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方寸间“显山露水” 福州软木画簪起坊巷风雅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10:13
行业历史与工艺特点 - 软木画是福州独有的民间工艺 以进口栎树木栓层软木为材料 通过精雕细镂制成立体景观 被称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 [1] - 工艺起源于1914年 由陈春润团队受欧洲圣诞卡启发创制 采用水松木薄片雕刻拼贴技术 堪称百年前的3D打印技术 [2] - 20世纪60-80年代为产业黄金期 产品曾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 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工艺品 [2][3] 行业发展现状 - 当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人 较80年代大幅减少 传统工艺市场萎缩导致传承困境 [2][3] -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0余家旅拍店推出软木画主题写真套餐 [2] - 年轻从业者将软木画融入汽车挂件 服饰 头饰 小夜灯等实用场景 开发摆件 挂件等文创产品 逐步走进现代生活 [3] 传承与创新举措 - 传承人陈国弦培养百余位徒弟 吴芝生创立创作中心吸收10余位手艺人 并打破传统"师带徒"模式 在福建多所院校开设课程 [3] - 年轻从业者如旅意华侨郭丽开设"软木画馆" 将三山两塔 水榭戏台等福州元素浓缩于画框 推动文创产品商业化 [3] - 00后游客专程体验软木画头饰旅拍 18岁青年跨市拜师学艺 显示年轻群体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提升 [2][3] 文化影响力与市场表现 - 演员赵丽颖佩戴软木画头饰引发风靡 带动旅拍圈消费热潮 在2025年暑期旅游高峰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体验项目 [1][4] - 作品涵盖《雪域天路》《福州古厝风光》《侗族新天地》等题材 方寸间呈现丛山数百里的艺术效果 [3] - 产品深受侨胞与外国友人青睐 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第一奇画美誉 技艺传递被视为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 [2][4]
非遗手作店主制作点翠大蟑螂走红,前7月非遗相关企业注册涨超20%
企查查· 2025-08-08 14:08
行业规模与分布 - 国内非遗相关现存企业达16.36万家 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29.57% 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别占比16.04%和15.12% [1][2] - 超6成非遗相关现存企业成立于近3年 其中成立1-3年的企业占比35.58% 成立1年内的企业占比26.68% [1][3] 行业增长趋势 - 近十年非遗相关企业注册量稳定上升 2024年注册量达3.91万家同比增长6.73% [1][4] - 2024年前7月注册量达2.75万家同比增长23.81% 今年累计注册量已达2.82万家 [1][4] 市场消费特征 - 非遗消费人群中00后和90后成为主力军 Z世代为非遗注入新创意使行业焕发新生命力 [1] - 线上非遗手作店单月售出数百件产品 其中蟑螂主题作品销量占比达90% [1]
人民日报看新疆丨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1 23:02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 使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9]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 同比增长24.6% 游客总消费68亿元 同比增长28.47% [17]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7]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 沿山势河势错落有致排列 巷道四通八达 使用黏土等未经烘焙或简单加工的土料作为营建原料 [11] - 全县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 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因气候条件适宜(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且生土结构房屋墙体厚40-50厘米 冬暖夏凉 [13] - 当前可供利用73个院落84栋房子 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 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 三个桥村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纯手工制作多道工序 A3尺寸桑皮纸售价约30元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4]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扎染工艺 使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 成为维吾尔族女性重大节日首选服饰 [15] - 吐鲁番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节奏欢快内容丰富 鲁克沁镇每周有40多位传承人进行1-2次表演 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6][17] 文旅融合与产业提升 - 打造以柳中城遗址为中心的7个传统村落片区 结合桑树古木(百年以上树龄205棵)等资源发展体验式旅游 [14] - 建设木卡姆非遗传承中心和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 通过老曲新唱等形式创新传承 [16][17] - 传统技艺体验馆吸引游客参与制作 桑皮纸和艾德莱斯绸制作过程可供游客近距离观看 [14][15]
雪域高原的幸福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9
乡村振兴与灾后重建 - 西藏定日县古荣村在2025年1月7日遭遇6.8级地震后启动灾后重建,新房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并进入装修阶段,村民即将从板房迁入新居 [13][14] -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减少村民外出务工需求,促进经济恢复 [14] - 乡村振兴专干旦增自筹10多万元资金并携带救援物资重返灾区,协助开展救援及重建工作 [13] 文旅产业发展 - 萨迦县通过建设萨迦艺术空间站、乃仓酒店及文化遗产民宿等文旅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吸引游客停留 [14][15][16] - 当地民宿采用红、白、蓝三色及萨迦文化符号设计,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带动从业者收入增长 [15][16] - 文旅业态从传统住宿服务转向文化属性挖掘,促进萨迦从旅游途经地转变为目的地 [16] 基础设施建设 - 拉萨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旨在解决外部交通拥堵问题,支持年旅客吞吐量550万人次的目标 [17] - 项目聘用本地大学生参与建设,如巴桑卓玛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建筑图纸解读、报告撰写的业务骨干 [17][18] - 西藏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民航)的完善推动"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目标实现 [18] 教育发展 - 那曲市白嘎乡小学配备电子黑板、机房等设施,开设藏文、信息课等多元化课程,学生可参与篮球等兴趣社团 [19][20] - 学校提供三餐及夜宵,住宿生覆盖半径30-40公里的学生群体 [19] - 部分学生目标考入内地西藏班,如阿旺扎西计划未来从事导游职业 [20] 非遗传承与手工业 - 尼木县彭岗陶器制作需经9道工序,采用海拔4000米山顶的特有黏土,产品具有保鲜特性 [20][21] - 非遗传承人桑珠计划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推动彭岗陶器品牌化并带动村民就业 [21] - 陶器技艺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族文化活化石及村集体经济新动力 [21] 医疗援藏与人才培养 - 比如县人民医院通过宁波援藏医生带教,培养出首位本地藏族女麻醉医生雪曼,她已独立完成100多台手术 [23][24] - 援藏医疗队开展那曲规模最大的关节置换手术,日均4台,并建立麻醉科人才培养体系 [23] - 本地医生语言与文化优势提升患者沟通效率,缓解手术紧张情绪 [24]
一招一式  演绎历史故事(工匠绝活)
人民日报· 2025-07-21 06: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拥有30年表演经验,强调理解唱词、人物和情境是表演关键[1] - 地戏特点为不设舞台围场表演,需通过唱腔和肢体展现人物情感,演员需长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1][2] - 顾家顺2016年组建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推动地戏亮相"村超"、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等舞台[2] 传承举措 - 顾家顺在九溪村开办少儿地戏兴趣班,引入竞争制激励学习,少儿地戏首演获得乡亲热烈反响[2] - 为吸引年轻观众,演艺团在商演中创新加入屯堡文化解说、画外音和声效,同时精简表演内容[2] - 顾家顺2024年辞去工作专职投入地戏传承,认为"比起上班,地戏传承更有意义"[2] 行业发展 - 安顺地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随着贵州特色文化活动走红,地戏获得更好传承氛围,顾家顺表示"只要有人愿意看和学,地戏就不会消失"[4] - 演艺团通过演出收入保障演员生活,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2][4]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板凳拳的起源与特点 -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由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完善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 [1] - 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棍、剑、刀等多种兵器技法,讲究架、切、点、格、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 [1] - 板凳拳的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兼具攻敌制胜和强身健体功能 [1] 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 -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 - 陈俊法自2015年起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成为县级传承人 [1] - 2017年起陈俊法被燕朝小学聘为体育教师,每周教授20节板凳拳课程,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教师 [1] 板凳拳的推广与创新 - 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当地消防部门聘请,担任兼职教师和教练 [2] - 在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陈俊法出版《土家族板凳拳》专著,以图解方式记录动作和练习方法 [2] - 陈俊法以"子孙谨记我为奇"为要领,持续挖掘和创新板凳拳技艺,希望推动其走出武陵、走向全国 [2] 板凳拳的社会影响 - 学生反馈练习板凳拳后不仅身体强壮,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 [2] - 板凳拳被视作"一种沉稳的生活态度",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艺范畴 [2]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新华网· 2025-06-11 14:47
东台发绣展示与传承 -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设有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独特[2] - 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同样陈列精美发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现场还有发绣技艺展示[6][8][9][11] - 展示馆内作品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瑶池神会》《一百零八将》《姑苏繁华图》等,游客使用放大镜细致观赏[8][9][11] 发绣技艺与创新 -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以人发为线,采用苏绣传统针法,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15] - 发绣技艺曾几近佚失,20世纪50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在东台恢复发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 发绣艺人在传统"墨绣"基础上创新使用染色发丝,发展"彩绣",并改进针法缩短针距、加密线距以增强质感表现力[21] - 拓展多种针法使作品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等笔意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21] 代表性传承人与创作 - 东台发绣展示馆作品来自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10] -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余年,创作题材涵盖花鸟、文人画、历史故事及当地文化风情,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0][14] - 陈伯余在创作中注重"勾绷落样"环节,使用特制"12号针"进行绣制[16] - 嘉丽发绣厂承接定制长卷业务,陈伯余亲自指导徒弟绣制及装裱双面发绣作品[17][19][20][22] 发绣原料与工艺 - 发绣使用人发为原料,绣工现场展示各色头发原料[22] - 制作流程包括勾画样稿、绣制、装裱等环节,需精细操作[16][19][22]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06:51
泥金彩漆技艺 -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起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木胎朱漆碗 [18] - 南宋时期因江南"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盛行,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应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具 [18] - 核心工艺为"浮花"堆塑,需用漆泥在器物表面捏出立体纹样,另有"萍花"描金和"沉花"镶金两种工艺 [19] 传承人黄才良 - 1975年17岁时拜师学习泥金彩漆,因市场萎缩在80年代转行木雕,2002年重新投入技艺抢救工作 [18][19] - 耗时3年通过拆解老漆器还原20多道工序,推动泥金彩漆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 - 2007年起与职业中学合办传承班,初期留存率仅7%(40人剩3人),近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20] 技艺创新与推广 - 开发冰箱贴、手机吊坠等文创产品,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扩大影响力 [20] - 计划运用AI技术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推广传统技艺 [20] 工艺特征 - 堆塑需分层处理细节(如龙角分隐角、显角),刀痕精度要求极高 [19] - 制作周期长,单件作品需经历搓泥、堆塑、上彩贴金等20余道工序 [8][10][12][19]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6: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瑞昌岳家拳为南宋岳飞所创,已有800多年历史,结合战场实践形成丰富武术体系 [2] - 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习武40余年,从强身健体转向修身养性,师承张向民(2007年患癌仍坚持教学至2018年) [2] 传承基地发展 - 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遗名录,2020年成立岳家拳馆,2024年创立传承基地 [4] - 学员从最初几人增至40余人,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活动及武术比赛累计获上百枚奖牌 [4] 教学与推广 - 张远亮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将岳家拳推广至全国 [6] - 目前传承基地定期组织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增强公众认知度 [4][6] (注:原文未涉及公司或行业数据,故未提取财务或市场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