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春舞动非遗梦——重庆铜梁龙舞创新发展见闻
新华社· 2025-05-19 12:07
行业概况 - 铜梁龙舞是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是中国龙舞的重要代表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行业近年来融入杂技、舞蹈、戏曲等元素,创新衍生出200多个动作,观赏性大幅提升 [2] - 行业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曾在30余个国家的舞台上表演 [2] 公司运营 - 重庆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是一支以"00后"为主的年轻队伍,年纪最小的成员仅18岁 [1] - 公司副团长蔡明灿师从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已与龙舞结缘30余年 [2] - 公司队员周林经过一年训练,已能熟练掌握高难度动作如"单脚飞燕",在正式演出中从未出现失误 [1] 行业政策与教育 - 重庆市铜梁区出台关于龙舞传承发展的系列政策,持续擦亮这一国家级非遗名片 [2] - 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建有舞龙队、开设龙舞特色课堂,6万余名学生在校就有舞龙经历 [2] 产品创新 - 融入"中国风"的服装更加美观,交响乐的使用凸显出龙舞的磅礴大气,轻便的道具更易于操控 [2] - 行业创新包括璀璨夺目的高楼火龙、气势磅礴的大蠕龙、刚劲迅猛的竞技龙等表演形式 [2] 市场拓展 - 行业表演形式包括街头表演和国际舞台演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踊跃学艺 [2] - 海外表演时受到华人观众热烈欢迎,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3]
省劳模苏益加:36载渔歌传唱,守护汕尾千年海韵
南方农村报· 2025-05-09 14:33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苏益加作为汕尾渔歌传承人,36年来致力于渔歌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渔歌与现代元素融合[6][7][10] - 2009年参与大型原生态《汕尾渔歌集》的采集和录制工作,抢救多首濒临失传的渔歌[21][22][23] - 系统掌握渔歌传统唱腔与即兴创作技法,能即兴演唱并讲解渔歌背后的文化和故事[25][26][27] 渔歌表演与推广 - 新港渔歌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地政府与社会支持下推动渔歌创新发展,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表演艺术[29][30] - 2018年在北京民族剧场举办"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专场表演,展现疍家历史文化与渔民新生活[33][34][35] - 近年来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社区""渔歌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年均40余场,覆盖城乡多个场景[37][38][39] 教育与年轻化传承 - 自2014年起深耕校园传承,长期在汕尾市城区多所中小学教授渔歌技艺,指导渔歌传承班及社团[51][52][55] - 构建"课堂普及+社团提升+师徒传承"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培养新生代传承骨干如郭津衍、苏泗涵等[58][59][60] - 新港渔歌队已发展到40多人,过半数为年轻一代,渔歌传承逐渐年轻化[61][62][65] 社会影响与荣誉 - 苏益加先后荣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汕尾市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69][70][71] - 通过渔歌公益培训班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群众,增强文化自信[63][65][66] - 以渔歌为媒介,传递禁毒宣传、消防知识、反诈宣传等社会议题,扩大渔歌的社会影响力[45][46]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小贝壳雕出千年非遗 这是方寸间的海洋史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6 20:14
北海贝雕的历史渊源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融合了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并在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2]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曾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技艺传承与创新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通过建立贝雕材料仓库收藏上千种贝壳,并开创利用贝壳天然色彩及纹理的工艺革命 [6][8][9][11] - 开发出浮雕形式贝雕画和实用工艺品,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技艺 [19] - 目前北海民间有约20家贝雕生产机构,从业艺人上千,涵盖老手艺人至"00后"新创作者的多元团队 [26] 制作工艺与挑战 - 单件作品需经历清洗、打磨、雕琢等10余道工序,最精细的"薄意雕"要求贝壳打磨至0.1毫米薄度 [15] - 制作1米高贝雕画需消耗1-2吨原料,涉及数百种贝壳,工期达十几天至三个月 [15] - 珍珠贝等材料因产地不同呈现绿色(北海)、紫色(青岛)、茶红色(大连)等天然色彩差异 [14] 现代转型与教育活化 - 作品类型从传统艺术品扩展至文具、台灯、首饰盒等实用品,重新风靡国际市场 [2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敦煌灯尚》获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2][24] - 创新融合非遗绒花、蜡染等技艺进行材质突破,推动传统纹样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24][26]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图①: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沈勇强摄 图②:工人正在为徽墨描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在创作端砚。 吴乙生摄 图④:工人在宣纸生产车间进行捞纸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故乡,透过代代相传的匠心,感受传统 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编 者 一支湖笔—— 千年湖颖书风华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 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 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 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 ...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5-06 00:08
北海贝雕历史与传承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异域珍宝与传统螺钿工艺,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1]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贝雕画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因困境面临失传 [5]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重启技艺传承 [5] 工艺创新与材料探索 - 突破传统染色工艺,改用天然贝壳色彩及纹理创作,被称为"中国贝雕制作史上的革命" [7] - 建立全球贝壳采集网络,收藏上千种贝壳原料 [7] - 单件作品需经6道工序,极致"薄意雕"需打磨至0.1毫米薄度 [9] - 1米高贝雕画消耗1-2吨原料,含数百种贝壳,制作周期15-90天 [9] 产品开发与市场表现 - 融合牙雕/玉雕/木雕/国画技艺,开发浮雕贝雕画及实用工艺品 [11] - 从业者从濒临下岗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1] - 北海现有20家生产机构,从业者超千人,含老手艺人与00后新创者 [17] - 产品覆盖艺术品(画/屏风/摆件)与实用品(文具/台灯/首饰盒) [17] 教育与文化传播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获2019年"云鼎杯"金奖 [11][14] - 创新融合绒花/蜡染等非遗技艺进行材质突破 [14] - 作品《海丝掠影》首次以贝雕呈现13国城市地标,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3]
五一消费热观察③|糖画、漆扇、变脸喷火,“五一”假期首日,成都的“非遗”味儿很浓!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1
琥珀色的糖液在案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川剧表演者手中的喷火表演腾起丈高火焰……近年来,从蜀绣、川剧、成都漆艺,到成都糖画、黄龙溪火龙 灯舞,这些非遗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也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眼名片。"五一"假期,成都的街头巷尾同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沉浸式体验 非遗活动,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出行"首选"。 糖画、漆扇等受热捧 还有外国友人前来"拜师学艺" 5月1日下午,为弘扬劳动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劳动之歌 文明之约"游园音乐会暨五一文明实践活动在"山上·文明 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正式启幕。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活动以"劳动+文明"的创意结合,将文明实践浸润节日肌理,通过音乐、市集、互动体验与露天观 影等形式,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可玩、可学、可感"的节日盛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糖画、捏面人、漆扇制作等摊位前排起长队。只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蒋启军手腕轻转,糖浆便在案板上勾勒出憨态可 掬的熊猫和灵动的太阳神鸟。 漆扇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成都市民郭依婷、周书会就是直奔漆扇制作而来,"之前经常在新媒体平台上刷到漆扇制作,觉得特别精美,但从来没有真正体 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