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第三届“良渚论坛”聚焦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新华网· 2025-10-18 19:33
本届论坛设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 展""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 验。 10月18日,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在第三届"良渚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论坛邀 请了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新华社杭州10月18日电(记者冯源、魏董华)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18日上午在浙江省杭 州市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据介绍,与会嘉宾将聚焦世界各区域文明比较研究,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分享世界各地区城址考古的成果,探讨大遗址保护 新路径新模式;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博物馆为重点,探讨 ...
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央视新闻· 2025-10-18 09:55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三届"良渚论坛"于10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 [1] - 论坛主题为"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1] - 举办背景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 [1] 与会嘉宾与规模 - 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1] - 嘉宾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 [1] 核心研讨议题 - 议题一为"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 [1] - 议题二为"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 [1] - 议题三为"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 [1] - 议题四为"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1] - 与会嘉宾围绕上述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1] 论坛期间活动 - 举办良渚文创市集活动 [1] - 举办"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 [1]
故宫博物院新展汇集百余捐献文物
新华社· 2025-10-17 13:49
展览核心信息 - 故宫博物院举办“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 展览自10月17日起在景仁宫展出 展期一年 [1] - 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献的逾百件文物 展品类别涵盖书画 陶瓷 铭刻 玉石器 金银器 雕塑等 [1] - 展览以“见人 见物 见精神”为展示思路 分为“念其人 记其功 彰其德”三个单元 旨在呈现捐献文物的深层意义与多元价值 [1] 博物馆行业捐献情况 - 文物捐献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 [1] - 故宫博物院自1945年至今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界800余人次捐献的3.5万件/套文物 [2] - 景仁宫是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开设的捐献专馆 立有“景仁榜”镌刻捐献者名录 [2]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文物局正在组织编撰新中国捐献文物图集 [2] - 国家文物局后续将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为文物捐献创造更有利条件 [2] - 此次展览是景仁宫举办的第10个捐献文物主题展览 同时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第49个捐献展 [2]
“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今天开展
央视新闻· 2025-10-17 09:52
展览基本信息 - 展览名称为“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 [1] - 展览展出来自100位捐献者的逾百件捐献文物,展品类别包括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金银器、雕塑等 [1] - 展览展期为一年 [1] 展览内容与理念 - 展览以“见人、见物、见精神”为展示思路,对应“念其人、记其功、彰其德”三个单元 [4] - 展览旨在从捐献者、捐献文物、捐献精神三个视角,呈现文物的深层意义与多元价值 [4] - 展览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呼吁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4] 历史背景与数据 - 景仁宫是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开设的捐献专馆,立有“景仁榜”镌刻捐献者名录 [7] - 自1945年至今,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社会各界800余人次捐献的3.5万件/套文物 [7] - 本次展览是景仁宫举办的第10个捐献文物主题展览,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第49个捐献展 [7]
加强人文交流 传承文明瑰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7 08:55
活动概况 - 2025年10月13日“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 来自10个国家的市长、市长代表、驻华使节、青年汉学家等中外嘉宾参加论坛 [9] - 活动紧扣“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主题 聚焦“围绕真问题、讲述真故事、传播真观点” 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充满活力的中国 [9] 文化价值与交流 - 敦煌被描述为一部无字史书 一幅有声画卷 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文明记忆 [10] - 亚美尼亚加尼市市长表示敦煌展示了现代发展与尊重自然、守护历史的和谐共生之道 [11] -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认为文化遗产属于文明之间的对话 生生不息 [11] - 意大利威尼斯市市长代表提出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可以在诸多领域分享经验、建立新的连接 [11] - 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分享其向世界各国讲述敦煌文化的经历 认为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是一次文化传播 更是一场精神对话 [11] - 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指出敦煌文明在开放中吸收 在互鉴中成长 [14] 城市治理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敦煌市市长介绍当地坚持“绿带护城” 大力实施“三北”工程、退化林草修复等项目 同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12] - 敦煌市坚持“科技护宝”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 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12] - 土耳其马尼萨市市长代表介绍其聚焦于在不透支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包容与凝聚的高质量发展 [12] - 尼泊尔蓝毗尼市正在实施融合遗产保护、环境管理与智慧城市规划的综合路径 [12] - 威尼斯市市长代表指出科技创新在城市守护和改善中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防止大潮入侵的防洪屏障系统 [13] - 莫高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 目前每年积沙不到300立方米 [14] - 尼泊尔蓝毗尼市市长代表表示希望学习敦煌运用技术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的经验 [14] 文化传播与创新实践 - 中国日报美籍高级记者拍摄关于敦煌的趣味视频 在网络上收获超百万点击量 [14] - 敦煌彩塑非遗传承人强调要以多元路径走向世界 让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成为文化交流载体 [14] - 纪录片导演团队20多年来创作了20余部70余集敦煌文化题材纪录片 提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相结合 [15]
看河南城市如何生长——写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河南日报· 2025-10-17 07:43
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与成果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今年7月召开 时隔10年 擘画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蓝图 [1] - 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5.43%提升至2024年的59.22% [1] - 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 完成投资10918亿元 [1] 城市更新与社区建设 - 全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1万个 惠及居民174万户 [2] - 洛阳市推动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 盘活闲置资源为公共资源 实现"小院变大院"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重点人群需求 [1][2] - 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与建造技术导则》并公布38个首批"好房子"建设项目案例 [2]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 全省累计筹集公租房约103万套 [3] - 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29万套(间) [3] - 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近1.4万套 [3]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8.4平方米 较2012年提高7.32平方米 [4] - 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411.71公里 [4] -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581.6万吨/日 较2012年翻一番 建设73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 实现省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4] 城市安全与韧性建设 - 新建雨水管网2.2万公里 建立排水防涝应急抢险队伍814支 [5] - 城市移动抽排能力达60万立方米每小时 是2021年的6倍 [5] - 各省辖市及38个县(市)完成安全风险评估 安装各类物联感知设备24.3万余个(套) [5]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 河南省坚持"保护第一 以用促保"理念 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7] - 拥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1片历史文化街区 2578处历史建筑 [7] - 实施老旧商业街区 老旧厂区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示范项目 促进"食购游文娱展"有机融合 如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 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 开封书店街 [7]
吉林高院出台“十二条具体措施”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8:55
司法保护范围与重点 - 明确保护范围聚焦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领域[3] - 依法严惩盗掘、倒卖、破坏文物等犯罪行为并追究全链条各环节参与人法律责任[3] - 加强对历史名城名镇、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红色文化资源的司法保护[3] - 妥善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件,推动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3] 审判体系与能力建设 - 依托吉林省"1+10"环境资源案件审判体系推进文化遗产案件集中管辖和专业化审理[3] - 通过教育培训、案例示范、裁判文书指引提升法官队伍专业素养与裁判智慧[3] - 提高全省法院文化遗产保护审判能力[3] 协同保护与工作机制 - 坚持办案与治理并重,深入推动多元解纷,运用司法建议从源头预防犯罪和减少纠纷[3] - 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机制作用,优化与其他部门衔接配合,推进司法协作[3] - 创新构建案件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案件线索流转、移送与通报制度[4] - 探索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数据协同应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5] 科技赋能与效率提升 - 推动电子证据材料规范流转以保证真实性与完整性[5] - 以科技赋能提升办案质效,促进不同法院和审判部门间信息共享[5]
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 2025-10-11 16:46
故宫博物院核心地位与历史 - 公司建院100周年,是中国文博界的重要里程碑 [1] - 公司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建筑和195万件套文物藏品 [1] - 公司见证了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1] 公司运营与现代化发展 - 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文物医院,并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参观 [1] - 公司开发了近2万种文创产品,并利用数字技术全天候展示文物建筑 [1] - 公司通过举办融汇中外的精品展览,持续提升其文化影响力 [1]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 行业强调保护第一,需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2] - 行业需加强对文物的研究阐释,挖掘其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价值 [2] - 行业应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创新展陈形式 [2] 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 公司从传统宫城转型为融合传统的现代博物院,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3] - 行业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文化情怀,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3] - 公司承载的厚重文明需通过优质文化产品与公众建立更深连接 [2][3]
第三届良渚论坛10月18日启幕
每日商报· 2025-10-11 10:03
论坛基本信息 - 第三届良渚论坛将于10月18日至20日在杭州举办 主题为“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1] - 论坛总体框架为“1+4+6” 即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 4个分论坛和6项配套活动 参与嘉宾约400人 [1] -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浙江省领导以及联合国旅游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将出席开幕式 [1] 分论坛核心议题 - 分论坛一“文明根脉”聚焦世界各区域文明比较研究 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 [1] - 分论坛二“实践创新”分享世界各地区城址考古成果 探讨大遗址保护新路径新模式 [1] - 分论坛三“薪火相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为重点 探讨博物馆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创新路径 [1] - 分论坛四“文明未来”深入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保护人类共有遗产 [1] 配套活动亮点 - 配套活动包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并同步举办“大音希声——宋代绘画中的音乐”主题展 [2] - 世界“诗舞音画”艺术雅集暨良渚快闪活动将邀请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拍摄良渚主题艺术短片《无界·和鸣》 [2] - 良渚文创市集包含国际文创 泡泡玛特等知名文创及科技等五个专题展区 同时举办对话沙龙 国潮时尚秀 [2] - “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由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与浙江交响乐团联袂演出 [2] 国际参与与合作 - 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旅游组织深度合作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3] - 确定参加论坛的有近60个国家的近百名嘉宾 包括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及哈佛 麻省理工 牛津等名校教授 [3] - 论坛将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 融入文化“新三样”出海 展示浙江文化建设成果 [3]
百岁故宫博物院 历经沧桑更青春
人民网· 2025-10-11 08:06
核心观点 - 故宫博物院在百年华诞之际,通过扩大开放区域、举办系列展览、推动文物修复与数字化创新以及发展文创产业,展现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方面的显著成果,并持续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与公众吸引力 [2][3][6][9] 百年庆典与展览活动 - 故宫博物院于2025年10月10日迎来建院100周年,并自9月30日起推出三个主题展览庆祝百年传承 [2] - “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展览在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展出,重点展示漆纱、竹黄贴雕、点螺等工艺在花园修缮中的复原与应用 [3] -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在午门展厅举行,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篇章,展出《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伯远帖》等珍品,并配套展示书画临摹复制与文物修复技艺 [3] -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在神武门展出100余件档案文献与文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突出故宫人在战火中保护文物的历史 [4] 开放拓展与空间建设 - 故宫开放面积从不足一半持续扩大,使游客能更深入体验文化遗产,而非仅沿中轴线游览 [6] - 故宫北院区建设推进中,规划包含12个现代化展厅,将显著改善展览条件并增加展出文物数量 [6]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2022年6月开馆以来,参观人次已超过340万,成为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7] 文化创新与数字化 - 故宫文创产品已开发3000多种,多款产品供不应求,经常脱销 [9] - 2026年版《故宫日历》书画版引入AR技术,扫描二维码可使画作动态呈现,自2022年首次应用该技术 [9] - “数字故宫”建设加快,通过“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平台及“每日故宫”“紫禁城365”等APP和小程序,提升文物展示与访问体验 [9] - 文化类节目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国内外演出超800场)以创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增强故宫亲和力 [9] 国际交流与合作 - 故宫通过展览如“乐林泉”“代达罗斯”“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等,促进中西文化对话,展现开放包容姿态 [6] - 公司持续深化全球文博领域合作,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文明互鉴平台的关键实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