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索赔

搜索文档
实控人违占资金超1.5亿 维康药业将收千万罚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0:26
资金占用违规 - 公司及实控人刘忠良因未披露关联方资金占用及可转债募集说明书虚假记载被处以总计1400万元罚款[1] - 2020年至2023年6月期间通过工程设备款名义转移资金至个人账户累计占用超过1.5亿元最高年份占比净资产超10%[1][2] - 2022年申请发行可转债时仍声称不存在资金被实际控制人占用导致申报文件失实[1] 资金占用手法 - 实控人组织公司以支付工程设备款名义转出资金经中间账户周转后流入其个人控制账户[2] - 占资规模从2020年7811万元增至2023年1.51亿元分别占当期净资产5.64%6.35%10.43%10.24%[2] - 交易未履行审议程序也未在2020-2022年报及2023年半年报中披露[2] 业绩持续下滑 - 2020年净利润1.08亿元2021年降至9649万元2022年腰斩至4897万元2023年首度亏损895万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1.47亿元[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暴跌65.10%至6977万元亏损扩大至985万元[3] - 毛利率从2020年72.41%骤降至2024年42.23%五年间下降30个百分点[3] 业务转型 - 2024年9月剥离医药零售业务聚焦中药研发与灵芝孢子粉大健康产品[4] - 明星产品银黄滴丸获2024零售终端感冒药榜首但未能扭转业绩下行[4] 投资者索赔 - 2021年3月31日至2024年12月27日期间买入股票并在2024年12月28日后仍持有或卖出亏损的投资者可依法主张赔偿[5] - 截至2025年6月末股价报17.04元市盈率-62.59倍总市值萎缩至24.7亿元[5]
退市卓朗五年财务造假坐实,投资者向天津中院起诉索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21:55
公司违规行为 - 退市卓朗2019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对外担保,已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1] - 子公司天津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虚构服务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销售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形成无商业实质的资金闭环[1] - 虚假销售业务涉及关联公司交易,货物无真实来源,销售过程无实际货物流转,回款主要来自卓朗发展[1] 责任人认定 - 张坤宇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任董事、副总经理,后任副董事长、总经理,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并策划财务造假[1] - 戴颖2022年10月起任董事、副总经理并代行财务总监职责,负责财务工作并组织造假资金划转[1] 投资者诉讼 - 2025年3月27日公司披露两起投资者索赔诉讼,案件由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2] - 索赔条件初步定为2019年9月21日至2024年3月14日买入且2024年3月15日卖出或仍持有的受损投资者[2]
新宁物流子公司伪造合同虚增营收,交易造假被揭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18:12
公司违规事件 - 新宁物流于2023年7月5日公告收到江苏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此前已于2022年12月30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2023年4月27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 - 全资子公司广州亿程下属贵州亿程和重庆亿程在2015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存在系统性造假行为[2] - 2018年贵州亿程通过伪造合同虚增营业收入95,858,939.32元,重庆亿程虚增营业收入9,261,561.57元,合计虚增105,120,500.89元,占公司当年年报披露营业收入的10.06%[2] 财务造假细节 - 贵州亿程将视频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置换服务合同篡改为销售及服务合同,并虚构车载终端销售及服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2] - 重庆亿程虚构软硬件销售合同及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销售与服务合同[2] - 造假涉及贵州成黔天骄出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五家客户和重庆海外旅游客运有限公司等多家关联企业[2] 投资者维权 - 2019年4月25日至2022年12月30日期间买入并在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该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加入索赔[3] - 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正在征集索赔,律师费在实际获赔后收取[3]
存货造假金额逐年攀升,金一文化遭立案及被处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00:06
行政处罚决定 - 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8号)[1] - 此前公司已收到《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0142024010号)和《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24〕6号)[1] 财务违规行为 - 2020年虚增存货6.10亿元(占期末总资产5.92%),虚增利润总额6.10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1.21%)[2] - 2021年虚增存货6.37亿元(占期末总资产7.03%),虚增利润总额0.28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1.89%)[2] - 2023年4月30日公司发布公告对2020年、2021年财务数据进行追溯修正[2] 责任认定 - 时任董事长王晓峰、董事兼总经理王晓丹、财务总监刘丹丹及蒋学福被认定为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2] 处罚结果 - 公司被警告并罚款150万元[3] - 王晓峰、王晓丹分别被警告并罚款70万元[3] - 刘丹丹、蒋学福分别被警告并罚款60万元[3] 投资者维权 - 2021年4月30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间买入并在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4] - 索赔征集由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负责,律师费在实际获赔后收取[4]
ST龙宇、ST华微陷财务困局,广济药业、祥源文旅被证监会盯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21:29
ST龙宇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及资金占用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涉及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多项违规行为,包括未履行审议程序的关联交易和缺乏真实商业实质的贸易业务,导致财报虚假记载[1] - 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累计达9.18亿元,已归还5000万元,仍有8.68亿元未清偿,若未按期收回可能触发强制退市[2] - 审计机构对公司2023年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否定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导致股票被实施风险警示[2] ST华微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及资金占用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自查发现14.35亿元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涉及资金流出81.39亿元,流入68.52亿元,均缺乏真实商业背景[3] - 资金管理存在重大漏洞,相关行为可能违反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后续监管调查进展将影响公司合规风险及市场信誉[3] 广济药业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此前曾因会计差错被湖北证监局出具警示函[3] - 2023年公司承认将子公司部分经销业务收入核算方法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追溯调整了2021年年报及2022年多期报告的财务数据,导致前期披露的财务信息不准确[3] 祥源文旅及实控人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及实际控制人俞发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具体违规细节尚未披露[4] - 监管部门将对公司信息披露合规性展开全面核查,目前尚未说明立案事项对日常经营的影响[4]
ST百利近期股价异常波动,公司还面临股民的索赔
搜狐财经· 2025-06-13 23:08
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 公司股票在2025年6月6日至6月10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2%,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2] - 2025年6月11日和6月13日公司股价分别触及涨停 [2] - 2025年5月30日至6月13日连续10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40.84%,其中6个交易日触及涨停 [2] - 公司自查后确认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无重大未披露信息 [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成立于1992年11月11日,注册资本49029.8992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雷立猛 [3] - 注册地址为岳阳市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巴陵东路388号 [3] - 主营业务为工程咨询设计、专有设备制造、智能产线集成与EPC总承包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 [3] - 员工人数为1333人,实际控制人为王海荣、王立言 [4] - 公司参股10家企业,包括常州百利锂电智慧工厂有限公司、武汉炼化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 [5] 财务业绩 - 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41亿元、32.20亿元和20.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5%、209.24%和-35.74% [5] - 2021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32.50万元、858.85万元和-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2%、-70.71%和-1473.54% [5] - 2021年至2023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8.82%、83.44%和85.19% [5] 监管与法律风险 - 2024年10月9日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王海荣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 [3] - 受损投资者可在2023年4月29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且2024年4月29日收盘时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可依法索赔 [3] - 公司自身天眼风险272条,周边天眼风险272条,历史天眼风险8条,预警提醒天眼风险137条 [5]
退市龙宇退市整理期启动,财务造假致使股民损失或可索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5:58
公司股票回购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12日公司已回购509万股占总股本的135%回购金额为1369万元回购价格区间为254元/股至273元/股 [1] 退市进程 - 公司股票于2025年6月1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6月30日退市整理期届满后5个交易日内将被摘牌终止上市 [1] - 2025年5月30日公司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决定因2023年度和2024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均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且2024年内控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 [2] 违规行为与监管措施 - 2023年8月上海监管局现场检查发现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期间公司存在未履行审议程序及未披露的大额关联交易以及缺乏真实商业实质的贸易业务导致2022年年报和2023年半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2] - 2024年12月16日公司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此前2024年4月29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已收到上海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024年10月18日收到上交所监管工作函 [1] - 2024年8月31日公司公告进行会计差错更正 [2] 资金占用问题 - 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累计达918亿元已归还5000万元仍有868亿元未清偿若未按期收回将触发强制退市条件 [3] 投资者维权 - 符合索赔条件的投资者包括2023年4月28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并在之后卖出或持有以及2024年12月16日前买入并在之后卖出或持有的受损投资者 [4] - 索赔征集由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负责律师费在实际获赔后收取 [4]
从风光上市到深陷业绩变脸泥潭,云创数据“暴雷”谁来为投资者“回血”?
搜狐财经· 2025-05-09 22:19
公司股价暴跌 - 云创数据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次日股价开盘暴跌27%,最低触及19.78元,单日市值蒸发超9亿元 [1] - 公司股票自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更为"*ST云创",成为北交所首批披星戴帽的公司之一 [2] 财务状况恶化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09亿元,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达8000万元 [2] - 2024年度财务报表与业绩快报存在重大差异,营业收入调减2.12亿元,归母净利润调减0.65亿元 [2] - 2024年年度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退市风险警示情形 [2] 投资者索赔 - 在2025年4月27日(含当日)之前买入,并在2025年4月28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该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 [1] - 索赔事宜已提上日程,投资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2] - 索赔正在征集中,受损股民可联系《投资快报》股票维权咨询渠道 [3]
*ST恒立年报未按期披露,多位董事高管又“集体出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9:50
*ST恒立因2023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自2024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 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仍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过半数董事保证真实、准确、完整的2024年年 报,触发上述退市规则。《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ST恒立于4月30日公告,因定期报告部分信息需进一步补充,无法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 报。依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修订)》及《关于退市公司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的 实施办法》,若深交所最终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ST恒立将转入全国股转公司代为管理的退市板块挂 牌转让。 此外,5月7日晚间*ST恒立公告,董事会收到部分董事及高管的书面辞职报告,辞职原因均为个人原 因,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其中,刘亚辉辞去第十届董事会董事、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委 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张东华辞去副总裁职务。 受损投资者维权通道开启 记者 黄敏 2025年5月6日,恒立实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恒立")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下发的《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0132025005号),因公司未按规定期限 ...
监管重拳出击:汇洲智能、*ST合泰、立方数科涉信披违规遭立案
新浪证券· 2025-04-29 13:27
公司违规调查 - 汇洲智能因虚增2019至2020年度收入及未披露重大借款合同进展被立案调查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71亿元 同比骤降363.73% 市值单日蒸发超8亿元 [2] - *ST合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 公司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71.35% 已因连续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 立方数科因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 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大幅下修亏损额至1.2亿元 补提无形资产和商誉减值准备约3000万元 [4] 监管趋势 - 信息披露违规成为监管重点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关联交易隐匿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5] - 投资者索赔机制常态化 汇洲智能与立方数科已启动投资者索赔预登记 采用"风险代理"模式 [5] - ST风险与退市警示加剧 汇洲智能可能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ST合泰面临退市倒计时 [5] 市场影响 - 三家公司集中被立案体现监管层净化市场环境的常态化举措 [7] - 短期股价波动难以避免 长期看严监管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化 [7] - 投资者需警惕高负债、业绩异常波动且屡遭监管问询的公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