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搜索文档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舒勇:数字时代如何用好AI这支“新画笔”?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7:45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1] AI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AI技术为艺术创作开启无限可能 成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者的新工具[3] - AI以极其大胆、多元的方式进行创作 能生成超出人类常规想象的作品 如输入"情绪森林"生成水晶构成的树林 输入"怀旧风的工业城"生成齿轮堆砌的倒转钟楼[6] - AI创作速度极快 大幅缩短创作进程 传统创作者需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构思作品 而AI能持续完整清晰地定格创作中的思想变化[6] - AI重新定义创作者角色 人们不再只是单向表达 而是在技术和创意之间摸索界线 AI也会以其独特个性影响创作者[6] AI艺术创作的风险与挑战 - 首要风险是原创性的消解与风格的同质化 AI基于既有数据训练 易再生产流行的"平均美" 使艺术失去个性与情感[7] - 训练数据中未经授权的作品及生成结果对特定艺术家风格的过度"借鉴"可能引发侵权争议[7] - 算法中固有的社会偏见被放大 技术可能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8] - AI对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冲击引发关于艺术价值与人类创作者角色的哲学性焦虑[8] AI艺术创作所需素养与规范 - 创作者需具备复合型素养与能力 核心是成为技术驾驭者而非附庸[10] - 需要深厚传统艺术修养 对构图、色彩、光影和艺术史的深刻理解 以赋予超越算法的审美判断力[10] - 必须掌握精准的提示词工程能力 通过结构化、富有隐喻的文字引导AI实现创意构想 并了解不同模型特性与参数调节[10] - 需要强大概念与叙事能力 为创作注入独特思想、情感与灵魂 确保作品原创性和人文深度[10] - 必须践行负责任创作 主动规避侵权提示词 透明标注AI参与程度 坚决抵制生成有害内容[11] - 推动技术向善需通过社群努力 建立尊重原创、鼓励创新且富有伦理意识的创作规范[13] AI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挑战 - 运用AI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致力于在传统精神与当代表达之间建立对话[15] - 借助生成式模型语言 以精心构建的提示词引导技术捕捉难以言传的意境 如用"苍润的墨色""舒卷的云气"等描述生成承古见新的画面[15] - 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输入基础词汇如"女人""男人""建筑""风景"时 AI呈现结果倾向西方形象[15] - 问题核心在于数据根基 主流AI大模型训练数据池中大量西方文化数据构成其认知的"主体基座"[15] - 长期可能导致中国价值观难以精准传达 表达与传播被"带偏"[16] 未来计划与发展方向 - 全力推动建设由中国自主主导、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构性数据库[16] - 联合重点高校成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创作实验室" 聚焦AI赋能文化创新[16] - 开展传统美学元素的智能转译、文化意象的生成式重建及跨媒介叙事的技术实现等前沿研究[16]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丨白皮书: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将新疆地区置于国家大一统格局下进行治理
新华网· 2025-09-19 15:15
白皮书强调,中国中央政权治理新疆历经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方式,新疆始终是中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责编:袁晴 ]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说, 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始终尊崇大一统理念,将新疆地区置于国家大一统格局下进行治理,积累了中华民族 边疆治理的理念和经验。 白皮书指出,新疆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 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因地制宜加强新疆治 理,大力开发建设新疆,促进民族融合宗教共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各族人民。 ...
大师开讲 少年有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9 09:32
此外,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计算 机科学家、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等专家轮流上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香港青少年仰望 航天人铸就的璀璨星河、潜入蕴藏着气候解决方案的蔚蓝秘境、解码当今时代奔涌的智能浪潮,带来别 开生面的大师课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率先登台,围绕太阳能和光伏发电展开分享。一位学生提 问:"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比国外有什么优势?"杨德仁以详实数据回应,展现了中国科技发 展的自信与实力。他表示,过去20年,中国太阳能产业跃居世界前列,产量和技术均取得显著进步。太 阳能发电成本较低,未来有望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以"文物里的月亮传说"为题,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探寻中华文化中的月亮 意象。面对学生"未来从事考古学应具备哪些品质"的提问,他的回答"最重要的是探索欲、求知欲和好 奇心",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共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信息化总师、科技委秘书长雷占许以"真空之极·宇宙之钥 托起天宫空间站的'无 形巨掌'"为题,讲述中国空间站背后的科技力量。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香港高 ...
总书记治国理政故事|文润中华
新华社· 2025-09-18 11:05
文化发展战略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 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新时代文化使命[2] 文化价值定位 -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 在推动下焕发生机与自信力量[2] -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有力武器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2] - 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 精神高度决定民族历史洪流中的屹立能力[2] 文化实践推进 - 走进红色地标讲授党史课 通过革命文化升华全民族文化自信[2] - 时代精神体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激荡起澎湃昂扬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2]
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在四川举行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42
与会嘉宾认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这一代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产生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形式,满足新的需要,体现当下中国的气息,展现当今中国的气象。同时,要 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让全世界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开放胸怀和 无穷魅力。在"泸沽湖对话"环节,中外嘉宾围绕"文化间对话与全球合作新路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全球表达""新时代跨文化传播青年力量"等话题展开讨论。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由人民日报社《环球人 物》杂志社主办,自2019年以来已举办6届。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07 版)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王明峰、田亮)2025环球人物年度盛典16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举行。人民 日报社、四川省委宣传部、凉山州委州政府等有关负责人和各界人士出席。与会嘉宾围绕贯彻落实习近 平文化思想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续写中华文明新篇章展开交流讨论。 (责编:袁勃、赵欣悦) ...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本科通识课美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环球网资讯· 2025-09-12 18:35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够重构本科通识美育教学范式、优化资源配置并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1] - 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模式、数字化资源体系和沉浸式实践平台可有效提升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可及性和体验深度 [6] - 该融合路径旨在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并激发文化传承的当代活力 [1][6] 创新智能化教学模式 - 采用生成式AI手段将文化抽象概念可视化例如借助AI绘画再现《千里江山图》创作轨迹或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剖析题跋哲学内涵 [2] - 利用虚拟数字人技术让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进入课堂以自述形式剖析唐诗创作背景实现动态化知识展示 [2] -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智能助教系统可引入AR全息内容讲解“中庸之道”或运用动作捕捉技术使学生通过体感交互领悟戏曲“唱念做打” [2] 学习评价体系智能化升级 - AI可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学习图谱针对学生思维特质推荐差异化训练项目 [3] - 在作业批改中AI能精准识别学生作业问题并引用相关范例进行对照以提升教学针对性 [3] 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 - 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四库全书》等典籍进行语义标注建立思想概念—历史人物—经典文献的关联网络并智能生成知识卡片 [4] - 开发智能检索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关键词匹配局限例如从多维度推荐《富春山居图》或支持诗词意象检索并生成情感分析图谱 [4] - 打造高校联盟式资源平台建立统一元数据标准支持学分互认并开发API允许教师调用书法生成古诗对仗检测等微服务模块 [4] 搭建智能化实践与互动平台 - 采用VR与AR技术搭建虚拟仿真文化实践架构例如利用VR设施模仿文房四宝运用或通过手势操作掌握戏曲“水袖功”表演技艺 [5] - 开发AI赋能的文化创作系统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诗词创作系统可对格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进行智能反馈或借助AI绘画工具生成风格对比报告 [5][6] - 构建线上文化交际系统运用数字人技术复现孔子苏轼等人物实现学生与历史人物的互动沟通并智能匹配学习者实施网络雅集与诗词竞赛活动 [6]
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北京晚报· 2025-09-12 16:46
书籍内容概述 - 长篇历史小说《大汉工匠》聚焦西汉初年宫殿建造过程 展现古代工匠智慧与精神 [2] - 作品以工匠阳城延为主角 详细描写其主持修建长乐宫 未央宫和长安城的传奇经历 [3][4] - 通过建筑奇迹的再现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生动文学样本 [5] 主要人物经历 - 阳城延出身石匠世家 曾参与阿房宫修建和秦始皇陵工程 后成为汉军军匠 [4] - 在萧何支持下耗时两年改建兴乐宫为长乐宫 被任命为将作少府 [4] -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承担未央宫修建重任 两年内完工 [4] -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起历时五年完成长安城修筑 [5] 建筑工艺特点 - 长乐宫融合秦代工匠技艺与楚地纹饰风格 呈现刚柔并济的审美特质 [5] - 未央宫营建于龙首原高地 参考《考工记》宫城建造之术 金玉为饰尽显大汉气象 [4][5] - 长安城规划科学 防御体系完备 成为古代都城典范 [5] 历史背景描写 - 小说以西汉初年为背景 涵盖楚汉相争 刘邦平定异姓王叛乱 吕后篡权等历史事件 [7] - 通过帝王与诸侯博弈 治国理念碰撞 展现汉王朝在动荡中寻求稳定的艰难历程 [7] - 提供了解汉初历史的独特视角 丰富作品历史底蕴 [7] 工匠精神体现 - 数万工匠在阳城延带领下克服时间紧迫 工艺繁复 工程量大等挑战 [6] - 凭借高超手艺和坚韧毅力完成"两宫一城"营建 展现对技艺的执着追求 [6] - 作品通过人物曲折人生淋漓尽致展现先人工匠精神 [6]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成功发展模式”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06 15:03
全球文明倡议的哲学基础 - 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哲学方案 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1][4] - 阿拉伯及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认知不足 多数大学仅开设笼统东方哲学课程 未深入探究中国治国理政智慧[1] - 中国哲学蕴含古老治国智慧 如孔子通过修身齐家实例阐释人性 注重品德锤炼而非形而上学[1] 中西现代化道路对比 - 中国发展方式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 西方现代化基于殖民主义和自我中心 中国则秉持和平交往与不懈努力[4] -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数十年完成西方几百年工业历程 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5] - 中国发展过程体现和合共生理念 总体实现与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5] 国际影响与实践成果 - 全球文明倡议反映各国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同愿望 推动国际论坛蓬勃发展 今年北京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吸引约140个国家600余位嘉宾[4] -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成功发展模式借鉴 阿拉伯国家可学习和平发展 相互尊重 重信守诺等理念[5] - 中国国际地位源于五千年文化传统与治国理政理念 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赋予现代化持续动力[5]
浪漫爱情与文明婚俗“双向奔赴” 武汉市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长江日报· 2025-08-30 08:52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传承浪漫七夕 共建文明风尚”,旨在引导青年在节日中涵育文明新风并坚定文化自信 [1] - 活动于七夕佳节在武商梦时代广场举行,现场布置以红色和粉色为主色调,融合传统七夕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 [1]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民政局主办,武昌区多家单位联合承办,武商集团协办 [2] 活动内容与参与情况 - 现场展出手工刺绣婚服、传统首饰及婚书等展品,并有身着唐制、宋制传统婚服的模特进行婚俗文化展示 [1] - 百余名来自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青年作为嘉宾参与,通过“缘分拼图”、“七夕谜语”、“鹊桥传情”、“一圈到底”等互动游戏进行交流 [1][2] - 现场播放公益短片《新风》,倡导婚事新办、简办,反对铺张浪费 [1] - 三对新婚夫妻身着中式礼服,在现场重温结婚誓言 [1] - 成功“牵手”的青年获得了武商梦时代准备的浪漫礼包 [2] 活动规模与延伸 - 本次七夕主题活动除主会场武商梦时代广场外,还在武商MALL、青山武商奥莱同步开设分会场 [2]
人文纪录片引发“文化热”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38
节目内容与主题 - 节目聚焦中华文明核心要素包括文字、文物和文人 通过青铜铭文、甲骨文、陶器刻符、金印、封泥、简牍等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连续性并印证多元一体民族格局 [2] - 节目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字里行间的文化哲理 让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润泽当代健康生活 [2] - 节目通过建筑如砖瓦街巷等立体史书和文化坐标 铺陈城市文化底蕴与精神底色 在历代文人革故鼎新文化讲述中展现文明积淀 [3] - 节目让考古发现活起来、古城记忆新起来、传统农技潮起来、古老药方火起来 共同构建立体多元中华文明传播矩阵 [3] 技术应用与创新 - 节目深入应用三维扫描、XR+、8K超高清等前沿技术手段 探索创意表达 [3] - 节目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和珍稀文物 创新构建极具中华审美风范文化意境 [3][4] - 技术手段首次完整再现古色古香鲁国故城 重现惟妙惟肖鸟形白陶鬶和栩栩如生战国乐舞陶俑 虚拟场景在写意与真实间流转拓展历史影像表现边界 [4] 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 节目累计触达电视观众23.6亿人次 创造全国上星频道同时段同类节目排名第一佳绩 [4] - 节目在国内引发文化热 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中国风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