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七星岩: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新华网· 2025-06-30 20:23
七星岩概况 - 七星岩位于广东肇庆市中心,由七座喀斯特地貌岩峰组成,湖光山色交相辉映[1] - 自唐代起留存500余则诗文游记摩崖石刻,形成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1] 摩崖石刻分布与历史 - 超60%石刻集中在石室岩溶洞内外,该区域是文化长卷的发祥地[2] - 唐代李邕《端州石室记》为最早题刻,宋元时期已有近百则,明代因官员推广数量大增[2] - 石刻内容涵盖记事言志、借景抒情,字体文体多样,包括正楷、诗歌等[2][5] 石刻艺术与历史价值 -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题诗以奇石自喻,展现书法与文学艺术价值[5][7] - 石刻记录唐朝以来行政制度、经济贸易、水文地理等,如明代《记市马》证实肇庆曾存在大型马匹交易市场[7] 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 196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 灰岩质地导致裂隙发育,采取危岩加固、地质灾害治理、增设围栏等措施[9] - 2018年起举办诗词大会、开发研学课程,年均吸引大量中小学生参与文化体验[9] 旅游开发现状 - 溶洞可泛舟游览,游客可多角度欣赏水上岩壁石刻[2][5] - 石刻经填红处理增强视觉效果,出口处密度最高形成震撼景观[5]
文化新观察丨穿雨林下深海,这里的文物普查不一般
新华社· 2025-06-30 20:16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符仙瑾带领团队对1959年建设的橡胶林试验田进行普查,该橡胶林于2020年被列为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 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20000余件[2][4] -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是约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留存100余栋古石屋,成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 临高县皇桐镇国营红华农场保留20世纪50年代外国专家居住的欧洲风格砖木结构瓦房,被确定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水下文物普查成果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包括400多件明代出水文物如珐华贴金镂空花卉纹梅瓶、红绿彩缠枝莲纹碗等[8] - 三沙"四普"工作队完成西沙17座岛礁调查,航程约600海里,新发现27处文物包括珊瑚石堆砌的"兄弟公庙"等海洋文化特色遗产[10] - 截至2025年4月,海南省已完成4274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复查率100%),新发现656处文物[10] 文物普查技术方法 - 南或河遗址通过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人群互动研究提供考古依据[4] - 三沙"四普"采用传统田野调查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方式提升普查效率[10]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2:25
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研究 - 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提供早期人类"极地"生存样本[1] - 遗址发现鱼骨头、碎陶片等生活"垃圾",证实4000多年前高原先民已利用湖泊资源通过渔猎生存[2] - 遗址中发现粟、黍种子及红玉髓、象牙等外来遗存,推测4000年前已与周边地区建立贸易网络[2] - 遗址年代跨度为4500年至2000年,地层可建立连续年代序列,聚落布局显示早期人类有意识规划[2][4] 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羌塘女子普查队由5名藏族女孩组成,负责那曲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走遍11个县(区)[6] - 普查队平均海拔超4500米工作,单日工作时长超12小时,曾连续工作4个月普查300多处文物点[6][8] - 普查队已完成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普查,包含新发现文物点460余处[8] - 在岩画探查中发现"车轮"图案,可能印证早期民族交往[7]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布达拉宫现存465函约29380叶贝叶经,保护修复面临纤维脱层、虫蛀等难题[10] - 开发以传统藏药材为主的植物性贝叶经修复材料,专注粘结剂研究3年[10] - 研制藏文经书OCR识别系统,实现经文内容数字化扫描和电子文本检索[10] - 萨迦南寺大雄宝殿立柱矫正加固工程使建筑在6.8级地震中免受损毁[11][12] 考古研究价值 - 玛不错遗址填补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空白[4] - 揭示人类在4400米以上生态位活动的高原适应性、复杂性和连续性[4] - 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独特高原视角[4] - 西藏考古发现实证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1]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外事文物保护乡村振兴和知识产权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6-21 08:37
外事工作 - 高质量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 全力保障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运行 [1] - 强化陆港空港协同 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能级 推动物流通道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升级 [1] - 依托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活动促进贸易投资增量提质 [1] - 拓展文旅、科教、卫健、农业等领域人文交流合作 [1] 乡村振兴 - 动真碰硬整改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反馈问题 举一反三补齐短板 [2]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2] - 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2] 文物保护 - 加强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深入挖掘阐释多重价值 [2] - 扩大优质文博产品和服务供给 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群众 [2] 知识产权 - 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品质服务 [2] - 锚定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目标任务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黄土下的文明与火种
人民网· 2025-06-18 14:31
影视行业趋势 - 考古与盗墓题材影视作品持续保持高热度 市场反响呈现两极分化 [1] - 《护宝寻踪》凭借陕西汉文帝霸陵考古真实事件改编 在同类题材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 内容制作特点 - 采用多重叙事结构 通过"考古铁三角"角色群像展现文物保护领域的代际传承与学术接力 [2] - 美术团队耗时数月1:1复原墓葬场景 考古顾问全程指导确保专业细节精准度 [3] - 服装道具组深度还原20年基层工作者生活细节 包括褪色工装、搪瓷缸等具时代特征的物品 [3] 市场表现 - 剧集播出后获得极佳反响 剧情反转设计有效维持观众粘性 [1] - 通过正邪对抗主线与民间守护支线结合 实现专业性与大众审美的平衡 [2] 行业影响 - 制作团队五次深入考古现场调研 开创影视行业与文保机构深度合作新模式 [3] - 首次系统呈现"守灯人"职业群体 填补市场对文物保护工作者形象刻画的空白 [4] 文化价值 - 通过基层文保员、村民等角色塑造 建立文物保护事业与公众情感连接的桥梁 [2] - 剧集核心传递"文明守护"理念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认知度 [4]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会见欧盟国家驻华使节团
快讯· 2025-06-17 09:2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表示愿持续深化与欧盟国家的合作交流 [1] - 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在文物保护、新能源发展、水资源管理、荒漠化治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1] - 此次会见旨在推动双方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 [1] 重点合作领域 - 新能源发展成为甘肃与欧盟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1] - 水资源管理和荒漠化治理被列为双方深化合作的领域 [1] - 文物保护也被提及为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 [1]
不能拆的遗址 不能断的文脉
新华社· 2025-06-16 19:43
1997年,他和当时的南岸区文管所所长戴月英一同来到安达森洋行旧址。一到这里,他就惊喜地喊了出 来:"'沿山坡建造的四栋仓库',这不正是书里描述的场景!" 惊喜之余,胡昌健也感到一阵心酸:1997年,从江边走上仓库都不是一件易事;在抗战时期,这群"文 人"将文物运上去的过程该有多艰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们不仅要面对炮火的威胁,还要带着文物 翻山越岭,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动容。 在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一栋建筑上,写着两个已经有些模糊的红色大字——"不拆"。这座"不能 拆"的建筑,承载着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这两个字,也诉说着重庆和故宫多次"相遇"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文物的精品南迁,以避日寇劫掠。1933年2月 初,13427箱59万件文物分批从故宫运出。这些文物历经坎坷,历时十几年,行程数万里,播迁十余省 份,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文物迁徙。 有很长一段时间,故宫文物和重庆的"相遇"都是一件"不为人知"的事。 "那时,故宫文物南迁是绝对的秘密,鲜有文献记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研究馆员胡昌健说,一次 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书中读到故宫文物曾流离重庆的线索。之后 ...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以“应普尽普”促文物“应保尽保”(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核心关注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代重要史迹[1] - 普查目标为摸清文物家底、实现应保尽保并通过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守护文物安全[2] - 普查范围覆盖革命旧址、历史地标、古村故城、水下遗存及文化景观等类型[2]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普查推动保护标准完善,从革命遗址扩展到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新类型[3] - 强调保护与利用协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如健身步道)和文旅开发(如乡村旅游)实现文物价值转化[4] -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知子罗老州府发展旅游、西安电影制片厂改造为文创产业园[4] 社会参与与技术发展 - 普查依赖专业队伍与公众参与结合,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3] - 工作方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优先保护[3]
当城市更新“牵手”文物保护 跨界融合打造消费“新磁场”
央视网· 2025-06-03 14:30
城市更新政策与方向 - 国家政策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列为城市更新重点任务 [1] -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支持地下空间开发 [9] 中海大吉巷项目概况 - 项目定位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工程 [1] - 项目包含3000平方米文物保护区、7栋写字楼及绿地 [9] - 总商业面积达8万平方米,涵盖购物、餐饮等多元业态 [15] 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 采用"一屋一策"方案修复康有为故居等文保建筑 [3] - 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建筑构件编码分类并还原 [3] - 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施工,遵循"原样原建"原则 [3] 空间利用创新 - 通过下沉式街区设计新增1.2万平方米绿地空间 [9][11] -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面风貌保持统一 [9] - 设置弹性剧场、森林露台及篮球场等公共设施 [11] 商业运营成果 - 商业招租率96%,开业率91% [15] - 首批入驻150多家品牌,首店及定制店占比超50% [15] - 开业首日吸引20万客流,餐馆上座率超预期 [1][15] 文化活化策略 - 打造6个免费文保院落博物馆展示丝路文明等主题 [5] - 通过四合院与现代商业结合实现历史可触摸化 [1][5] - 业态规划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