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搜索文档
一枚印章见证山东安陵88年乡村蝶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6-23 10:11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枚镌刻有"农民抗日互助会"字样的印 章。1937年夏,鲁西南地区抗日运动的火种在此点燃——从秘密成立"抗日救国自治会",到发展为燎原 冀鲁豫边区的革命力量,这枚印章见证了烽火年代的铮铮誓言。 1946年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战役中取得大杨湖战役重大胜利,毛泽东亲致贺电嘉奖全军。刘伯 承、邓小平于当年9月10日在安陵集马姓祠堂召开纵队级干部会议,既总结作战经验,更以刀刃向内的 勇气剖析问题:针对部分官兵因连胜滋长的骄傲情绪、忽视群众纪律的苗头,旗帜鲜明提出"克服骄傲 自满""严明群众纪律"要求,强调"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是一切胜利的保证"。 八十八载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去。今日的鲁西南热土,正赓续红色基因,擘画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安陵村绝非寻常村落。1934年,菏泽首个农村党支部在此诞生;抗战时期,它跃升为冀鲁豫边区鲁西南 地委专署驻地,邓小平、刘伯承、杨得志等将领在此运筹帷幄,被誉作"鲁西南的莫斯科"。 这场被称作"不握手会议"的整风式总结,成为我党我军在胜利中保持清醒、在辉煌中坚守初心的典范。 如今,战火硝烟虽已散去,但旧址斑驳的砖墙、复原的会场陈设 ...
红船启航地 丹青铸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红船精神的艺术表达 - 2005年6月21日首次提出"红船精神",20年来美术工作者通过实地写生、创作工程等方式推动主题创作拓展深化 [2] - 近期"红船颂"嘉兴美术成果展以68件画作从红船领航、文脉绵长、创新发展三个维度诠释红船精神 [2] - 南湖红船已融入嘉兴城市文化血脉,2001年起嘉兴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美协合作举办五届"红船颂"展览 [2] 主题美术创作特点 -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聚焦代表登船历史时刻,彰显红船精神力量 [3] - 油画《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南湖》将中国绘画诗性传统融入创作,渲染红船深远意境 [3] - 作品将历史图景与现代嘉兴轮廓、山河气魄、百姓生活结合,重构历史与当代精神对话 [4] 展览的创新价值 - "红船颂"开创主题性美术创作新天地,将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巧妙结合 [4] - 展览实现从历史坐标到精神符号的提炼,让红船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 [4] - 为其他主题展览提供借鉴,如叙事逻辑重构、跨地域精神映照等 [5] 技术与创作融合 - 数智技术为艺术创造开辟新空间,可延展审美维度并增强观众共鸣 [5][6] - 数智技术与美术深度融合将提升红色文化弘扬效果 [6] - 红船精神持续激发艺术创新动力 [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马本斋:抗战楷模 民族脊梁
新华社· 2025-06-21 16:37
马本斋军事成就 - 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并发展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后任回民支队司令员[1] - 率部经历870余次战斗,歼灭日伪军3.67万余名[1] - 1940年康庄伏击战以零伤亡歼灭日伪军80余人[2] - 1943年八公桥战斗运用"牛刀子剜心"战术攻克敌军总部[2] 马本斋个人经历 - 1902年生于河北献县贫苦回族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 - 入党申请书中宣誓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一切[1] - 母亲白文冠被日军抓捕后绝食殉国,激发其抗战决心[2] 纪念与传承 - 马本斋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3] - 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 - 2024年9月启动升级改造工程以扩充史料展示[3]
搭建网络课堂 促进“指尖学习”
人民网· 2025-06-20 09:31
民兵网络课堂的创新与成效 - 广州市军地运用网络课堂推动民兵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采用"指尖学习"方式方便基干民兵利用碎片时间学习[1] - 网络课堂设置"专题授课""国防公开课""融媒体视频"3个板块,包含必修微课和选学内容如红色纪录片、国防主题演讲等[1] - 系统上线首周学习人次突破1万,民兵反馈通勤路上可学习并在讨论区分享体会,解决了传统教育需专门调班的问题[1] 教育内容与模式的优化 - 微课内容结合真实案例(如训练任务完成不佳的教训),通过讨论交流拉近课堂与实战距离,提升教学实用性[1] - 黄埔区永和街道武装部将思想动员不足的案例写入微课,民兵骨干反馈"爱听且能指导实践"[1] - 联合多部门推广"英雄花开英雄城"红色文化活动、"国防教育进百校"活动,丰富课堂内容[2] 用户参与与社会影响 - 约20%注册用户为普通市民,通过平台分享、扫码推广参与国防和红色文化学习[2] - 网络课堂上线国防教育融媒体平台,拓展了教育阵地并增强内容多样性[2]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塞垣此地擅繁华——解码乌鲁木齐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6 08:43
历史文化传承 - 乌鲁木齐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重镇,见证了多种文化、族群在此汇聚、交流、碰撞、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 [1] - 阿拉沟墓葬出土的2400多年前黄金牌饰纹样图案,揭示了乌鲁木齐千年文韵绵延不绝 [4] - 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县城所在地,发挥了保障丝路北道贸易顺畅和区域安宁的重要功能,是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绝佳案例 [4] 民族团结与交流 -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有1000多家商户,汉、维吾尔、蒙古、回、哈萨克等多个民族比邻而居、亲如一家,商户们自发组成"双语互助小组" [10] - 多民族共居共生的灿烂历史让乌鲁木齐成为"文明交融的活态博物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生动注脚 [10] - 清代学者纪晓岚记录下当时各族群众共融共存、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 [4] 红色文化与精神传承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乌鲁木齐创办报刊、开展教育培训、组织文艺演出,带领新疆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1] - 乌鲁木齐加强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成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红色基因库建设,挖掘整理革命文物背后故事 [13] - 新疆大学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承担着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 [15] 现代开放与经济发展 - 乌鲁木齐凝心聚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 [1] -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每年可吞吐4800万人次旅客与55万吨货邮,大幅拉近乌鲁木齐与世界的距离 [18] -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有31条通达欧亚的货运航线,加快形成"立足新疆、贯通全国、辐射欧亚"的物流体系 [18] - 乌鲁木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持续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到此研学、旅游,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21]
陕西红色旅游活力迸发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54
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 - 陕西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立"起来和"活"起来 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1] - 金延安景区打造沉浸式红色演艺、民俗文化体验、特色美食市集等主题项目 为游客提供"可感、可视、可触摸"的文化盛宴[2] - 全新红色演艺《保卫延安》以七大互动场景为脉络 将整个景区化作沉浸式舞台 通过逼真特效让游客直接触摸历史[2] 红色旅游多元化发展 - 陕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数字景区建设取得实效 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了解历史[2] - 红色旅游与文化、教育、生态等业态融合发展 旅游产品不断创新 游客体验形式逐步多元[2] - 形成以"红色演艺+数字应用+场景复原与沉浸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 适应红色旅游年轻化趋势[3] 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开发 - 西安市推出"重温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线路"等多条线路 将红色景点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结合[3] - 宝鸡市推出"红色与山水融合"等近20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3] - 延安市开发"陕北石窟探险探秘之旅"等精品线路 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3] - 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3]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创新 - 推出"重走长征路"等一批红色研学旅游产品 将红色景点变成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3] - 《延安保育院》常态化演出10余年 成为全国游客学习延安精神的情景教学课[4] 精品红色演艺表现 - 陕西打造10余台精品红色演艺 包括《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 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内涵[4] - 2024年《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再回延安》共演出2202场 接待游客83.76万人次[4] - 《二虎守长安》实景剧演出1085场 接待游客63万人次[4] - 《1212西安事变》实景剧演出1731场 接待游客72万人次[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青岛工人运动发源地红色文化浸人心
新华网· 2025-06-02 09:45
历史沿革 - 公司前身为1923年成立的青岛四方机厂圣诞会,是青岛第一个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推动了青岛工人运动发展[1] - 1952年公司成功研制新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蒸汽机车"八一号",攻克了月牙板等关键技术[2] - 公司后续陆续研制出第一批21型客车、22型客车、"胜利"型蒸汽机车等多项国内首创产品[4] 技术创新 - 公司形成世界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诞生了我国首列出口高速动车组、首列城际市域动车组等标志性产品[5] - 2021年公司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 - 一线团队攻克"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核心部件数控加工等多项关键技术[7] 企业文化 - "八一号"机车诞生后形成了"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创新实干、勇争一流"的火车头精神[4] - 公司历史文化馆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和奋斗故事[7] - 全国劳动模范管益辉代表公司践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理念[7]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人民网· 2025-05-31 08:50
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持续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 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主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区位优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深耕红色文化沃土、厚植红色文化底蕴, 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贡献人才力量。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 推进学科特色建设 学院以红色资源挖掘为切入点,以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学科特 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培养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时代新人筑牢学科支撑。 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学院立足辽宁红色文化底蕴,将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科建设内生动力,通 过构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设立特色研究方向、推进跨学科协同创新等实践,让红色研究推动学科内涵 式发展,为辽沈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平台。学院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依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兼具开放性与 专业性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承办辽宁省第十一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等,推动红色 文化理论阐释和研究宣传。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院定期 ...
铅字墨香传薪火
人民网· 2025-05-30 09:20
彭雪枫与《拂晓报》的历史 - 彭雪枫将军在1938年创办《拂晓报》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宣传工具,发刊词强调"拂晓"象征希望与革命[1] - 《拂晓报》从刻蜡油印发展为铅字印刷,发行范围从豫皖苏边区扩展至延安、重庆等地,成为抗日斗争的重要精神武器[1] - 报纸内容明确中共抗日目标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1] "雪枫刀"与军事创新 - 1941年彭雪枫设计刀身长92厘米、刀背轻薄的新式军刀"雪枫刀",用于骑兵团平原游击战[2] - 1942年骑兵团使用该刀歼灭300余名日伪军,战斗中刀法战术结合取得显著成效[2] - 文物展陈中刀身锈迹与握痕成为历史见证,体现军事装备创新对抗日战局的影响[2] 《拂晓报》的现代传承 - 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转型为宿州市委机关报,现已发展为报网端微融合的新媒体矩阵[3] - 纪念馆通过油印体验活动还原历史场景,青少年可亲手制作《红领巾拂晓报》并接触铁笔、蜡纸等传统工具[3][4] - 场馆通过互动体验使红色历史"活化",推动革命精神在青少年中的传播[4] 红色教育与社会影响 - 纪念馆以文物史料、老照片等载体展示彭雪枫37岁牺牲的事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2][4] - 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诵读报纸、观摩武器等沉浸式体验,实现红色文化代际传承[1][3] - 场馆负责人强调需让历史"闪耀在长河中",反映红色文旅产业对精神价值挖掘的重视[4]
“少年军校”书声琅琅
人民网· 2025-05-30 09:20
集体朗诵、场景演绎、交流所思、分享所获……前不久,江西省瑞金市人武部工作人员携带《红色 文物有"话"说》等红色文化书籍,走进沙洲坝镇八一希望学校,开展红色主题读书活动。 去年2月,该市8所学校被认定为"江西省少年军校"。赣州军分区以此为契机,指导相关县(市、 区)人武部发挥部队红色资源优势和铸魂育人作用,与"少年军校"合作共建、双向互动,常态化开展红 色主题读书活动。 "长征出发时,红军带上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即便途中充满艰难险阻,但读书学习仍是他们 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一"前夕,石城县人武部政工科负责人、文职人员周良来到"少年军 校"——石城县第五小学,与小学生们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我以红军长征中的读书故事为切入点,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启迪同学们思考读书的意义。"周良 说,得知要到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便下决心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 到红色场所收集素材,聚焦青少年的关注点、兴趣点,精心制作课件,增强读书活动的吸引力、感染 力。 "祝贺你们正式成为'少年军校'阅读官……"在赣县区城关第四小学"书香砺剑·强国有我"主题读书活 动现场,该区人武部领导为20名学生颁发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