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黄鹤楼,赓续文脉竞风流(文化中国行·唐诗宋词里的古建筑)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2
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最初为两层军事瞭望建筑,结构简洁粗犷[1] - 唐代黄鹤楼失去军事作用,转变为文人墨客聚集的观景楼,地处长江之滨交通便利[1] - 宋代重建的黄鹤楼从城墙分离,结构更繁复精细,翼角嶙峋装饰华丽[2] - 黄鹤楼承载丰富文化内涵,是重要文化符号,历史上900多位诗人留下近1500首相关诗词[2] - 黄鹤楼曾因战争灾害屡毁屡建,1884年被大火焚毁,1985年新建黄鹤楼重新矗立[2]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与现状 - 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共5层,采用层层飞檐设计,呈现下隆上锐、形似筒状的姿态[3] - 重建楼体既保留古代建筑特征,又体现现代建造工艺[3] - 黄鹤楼元素融入武汉市民生活,许多公共设施装饰着黄鹤楼图案[3] - 武汉市民缪德杰自2014年起已拍摄2000多张黄鹤楼照片,从不同角度时间展现其不同美感[1] 黄鹤楼的文旅产业发展 - 公园管理处计划继续传承和活化利用黄鹤楼历史文化,打造更多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场景[3] - 黄鹤楼被定位为湖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3]
盐城文旅交出“双节”红火新答卷
新华日报· 2025-10-15 04:31
核心观点 - 盐城文旅市场在双节期间表现强劲,消费与客流量实现高速增长,并通过生态、人文及产业融合等多元化创新策略,推动从短期热度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1][5] 文旅市场表现 - 全市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达13.65亿元,同比增长45.93% [1] - 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0.34%,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3.26% [1] - 入境游市场升温,射阳岛高尔夫球会假期接待超1400人次境外游客 [1] 生态旅游创新 - 推出生态潮玩项目,如湿地小卫士宣誓、麦秆画、VR《东方湿地.鹿王传说》等互动体验 [2] - 条子泥湿地举办泥地足球、气排球赛及生态研学,丹顶鹤保护区设置爱国主题打卡点 [2] - 野鹿荡夜空观景、海湾日出观赏以及蟒蛇河骑行露营和泛舟活动,丰富自然体验内容 [2] 人文活动与文化遗产 - 新四军纪念馆抗战专题展单日参观观众超2万人次,文物展陈吸引大量游客 [3] - 七大文博场馆推出集章打卡活动,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作品 [3] - 黄海湿地博物馆推出XR沉浸探索展,东台西溪古镇和九龙口淮剧小镇融合非遗与现代科技表演 [3] 产业融合与惠民服务 - 举办“苏超”赛事第二现场观赛、足球之夜等活动,将体育热情与文旅结合 [4] - 推出127项主题活动,提供超1.5万免费停车位、公交直通车和场馆延时开放等惠民服务 [4] - 举办大学生音乐会,联动高校学子以青春旋律提升城市文旅活力 [4] 长期发展策略 - 公司通过普惠服务、创新内容和产业融合,致力于将短期文旅热度转化为长期可持续吸引力 [5] - 赛事激情和节庆热闹被系统性地沉淀为城市产业动能与持久魅力 [5]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架起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承之桥
新华社· 2025-10-14 13:35
这是2023年7月3日拍摄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新华社香港10月13日电(黄茜恬)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特别推出3个故宫文化主题展览,从清代宫廷军事文物, 到中国饮食文化流变,再到科技动态化呈现故宫传统纹样,带领观众在香港感受故宫文化的厚重与活力。 作为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首个重要合作项目,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3年多来,接待观众近350万人次。西九文化区海滨上,金色建筑搭配 红宫门与中式庭院,凭珍贵藏品与创意展览成为游客来港的热门打卡地。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不只是战略合作伙伴,更是'兄弟'般的紧密关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说,两馆携手传递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承载着故宫博物院的期待——建立自身特色,以当代视野和全球视角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让中华文化在香江落地 0:00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幕展一次性展出914件故宫博物院文物,含166件国家一级文 物,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文物出境展览。 "这不仅是文物'出宫',更是让中华 ...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晚报· 2025-10-14 10:18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 物馆举行,标志着流失海外79载的瑰宝正式回归故土、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于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遭 盗掘出土,1946年流散海外。通过中美文物返还合作,今年5月18日,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 博物馆返还的《五行令》《攻守占》落地北京,回到祖国。子弹库战国帛书共分三卷,系统记录了先秦 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是研究天文学、军事学、文字学、文献学与思想史的不可 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帛书于今年9月10日运抵湖南省博物馆后,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保存于恒温恒湿环 境中。目前,馆内已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并在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 墨迹字样40余个。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湘文化的守护与传承重镇,具备一流的文物保护与研究条件。帛书入藏后,该馆将 承担起永续守护与深化研究的历史责任,让这件国宝在故土焕发新的生机。 ...
综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架起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承之桥
新华网· 2025-10-14 09:48
新华社香港10月13日电 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架起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承之桥 黄茜恬 这是2023年7月3日拍摄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2022年7月8日,参观者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处观景台上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让中华文化在香江落地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幕展一次性展出 914件故宫博物院文物,含166件国家一级文物,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文物 出境展览。 "这不仅是文物'出宫',更是让中华文化在香江落地,让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文化窗口。"吴志华 说,这背后是故宫博物院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3年多来,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深度协作,推出接近20个展览,故宫博物院累计借出文物 超1600件,涵盖25个门类,让"在家门口赏国宝"成为香港市民日常。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特别推出3个故宫文化主题展览,从清代宫廷军事 文物,到中国饮食文化流变,再到科技动态化呈现故宫传统纹样,带领观众在香港感受故宫文化的厚重 与活力。 作为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 ...
100岁,故宫博物院风华正茂 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人民日报· 2025-10-13 17:04
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 - 公司于1925年成立,由帝王宫阙转型为公共博物馆,履行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 [1] - 1933年因日军进犯,公司理事会决议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等机构所藏逾1.9万箱文物分五批南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司部处制改革加强服务功能和文物保护研究能力,南迁文物自1950年1月开始陆续北返 [1] 新时代事业发展体系 - 2019年11月公司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大建设体系 [2] - 公司整合文物、考古、建筑等多部门资源,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2] - 公司构建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体系,并积极探索数字文物资源采集共享和前沿技术开发 [2] 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加快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26—2040)》修编,构建科学高效的文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3] - 公司将优化学术科研体制机制,鼓励开展以院藏文物、古建筑群等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 [3] - 公司坚定走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之路,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并提供更丰富的展览展示与开放服务 [3] 文化使命与定位 - 公司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院的转型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征程的缩影 [4] - 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文物保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4]
文明中国·江西|印象宜春:热腾腾的活力火辣辣的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3 13:1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公元845年,江西宜春籍进士易重高中大 唐状元后,以这样的诗句夸赞家乡的人杰地灵。 今年5月,宜春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块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宜春持续深入 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强劲动力。 宜春市的"晒秋"。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金秋九月,记者来到宜春的大街小巷,品咂当地舌尖上的独特辣香,沉浸式感受这座火辣辣的古城燃起 的热腾腾的活力——从老旧小区改造到背街小巷整治,从移风易俗实践到平安城市建设,宜春以可感可 及的惠民举措,让群众在丰收的季节采撷城市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宜春宜学,诗书之乡的传承 "江右书院甲天下",江西的书院文化底蕴深厚、绵延至今。记者慕名来到宜春市万载县鹅峰乡,这里有 一座藏书300余万册、年服务超10万人次的文宇阁书院,既延续着千年文脉,又讲述着宜春诗书之乡的 新篇章。"中国好人"、书院创始人袁宇本是一名书商,却道出了宜春人对文化的珍视:"我不想做一个 单纯买书卖书的书商,也坚信读书成才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拿出好书回报家乡"。 宜春市非遗文化展演。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在丰城市荣塘镇,龙光书院至 ...
一场艺术季背后,湖北如何让长江文化“活起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2:14
活动概况与规模 - 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季于9月12日开幕,将持续至10月30日,主题为“勇担支点建设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1][2] - 艺术季涵盖艺术展演、文博展览、学术交流等十二大板块,精心策划了12项主体活动,其中保留并创新了首届的8项,新增4项 [1][2][3] - 开幕式“点亮长江”深度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运用数字光影、全息投影与无人机编队再现曾侯乙编钟古乐,剧场内座无虚席 [1][2] 内容创新与特色 - 活动以“传承、融合、创新、惠民”为理念,与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联动开幕,融合展、演、销、游多元形态 [6] - 国际层面邀请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艺术家共演“大河交响”,并举办高端智库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6] - 十二项主体活动有机衔接,包括主题美术展展出120件作品、音乐周、电影周、阅读周等,使公众沉浸式体验长江文化 [3][5] 科技赋能与文化数字化 - 湖北省博物馆“数字荆楚文明体验馆”借助VR/AR技术精细还原楚文明风貌,宜昌“三峡文旅元宇宙平台”实现线上虚拟游览与线下联动 [7] - 腾讯“繁星计划”打造《荆楚瑰宝》数智书和AI云展厅,观众可在线“敲响”编钟,越王勾践剑IP“小剑剑”VR项目融合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 [8] - 文化季强化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微短剧推广、新媒体博主互动等方式打破传播圈层,实现从专业活动向全民共享的升级 [9] 资源投入与制度建设 - 湖北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将文保专项资金提升至1亿元,增幅近30%,“十四五”期间已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 [5] - 全省打造屈原文化公园、三国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推出“长江文明之旅”等特色线路,并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等机构 [6] - 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 [6] 社会反响与产业影响 - 观众反馈热烈,武汉相声演员陆鸣表示节目“真正把文化‘活’了起来”,有家长认为科技方式有助于孩子理解历史 [3][9] - 文旅业内人士评价此次活动将宽泛的文化概念多维度全方位落地,是一场“全民的文化狂欢”,避免了曲高和寡 [10] - 围绕长江与楚文化主题推出“云梦秦简”系列文具、“楚辞香氛”等畅销文创产品,并延伸“长江号”游轮文旅线路等产业链 [7]
多面吴山 邀您来看
杭州日报· 2025-10-13 10:02
据悉,此次展览杭博联合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湖北省博物 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19家文博单位,共展出217件文物展品,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 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47件,众多重磅展品集中亮相。 展览中,杭博首次展出馆藏的"兽首水战图青铜柶",此文物形似带兽首的长尺,表面雕刻着6组人 物,生动还原了水面兵戎相接的场景;围绕该展品,杭博还开发了岫玉书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此 外,杭博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十年来首次离开固定展陈位置,"移步"吴山主题展厅;与之相邻 展出的,是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青铜套杯,由大到小共5件,可依次套入,造型与战国水晶杯极为 相似。 吴山对很多杭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日前,"城中有座山——杭州吴山的历史空间"展览在杭州 博物馆(以下简称"杭博")南馆开展,以"吴山之源""千年回响""文脉流觞""英杰足迹""山魂永续"五个 篇章为脉络,串联吴山往昔,讲述杭州的城市变迁、文脉传承与市井温情。 除了文物与艺术展品,展览还推出了20余款周边新品,涵盖包袋、文具、饰品、宠物玩具、茶点等 多个品类,让观众把"吴山"的记忆与韵味带回家。展览将持续至2 ...
陕西渭南实施数字化监测,保护复壮仓颉手植柏 千年古柏,文化价值代代传(和古树做朋友)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9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强调要把 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我 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为更好普及古树名木相关知识,今起推出"和古树做朋友"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文字报道、手绘海报和 视频,为古树名木留下当代记录;也将通过"遇见古树"小程序集中展现各地古树名木资讯,为公众提供 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古树博物馆"。 让我们在一枝一叶的故事中,共同守护古树名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踏入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仓颉庙,一株巍峨的古柏映入眼帘——树干粗壮,需五六人合抱;树皮 斑驳,如瀑布般垂落,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纹路,仿佛镌刻着千年岁月的密码。 这便是仓颉手植柏——高16米、胸径2.48米、地围9.9米,已在这片黄土高原伫立了约5000年。 漫步仓颉庙,古柏错落分布,每一株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有40多株,平均树龄 约3000年。除了这株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还有3株树龄4000多年、14株树龄3000多年的古 柏。"讲解员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