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发

搜索文档
近150万人!本专科在校生“第一城”是这个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3:48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 2024年27个万亿GDP城市中有25个公布高等教育数据,其中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5个城市的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均突破110万人 [1] - 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量从2023年的3775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3891.3万人,增幅3.08% [4] - 2024年全国本专科招生1068.9万人,毕业生1059.4万人 [4]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 广州以149.8万在校生稳居全国第一,郑州以143.22万人超越武汉成为第二城,过去10年郑州在校生增幅达82.87%,远超全国平均增幅52.74% [8] - 成都和重庆2024年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115.7万人和112.79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58.7%和52.3% [9] - 武汉研究生教育突出,2024年在校研究生21.76万人,北京以47.5万研究生规模居全国首位 [8][13] 高等教育扩张趋势 - 全国研究生在校生数量从2014年的184.8万人增至2024年的409.5万人,增速121.59% [13] - 教育部拟同意新设32所高校,包括安徽第二医学院等职业院校 [4] - 山东高校近三年新增专业点1152个,其中80%为紧缺专业 [15] 未来招生规模预测 - 2025年高考生源对应2007年出生人口(出生率12.10‰),2035年前本专科招生规模将维持高位 [14] - 2018年后出生率跌破10.86‰,预计2036年起本专科招生将出现拐点 [15]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扩大职业本科和优质本科规模,重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13][14] 地方高校发展战略 - 河南通过建设高教园区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向郑州集中,计划"十四五"期间地方高校在校生突破45万人 [10] - 北京本专科在校生10年增幅仅6.63%,但研究生规模增长73.4% [12][13] - 烟台和济南2024年高校在校生增幅超8%,山东过去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增长57.34% [12]
「教」量|“高校大市”变迁史:广州稳坐“第一城”,总量拐点何时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6:17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 2024年全国本专科在校生3891.3万人,较2023年3775万人增长3.08% [1][3] - 广州以149.8万在校生位居第一,郑州143.22万、武汉、成都115.7万、重庆112.79万紧随其后 [1][4][7][8] - 郑州过去10年本专科在校生增幅82.87%,远超全国平均52.74%的增速 [7] 高等教育招生与毕业生 - 2024年全国本专科招生1068.9万人,毕业生1059.4万人 [1][3] - 研究生教育扩张显著,全国在校生从2014年184.8万增至2024年409.5万,增速121.59% [9][10] - 北京研究生在校生47.5万人居首,上海26.93万次之 [9]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 中西部省份如河南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向省会集中,郑州计划"十四五"地方高校增至35所,在校生突破45万 [8] - 山东高校近3年新增专业点1152个,80%为急需紧缺专业 [14] - 北京本专科在校生10年仅增6.63%,但研究生规模扩张明显 [9] 未来趋势与政策导向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扩大职业本科和优质本科招生,研究生培养规模将持续提升 [12] - 基于人口出生率推算,本专科招生拐点或出现在2036年,2018年后出生率下降将影响远期规模 [13] - 地方需调整高校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并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 [14][15] 新增高校动态 - 教育部拟同意设置32所新大学,包括安徽第二医学院、天津警察学院等 [1] - 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启动招生,首批面向福建、河南等五省份 [1]
在中国长大的中东欧青年:帮助更多外国人找到“归属感”
中国新闻网· 2025-05-20 22:05
文化交流与融合 - 约努特-奥克塔维安·奥普雷亚从罗马尼亚移居中国,现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其成长经历体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交流的深化 [1] - 通过与中国朋友的日常交流学习中文,掌握点餐、购票等生活技能,并帮助其他外籍人士沟通 [4] - 欣赏中国礼仪文化如"叩手礼",认为其核心是尊重他人尤其是长辈 [4] 体育发展与跨文化合作 - 约努特以体育为媒介组织赛事和宣传活动,协助国际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组建跨文化足球队参加校内联赛 [4] - 体育经历明确其职业方向为体育发展与管理,计划赴海外攻读硕士后回中国推动体育事业 [5][6] - 认为体育能缓解压力并带来快乐,致力于在体育发展不充分地区推广运动 [5] 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 - 宁波作为世界级港口城市为约努特家庭提供定居机会,其父亲为造船工程师 [2] - 对比初到中国时打车软件稀缺、英语普及率低的情况,宁波现已成为其第二故乡 [2]
中国驻朝鲜使馆参访平壤科技大学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9 09:51
平壤科技大学概况 - 位于平壤市乐浪区,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教室60余间 [2] - 设有农学、工学、医学、金融学等专业,现有学生近700人,教职员工300余人,其中外籍教师30余人 [2] - 2019年5月获批成为朝鲜首个和唯一一处HSK考点 [2] 教育成果与人才培养 - 近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已有千余名学生进入朝鲜党政机关、医疗机构、高校等任职任教 [1] - 作为朝鲜唯一一所国际办学大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实力强、水平高,为朝鲜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 中朝教育合作 - 中国驻朝鲜大使王亚军率使馆外交官参访学校,出席新冠疫情后朝鲜首次HSK考试启动仪式 [1][3][4] - 学校被期望发挥学科优势,同中国有关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中朝社会主义建设和两国友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1] 基础设施与参访活动 - 大使一行参观了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 [1][3] - 参访期间与校方负责人及学生互动交流,并出席HSK考试启动仪式 [1][4]
中国最缺大学的省,疯狂建大专
36氪· 2025-05-08 10:02
高等教育资源现状 - 河南高校总数达174所,超越江苏的172所成为全国第一,但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大专院校,本科高校仅60所 [2][7] - 河南本科高校资源严重不足,平均每千万人仅6.13所,全省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院校 [11][13]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目标为60%,但仍未达标 [19][22] 高校扩张策略与结构 - 2015-2024年河南年均新增5所高校,累计新建45所,其中80%以上为大专院校,本科仅8所 [7] - 2023年河南新批11所大专,占全国新设大专总数的五分之一,民办专科院校数量从20所增至36所 [4][5][6][7] - 60所本科高校中半数由专科升格而来,2000年后新设本科均为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无新建公办本科 [13][14] 产业发展与人才供需矛盾 - 2023年河南二三产总产值超5.3万亿元(全国第六),但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仅14%,远低于江苏、浙江超50%的水平 [25][28][29] - 2024年河南大专毕业生达49万(五年增长17万),本省去向落实率仅71.57%,显著低于广东、浙江的89% [22][26] - 大专生平均月薪约3900元,低于湖北、湖南、安徽的4200元,传统产业占比近50%制约薪资水平 [22][25] 历史与政策制约因素 - 建国初期河南优质高校资源被迁至武汉,河南大学被拆解导致高教基础薄弱 [8][9] - 90年代部属院校从11所缩减至1所,财政投入不足(2022年生均经费低于全国70%)限制发展 [10][14][15] - 2020年尝试引进部属高校分校被叫停,专科扩容成为提升毛入学率的唯一现实选择 [17][18][19]
为世界体育贡献中国力量(望海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7 07:27
北京时间5月6日,中国选手赵心童在斯诺克世锦赛中一举夺魁,成为该项赛事近百年历史上首位夺冠的 亚洲球员。 当赵心童在英国克鲁斯堡剧院捧起冠军奖杯,北京时间已是凌晨时分。由于转播平台多元,很难统计有 多少中国观众守在屏幕前翘首以盼。但直播画面下飞速刷屏的弹幕、朋友圈里"见证历史"的记录,显示 出中国观众对这场比赛的极高关注度。 其实,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传入和推广不过40多年的时间。上世纪末,很多中国人熟悉的还是大城小镇 里的"台球厅"。电视中偶尔出现的斯诺克,撞球更多、球台更大,规则也更复杂,看上去遥远而陌生。 斯诺克真正进入中国人视野,是在2005年。那一年,年轻的中国球员丁俊晖在中国公开赛上战胜"台球 皇帝"亨德利,又在此后的英国锦标赛上夺得桂冠,让斯诺克火遍中国。也正是在那一年,发源于英国 的斯诺克赛事遭遇生存危机,电视转播锐减、商业空间受限。恰在此时,中国人被激发出的兴趣为这项 运动打开了一片"蓝海"。 如今,20年过去了,中国斯诺克不仅培养出了又一位世界冠军,也通过建设赛事体系和扩展商业运营等 举措,成长为斯诺克全球版图中一个重要"支点"。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主席弗格森说,中国让斯 诺克真正走向了 ...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日报· 2025-05-07 06:02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 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把统筹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大国崛起 往往也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息息相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 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耦合、互为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源 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以高等教育为龙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全方 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才能筑牢各学科各领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基础;也只有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贯通联动的育人模式,才能为科技创新持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其次,科技 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持续动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