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搜索文档
【第三十九次】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新华社· 2025-06-06 10:36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1] - 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仍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 [2] - 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3] 研究方法与技术 - 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技术分析古代遗存 拓展对文明史的认知 [2] - 需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结合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2] - 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联合攻关 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4]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 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3] 文明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 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命力 [4] -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5]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资源 [5] -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5] -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文物多重价值 [5]
民族自豪感引发考古旅游热
新华网· 2025-05-20 00:23
博物馆游客数据与预期 - 苏州考古博物馆开放首日接待游客达七八千人,远超预期的三四千人[2] - 游客构成以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客为主,非专业领域人士占比较高[2] - 预计儿童节端午假期将迎来新客流高峰,暑期游客量可能进一步增长[2]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考古旅游热度显著上升,历史类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点,需提前预约排队入场[2] - 故宫等知名博物馆持续火爆,偏远古迹旅游也受到追捧[2] - 国潮国风热潮推动公众对历史文化兴趣增长,未来同类博物馆开放数量可能增加[6] 博物馆特色与展品 - 1:1复建孙吴一号墓展示完整墓葬结构,墓主身份尚未确定但属孙权家族[4] - 展品填补良渚至春秋战国的考古断层,包括带有秦国文字的陶片等新发现[4] - 展出考古工具与方法说明,未来计划引入VR和AI技术增强公众体验[5] 社会文化影响 - 博物馆功能包括普及考古知识和激发地方自豪感,反映文明复兴趋势[2] - 游客反馈显示对吴越地区历史认知被刷新,展品改变对古人技术水平的认知[4] - 儿童游客表现出对考古职业的兴趣,展品如东吴大墓出土钗具有教育意义[4] 经济与政策背景 - 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历史文化需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开展[2] - 考古工作证实5000年文明史,文物发掘到展出的全流程展示受公众关注[2] - 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展出强化区域历史地位[4]
禹会村遗址:淮河文明与夏文化探源|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17:22
(原标题:禹会村遗址:淮河文明与夏文化探源|访古) 作者 翟德芳 从明中都遗址公园出来,我直奔几十公里外的禹会村遗址。说到禹会村,很多人就会意识 到,这个地名是否同大禹有关?先要肯定,确实有关。由于我自己在十年动乱中基本没有上过历史课, 对于大禹,少年时没有什么印象。最深刻的认知,是鲁迅小说《理水》中的"禹是一条虫"那句话。后来 读《古史辨》,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也颇为服膺。进入21世纪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很多重大 的成果,然而关于大禹、关于夏,还是有不少问题并不清楚,所以对于禹会村的发掘成果,我是很关注 的,这次有机会,当然要实地看一看。 大禹、涂山和禹会村 因为说大禹,就不能不牵涉到涂山。涂山在哪里?汉唐以来认识就不一致,总结起来,竟有洛阳、渝州 (今重庆)、会稽(今绍兴)、当涂(今安徽当涂)、濠州(今安徽蚌埠)五说。20世纪中叶、尤其是 近年来,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和地理地望的考证研究,证明了涂山就是蚌 埠市西郊的那个涂山。 从禹会村远眺涂山 在涂山南麓、淮河东岸,有个禹会村,正得名于"禹会诸侯"之事。《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 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司马迁在 ...
【省文物局】文博游,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
陕西日报· 2025-05-13 06:44
文博游市场发展 - "打卡博物馆"成为旅行标配 历史遗迹变身"网红"景点 文博游受到大众追捧 [1] - 2024年陕西各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数达7200余万人次 文博游成为陕西旅游"金字招牌" [2] - 陕西2024年新增国家级博物馆36座 备案博物馆总数达362座 [1] 博物馆特色展览 - 西安博物院举办"探长安"考古成果展 展示30年考古发掘成果 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3] - 大唐西市博物馆举行"琉光万里"玻璃艺术展 展出155件(组)展品 构建地中海与东方文明对话 [3] - 陕西博物馆通过考古展 文物展 艺术展等形式 打造"既见文物 更见文明"的文化盛宴 [3] 研学活动创新 - 茂陵博物馆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开展文化研学活动 30名大学生参与 通过文物感受历史文化 [5] -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画里有'话'"美育课程 以陶器纹饰为主题 探寻古人美学密码 [5] - 陕西考古博物馆举办"考古有方"研学课 西安博物院推出仰韶文化体验活动 [5] 文创产品开发 -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线丰富 推出唐妞系列 虎符系列等500多种2000余款产品 [7] - 202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线上线下文创产品总销售额增长率超200% [7] - 陕西每年开发400余款文创产品 市场认可度攀升 冰箱贴成为最热卖单品 [6][7] 文旅融合创新 - 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车"博物馆号" 开设陕历博文化餐厅等新型消费场景 [6][7] - 实施"博物馆+"战略 跨行业合作 让文物以更接地气方式"活"起来 [7] - 西安博物院与长安大牌档联手打造文化餐厅 提供全新文旅消费体验 [7]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4-29 08:29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入选项目涵盖多领域,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过去一年考古工作影响力持续提升 [1] 分组1:终评会信息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于4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行 [1] - 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随机抽取,21位评委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单位 [2] 分组2:入选项目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等十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分组3:评选流程 - 本届推介活动收到30个参评考古项目,经初评、终评环节选出十大考古新发现 [2] 分组4:过去一年考古工作情况 - 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强考古和大遗址保护用地保障,印发中外联合考古专项规划等文件 [1] - 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1740项考古发掘项目,18个“考古中国”在研项目统筹推进 [1]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