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
icon
搜索文档
濠江吹起陇原风 甘肃非遗展演亮相澳门
新华社· 2025-06-14 20:45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根与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澳门博物馆揭幕,活动持续至7月13日 [1] - 活动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 [1] - 甘肃省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路段,孕育出地域特色浓厚、民族风情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活动内容 - 专题展览6月15日起在澳门博物馆展出,展示敦煌彩塑、甘南藏族唐卡及皮影戏等35个非遗项目 [1] - 两场舞台表演分别于15日、16日上演,包括花儿民歌、龙头琴弹唱、崆峒派武术等节目 [1] - 非遗传承人将在郑观应纪念馆和冼星海纪念馆现场教学,涵盖山丹烙画、河州蛋雕技艺、兰州刻葫芦、麦秆画制作等 [1] 非遗传承与交流 - 麦秆画非遗传承人唐彩萍首次携技艺来澳门展示,希望艺术能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欣赏 [1] - "根与魂"品牌活动2011年首次举办,以国家非遗为载体,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民族文化多样性 [2] - 活动旨在拓展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2]
广州全面展现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
中国发展网· 2025-06-13 18:17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陈家祠广场举办 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 [1] - 活动包含演出 市集 展览 手作体验 打卡集章等多种形式 让非遗可观 可赏 可玩 可品 可学 [1] - 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 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业共同承办和支持 [1] 开幕式亮点 - 开幕式晚会将非遗经典焕新编排 新老传承人共同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时尚张力的视听盛宴 [2] - 省级非遗项目鳌鱼舞 国家级非遗狮舞与市级非遗广府龙舞联袂上演《夜光狮 夜光龙》 融合传统与科技元素 [2] - 2025年度新入选的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启动仪式 为广州非遗注入新活力 [2] - 开幕式演出包括香云纱走秀 粤剧粤曲表演 粤语金曲演唱等 展现非遗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2] 系列活动 - 6月至7月全市各区将举办两百多场非遗宣传 展示 展演 展销 体验活动 [3] - 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展厅举办新疆疏附县民族乐器展暨传统音乐推广季展览 包含舞蹈教学 歌舞剧 乐器制作等公益活动 [3] - 珠江钢琴创梦园作为广州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 汇集27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提供广彩 广绣 牙雕等体验课程 [3] - 荔湾区开设接驳巴士专线 方便游客从陈家祠广场直达珠江钢琴创梦园 [3] 特色活动 - "寻印非遗"打卡活动在永庆坊非遗街区进行 参与者可集印章解锁17家非遗美食店铺福利 [4] - 广州非遗开放日举办250余场活动 包括非遗在社区 武术强身 非遗美食 非遗在景区等四类活动 创历年之最 [4] - "迎十五运 扬武术魂——2025年岭南武术推广季"包含12场武术展演 1场视觉创作成果展和学术交流会 [4][5] - 非遗在校园之"老广新潮 粤美非遗"展览将展示20多家大湾区中职学校师生文创设计作品 [5] 区域活动 - 南沙区举办"2025蕉门河国际化社区乐享夜暨非遗主题宣传日活动" 引入国际团队合作 [5] - 天河区结合体育盛事与非遗传承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5] - 越秀区豪贤路小学举办非遗在校园美术成果展 展现青少年对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 [5] - 花都 白云 番禺 从化 海珠 天河 增城等各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 [5]
大阪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开幕 展现八桂风韵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9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西活动周于6月11日在日本大阪梦洲人工岛世博园中国馆开幕,展示了"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1] - 活动包括特色文艺演出、非遗技艺互动等,获得出席嘉宾高度赞誉和现场观众广泛关注 [1] - 开幕式由广西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刘三姐数字人"主持 [1] 文艺演出内容 - 开幕式演出包括歌舞《山歌敬亲人》、木偶表演《楼台会》、女子群舞《茗香萦桂》、民乐演奏《三姐的歌谣》等 [1] - 演出结束后,演员分为木偶、芦笙、独弦琴三组在不同区域继续表演 [1] - 后续表演包括木偶剧《醒狮献瑞》和《楼台会》、芦笙表演《跳坡》《侗寨狂欢夜》、独弦琴弹奏《过桥风吹》《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1] 非遗展示活动 - 在中国馆一层绿水青山非遗展区每天展示木偶、团扇、刺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2] - 举办漓江画派精品展,组织拓印制作、民族服饰体验等互动活动 [2] - 在中国馆外开放区域每天进行2-3场小型文艺演出,结合少数民族风情与地方戏曲 [2] 活动规模 - 开幕式系列活动吸引了近100人参加,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中国贸促会领导、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代表等 [2] - 活动持续至6月13日,在中国馆内外固定时段进行展演 [1]
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大丰瓷刻的历史与起源 - 江苏大丰民间自古有借碗盅习俗,为区分所属而在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记号,后发展为在壁面凿刻花草、动物及人像,形成大丰瓷刻技艺 [2] - 2021年5月大丰瓷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大丰瓷刻的工艺特点 - 以瓷器为载体,工具为钢凿和铁锤,利用瓷器质地与崩瓷效果,结合深浅、疏密、长短、粗细、虚实等凿刻技法与刀法 [2] - 核心工艺流程包括设计、渡稿、雕刻、赋色、整理、装饰,其中雕刻环节精度要求极高,需留瓷技艺精准匹配设计稿样 [2] 传承人陈银付的技艺创新 -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陈银付将油画、国画、书法等技法融入瓷刻,总结出点刻、单划线、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特色技艺 [3] - 其作品兼具书画笔墨之韵与金石雕刻之趣,通过30余年实践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并拓宽表现形式 [3]
文化中国行丨从宫廷御用到“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为啥这么美
央视新闻· 2025-06-06 09:08
景泰蓝工艺特点 - 景泰蓝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采用细扁铜丝在铜胎上捏出图案并填充珐琅釉料,经烧制、磨平、镀金制成,外观晶莹鲜艳 [1] - 名称源于明朝景泰年间制作技艺成熟且釉色以蓝色为主 [1] - 制作全程依赖手工,机器无法替代 [3] - 铜丝弧度与疏密调整完全依赖工艺师经验手感 [5] - 人物题材制作难度最高,细微偏差(如0.5毫米)即影响整体效果 [7] 核心制作流程 - "点蓝"步骤通过吸管控制釉彩流速,在铜丝间隙模拟国画晕染效果 [9] - 单件作品需至少重复三遍点蓝烧制过程("三烧九转"),使釉料与铜丝齐平 [13] - 釉料经多次烧制后形成永不褪色的宝石光泽 [13] - 色彩调配技术显著进步,从最初五六种发展至可定制化调色 [15] 应用场景演变 - 明清时期为宫廷御用工艺品 [15] - 现代应用场景扩展至建筑装饰、家居摆件、日用首饰等领域 [15]
汉吉福门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技艺,百年传承
搜狐网· 2025-06-04 21:29
公司概况 - 汉吉福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消费者青睐 尤其是精美的门神画作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1] - 公司拥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800多项 产品被武汉博物馆收藏并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 [9] - 汉吉福年画制作技艺被评为东西湖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受到《武汉宣传》、长江日报等党媒重点报道 [9] 产品与技术 - 门神画采用纯手绘于丝绢的工艺 使用天然矿物颜料上色 金色部分采用纯度98%以上的金箔堆贴形成立体效果 每幅画耗时数月完成 [5] - 秦琼敬德门神开脸设计独特 面部表情威严中带有慈祥 眼睛设计具有"旺相"效果 秦琼表情冷峻英武 敬德怒目威慑 [7] 市场表现 - 秦琼敬德门神相关视频全网浏览量达9000多万次 胶印年画门神全网及线下销量突破800万套 在陕西、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热销 [9] - 产品线包括高端手绘作品和大众化胶印版本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5][9] 文化传承 - 门神文化源自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秦琼敬德成为主流门神形象 承载忠勇正义的价值观 [2] - 公司积极参与端午非遗演出、锦绣长江非遗展等20余场活动 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10][12] - 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活动 覆盖武汉市多所高校 让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 [12] 行业地位 - 汉吉福门神成为年画创作行业标杆 以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引领行业发展 [14] - 公司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如短视频)与传统工艺结合 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9][14]
非遗遇上端午节:嘉兴民俗活动打造传统文化新体验
新华社· 2025-06-01 22:33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 -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进入第十九个年头,今年活动涵盖"1+5"系列,包括开幕式及五个配套活动[1] - "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推出18个古镇集市及非遗巡游展示,精选符合端午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3] - 活动包括龙舟竞渡、端阳大集、民俗体验、古镇游览和文明润心等多元化内容[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四角粽包裹技法,体现嘉兴特色粽文化[3] - 历本袋(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创新产品形式,开发车挂、家居装饰等新应用场景[5] - 乌镇竹编传承人钱继怀制作的竹制小哨子受到儿童喜爱,展现传统工艺新活力[7] 非遗展演与互动体验 - 非遗集市设置裹粽子体验区,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3] - 一天三场的非遗展演活动呈现嘉兴地方特色曲艺、戏剧和舞蹈表演[7] - 集市与演出相结合,动静结合展示嘉兴端午独特魅力[7] 非遗传承现状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指出近年民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提升[3] - 历本袋制作技艺通过家庭传承,传承人子女参与辅助工作[5] - 传统工艺创新改良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如竹编产品针对儿童市场开发[7]
我看漳州布袋木偶戏(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晋代,并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漳州古城记忆馆中展示了相关历史记载,如《拾遗记》描述的木偶表演技艺 [1] - 木偶戏表演融合闽南特色剧目、音乐和服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1]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特点与技艺 - 表演者通过指掌直接操纵木偶,对灵活性和掌控能力要求极高 [1] - 木偶戏能表现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和情感表达,还能完成舞台戏难以实现的特殊动作 [1] - 专业培训耗时较长,需大量练习才能使木偶表演栩栩如生 [1]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 传统表演形式为庙会现场的《三国演义》等剧目,现代则融入新颖题材和多媒体技术 [2] - 最新编排剧目如《哪吒闹海》受到观众期待,显示行业在内容创新上的努力 [2] - 木偶戏已成为漳州的文化名片,引发外地游客的关注与讨论 [2]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社会影响与传承 - 木偶戏是漳州庙会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凝聚社区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1][2] - 表演场景(如端午节活动)结合龙舟比赛等传统习俗,增强文化体验的丰富性 [1][2] - 年轻一代通过家庭活动(如祖孙共同观看)接触并传承这一非遗技艺 [1][2]
守护千年技艺 传承文化根脉——长森源坚定推进非遗保护与弘扬
中国食品网· 2025-05-30 11:03
公司使命与定位 - 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中国红参文化,打造中国红参品牌"为使命 [1]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文化责任成为推动红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 - 通过挖掘传统红参制作技艺,树立文化赋能品牌的行业典范 [1] 红参文化传承体系 - 2017年推动成立国内首个"中国红参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国红参文化研究中心",系统性保护红参文化 [3] - 2025年打造"中国红参展厅",以可视化方式传递人参文化精神 [3] - 公司文化积淀成为《红参物语》著作的重要素材来源,该书系统梳理红参文化历史脉络与社会价值 [3] 非遗保护里程碑 - 2025年"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 公司生物科技总经理金辉被认定为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4] - 申遗成功标志公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4] 文化战略理念 - 公司认为非遗传承是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与希望的关键 [6] - 根植文化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础,非遗能为品牌注入持久生命力 [6] -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6]
端午节一起去吴山城隍阁逛庙会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47
城隍巡游活动安排 - 2025年端午节期间杭州城隍庙将举办"城隍巡游"民俗非遗活动 [1] - 活动时间为5月31日8:30开始仪仗队列阵 9:00正式巡游 11:00返回城隍阁 [1] - 巡游路线为粮道山至河坊街 沿途设置舞龙舞狮表演和互动环节 [1] - 活动包含武术表演 民俗表演 国风舞蹈等节目 [1] 景区运营信息 - 城隍阁景区5月31日开放时间为8:00-20:00 [2] - 游客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方可入园 [2] - 活动期间华光巷河坊街入口和粮道山景区入口交通将受影响 [2] 交通出行建议 - 自驾游客需注意现场交通引导 [2] - 公共交通可选择地铁7号线至吴山广场站或附近公交站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