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非遗焕光彩 传承谱新篇,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7:49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5月28日开幕,持续至6月3日,主题为"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1] - 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成都是非遗节永久举办地 [1] - 构建"3+3+N"活动体系,包括三大主体板块、三大特色板块及系列配套板块 [6] 活动亮点 - 开幕式巡游表演分为四个篇章,邀请51支国内外队伍参演,涵盖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意大利旗舞等多元非遗形式 [2] - 科技赋能非遗专题展运用AI、AR技术,推出《二十四节气》手游、甲骨文VR艺术展等三大首发数字项目 [7] - 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活动首次开设国际展区,吸引西班牙西甲联赛、古巴纺织工艺等近百个非遗IP项目参展 [9] 社会参与 - 在四川省183个区县的288个社区实践空间同步开展非遗惠民体验活动 [10] - "美好生活"国际非遗美食周汇聚8个世界美食之都特色美食及70余项饮食类非遗 [10] - 成都传媒集团运营的非遗博览园作为全球首个非遗主题综合性文化载体,目标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嘉年华" [10][12] 创新实践 -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如"数字蜀面"AR变脸体验、"织影万象"沉浸式光影等交互项目 [7] - 网络红人如李子柒等参与开幕式,重构非遗传播者与受众关系 [3] - 传统医药推广周通过义诊和健康讲堂展现非遗的当代应用价值 [10]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文博会非遗文化展示与销售情况 - 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示关公、醒狮、孙悟空等主题的琉璃冰箱贴,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1] - 吕氏琉璃烧制技艺始于明代,包含16道复杂工序,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公司近年设计研发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文博会期间吸引境内外展商洽谈合作 [1] - 江西馆展示特色装置"江右之帆",呈现陶瓷、宣纸、中草药等文化瑰宝,成为观众打卡热点 [1] 非遗产品销售与市场拓展 - 江西参展企业带来2000多件非遗元素文创产品,已售出多件并收到合作意向 [2] - 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展示"春碗"产品,采用青花斗彩工艺融入六大春节年俗,今年已销售约8万套 [2] - 景德镇陶瓷在文博会收获海外意向订单,产品传递中华文明理念 [2] - 内蒙古云殊商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 非遗文化国际化发展 - 云殊唐卡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文博会期间销量表现良好 [3] - 公司希望通过文博会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唐卡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3]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酸汤产业发展概况 - 贵州黔东南州酸汤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25亿元,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覆盖62个城市[5] - 酸汤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形成米酸汤、红酸汤、豆酸汤、鱼酱酸等多个种类[10] - 黔东南州已建成凯里酸汤特色食品产业园、酸汤产业孵化基地,产业链日趋完善[11] 亮欢寨品牌发展 - 创始人吴笃琴为国家级非遗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1986年从集市摆摊起步[7][8] - 2002年注册"亮欢寨"品牌,坚持传统发酵工艺,红酸汤底料成为知名火锅底料[9] -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贵州餐桌必备佳肴[9] 老腾食品创新路径 - 医学背景的白坐腾2017年创立公司,专注鱼酱酸产品研发[10] - 结合家传工艺与现代科技实现高效生产,2024年与连锁火锅品牌合作覆盖1300家门店[10] - 带动农户参与原料种植加工,形成鱼酱酸完整产业链[10] 牛角苗酸汤扩张战略 - 潘彩云因在外难觅正宗酸汤而创业,在深圳开设直营店推广传统工艺[13] - 规划建设酸汤食品加工厂,开发白酸汤、复合型火锅底料等工业化产品[13] - 计划通过社交平台推广、体验店开设等方式拓展"餐饮+食品工业"双渠道[13] 产业文化价值 - 酸汤承载1400年"以酸代盐"历史,从调味品发展为特色产业[4][5] - 凯里红酸汤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推动产业升级[10] - 企业普遍注重传统工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结合[9][10][13]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春舞动非遗梦——重庆铜梁龙舞创新发展见闻
新华社· 2025-05-19 12:07
行业概况 - 铜梁龙舞是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是中国龙舞的重要代表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行业近年来融入杂技、舞蹈、戏曲等元素,创新衍生出200多个动作,观赏性大幅提升 [2] - 行业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曾在30余个国家的舞台上表演 [2] 公司运营 - 重庆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是一支以"00后"为主的年轻队伍,年纪最小的成员仅18岁 [1] - 公司副团长蔡明灿师从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已与龙舞结缘30余年 [2] - 公司队员周林经过一年训练,已能熟练掌握高难度动作如"单脚飞燕",在正式演出中从未出现失误 [1] 行业政策与教育 - 重庆市铜梁区出台关于龙舞传承发展的系列政策,持续擦亮这一国家级非遗名片 [2] - 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建有舞龙队、开设龙舞特色课堂,6万余名学生在校就有舞龙经历 [2] 产品创新 - 融入"中国风"的服装更加美观,交响乐的使用凸显出龙舞的磅礴大气,轻便的道具更易于操控 [2] - 行业创新包括璀璨夺目的高楼火龙、气势磅礴的大蠕龙、刚劲迅猛的竞技龙等表演形式 [2] 市场拓展 - 行业表演形式包括街头表演和国际舞台演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踊跃学艺 [2] - 海外表演时受到华人观众热烈欢迎,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3]
省劳模苏益加:36载渔歌传唱,守护汕尾千年海韵
南方农村报· 2025-05-09 14:33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苏益加作为汕尾渔歌传承人,36年来致力于渔歌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渔歌与现代元素融合[6][7][10] - 2009年参与大型原生态《汕尾渔歌集》的采集和录制工作,抢救多首濒临失传的渔歌[21][22][23] - 系统掌握渔歌传统唱腔与即兴创作技法,能即兴演唱并讲解渔歌背后的文化和故事[25][26][27] 渔歌表演与推广 - 新港渔歌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当地政府与社会支持下推动渔歌创新发展,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表演艺术[29][30] - 2018年在北京民族剧场举办"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专场表演,展现疍家历史文化与渔民新生活[33][34][35] - 近年来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社区""渔歌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年均40余场,覆盖城乡多个场景[37][38][39] 教育与年轻化传承 - 自2014年起深耕校园传承,长期在汕尾市城区多所中小学教授渔歌技艺,指导渔歌传承班及社团[51][52][55] - 构建"课堂普及+社团提升+师徒传承"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培养新生代传承骨干如郭津衍、苏泗涵等[58][59][60] - 新港渔歌队已发展到40多人,过半数为年轻一代,渔歌传承逐渐年轻化[61][62][65] 社会影响与荣誉 - 苏益加先后荣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汕尾市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69][70][71] - 通过渔歌公益培训班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群众,增强文化自信[63][65][66] - 以渔歌为媒介,传递禁毒宣传、消防知识、反诈宣传等社会议题,扩大渔歌的社会影响力[45][46]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小贝壳雕出千年非遗 这是方寸间的海洋史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6 20:14
北海贝雕的历史渊源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融合了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并在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2]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曾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技艺传承与创新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通过建立贝雕材料仓库收藏上千种贝壳,并开创利用贝壳天然色彩及纹理的工艺革命 [6][8][9][11] - 开发出浮雕形式贝雕画和实用工艺品,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技艺 [19] - 目前北海民间有约20家贝雕生产机构,从业艺人上千,涵盖老手艺人至"00后"新创作者的多元团队 [26] 制作工艺与挑战 - 单件作品需经历清洗、打磨、雕琢等10余道工序,最精细的"薄意雕"要求贝壳打磨至0.1毫米薄度 [15] - 制作1米高贝雕画需消耗1-2吨原料,涉及数百种贝壳,工期达十几天至三个月 [15] - 珍珠贝等材料因产地不同呈现绿色(北海)、紫色(青岛)、茶红色(大连)等天然色彩差异 [14] 现代转型与教育活化 - 作品类型从传统艺术品扩展至文具、台灯、首饰盒等实用品,重新风靡国际市场 [2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敦煌灯尚》获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2][24] - 创新融合非遗绒花、蜡染等技艺进行材质突破,推动传统纹样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24][26]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湖笔制作技艺 - 湖笔制作需经过12道大工序,其中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6] - 湖笔工艺重视"颖",笔锋尖端1.5毫米处的"黑子"闪着玉色光泽[6] - 湖笔制作秉承"静、纯、美"准则,成品需具备"尖、齐、圆、健"四德[6] - 湖州市出台《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南浔区同步出台专项规划[7] - 湖笔文创产品不断创新,包括簪笔、青花瓷笔、珐琅彩笔等[7] - 新一代湖笔人通过开网店、拍短视频、网上直播等方式推广湖笔[7] - 善琏镇建设VR制笔体验舱和湖笔文创园,结合3D打印技术[8] 徽墨制作技艺 - 徽墨制作需经过炼烟、和胶、制墨、晾墨、整理、描金等复杂工序[11] - 墨泥平均需捶打200下,以达到"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品质[10] - 徽墨香味浓郁自然,墨迹可经上百年而不褪色[11] - 老胡开文墨厂每年开发40套文创产品,累计创收约2600万元[12] - 2018年为故宫博物院修复乾隆年间"御制咏墨诗"13副(套)徽墨[12] - 通过直播年销售额达16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12] 宣纸制作技艺 - 宣纸传统工艺有100多道工序,从原料到成品需历时3年[15] - 正宗宣纸以青檀韧皮长纤维和沙田稻草短纤维为原料,辅以优质山泉水[15] - 捞纸工序全凭感觉,需保证每张宣纸重量一致[13] - "中国宣纸小镇"占地近3平方公里,2024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15] - 泾县丁家桥镇宣纸电商经营户达1100余户,全年发货量超500万单[16] - 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2024年营业收入近20亿元[16] 端砚制作技艺 - 端砚以"呵气成墨、滑入肌肤"的石质和独特石品花纹位列众砚之首[17] - 罗氏砚雕世家已有1400多年制砚历史,现有从业人员1.2万多人[17] - 端砚艺人创新开发钟饰摆件、砚雕文创产品、冰箱贴等[18] - 肇庆市出台《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推动端砚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18] - 端砚制作技艺已有代表性传承人29名,专业技术人才800多人[17]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5-06 00:08
北海贝雕历史与传承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异域珍宝与传统螺钿工艺,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1]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贝雕画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因困境面临失传 [5]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重启技艺传承 [5] 工艺创新与材料探索 - 突破传统染色工艺,改用天然贝壳色彩及纹理创作,被称为"中国贝雕制作史上的革命" [7] - 建立全球贝壳采集网络,收藏上千种贝壳原料 [7] - 单件作品需经6道工序,极致"薄意雕"需打磨至0.1毫米薄度 [9] - 1米高贝雕画消耗1-2吨原料,含数百种贝壳,制作周期15-90天 [9] 产品开发与市场表现 - 融合牙雕/玉雕/木雕/国画技艺,开发浮雕贝雕画及实用工艺品 [11] - 从业者从濒临下岗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1] - 北海现有20家生产机构,从业者超千人,含老手艺人与00后新创者 [17] - 产品覆盖艺术品(画/屏风/摆件)与实用品(文具/台灯/首饰盒) [17] 教育与文化传播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获2019年"云鼎杯"金奖 [11][14] - 创新融合绒花/蜡染等非遗技艺进行材质突破 [14] - 作品《海丝掠影》首次以贝雕呈现13国城市地标,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3]
五一消费热观察③|糖画、漆扇、变脸喷火,“五一”假期首日,成都的“非遗”味儿很浓!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1
非遗文化成为成都旅游新亮点 - 成都非遗项目如糖画、川剧、漆扇等在"五一"假期成为市民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首选,传统文化活动显著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 [1][3] - 市级非遗糖画传承人蒋启军表示其"五一"档期已满,近年来已收徒十余人,包括武汉、宜宾及外国友人,显示非遗技艺传承范围扩大 [5] - 漆扇制作体验区因新媒体传播效应吸引大量游客,通过游戏互动形式获取非遗体验机会的创新模式受追捧 [7] 文旅融合活动带动消费新场景 -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推出"树下音乐节""草坪市集"等夜间活动,结合LIVE音乐、非遗表演(川剧变脸喷火、皮影戏)及竹编手工体验,形成"音乐+市集+手工"多元消费场景 [11][14] - 园区引入文创摊位销售非遗特色冰箱贴、手工灯等产品,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可带走的文化消费品,预计"五一"游客数将创新高 [16] - 活动设计覆盖亲子家庭(劳动节科普展区)及外地游客(如自贡游客专程体验皮影戏),强化非遗博览园作为一站式非遗体验中心的定位 [9][14] 非遗产业化趋势显现 - 糖画传承人蒋启军在东门市井设固定摊位并频繁参与文旅活动,反映非遗技艺正通过商业化路径实现可持续传播 [5] - 非遗博览园组织市集商户提供文创周边、简餐等服务,形成"体验-消费"闭环,其中文创摊位收入来自非遗衍生品销售 [16] - 成都传媒集团运营的非遗博览园通过商家优惠活动与特色文化IP结合,探索"非遗+商业"的盈利模式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