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OLED技术
搜索文档
TCL华星8.6代印刷OLED项目官宣:总投资295亿元,月产能2.25万片
环球网· 2025-09-15 10:12
项目投资 - TCL科技集团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拟建设第8 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 月加工2290mm×2620mm玻璃基板能力约2 25万片 总投资额约人民币295亿元[1] - 生产线主要产品涵盖平板 笔记本电脑 显示器等应用领域[1] - 项目预计2025年11月开工 为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OLED产线[3] 技术优势 - 印刷OLED技术通过高精度喷头将液态发光材料按预设图案喷射到基板上 具备色彩表现优异 分辨率高 材料利用率高 能耗低 投资和制造成本低等优势[2] - TCL华星在OLED领域已开展十余年技术研究 具备印刷OLED量产能力及关键专利[2] - 公司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过9700件 其中印刷OLED专利超过1200件 居行业首位 覆盖设计 材料 工艺和设备各个环节[2] 市场前景 - 全球新型显示行业在折叠屏 车载屏幕与穿戴设备放量 显示屏尺寸扩大背景下 OLED有望成为高端显示技术主流[1] - 2024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10 1亿片 出货量占比27% 预计2030年出货量将超过13 3亿片 占比提升至35%[1] - AMOLED在IT 车载等中大尺寸应用增长迅速 预计到2030年笔电年复合增长率33% 车载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27% 桌上型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19%[1] 产能布局 - TCL华星位于武汉的G5 5代线印刷OLED产线于2024年11月起实现量产及用户交付 产能正从3k 月提升至9k 月[2] - t8项目建设有助于公司紧抓市场增长需求 提升高端产品份额 优化经营效益[2] - 印刷OLED成为首个由中国企业引领全球进入商用阶段的显示技术 是我国显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突破点[3]
295亿落子广州!TCL华星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OLED产线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09:44
项目概况 - TCL华星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签署协议 建设月加工2.25万片玻璃基板的第8.6代印刷OLED生产线 总投资额295亿元 [1][2] - 项目公司广州华星光电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注册资本金147.5亿元 其中TCL华星出资88.5亿元 广州国企统筹出资59亿元 [1] - 项目预计2025年11月开工 建设周期24个月 2027年前后投产 [2] 技术优势 - 印刷OLED技术具备色彩表现优异 分辨率高等特性 可满足车载显示对高清画质的需求 [3] - 材料利用率高 能耗低 投资和制造成本低 能降低车载OLED屏幕量产成本 [3] - 技术可覆盖小中大全尺寸场景 匹配车企多屏交互设计趋势 [3] - TCL华星拥有十余年OLED技术积累 武汉G5.5代线印刷OLED产线已于2024年11月量产 产能从每月3千片提升至9千片 [2] 市场前景 - 车载显示是OLED技术核心增量领域 Omdia预测2030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占比达35% 车载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27% [4] - 车企为提升竞争力加大车载显示投入 折叠屏 多联屏 柔性屏等创新形态增多 [4] -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座舱渗透率提升 车载显示从功能件升级为核心体验件 [6] 产业影响 - t8项目作为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OLED产线 将打破境外企业在高世代AMOLED领域优势 [5] - 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车企车载OLED屏幕重要国产供应商 降低对境外供应链依赖 [6] - 本土化供应可缩短交货周期 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6] - TCL华星通过项目扩大产能 可提前锁定车企订单 推动汽车智能座舱整体升级 [6]
TCL科技大手笔合建295亿OLED项目 半导体显示业务持续完善占营收67.26%
长江商报· 2025-09-15 07:07
投资扩产计划 - 公司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开区合作建设第8.6代印刷OLED面板生产线 总投资295亿元 其中TCL华星出资88.5亿元 [2][4] - 项目公司注册资本147.5亿元 TCL华星出资88.5亿元 国有股东出资59亿元 若获其他投资则按60%:40%比例认缴 [4] - 项目规划月加工玻璃基板2.25万片 主要产品涵盖平板、笔记本及显示器 建设周期24个月 预计2025年11月开工 [4][5] 技术实力与产业地位 - TCL华星拥有11条面板生产线和6个模组基地 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9700件 其中印刷OLED专利超1200件 [5] - 公司基于印刷OLED技术的G5.5代线已于2024年11月量产 具备建立第8.6代产线的技术和能力 [2][5] - 该项目采用自有技术 是实现国产高世代印刷OLED量产的关键步骤 有助于提升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856亿元 同比增长6.7% 归母净利润18.8亿元 同比增长89.3% 经营现金流273亿元 同比增长115.9% [2][7] - 半导体显示业务营业收入575.51亿元 同比增长15.38% 占总收入比例67.26% 毛利率20.3% 同比提升1.99个百分点 [2][7] - TCL华星营业收入504.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净利润43.2亿元 同比增长74%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3亿元 同比增长51% [3][7] 业务细分进展 - 大尺寸TV和商显产品市占率达24% 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 中小尺寸显示器、笔记本、车载、手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8%/71%/61%/51% [8] - 完成收购乐金显示中国及广州公司(整合为t11) 产能达180k/月 二季度起贡献业绩 同期完成广州t9项目二期建设 [8] - OLED业务销量同比增长8.7% 营收增长9.2% 柔性OLED手机出货全球第四 折叠产品稳居全球前三 穿戴产品实现规模量产 [8] 资产收购与整合 - 2025年7月以115.62亿元收购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公司21.53%股权 预计增厚归母净利润并增强半导体显示业务盈利贡献 [8]
TCL科技,295亿大项目落地
DT新材料· 2025-09-15 00:05
项目投资 - TCL科技及子公司TCL华星与广州市政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出资投建第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t8项目),总投资额约295亿元 [2] - t8项目规划月加工玻璃基板能力约2.25万片,基板尺寸为2290mm×2620mm,主要产品涵盖平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应用领域 [2] - 项目规划建设周期为24个月,预计2025年11月开工 [3] 技术优势 - t8项目采用TCL华星自有印刷OLED技术,通过高精度喷头将液态发光材料精准喷射到基板上形成像素,具备色彩表现优异、分辨率高、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投资和制造成本低等优势 [3] - 印刷OLED技术是适配小、中、大全尺寸的规模化商用OLED技术路径 [3] - TCL华星已完成G5.5代印刷OLED生产线建设并实现量产,为第8.6代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撑 [3] 市场前景 - OLED有望成为高端显示技术主流,2024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达10.1亿片(占比27%),预计2030年将超过13.3亿片(占比35%) [4] - AMOLED在IT、车载等中大尺寸应用增长显著,预计2030年笔电年复合增长率33%、车载显示器27%、桌上型显示器19% [4] 资金结构 - 项目公司注册资本147.5亿元,TCL华星出资88.5亿元,广州市政府及关联国企共计出资59亿元 [5] - 若获得其他投资,TCL华星与国有股东按60%:40%比例认缴剩余出资,总投资与注册资本差额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解决 [5] 公司财务 - TCL华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04.3亿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74.0%),其中归属于TCL科技的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51%)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TCL华星总资产2136亿元,净资产781亿元 [5] 行业地位 - TCL华星是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之一,拥有11条面板生产线和6个模组基地 [3] - TCL科技持有TCL华星81.60%股权,三星显示株式会社持股10.16% [5]
全部为TCL华星自有技术 TCL科技8代OLED将开启新增长曲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17:41
项目投资 - TCL科技与广州市政府合作建设第8.6代印刷OLED生产线 总投资额295亿元 月加工玻璃基板能力2.25万片 产品涵盖平板、笔记本电脑及显示器等应用领域 [2] - 项目采用印刷OLED技术 通过高精度喷头将液态发光材料喷射至基板形成像素 具备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及成本低等优势 [2][3] - 项目预计2025年11月开工 为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OLED产线 技术均为TCL华星自有 [3][5] 技术布局 - TCL华星在OLED领域已研发十余年 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过9700件 其中印刷OLED专利超过1200件 居行业首位 覆盖设计、材料、工艺和设备环节 [3] - 武汉G5.5代印刷OLED产线于2024年11月量产 产能从每月3k提升至9k 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 [2] - 印刷OLED技术由中国企业首次引领全球商用 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并构建自主可控的显示技术生态 [4] 市场前景 - 2024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10.1亿片 占比27% 预计2030年出货量超13.3亿片 占比提升至35% [3] - AMOLED在IT及车载等中大尺寸应用增长显著 预计2030年笔电年复合增长率33% 车载显示器27% 桌上型显示器19% [3] - 折叠屏、车载屏幕及穿戴设备推动OLED成为高端显示主流技术 行业迎来市场爆发机遇 [2][3]
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将在广州建设
中国经济网· 2025-09-14 14:11
项目投资 - TCL科技与TCL华星联合广州市人民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 共同建设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t8项目) 月产能达2.25万片 总投资约295亿元[1] - 项目主要产品涵盖平板 笔记本电脑 显示器等应用领域[1] 技术优势 - 印刷OLED具备色彩表现优异 分辨率高 材料利用率高 能耗低 投资和制造成本低等优势 是适配小 中 大全尺寸的规模化商用OLED技术路径[1] - TCL华星在OLED领域已开展10多年技术研究 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过9700件 印刷OLED专利超过1200件[1] - 武汉G5.5代印刷OLED产线已于2024年11月起实现量产及产品交付[1] 市场前景 - 全球AMOLED面板2024年出货量10.1亿片(占比27%) 预计2030年出货量将超过13.3亿片(占比提升至35%)[2] - AMOLED在IT 车载等中大尺寸应用增长显著 笔电年复合增长率33% 车载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27% 桌上型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19%[2] - 折叠屏成为显示新增长点 车载屏幕与穿戴设备产量提升 显示屏尺寸扩大 OLED有望成为高端显示技术主流[1] 战略意义 - t8项目建设有助于TCL华星紧抓市场增长需求 提升高端产品份额 持续优化经营效益[2] - 项目将助力我国在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竞争新格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2]
295亿元!000100 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9-14 09:19
项目投资 - TCL科技拟联合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出资295亿元投建第8.6代印刷OLED生产线项目(t8项目)[2] - 项目注册资本147.5亿元,其中TCL华星出资88.5亿元,国有股东出资59亿元,剩余资金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解决[6] - 项目规划建设周期24个月,预计2025年11月开工[5][7] 技术优势 - 印刷OLED技术通过高精度喷头将液态发光材料喷射至基板,具备色彩表现优异、分辨率高、材料利用率高及能耗低等优势[9] - t8项目采用TCL华星自有技术,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9700件,其中印刷OLED专利超过1200件[9][10] - TCL华星已完成G5.5代印刷OLED生产线建设并实现量产,为8.6代线提供技术支撑[10] 市场前景 - 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10.1亿片(占比27%)增长至2030年13.3亿片(占比35%)[12] - 中大尺寸AMOLED应用增速显著,2030年笔电、车载显示器及桌上型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3%、27%和19%[12] - 项目瞄准折叠屏、车载屏幕及穿戴设备等高端显示市场,旨在提升TCL华星高端产品份额[12] 公司背景 - TCL华星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拥有11条面板生产线及6个模组基地[10] - 2025年上半年TCL华星营业收入504.3亿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74.0%)[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TCL华星总资产2136亿元,净资产781亿元[13]
295亿元!000100,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9-14 09:16
项目投资概况 - TCL科技及子公司TCL华星拟联合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开区管委会共同投资295亿元建设第8.6代印刷OLED生产线(t8项目)[1] - 项目规划月加工2290mm×2620mm玻璃基板能力约2.25万片 主要产品涵盖平板 笔记本电脑及显示器[4] - 各方共同出资147.5亿元作为注册资本金 其中TCL华星出资88.5亿元 国有股东出资59亿元 剩余资金通过银团贷款解决[4][5][6] 技术优势与基础 - 采用TCL华星自有印刷OLED技术 具备色彩表现优异 分辨率高 材料利用率高及能耗低等优势[8] - TCL华星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9700件 其中印刷OLED专利超过1200件 并已完成G5.5代印刷OLED生产线建设实现量产[9] - 公司通过器件技术开发 上游材料及核心装备的全方位布局 构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显示技术生态[9] 市场前景与战略意义 - 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10.1亿片增长至2030年13.3亿片 出货占比从27%提升至35%[10] - 中大尺寸应用增长显著 2030年笔电 车载显示器及桌上型显示器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3% 27%和19%[10] - 项目将助力TCL华星抓住高端显示市场机遇 提升高溢价产品份额 实现经营效益优化及战略跃进[10] 公司财务与运营能力 - TCL华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04.3亿元同比增长14.4% 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74%[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TCL华星总资产2136亿元 净资产781亿元(未经审计)[12] - TCL华星主要股东为TCL科技(持股81.60%)及三星显示株式会社(持股10.16%)[11]
295亿元!000100,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9-14 09:13
项目投资概况 - TCL科技拟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出资投建第8.6代印刷OLED生产线项目(t8项目),预计总投资额约295亿元[2] - 项目规划建设周期为24个月,预计2025年11月开工[8][10] - 项目设计月加工玻璃基板能力约2.25万片(基板尺寸2290mm×2620mm),主要产品涵盖平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应用领域[9] 资金结构与技术基础 - 项目注册资本金147.5亿元,由TCL华星出资88.5亿元(占比60%),国有股东出资59亿元(占比40%)[9][10] - 项目采用技术均为TCL华星自有技术,累计持有OLED专利超9700件,其中印刷OLED专利超过1200件[11][12] - TCL华星已完成G5.5代印刷OLED生产线建设并实现量产,为高世代产线提供技术支撑[13] 市场前景与战略意义 - 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10.1亿片(占比27%)增长至2030年13.3亿片(占比35%)[16] - 2030年细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测:笔电33%、车载显示器27%、桌上型显示器19%[17] - 印刷OLED技术具有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成本低等优势,是适配全尺寸的规模化商用路径[12] 公司经营表现 - TCL华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04.3亿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74%)[1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TCL华星总资产2136亿元,净资产781亿元(未经审计)[17] - TCL华星主要股东为TCL科技(持股81.60%)和三星显示株式会社(持股10.16%)[17]
投资295亿元!TCL华星加入高世代OLED竞赛,中尺寸显示战火升温
华夏时报· 2025-09-13 17:46
TCL华星投资建设OLED 8.6代线 - TCL华星宣布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投资295亿元建设第8.6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 月加工玻璃基板能力约2.25万片 预计2024年11月开工 规划建设周期24个月 [2] - 项目公司为广州华星光电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设立于2024年8月11日 注册资本10亿元 法定代表人为TCL华星CEO赵军 [2] - TCL华星成为国内继京东方和维信诺之后第三家宣布建设OLED 8.6代线的厂商 全球面板巨头均瞄准中尺寸OLED增量市场 [2] 项目投资结构与金额对比 - 项目总投资295亿元中 各方共同出资147.5亿元注册资本金 TCL华星出资88.5亿元 国有股东出资59亿元 双方出资比例6:4 剩余资金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解决 [3] - TCL华星投资金额显著低于竞争对手 京东方成都OLED 8.6代线总投资630亿元 维信诺合肥OLED 8.6代线总投资550亿元 [3] - 投资差异主因技术路线不同 TCL采用印刷OLED技术 京东方和维信诺采用蒸镀工艺 [3][4] 印刷OLED技术优势 - TCL华星自2020年6月与日本JOLED合作印刷OLED技术 并于2023年11月实现5.5代线量产 t8项目采用自有技术 [4] - 印刷OLED平均发光面积达50%-60% 显著高于蒸镀技术的20%-30% 材料利用率达90%以上 远高于蒸镀技术的30% [4] - 印刷OLED设备采购成本更低 t8产线毗邻现有t9产线 可共享部分基础设施 初始设计产能低于京东方 [5] 中尺寸显示市场前景 - t8项目主要产品涵盖平板 笔记本电脑 显示器等中尺寸应用领域 [5] - 2024年AMOLED面板出货量10.1亿片 占比27% 预计2030年出货量超13.3亿片 占比提升至35% [5] - 中尺寸应用增长强劲 笔电年复合增长率33% 车载显示器27% 桌上型显示器19% [5] - 苹果iPad Pro系列2023年5月首次采用OLED显示屏 搭载M5芯片新品预计2024年10月发布 [6] 高世代线竞争格局 - 三星显示OLED 8.6代线一期预计2024年底试运行 京东方预计2026年10月量产 维信诺预计2027年下半年量产 [7] - 8.6代线核心价值在于降低中尺寸OLED成本 加速IT领域渗透 替代原有效率较低的OLED 6代线 [6] - TCL华星产能加入及潜在入局者惠科 标志着中国大陆企业在OLED领域开始冲击韩国企业主导地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