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养老
icon
搜索文档
智慧养老如何更懂老(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4
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现状 - 湖南长沙推广"AI+养老"模式,社区提供场地、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通过AI终端设备实现居家老人便捷呼叫送菜、上门护理等服务 [1] - 天津养老机构配备陪护机器人,上海老年福利院组织AI软件培训,杭州社区引入陪伴机器狗,显示智慧养老在全国城乡加速落地 [1] - 当前智慧养老不仅涵盖健康监测、用药提醒等基础功能,更注重通过聊天、娱乐等互动强化情感陪伴,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1] 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 -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应用 [2] - 中国3.1亿老年人群体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智慧养老成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供给方式 [1][2] - 行业强调"科技+人工"协同模式,智能化设备处理基础服务,专业人员提供精细化照护,形成服务效能与情感温度的平衡 [2] 行业发展挑战与方向 - 智能设备存在价格高昂、适老化设计不足、标准缺失等问题,实际应用效果仍需验证 [2] - 需以老年人实际生活场景为核心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操作便利性,才能增强市场接受度并打开产业空间 [2] - 政策引导与产业投入双轮驱动下,智慧养老将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可及性,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型 [3]
志晟信息: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快讯· 2025-06-30 19:45
战略合作协议 - 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1] - 双方将在廊坊市打造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医保等方面的试点 [1] - 合作目标为推动保险系统平台建设的便捷优化、功能扩展及数据赋能 [1] 合作领域 - 共同探索居家养老和护理、社区机构养老和护理、医养结合和健康慢病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1] - 为全省提供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医保等方面的经验及借鉴 [1]
国脉科技进军养老产业:AI与身联网结合解决养老痛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20:41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国脉科技发布国内首个基于居家养老的AI智能体,将AI与身联网技术融合,解决养老现实问题[1] - 公司构建模拟居家养老的大型身联网实验社区"国脉大学养老",深化养老领域布局[1] - 推出三大智能体:初期适应支持智能体、生活社交娱乐智能体、健康安全保障智能体,可独立运行或协同作业[4] 技术融合与创新 - 通过身联网技术构建多维度感知能力,实时捕捉用户生理指标和行为变化[2] - 结合AI技术实现深度认知与智能决策,通过数据分析预警健康风险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2] - 自主研发TDMS动态模型调度机制,智能匹配最优模型,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和交互准确性[2] 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 - 采用非接触式监测技术检测呼吸、心率等数据,避免穿戴设备带来的操作困扰[5] - 跌倒场景下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健康管家询问确认情况并联动生活管家解锁房门,同步调整日程安排[5] - 系统允许子女在长者授权下实时观测父母身体数据,促进代际交流[7] 大学养老模式创新 - "大学养老"模式让长者参与课程、活动和研究项目,实现终身学习和社会参与感[9] - 项目融合AI与身联网技术,注重精神需求,强调代际交流和终身学习理念[11] - 福州理工学院累计培养1500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形成产教双向赋能循环[13]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2] - 养老需求从基础生活照料向多元化演变,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成为重要关注点[9] - 养老行业存在需求碎片化、供给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技术赋能需深入行业实践[12]
懂医学、会管理 今年开始招生的养老新专业特别在哪?
央视网· 2025-06-29 01:11
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 - 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总人口五分之一,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涵盖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及心理健康等[1] - 传统医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健康需求,催生"老年医学与健康"新专业[1][3] - 养老机构膳食管理需兼具医疗与营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南昌长天营养中心每月召开膳食委员会收集老人需求[1] 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特点 - 专业定位为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授予管理学学位,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管理技巧的复合人才[3] - 课程设置包含医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健康管理(临床营养学、康复医学)及智慧养老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穿戴式医疗装备)三大模块[3] - 实践教学采用VR模拟突发疾病场景,训练学生院前处置、快速评估及救护协同能力[5] 养老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 教育部等7部门2019年联合发文鼓励高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6] -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自2020年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率先开设,目前全国超40所高校设立[6] - 2023年广州体育学院首创体育康养专业,2024年新增南昌大学等三所高校开设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6] 养老行业职业发展路径 - 老年医学科医生需具备多学科知识(内科、神经、康复、营养等),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7][9] - 介护师需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支持及康复指导,目前面临人才稀缺与专业技能提升需求,如珠海养老中心介护师需补充营养学、心理学等知识[11] - 行业存在巨大人才缺口,老年科医生与介护师均强调持续学习与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9][11]
国脉科技陈维:科技赋能养老,打造智慧养老新生态
新华网· 2025-06-27 17:24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推出居家养老场景AI智能体,依托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积累布局智慧养老领域[1] - 公司建设国脉大学养老项目,将养老社区与大学资源深度融合,打造"老有所为"的新型智慧养老社区[3]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积累+实体运营+独特资源"的深度融合,包括通信物联技术、实体养老运营经验和自有大学资源[4] 产品技术架构 - 公司采用多智能体协作体系,三款自研AI智能体分别负责用户接触适应、生活社交安排、健康安全保障[4] - 技术突破包括自研轻量级协议实现智能体直接对话,减少Token消耗提升效率,并构建本地知识库提高分析精准度[4] - 未来将通过智能体与身联网结合实现主动精准健康管理,例如日常动态检测预防跌倒风险[5] 行业发展现状 - 当前养老行业处于早期阶段,需求碎片化、供给标准不一、智能化程度低[3] - 养老行业需要深入真实场景开发产品,而非简单设备堆砌或数据堆积,核心是人与人的连接和服务关爱[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医疗机构合作,优化产品服务并推出更多AI养老创新服务[6] - 计划向传统养老机构输出AI智能体与身联网技术,助其降本增效并扩大健康管理方案覆盖范围[6] - 长期目标是打造智慧养老新生态,提升行业温度与服务品质,实现老年人高质量长寿[6]
辽宁:扩大银发产业规模 让银发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15:17
银发经济政策规划 - 辽宁省计划到2027年培育建立4个以上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乡镇(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70%,每年新建和改造养老机构不少于50家 [1] - 目标打造一批银发经济重点产业、品牌企业、重大项目,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经济增长点 [1] - 到2029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包括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助餐机构 [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发展"辽养到家"品牌,提供上门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元化服务 [1] - 优化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 [2] - 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委托运营机制,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壮大为养老产业集团 [2] 产业培育与主体发展 - 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资质,打造银发产业领域知名企业 [2] - 支持建立银发经济产业园区,集聚老年用品生产制造、科技研发、贸易集散等产业集群 [2] -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内外银发经济产业对接与宣传推广 [2] 品牌化与标准化建设 - 遴选培育"辽宁优品"银发经济品牌,办好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博览会 [3] - 到2027年计划新增养老服务地方标准不少于25项、团体标准不少于30项 [3] - 利用实验室平台开展质量测评、验证、认证工作,发挥行业协会标准化作用 [3] 创新消费与科技应用 - 建设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发展"直播+电商"新兴消费模式 [3] - 推动人工智能向涉老领域延伸,研发智能护理机器人、养老服务机器人 [4] - 开发基于神经调控、多模态行为监测技术的智慧养老产品,打造智慧化养老新业态 [4] 金融与旅游服务拓展 -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 [4] - 支持保险机构发展人寿、健康、长期护理、旅游等业务 [4] - 开发银发旅游列车、怀旧游、青春游等主题产品,落实老年人旅居养老优惠政策 [4]
泰康之家全国已布局36个城市44个项目,在住居民超17000位
北京商报· 2025-06-26 14:19
泰康之家十年发展成果 - 公司旗下首家高品质医养旗舰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已开业运营十周年,标志着全国化运营实践十周年[1] - 十年间全国布局扩展至36个城市44个项目,其中22城25家社区已开业,在住居民超17000位[1] - 乐泰学院已形成5大学院体系,开设超200门课程,涵盖电影、播音、科技等多个领域[1] - 社区内已建立42个大学校友会和300余个居民兴趣俱乐部,人均参与俱乐部活动达22次[1] - 社区公益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居民义工超1300位,志愿服务总时长超78000小时,人均服务时长超60小时[1] 医养服务创新模式 - 创新打造"1+N"多学科照护模式,服务团队平均年龄31.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75%,多为养老相关专业背景[2] - 在认知症照护领域建立"5+3+1"记忆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多感官刺激疗法、音乐疗法等非药物疗法[2] - 安宁疗护服务已覆盖全国9个城市10家机构,运营床位118张,累计服务客户超2600例[2] 未来发展规划 - 重点构建"城市医养联体",提升高品质医养服务可及性,向社区和居家场景延伸[3] - 计划打造一流医教研平台,聚焦老年和康复专业[3] - 将积极应用AI技术,打造智慧创新验证的万人场景[3] - 致力于释放长寿经济价值潜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3]
【省民政厅】陕西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
陕西日报· 2025-06-26 06:4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省工信厅与省民政厅联合发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通知 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1] - 试点工作围绕国家应对老龄化战略 计划在2025-2027年间实施攻关和应用项目 提升养老服务科技水平 [1] - 坚持"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分步实施、持续迭代"原则 重点解决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服务难题 [1] 试点内容与要求 - 开展结对攻关 针对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不同需求 聚焦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等场景 提升产品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 [2] - 居家机器人需在200户家庭验证200台(套) 社区/机构机器人需在20个场所验证20台(套) 验证周期均不少于6个月 [2] - 完善标准及评价体系 引导行业紧扣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提升产品适老化、智能化和安全可靠水平 [2] 申报与推广机制 - 采取自愿申报原则 鼓励机器人企业、养老辅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第三方机构组成联合体申报 [2] - 试点成果将通过多种渠道展示推广 符合条件产品将纳入以旧换新和消费补贴范围 [2] 预期影响 - 试点工作有望为全省老年人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体验 [3] - 将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2][3]
AI守护银发时代:机器人正进入养老市场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09:04
老龄化与养老机器人需求 - 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超2.2亿人,占15.6% [1] - 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550万人,凸显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1] - 养老机器人通过陪聊、按摩、翻身、理疗、辅助康复等功能缓解照料压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1] 硅基智慧公司产品创新 - 发布"硅基男孩"无接触式健康陪护机器人,融合AI与传感技术,可非侵入式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健康指数等核心指标 [1] - 机器人实现数秒内持续/周期性监测,对心率异常波动、血氧过低等实时预警,数据同步推送至用户、家属或医护人员 [2] - CEO唐健凯称产品兼具"健康哨兵"与全天候智能伙伴双重角色 [2] 智慧养老行业前景 - 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预计达7.2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 [2] - 养老机器人市场2024年规模突破300亿元,2025年预计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2] - AI与机器人技术推动无接触、智能化养老服务加速落地,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关键技术方案 [2]
养老怎样才能更“智慧”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4
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智慧养老产品如AI棋类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 智能家居等正加速渗透养老服务领域 [1] - 养老服务模式正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辅助型转变 智能设备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同时缓解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1] - 2025年智慧养老市场规模预计达7.21万亿元 老年群体消费能力 消费意愿和数字素养提升将驱动市场扩容 [1] 政策与标准化进展 - 2024年发布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及新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2]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养老 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试点 覆盖家庭 社区和机构三大场景 [1][2] - 北京打造智慧养老康复辅具产业示范区 上海探索"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 地方实践加速技术落地 [2] 行业痛点与发展方向 - 当前存在产品操作复杂 形式大于内容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需避免重技术轻需求 重产品轻服务的倾向 [2] - 发展核心需以老年人为本 通过场景化应用验证(如结对攻关试点)实现产品迭代升级 强化"科技精度"与"养老温度"的结合 [2] - 智慧化手段需精准对接多元化养老需求 未来技术需在伦理框架下优化 重点提升医疗资源整合能力(如互联网医院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