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沉浸式非遗体验中读懂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6-15 08:48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举行,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1] - 活动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核心,通过非遗展演、展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 [1] 非遗旅游线路 - 发布"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线路,包括五大主题、十条非遗旅游线路,覆盖50余个点位 [1] - 五大主题为"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湖"非遗美食之旅、"非遗有戏"武汉戏码头之旅、"匠心手作"荆风楚韵之旅、"健康生活"非遗康养之旅 [1] - 线路串联武汉的文化地标与市井烟火,涵盖旅游景点、剧院场馆、特色美食街区、非遗体验场馆及小众打卡地 [1] 非遗市集 - 非遗市集作为主会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五大主题展区串联江城非遗旅游线路 [2] - 40余个展位化身"微型非遗目的地",市民游客可在百米街区内感受非遗魅力 [2] - 展区涵盖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技艺展示,如黄鹤楼传说、伯牙子期传说、木兰传说等非遗项目 [2] - 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五芳斋汤圆等非遗美食技艺现场制作,汉绣、武汉木雕船模、武汉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 [2] 活动规模与形式 - 武汉市文旅部门组织近60项非遗主题活动,包括展览、展示、研学、时尚秀、惠民演出等形式 [2] - 活动进景区、进社区,全方位展现武汉非遗之美,体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 [2]
方寸舞台 好戏万千(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3
湘东皮影戏传承与发展 - 湘东皮影戏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已有140多年历史,拥有120多出经典剧目,目前全本可演出的有五六十出 [2] - 传承人丁永发11岁开始学习皮影戏,精通拉京胡、吹唢呐、耍皮影、刻皮影、唱大戏等多种技艺 [2] - 皮影戏唱腔融合赣剧高腔,造型和审美质朴,代表剧目包括《杨宗保破阵》《西游记》《刘备招亲》等 [2] 创新与市场拓展 - 丁永发团队在传承老戏基础上编排了百余出新戏,包括《候鸟人》《克己奉公的刘型》《视死如归贺竹英》《不要彩礼要幸福》等,题材涵盖现代生活、清廉文化、革命文化等 [2] - 丁武负责内容创新和市场拓展,开设皮影戏培训班、网络直播演出、拍摄皮影微短剧,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3] - 皮影剧团已发展至10余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3] 教育与传播 - 全市各乡村、景区及10余所大、中、小学校邀请皮影戏表演,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3] - 丁武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皮影事业,寻访同行、求教专家,广泛汲取经验以推动传承 [3] 未来规划 - 丁永发计划整理推出200余出剧目,继续为观众演出,把握新时代机遇 [3]
焦点访谈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非遗如何成为各地文旅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6-15 00:41
文旅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趋势 - 非遗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潮流,泉州簪花、大理扎染、敦煌壁画等非遗项目成为城市旅游新标签[1] - 陕西紫阳县通过"开麦吧!茶乡"乡镇对擂赛吸引游客,活动以紫阳民歌为核心元素,场场爆满并带动年轻群体参与[3][6] - 紫阳县2023年清明及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7%,带动茶叶销量增长30%及服务业增加值提升50%[11] 非遗活化与产业升级路径 - 紫阳县将民歌、采茶制茶技艺(省级非遗)、社火活动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非遗即生活"模式[8][14][15] - 富硒茶陶博物馆挖掘2300年历史的乌铁陶技术,通过现代工艺提升实现非遗技术传承与商业化应用[15] - 贵州麻料村银饰工坊年接待体验游客超1万人,甘肃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单日吸引10万群众参与,实现非遗保护与收入增长双赢[15] 年轻化传承与品牌创新 - "90后"民歌手黄杰通过比赛重新激活年轻人对紫阳民歌的兴趣,乡镇活动促使年轻参赛者主动学习经典民歌[4][12] - 四川道明镇将2000年历史的竹编非遗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时尚化体验项目,证明非遗可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质[17] - 专家指出文旅融合本质是"造血式保护",通过身份转换(村民成为文化代言人)增强文化自豪感与传承持续性[15] 跨区域非遗联动效应 - 多地形成差异化非遗开发模式:紫阳侧重民歌+茶文化、贵州聚焦银饰制作、甘肃发展民俗节庆、四川推动手工艺创新[15][17] - 非遗体验项目有效改变消费习惯,如年轻游客通过采茶制茶体验重新认识传统茶饮价值[8][9]
壮锦国潮 传统非遗的当代对话
广西日报· 2025-06-13 17:04
壮锦国家标准实施 - 5月1日我国首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壮锦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为壮锦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2] - 标准由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导制定,明确壮锦术语定义、试验方法及安全性能要求,首次统一质量与安全标准[2][3] - 标准将云雷纹、蛙纹等代表性纹样列入附录,同时允许棉麻蚕丝等新材料应用,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3][5] 产业化升级 - 2024年12月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投产,标志产业迈向规模化生产[3] - 国标实施后企业定制订单激增,部分面料供不应求,生产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提升[5] - 靖西、忻城等地壮锦产业成为女性就业创业重要载体,预计创造更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5] 市场表现与消费趋势 - 陆仙人戛纳红毯壮锦礼服获全球关注,相关短视频网络点赞量高涨,明星效应带动壮锦话题热度[1][7] - 壮锦文创产品消费主力转向90后00后,领带冰箱贴等时尚化产品占比提升,电商直播销量显著增长[7][8] - 跨界联名成效显著,奶茶品牌推出壮锦编织手环等周边产品,潮玩Labubu壮锦"娃衣"成旅游打卡新选择[7]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80%设计师为35岁以下青年,采用AI辅助设计融入现代美学元素[6][10] - 高校与传承人共建实训基地,改良织机保留"通经断纬"核心技艺的同时引入现代设计思维[10] - 产品附带二维码故事卡,扫码可了解纹样寓意及工艺历史,数字化传播提升文化渗透率[9][11] 行业挑战 - 原创壮锦纹样面临抄袭模仿问题,盗版低价产品冲击市场,影响文化传播与产业健康发展[8]
铸铁锅年销8000万!非遗老手艺如何靠抖音俘获年轻人?
齐鲁晚报· 2025-06-13 11:08
公司发展历程 - 梁氏冶坊创立于100余年前,历经四代传承,从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发展为抖音电商销售额过亿的非遗品牌[1][2] - 2016年成立山东父子炊具有限公司,实现泥模铸造铁锅技艺现代化革新,并通过抖音电商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2] - 2024年泥模铸造技艺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 产品与工艺 - 采用1600度高温泥模铸造工艺,生产车间有40多名平均年龄55岁的工人,其中最长工龄达30年[1][2] - 对传统铁锅进行现代化改良,推出体积稍小的铸铁锅,增加麻绳锅耳、磨砂表面和杉木锅盖等设计[12] - 针对用户反馈改进工艺,如改用大豆油开锅并增加40分钟烘干工序,引入国外窒化工艺解决生锈问题[16] 电商运营策略 - 2019年布局抖音电商,初期展示制作过程吸引男性用户但转化率低,后转向"开锅教学"内容聚焦女性用户[13] - 2020年单场直播销售额达50万元,导致爆单暂停一周,同年抖音推出"看见手艺计划"助力非遗传播[13][14] - 2023年公司销售额5000万,80%来自抖音电商,2024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抖音占比进一步提升[15] 市场表现与行业数据 - 抖音电商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平台非遗商品销售超65亿单,63%成交来自店播模式[23] - 在非遗节现场通过直播实现"云体验",吸引线上线下观众互动,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19][20] - 公司产品热销全国各省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突破地域限制,让百年老字号走进千家万户[2][13]
守正创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4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山西孝义皮影戏传承人侯建川成立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挖掘整理剧本并排练剧目,使皮影戏逐渐恢复名气 [1][2] - 侯建川与大同云冈石窟景区合作,原创皮影戏剧目《马识善人》每天定点演出,助力非遗表演进入景区 [2] - 侯建川担任多所院校客座教授,每周讲授3堂课,致力于培养新人 [2] 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 - 浙江温州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法万将传统技艺应用于复古婚书制作,成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3] - 王法万通过直播展示木活字冰箱贴、钥匙扣、台灯等文创产品,利用互联网推广非遗技艺 [3] - 王法万在多地建立10多家木活字研学体验馆,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4] 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 王法万走进重庆外国语学校,带领学生体验木活字印刷,并赠送印刷套装,计划3到5年内在100所中小学校推广 [4] -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主持建造修复逾百座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涵盖鼓楼、风雨桥等 [5] - 杨似玉设计的42.6米高三江鼓楼采用榫卯结构,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展示传统建筑技艺的精妙 [6] 非遗技艺的创新应用 - 杨似玉熟练掌握上百种榫卯类型,能根据建筑需求自由搭配,如"抱头榫"增强连接力,"插肩榫"减轻承重压力 [6] - 王法万将木活字元素植入建筑装饰背景墙和展示馆,拓展非遗技艺的应用场景 [4] - 侯建川编写近300页孝义皮影戏知识读本,希望出版后带动更多人了解皮影戏 [2]
走近社区“手艺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社区服务行业 - 72岁退休职工在吉林市昌邑区民主街道苏园社区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理发服务 每月服务几十位客户 并开展上门服务 [12] - 甘肃省榆中县兴隆路社区裁缝铺经营者专注修衣角 裁裤边 换拉链等小修小补工作 服务社区30余年 特别关注90多岁老人定制需求 [13][14] - 河北石家庄新华区鑫城小区门口56岁配钥匙师傅经营摊位十多年 提供配钥匙 修鞋 修雨伞 补拉链等服务 日服务量视需求而定 [15] - 浙江慈溪市54岁电力社区经理服务近6万户居民 24小时提供电力维修服务 最多一天接20多个电话 自学家电维修技术被称为"万能电工" [16][17] - 广西南宁39岁非遗传承人开展"甘式养骨疗法"社区义诊 每年超过100场 服务范围覆盖那马镇 大塘镇 蟠龙社区 宋厢社区等地 [21][22] 非遗传承行业 - 00后非遗糖画师在郑州1948主题街区和郑州记忆1952休闲街区设立门店 创新融合剪纸 皮影 书法等元素 创作1.86米高糖画"孙悟空" [18][19] - 糖画师开展进社区 进校园活动 收徒范围包括7岁小学生和非洲国际友人 线上直播吸引成千上万网友围观 [19] - 广西南宁非遗"甘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开设不到100平方米小店 采用壮医药与中草药结合疗法 使用米酒做药引 [20][21] 便民服务模式 - 吉林市社区为理发服务提供闲置空间 支持老年人开展剪发 下棋 举办活动等 [12] - 石家庄市政府鼓励便民摊位回归 在街巷 市场开设便民服务点 吸纳传统手艺人 [15] - 浙江慈溪电工成立1200人志愿者队伍 建立用户信息记录本 特别关注独居老人需求 [17][18]
方寸舞台唱响千年乡音(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持之以恒 坚守非遗技艺 在凳子上拴上镲和锣鼓,踏进蓝印花布围成的戏台,人与木偶"合为一体",手脚并用操控木偶,同时完 成吹、拉、弹、唱、耍等多项技艺,将说唱与表演融会贯通,将人物的际遇和情感通过木偶活灵活现地 表现出来……刘永安即兴来了一段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是一门"一人一台戏"的绝艺,也称"扁担戏"或"被窝戏",多取材于中国民间神话和历史小 说。无论是木偶的唱、表、念、白,还是乐器伴奏,都由一位布袋戏艺人完成,堪称"一人顶七人"。整 个舞台和全部的演出行头仅用一根扁担即可挑起。 刘永安是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上世纪60年代跟随叔父挑担下乡演出,70年代接过戏担,开始了 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足迹遍布湖南、江西、广西和贵州。 这些年,刘永安一直从事邵阳布袋戏下乡演出、对外交流等工作,并配合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心开展传承教学等活动。 刘永安进村开展现场教学展演。 刘永安在邵阳县非遗展馆开展传承教学。 以上图片均为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晨光熹微,在湖南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年近八旬的刘永安已在老屋中忙碌起来,准备当天的 表演。他身后,古朴的戏箱和各式木偶,无声地诉说着这门古老艺术经历 ...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118人,传承断层风险有效缓解
新京报· 2025-06-11 19:30
非遗传承人数据 -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118人 市级348人 传承断层风险有效缓解 [1] - 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3名 其中60岁以下占比54% 最年轻者30岁 [1] - 传承人覆盖"燕京八绝" 京剧等经典项目 以及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延庆旱船等乡村非遗 [1] 非遗项目规模 - 北京市拥有14项联合国非遗项目 数量居全国前列 [1] - 国家级项目144项 市级项目303项 构建覆盖全面的保护网络 [1] 2025年遗产日活动规划 - 全市将推出40余场非遗活动 主会场6月12日在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举办 [1] - 主会场将公布新传承人名单 启动全市系列活动 [1] - 现场展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等7项体验项目 [1] 区域特色活动 - 东城区推出"非遗焕新 无界共生"系列活动 掐丝珐琅与奥运元素结合 [2] - 朝阳区在潮流地标举办宫廷艺术展和八极拳展演 [2] - 西城区 丰台区通过非遗展览 手工工坊增加公众参与 [2] - 密云区 海淀区联动京津冀开展非遗进校园 [2]
文旅题材微短剧《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接连上线,“短剧游北京”开启大运河文化之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0 20:32
文旅题材微短剧项目 - 《舟楫千里号歌来》和《祈安澜》是"北京大视听"重点网络文艺精品项目,联动构建运河文化传播矩阵,热度值均超千万 [1][3] - 两部剧纳入北京通州三庙一塔、张家湾通运桥遗址等60余处文化地标,立体呈现"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 [1] - 属于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及北京文旅题材重点项目,采用"文化IP+科技赋能+青春表达"模式 [3] 内容创作与叙事特点 - 《舟楫千里号歌来》以30集横屏短剧形式,通过青春励志故事解码通州地域文化基因,融合非遗运河号子与现代音律 [4] - 该剧构建三重叙事维度:青年文化破圈实践、老龄化社会情感联结、非遗传承现实命题 [4] - 《祈安澜》采用都市奇幻基调,通过AI虚拟制作将文物转化为剧情密钥,4K高清拍摄结合虚实相生叙事空间 [5] 文旅融合与产业影响 - 北京市广电局推出"短剧游北京"计划,推动"微短剧+北京文旅"融合创新,带动文旅消费与打卡新风尚 [7] - 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推荐剧目的12部作品以2至10分钟短剧形式展现北京文化特色,推动取景地出圈 [7] - 形成"政府引导-文化深挖-技术赋能-商业反哺"新范式,激活旅游和非遗资源IP [10] 其他代表性作品案例 - 《京西回响》取景石景山区模式口、首钢园等,以"声音"线索串联红色革命与工业文化 [10] - 《我在宋庄》结合通州宋庄艺术产业,讲述青年画家蜕变故事,呈现文创产业脉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