左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 - 保留特色中职学校并支持技能要求高、始读年龄小的特色中职专业 [1] - 整合区属中职学校、职工大学、社区学院资源成立高职学校 [1] - 扩大高职专科招生规模并规划筹建职教本科学校 [1] - 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鼓励中职学校试点综合高中班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1] - 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MIS学籍管理系统 [1] - 支持职业学校建设面向中小学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基地 [1] - 高水平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 [1] - 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推广应用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本科人才模式 [1]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 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全链条人才培养 [2] - 建设产业学院、工匠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技工教育联盟 [2] -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 - 形成"一园一体"和"一产一体"发展格局 [2] - 到2027年校企共建100个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2]
三年内,北京将新建约2所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新型高职
新京报· 2025-07-10 17:29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 到2027年新建2所职业本科大学和4所新型高职,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海外建设职业大学 [1] - 构建以中职学校为特色、高职专科为基础、职业本科为引领、应用型大学为拓展的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 - 保留"少而精"特色中职学校,支持办好技能要求高、始读年龄小的特色中职专业,直升部分优质中职举办新型高职,整合区属中职学校、职工大学、社区学院资源成立高职学校 [1]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改革 - 整合中职和高职专科院校适教资源,规划筹建职教本科学校,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 [2] - 推进职技融通改革发展,统筹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办学资源,将职业学校在校生逐步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 [2] - 实施职普融通改革,鼓励中职学校试点综合高中班,支持高水平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 [2] 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国际化 - 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现代服务业、高品质民生领域的紧缺急需专业,兼顾国际化都市"高端、特色、小众"职业人才需求 [2] - 到2027年建设7所国家"双高"学校和10个高水平专业群,15所北京市"双高"学校和50个高水平专业群,300门精品课程、600本新形态教材,100个教师创新团队 [2] - 实施职业学校"出海计划",到2027年建设5个"丝路学堂海外分校"和10个"丝路工匠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海外成立1—2所职业大学,形成5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 [3]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 |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②:践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3 11:00
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建设 -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于2024年2月成立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 按照"改革先行 聚合创新 协同发展"理念整合三地产教资源 [1] - 园区布局13个职教本科专业 通过"五业对接"逻辑(产业 行业 企业 职业 专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先进制造等首都紧缺产业 [3][6] - 构建"1+1+N"产教协同育人模式(1个专业+1家头部企业+N家生态链企业) 与科大讯飞 商汤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数字孪生工程中心 [4][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推行高层次中国特色学徒制 实施"四岗轮动"实践(认岗 跟岗 轮岗 定岗) 形成"双主体 双导师"培养体系 [9] - 智慧城市产业学院联合软通动力开展现场工程师专班 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手机测试 担任项目助理等角色 [6] - 组建应用型"双师型"团队 校内学科导师与校外企业导师协同开展学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9] 职教品牌与资源整合 - 打造"黄炎培大讲堂"职教品牌 已举办5期 邀请戚发轫院士 大国工匠等专家分享 覆盖京津冀蒙地区 [9][10] - 联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等本科院校 跨省域整合市域产教联合体与AI视频行业共同体资源 [3][4] - 园区通过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改革优化成才通道 目标成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职教标杆 [9][10]
2025年陕西普通高中有序扩大招生规模
陕西日报· 2025-05-31 08:12
职普融通发展 - 推进职普融通发展,因地制宜扩大综合高中班试点范围并增加招生数量 [1] - 鼓励具备条件的中职学校整建制转设综合高中,综合高中(班)应至少设置1个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并提前公布 [1] 招生范围与政策 - 普通高中坚持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县域高中在本县域内招生,设区市城区高中在所在区或若干城区内划定单元招生 [1] - 除承担国家特殊人才培养任务的空军、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外,一律不得跨市招生 [1] - 继续压减市域内跨区域招生计划 [1] - 优质普通高中(含民办)总计划中不低于50%定向分配到招生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含民办) [1] 特殊类型招生管理 - 体育、艺术、小语种等特殊类型招生可在设区市范围内招生,原则上不得超过学校计划总数的5% [2] - 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足球特长生招生按试点要求执行 [2] - 各类"国际班"招生计划须备案,纳入统一管理,实行计划单列,学生就读期间不得转入普通班级 [2] 教育公平与学籍管理 - 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仅保留国家规定的照顾政策 [2] - 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为残疾学生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便利 [2] - 招生录取结果备案后严格按招录数据注册学籍,不得补录学生 [2]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加技能人才供给(议政)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6
推进职普融通 - 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加强顶层规划和学分互认机制,破除学生职普双向流动阻碍 [1] - 加快发展综合高中,开发适合课程体系,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教师交流 [2] - 推动劳动教育进程,构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 健全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 职业教育进入小学和初中,结合劳动教育及物理科技课程,增强职业认知与动手能力 [3] - 拓展高等职业教育格局,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3] - 鼓励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参与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实现职普教育相互融通 [3] 深化产教融合 - 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科学设置专业如航空制造、维修等 [4] - 依据企业真实项目开发课程,编写产业最新技术教材,构建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4] - 政府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热情 [4]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 - 省级政府将产教融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纳入年度政府考核评价内容 [5] - 打造政行企校研供需对接平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绘制岗位"能力图谱" [5] - 推动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5] 加强人才供给 - 2023年高等职业学校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布点1266个,同比增长8.24%,毕业生105万余人 [6] - 深化职教高考改革,优化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6] - 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培养、评价、使用及待遇匹配的绩效考核体系 [6]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 职业院校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制造业领域及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业领域设置专业 [7] - 加大实训课程占比,推行"1+X"证书制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7] -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薪酬激励晋升机制,吸引更多学生投身职业教育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