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搜索文档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
新华社· 2025-07-07 11:11
六尺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 六尺巷因清代张英与邻居各让三尺地基形成 成为邻里礼让典范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其教育作用 弘扬礼让美德[1] - 桐城市博物馆采用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带动周边张氏吴氏文化陈列馆及主题馆热度提升[1] 传统文化赋能社会治理 - 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运用祖辈典故调解社区纠纷 如成功解决共有墙体修缮争议 体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结合[2] - 桐城将"六尺巷"文化融入教材/街头壁画/社区活动 最高法工作报告推广"六尺巷调解法" 形成传统文化赋能治理的全国范本[2] 全国传统文化治理实践 - 安徽黄山/山东曲阜/浙江台州/广东丰顺等地结合古训或儒家文化 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和为贵"调解室等基层治理模式[3]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通过创造性转化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3] 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 - 桐城市博物馆提出植根传统文化沃土 用和为贵理念推动文化自信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4]
学有所悟 | 不断厚植廉洁文化土壤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6 09:18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展开论述,属于政治文化建设领域。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廉洁文化建设是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重大命题,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 [1] - 廉洁文化建设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1] -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1] 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 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觉悟,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 [2] - 深入挖掘资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3] - 持续涵养政德: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公私、义利等关系 [4][5] - 加强廉洁教育:推动廉洁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5] -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党对廉洁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6] 廉洁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 党员干部要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1] - 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等关系,增强廉洁从政意识 [4] - 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6] - 要建立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6]
济宁:“文化+”赋能千行百业
大众日报· 2025-06-26 08:44
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 孔子博物馆通过射礼体验活动将儒学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转化为可体验的行为规范 实现"文化+青少年教育"的创新融合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教活动 文化体验项目 孔子讲堂等新形态融入学校教学 研学旅行等多元教育载体 突破传统道德教化的说教模式 [1] - 济宁市以"八个融入"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 形成"文化+"赋能教育的系统方案 [2] 精神文明建设实践 - 兖州区颜店镇通过村民自编小戏《彩礼风波》传播"礼与其奢也宁俭"理念 近三年促成12对新人简办婚礼 [3] - 兖州区创新"家庭小剧场"模式 围绕婚丧礼俗等主题创作本土化文艺作品 实现群众自我教育与移风易俗 [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曲阜鲁源村景区融合数字光影秀 解谜式研学等多元业态 打造"文化+旅游"新型体验场景 [4] - 济宁太白湖新区开发"李小白"城市IP 衍生太白吟诵大会等文化项目 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4] - 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立"一院六基地"教学格局 探索传统文化涵养干部政德的创新路径 [4] 区域经济文化赋能 - 济宁市通过"文化+"模式为旅游休闲厚植文化内涵 同时为城乡发展注入活力与正气 [4] - "文化+旅游" "文化+城市IP"等实践持续为济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 [4][2]
心中有光 愿成为光 散发着光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聚焦于社会道德建设和"中国好人"现象,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趋势或经济数据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沪台营”邀两岸学子领略“锦绣中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09:20
活动概况 - 2025沪台青年菁英领袖营于6月20日闭营 活动持续7天 吸引台湾6所高校50名学生和东华大学25名学生参与[1] - 活动以锦绣中华为主线 聚焦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通过专题报告 线下实践 互动体验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开展[1] - 活动安排包括丁娘子布艺馆非遗传习基地 听云台国粹艺术中心 上海里弄 金山乡村和东方明珠等地标建筑的参访体验[1] 活动成果 - 活动促进两岸青年深入交流 台湾逢甲大学学生表示突破思想围墙束缚 期待未来更多交流机会[1] - 东华大学副校长希望两岸青年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 活动背景 - 沪台营始自2015年 是沪台青年交流品牌活动之一 东华大学充分发挥纺织服饰领域学科优势 以纺织服饰文化为特色纽带[2] - 今年是沪港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营的开创之年[2]
从年轻人钟爱博物馆说起(青年观)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博物馆行业趋势 - 2024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成为参观主力军 [1] - 博物馆正成为年轻人学习充电和放松休闲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打卡"现象 [1] - 古风音乐、国潮服饰、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博物馆共同成为年轻人眼中的"顶流" [2] 年轻人行为分析 - 年轻人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包括了解历史文化、发现惊喜感动、感受文物穿越时空的魅力 [1] - 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源于文化自信增强,经历了从"不了解"到"真正爱上"的认知转变 [2] - 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显眼包"文物二创内容,推动文物"破圈"传播 [3] 博物馆创新发展 - 年轻人将VR、互动游戏等新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使文物"活"起来 [3] -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自发制作"打卡攻略"和观展指南,提升小众博物馆知名度 [3] - 博物馆文物为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人提供精神养料和内心平静 [3] 文化消费升级 - 传统文化吸引力上升构成"博物馆热"的底层逻辑 [2] - 文物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和艺术追求为年轻人提供精神力量 [3] -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在形成文化自觉的洪流 [3]
323件文物展品集中亮相上海 多角度展示大唐多元融合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展览概况 - 全国8家文博单位的323件文物展品在上海奉贤博物馆集中展出,展示唐代多元融合的文化和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 [1] -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包括"大唐西市"体验区,立体还原唐代商贸经济活动中心"西市"的场景 [1] - 展览设置太白酒肆、茶仙煎茶坊、兰台香署、西市博弈馆、唐风小剧场、文创馆等多个体验工坊 [1] 展览特色 - 节假日期间有大唐非玩家角色(NPC)穿梭于展厅和"大唐西市"体验区,与观众开展趣味互动 [1] - 展览生动展现唐代盛世的生活美学与精神气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 [2] - 奉贤区委副书记唐晓腾表示,希望通过展览为奉贤打造"南上海文化创意高地"注入新动能 [2] 展览联动与推广 - 展览期间(6月18日至10月18日),奉贤博物馆与奉贤各大商圈、酒店民宿、景区景点联动,游客持展览票根可在合作商家享受餐饮折扣、购物满减、特色体验等福利 [2] - 奉贤区期待通过商旅文体展农的联动,让广大市民"逛一次展爱上一座城" [2] -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表示,奉贤贤美文化气韵与大唐生活美学相得益彰 [2]
深耕经典(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经典文化研读的重要性 - 核心观点强调"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出文化底蕴需通过扎实研读经典积累[1] - 引用《礼记》说明需下"笨功夫"研读"经史子集"才能实现从"不知"到"深知"的跨越[1] 当下经典解读的乱象 - 存在对经典原著浅尝辄止导致片面理解或误读的现象,如曲解《易经》"坤卦"爻辞[2] - 公众人物错误解读可能误导受众,尤其影响青少年认知[2] - 部分人标榜通读"十三经"却未真正研读,反映学风浮夸问题[3] 经典研读的方法论 - 需系统性研究如"十三经",其中《诗经》被梁启超誉为民族情感最健全的呈现[4] - 文章根本原则包括"修辞立其诚"(真情实感)和"辞尚体要"(简洁精要)[4] - 建议由简入难逐步扩大研读范围,通过"硬功夫"打好文化根基[4] 经典的文化价值 - 经典是文明与文化的基因载体,鲁迅笔力即受益于传统文化滋养[3][4] - "大文章"需"小积累","软实力"需"硬功夫"的辩证关系[4]
当非遗元素融入故事内核(看台人语)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剧集内容与市场反响 - 剧集《藏海传》在海内外同步上线后获得较高热度 观众主要讨论人性刻画 烧脑权谋和传统文化等角度 [1] - 非遗技艺在剧中深度融入剧情 成为故事沉浸感和人物塑造的关键手段 例如药发木偶的烟火隐喻和榫卯结构的谋略哲学 [1] 制作与艺术表现 - 服化道精良呈现宋明风貌 构建具有历史质感的视觉舞台 增强架空世界的可信度 [1] - 主角通过建筑营造技艺及"中式哲学"推动剧情发展 工匠操作古老技艺的细节刻画强化文化认同 [1] 文化价值与行业潜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从符号堆砌转向故事内核融合 展现更大发挥空间 [1]
文物里的色彩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传统的,正是时尚的(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7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复兴 - 年轻人正将文物中的中国传统色彩融入日常穿搭和妆容创作 形成新的时尚潮流 例如95后博主"肉圆Huang"以文物为灵感创作24组妆容 运用海天霞等传统色彩[1][2] - 文物色彩被创新应用于多领域 包括自制粉绿渐变长裙仿影青釉里红瓷杯 青金石手串装饰 窑变石榴尊同款紫色眼影 以及文物色系家居装饰品[2][4] 传统色彩的历史渊源 - 典籍记载显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丰富 如《笺纸谱》记载十色笺含深红 粉红 杏红等10种颜色 郎红釉等瓷器色彩源自匠人工艺创新[3] - 宋代汝窑天青釉瓷呈现特殊天青色 受釉料金属氧化物影响 清代景德镇曾仿烧汝窑釉色但呈现带蓝光的青色[5][6] 传统色彩的文化价值 - 文物色彩折射古人自然理念与处世之道 如"夺得千峰翠色来"等诗句体现不同色彩意境 蕴含深厚审美内涵[2] - 传统色彩名称具有诗意美学价值 如东方既白 杨妃等色彩名逐渐替代"莫兰迪""多巴胺"等外来概念 形成文化认同[4] 传统色彩的当代传承 - 博物馆成为色彩灵感来源 年轻人通过凤冠蓝金配色等文物元素建立古今审美对话 推动传统色彩体系"新用户"增长[4] - 行业观察到Z世代通过数字化传播重新定义传统色彩价值 使具有千年历史的文物色彩焕发时尚生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