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良渚罗马古城对话 中意人士冀合作共促遗产保护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09:01
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与罗马古城举行文明对话活动 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遗产保护交流 [1] - 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实证 罗马古城是意大利古城与文物保护的典范 [1] - 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指出两古城均为"散落的露天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活实验室" [1] 技术应用与文旅体验 - 双方可在利用技术推广文化 增强文旅体验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1] - 意大利考古学家倡议通过数字路径保护文化遗产 改善公众获取文化遗产的途径 [2] 文化交流与展览活动 - 良渚博物院通过举办西班牙 罗马等国际遗产图片展促进文明互鉴 未来计划推出希腊 埃及文明展 [1] - 意大利驻沪文化处强调需保护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 尤其需提升年轻一代对遗产价值的认知 [1] 社会参与与基建推动 - 意大利议员提议中意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2]
人间福气姑苏聚 且看古今锦绣诗
苏州日报· 2025-07-06 08:34
文化保护与创新 - 苏州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通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发掘98件(组)文物实证2500多年建城史 [2]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200件文物构建江南文明时空长廊,元代"至正"纪年陶范与上千件"磨喝乐"泥塑填补窑业遗存空白 [2] - "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利用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技术精准还原古城肌理,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3] 城市更新与商业转型 - 十全街通过"主理人经济"激活2000米历史街巷,以"微更新、渐进式"策略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4] - 32号街坊将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古城新居"样本 [5] - 2025年"非遗贺新春"活动吸引1500万人次游客,全网曝光量达17亿次,非遗成为"现象级文化IP" [8] 非遗传承与国际化 - 苏州通过直播、市集等形式活化7项世界级非遗、33个国家级非遗,端午民俗盛会持续举办21届 [7] - "苏绣未来人才创新计划"促成95后绣娘与意大利设计师跨文化合作,推出HelloKitty苏绣仕女装等创新作品 [7] - 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在YouTube单日点击量破万,覆盖全球2.64亿受众 [8]
中国—东盟共探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专家吁让AI更具人性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7-05 20:37
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AI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系统性保护、沉浸式展示和创新性活化利用的变革契机 [1] - 马来西亚乔治市世遗区运用智能测绘系统监控、3D数字孪生建模、AI无人机巡检等技术进行实践 [2] - 中国"数字中轴"项目探索北京中轴线在数字世界的永生路径 [2] - 泰国通过AI技术复原传统乐器和解读古籍 [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与文博深度融合需创新应用场景,将文化遗址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的数字资产 [1] - 实施文明经典互译工程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1] - AI互动展览增强游客体验,但需平衡传统与创新以保持文化真实性 [2] - 技术成本是AI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时需关注的重要因素 [2] 国际合作与人文价值 - AI将促进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 [1] - 文化中的人文价值、道德和同理心需融入AI应用 [2] - AI应作为保护和重塑亚洲文化遗产的工具而非取代文化 [2] - 东盟各国和中国需加强合作迎接更智能、更具文化联系的未来 [2]
2025年度WTI青少年国际营在宁开营
南京日报· 2025-07-04 10:43
活动概况 - 2025年度WTI青少年国际营于7月3日在南京野趣国际营地开营 活动持续10天9晚 涵盖文化 科技 体育 生态等课程 [1] - 参与青少年包括来自俄罗斯 奥地利 法国等国家的60多名国际学生和70多名中国学生 [1][2] - 课程设计融合"世界视野"与"南京元素" 如明城墙探索 非遗技艺体验 汉服妆造 全球节庆及美食工坊 [1] 活动特色 - 聚焦跨文化协作与可持续发展 设置奥林匹克运动(射箭 水球)和中国传统运动(蹴鞠 投壶)等体育项目 [1]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组织中外青少年参与南京城墙申遗调研 撰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信 [2] - 开展江豚生态实践 包括行为观测 伤病救助 成果将提交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PEPPA项目 [2] 组织架构与规模 - 由中国ICE营地研究院联合全球34国营地协会及联合国PEPPA项目发起 国内顶尖营地机构承办 [3] - 2025年活动覆盖北京 南京 北戴河3个城市的5个营地 预计吸引来自13个国家近500名青少年 [2][3] - 南京设野趣国际营地和威雅学校两个营地 分两批次接待130余名中外青少年 [2] 行业影响 - 项目首创多国青少年深度交流模式 为举办城市提升国际化形象和入境研学发展注入活力 [3] - 南京市文旅局指出活动将促进全域研学目的地建设 推动研学行业国际化水平提升 [3]
方红卫到周至县开展“七一”走访慰问并调研
西安日报· 2025-07-02 11:53
基础设施建设 - 鄠周眉高速公路楼观段和杨哑路改建项目正在推进 强调强化协调配合与服务保障 力争早日建成通车以助力县域经济提速发展 [2] - 骆峪铜矿矿山治理现场要求持续巩固治理成果 强化巡查监管和水质监测 严密防范环境风险 [1] 乡村振兴 - 调研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强调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 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1] - 楼观镇西楼村走访老党员 要求当地党组织保障老党员生活 解决实际困难 [1] 生态保护 - 在永红生态林场野生动物救助收容站强调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增强保护能力并加强法治宣传 [1] - 桃李坪道班驿站开展巡河巡林工作 要求压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责任 加大林草资源与水源地保护力度 [2] 防汛与安全管理 - 骆峪镇尚兴村地质灾害点要求加大汛期巡查力度 及时采取应急转移避险措施 [2] - 金盆检查站强调严格落实峪口封闭管理 加强危化品运输风险防范 保护水源地安全 [2] 文化遗产保护 - 仙游寺博物馆调研建设运营情况 强调保护文物资源并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提升市民文化体验 [2]
资源大省的蜕变重生之路 金融积极助力山西转型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6-30 10:05
山西经济转型 - 山西经济长期依赖煤炭产业,煤炭产业增加值曾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0%以上,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脆弱性高[1] - 2012-2016年全球煤炭市场低迷期间,山西经济增速一度接近全国末位[1] - 2017-2023年山西推动转型,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低碳转型[1] 运城生态与文旅发展 - 运城盐湖具有250万年地理年龄和4600多年采盐史,2020年实施"退盐还湖"停止工业生产,转型生态保护[2] - 金融机构支持盐湖生态治理,农发行运城分行贷款支持环湖西路和东路建设[3] - 芮城县对4万亩黄河滩地确权后集中耕种,银行提供贷款支持提升粮食种植效率[3][4] - 2024年运城重点监测9家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43.8%,门票收入增长62.1%,"五一"假期盐湖周边单日入园及客房入住创历史新高[6] - 2024年一季度运城市第三产业占比超5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5%[7] 能源企业绿色转型 - 阳光焦化集团形成煤矿-煤焦油加工-煤化工-氢气的全产业链,建行运城分行合作20多年[5] - 建行向安仑化工提供2亿元支持绿色改造,使其焦炉及延伸产业链环保达标,该企业炭黑国内市场占有率7%[6] - 2024年一季度运城辖内使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4.3亿元[6] 平遥古城文旅产业 - 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金融机构支持307家民宿获得2.4亿元资金[9][10] - 农行晋中分行向平遥古城景区管理公司投放2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 - 2024年游客体验升级实现"窗外古色古香,窗内酒店大床"[11] 非遗产业传承发展 - 平遥推光漆器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平遥煤化集团投资1.23亿元建设推光漆器创意园[12][13] - 平遥农商行提供4000万元"兴业贷"支持产业园建设,山西银行平遥支行投放9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13] - 平遥牛肉采用传统15天加工工艺,平遥晋融村镇银行支持喜味斋公司技术改造实现年加工3500吨[15][16] - 农行山西省分行创新"文化遗产贷"支持山西老陈醋、剪纸、织造等非遗技艺[17]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6 06:2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 [7] - 莫高窟有着上千年的营造史,艺术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如北魏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吸收西域元素,西夏和元代融入藏传佛教特色 [7] -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如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等地,是古代国际贸易网络的实物见证 [8] 藏经洞的发现与价值 -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第17窟)包含数万件公元4至11世纪的珍贵文献与艺术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9] - 藏经洞文献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方文书、医方历法等,文字载体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 [10] - 藏经洞文献具有全球性学术价值,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研究唐代边疆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10] 敦煌学的国际发展 -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研究对象涵盖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从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11] - 敦煌研究院推动创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石窟艺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12] - 敦煌学发展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如"国际敦煌项目"(IDP)促进流散文物的数字化"重聚" [13]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学人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敦煌保护的基础 [12] - 段文杰通过临摹壁画保存艺术信息,樊锦诗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使文物保护走向科学化 [12] - 敦煌研究院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12]
万里殊俗 大道同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06:59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设立了"文明对话专项基金"。在此次活动现场,基金会接受辉煌中轴(北京)供应 链管理有限公司首笔捐赠,并举行签约仪式。图为签约现场。主办方供图 2024年12月,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杜建坡摄(人民视 觉) 彩陶在中国和希腊拥有彼此独立的文化基础,呈现出既有共性又具差异的的艺术风貌。马家窑彩陶的黑 红彩宽带纹样,与米诺斯彩陶的自然主义图案相呼应,二者分别折射出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对自然景观 的抽象表达与直观描绘。左图为"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展出的彩陶线条纹双系罐,右图 为海洋风格纹卵形陶来通杯。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 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一场名为"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的特展自今年4月开展以来,吸 引了大批观众。展览以古希腊神话流传的绝世巧匠"代达罗斯"为叙事线索,将神话故事与考古实证穿插 结合,生动讲述古希腊文明的重要源头——克里特岛青铜时代米诺斯文化。 正如展览前言所述,通过来自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克诺索斯王宫的柱廊与紫禁城的 丹墀互映辉光,向观众解读了代达罗斯神话背后的古希腊之源,昭示了文明间的和合之美、交流互 ...
田野考古的足迹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考古学家徐光冀的学术生涯 - 徐光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深耕70年,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1] - 作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组成员,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物保护规划《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1] - 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参与中线、东线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 学术背景与早期考古成就 -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2] - 24-48岁主要从事史前及青铜时代考古,是内蒙古考古队创始人之一 [2] - 发掘药王庙、夏家店、南山根等重要遗址,首次从"细石器文化"中分析出富河文化 [2] - 确立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建立辽西地区史前至青铜时代年代序列 [2] - 发掘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400多件彩绘陶器,部分显示与中原夏商青铜器的联系 [2] 邺城考古研究 - 48岁起主持邺城遗址考古发掘,10余年基本廓清遗址平面布局并建立年代序列 [3] - 确立曹魏邺城单一宫城制和城市中轴线,开创中国都城布局新阶段 [3] - 领导磁县北朝墓群调查,重点发掘湾漳北朝壁画墓 [3] - 主持编写的《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成为北朝墓葬发掘报告样板 [3] 后期工作与传承 - 1994年后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指导全国考古工作 [4] - 2023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标志40年考古成果 [4] - 88岁高龄仍每天工作6小时,指导《邺城:198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编纂 [4] - 坚持"田野里面要解决清楚的事情必须在田野里解决"的工作理念 [4]
古老文化焕发新光彩:中意企业携手打造“数字遗产”
新华网· 2025-06-20 09:31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奇维塔展览与博物馆有限公司签约深化数字遗产合作 [2] - 合作内容包括以数字虚拟技术重现圆明园盛景以及在首钢园数字化展示意大利文化艺术 [2] - 奇维塔公司将为中国文化企业出海提供策展服务并搭建"中国展厅"便于意大利观众观赏中国文化艺术 [3] - 双方将合力打造展现两国文化遗产的"VR院线"观众可在线沉浸式体验中意文化遗产 [3]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格局 [5] - 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赋能推动文物事业创新发展 [5] - 清城睿现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档完成圆明园1:1数字模拟搭建并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呈现其时空变化 [5] - 清城睿现邀请意大利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和策展顾问在圆明园遗址现场用数字投影技术实现夜游体验 [7]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的意义 - 此次合作是中意文化企业首次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标志着两国在数字遗产合作方面的新突破 [5] - 合作被视为两国在数字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产业化创新探索 [5] - 数字技术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与保存赋予传统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国际传播力 [7] - 合作为中意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提升、共同研发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提供宝贵契机 [7] 清城睿现的实践案例 - 清城睿现在北京、新疆等地打造"传统文化+数字创意"的全新应用场景 [5] - 公司参与设计制作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沉浸光影秀项目 [7] - 旗下RE睿·国际创忆馆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