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nomous Driving

搜索文档
Uber inks six-year robotaxi deal with Lucid, invests $300 million in EV company
CNBC· 2025-07-17 20:30
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计划 - Uber宣布与Lucid和Nuro合作在未来6年内部署超过2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1] - Uber将向Lucid投资3亿美元 Nuro将获得数亿美元投资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2] - 合作计划明年在美国主要城市中心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 合作伙伴技术细节 - Nuro将提供"L4级自动驾驶系统"软件 可在正常交通和天气条件下实现无人驾驶[4] - Lucid的Gravity车型拥有450英里续航 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高充电效率[6] - 首款原型车正在Nuro拉斯维加斯测试场地进行封闭道路测试[7]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Uber CEO表示该计划专为Uber平台打造 旨在全球推广自动驾驶技术[3] - Lucid临时CEO认为这是进入全新可寻址市场的机会[3] - Nuro称该合作是"商业可行且全球可扩展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蓝图"[7] 行业竞争格局 - Uber此前已与Alphabet旗下Waymo合作 今年服务扩展至亚特兰大和奥斯汀[4] - Waymo车辆同样达到L4级标准 特斯拉现有系统仍属于L2级[5] - 特斯拉6月在奥斯汀启动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测试[5]
Lucid, Nuro, and Uber Partner on Next-Generation Autonomous Robotaxi Program
Prnewswire· 2025-07-17 20:30
核心观点 - Uber计划在未来6年内在全球数十个市场部署超过2万辆搭载Nuro Driver™的Lucid电动汽车,首站将于明年在美国主要城市推出[1][2] - 该计划整合了Lucid Gravity的领先软件定义车辆架构、Nuro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以及Uber的全球网络和动态车队管理能力,旨在提供舒适、安全且可扩展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3] - Uber计划向Nuro和Lucid分别投资数亿美元,以深化合作关系[4] 合作细节 - 车辆将由Uber或其第三方车队合作伙伴拥有和运营,并通过Uber平台独家提供给乘客[4] - 首款Lucid-Nuro无人驾驶出租车原型已在Nuro拉斯维加斯试验场进行封闭测试[4] - Lucid Gravity的450英里EPA续航里程将减少充电停机时间,提高车辆可用性[7] 技术优势 - Lucid Gravity采用冗余电气和控制架构,适合大规模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6] - Nuro Driver™结合汽车级硬件和AI驱动的自动驾驶软件,具有可靠性和成本效益[6] - Nuro将主导安全验证工作,包括模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和监督道路测试[8] 市场潜力 - Uber平台覆盖70个国家,日均提供3400万次出行服务,具备规模化优势[7] - Lucid认为此次合作是其进入数万亿美元自动驾驶市场的开端[5] - Nuro表示其经过5年多城市无人驾驶部署验证的技术将与Lucid和Uber的资源结合,服务全球数百万人[5] 公司背景 - Uber成立于2010年,已完成超过610亿次出行服务[9] - Lucid是硅谷电动汽车技术公司,以Lucid Air和Gravity车型著称,在亚利桑那州拥有垂直整合工厂[10] - Nuro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可扩展的自动驾驶技术,其Nuro Driver™已支持多种应用场景[11]
After Losing More Than $1 Trillion in Market Cap Earlier This Year, Nvidia Has Reclaimed Its Position as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Company. Here's Why I Think It's Headed Even Higher.
The Motley Fool· 2025-07-17 16:55
市场表现与估值 - 2025年初英伟达市值蒸发超过1万亿美元 市值在4月跌至2.3万亿美元 较三个月前峰值下跌37% [1] - 截至7月11日市值反弹至4万亿美元 重新成为全球最具价值企业 [4] - 当前市销率(P/S)和前瞻市盈率(forward P/E)远低于AI革命期间的历史高点(分别为46倍和51倍) [7][8] 股价波动驱动因素 - 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使用旧款英伟达芯片开发AI模型 引发市场对其高价新芯片需求的担忧 [2] - 美国新关税政策影响海外增长前景 同时面临AMD竞争及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云巨头自研芯片压力 [3] - 5月强劲财报缓解市场担忧 显示此前抛售可能过度 [4] 业务增长催化剂 数据中心业务 - 数据中心GPU支撑全球企业开发生成式AI能力 年销售额超1000亿美元 [10] 自动驾驶领域 - 汽车业务Q1收入5.67亿美元 同比增长72% 年化收入达23亿美元 [10] - 合作车企包括通用/丰田/奔驰/沃尔沃/Rivian/比亚迪等 将受益于自动驾驶技术普及 [11] 机器人领域 - 投资Figure AI并开发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瞄准仓库等劳动密集型场景 [12] - CEO黄仁勋称机器人是AI领域数万亿美元级机会 [12] 量子计算布局 - 通过CUDA-Q平台将CUDA架构延伸至量子计算领域 与IonQ/Rigetti等专业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 [13] 长期发展前景 - 自动驾驶/机器人/量子计算三大技术均处早期阶段 但具备全球性颠覆潜力 [15] - 公司同时提供芯片和软件支持 处于技术生态核心位置 [15] - 当前估值水平已反映部分增长放缓预期 长期仍具备突破现有市值的潜力 [16][17]
高盛:滴滴公司-全球出行增长引领 robotaxi 商业化前沿;给予买入评级
高盛· 2025-07-16 23: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滴滴全球首次覆盖并给予“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7.20美元,较当前股价有35%的上涨空间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滴滴全球有望受益于共享出行在低线城市的渗透、国内总交易额(GTV)利润率的扩大、被低估的国际业务以及被低估但基本面强劲的估值,有机会实现估值重估 [2] - 预计2024 - 2027年,滴滴全球的收入和每股收益(EPS)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8%和44%,是所覆盖的中国互联网中大型股中盈利复合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27][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持续的国内出行市场总需求(TAM)增长与单位经济效益提升 - 滴滴在中国共享出行市场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与较小的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网络规模优势,预计将保持约70%的市场份额 [42][43] - 中国低线城市的共享出行仍有增长空间,预计2025 - 2030年中国打车订单量将以约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低线城市的增长将超过一线和二线城市 [44] - 滴滴国内出行GTV利润率有提升空间,预计未来将受益于电动汽车普及率的提高、消费者补贴的减少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 [47] 2. 无人驾驶出租车——机遇而非威胁 - 无人驾驶出租车技术有望在长期内提高共享出行的渗透率和平台利润率,预计到2035年,滴滴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订单量将分别在基本情景、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下贡献中国总日订单的34%、75%和13% [34][67][69] - 滴滴作为最大的共享出行网络,在部署无人驾驶车辆方面具有优势,预计将主要作为轻资产市场平台运营,以提高车辆利用率 [70][71] -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发展面临监管和竞争风险,但预计短期内不会对滴滴的整体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72] 3. 被低估的国际业务,从中国扩展到拉丁美洲和全球 - 拉丁美洲的打车市场规模庞大,增长潜力大,预计2024 - 2033年共享出行TAM将以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滴滴在巴西和墨西哥等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105][107] - 滴滴的国际业务平台销售利润率有望提高,预计国际打车业务的GTV利润率将在中长期内稳步增长,金融服务业务预计到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108][110] - 食品配送是滴滴国际业务的下一个战场,预计2025 - 2028年食品配送GTV将以超过16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但短期内可能面临竞争压力和亏损 [111] 4. 被低估的估值但强劲的基本面创造了估值重估的机会 - 采用分部加总法(SOTP)对滴滴进行估值,得出12个月目标价为7.20美元,考虑了国内出行、国际出行、自动驾驶等业务的价值,并应用了20%的场外交易(OTC)/流动性估值折扣和15%的控股公司折扣 [150][151] - 与全球同行相比,滴滴的估值具有吸引力,当前的估值反映了非基本面因素(如OTC市场流动性较低)和基本面因素(如对拉丁美洲食品配送的投资),但预计这些因素不会对其长期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32] 财务状况 - 预计2024 - 2027年,滴滴全球的总GTV将以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收入将以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主要受国内低线城市的订单量增长和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加推动 [170] - 预计2027年,滴滴的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利润率将提高到5.2%,调整后净利润率将提高到6.2% [175] 法规政策 - 中国网约车业务受到多项法规的监管,包括运营许可、合规率披露、乘客安全、反垄断、网络安全等方面,滴滴一直在努力遵守这些法规 [185] - 滴滴的场外交易面临美国交易限制的风险,可能会对其估值产生影响 [160] M&A排名 - 给予滴滴3的并购排名,表明其被收购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在目标价中未考虑并购因素 [189]
高盛:全球 robotaxi-因运营商部署增加,上调中国 robotaxi TAM及车队规模
高盛· 2025-07-16 23: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对中国Robotaxi行业增长保持积极态度,原因包括技术提升、带来新乘车体验、支持在线打车出行、形成新商业模式等 [1] -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领先的Robotaxi公司商业化进程将加速,通过扩大车队规模、增加乘车次数和开发更多商业模式潜力来实现 [10] - 上调2026 - 2035E中国Robotaxi TAM和2030E、2035E车队规模估计,但下调2025E TAM和车队规模估计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Robotaxi运营商加速运营以实现商业化,如Pony AI进行路测、WeRide与Uber合作扩张、百度Apollo积累大量乘车数据并计划海外扩张 [10] 市场规模预测 - 预计2030E / 2035E中国Robotaxi TAM将达到140亿美元 / 610亿美元,较之前预测增长20% / 31% [11] - 预计2030E车队规模从47.4万辆增至53.5万辆,2035E从190万辆增至230万辆 [11] 不同城市情况 - 一线城市Robotaxi车辆收入预计到2035E增至3.2万美元/辆 [16] - 不同城市达到盈亏平衡的时间和条件不同,一线城市预计2026年,二线城市预计2030年,其他城市预计2033年 [21] 成本分析 - 典型Robotaxi成本中,车辆占61%,传感器/AD软件占21%,域控制器占18% [23] 公司情况 - Pony AI 2024 - 2028年增长主要由Robotaxi业务驱动 [24] - 不同公司在Robotaxi市场的份额和发展趋势不同,如Pony AI、百度、Didi Voyager等 [14][27]
WeRide to Announce Second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on July 31, 2025
Globenewswire· 2025-07-16 18:00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美国市场开盘前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结果,管理层将在当天上午8点(美国东部时间)举行财报电话会议 [1] 财务结果与会议安排 - 公司计划2025年7月31日美国市场开盘前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结果 [1] - 管理层将于2025年7月31日上午8点(美国东部时间)举行财报电话会议,对应北京时间为当天晚上8点 [1] - 会议注册链接为https://register-conf.media-server.com/register/BI47b984221bb74f7db1dcbd3748e8a875,参与者需提前完成在线注册,注册后将获拨入号码和访问PIN [1] - 会议直播和存档将在公司投资者关系网站ir.weride.ai上提供 [2] 公司概况 - 公司是自动驾驶行业全球领导者和先驱,也是首家公开上市的Robotaxi公司 [3] - 公司自动驾驶车辆已在10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进行测试或运营 [3] - 公司是首个且唯一在中、阿联酋、新加坡、法国和美国五个市场获得自动驾驶许可的科技公司 [3] - 依托WeRide One平台,公司提供从L2到L4的自动驾驶产品和服务,满足出行、物流和环卫行业的交通需求 [3] - 公司入选《财富》杂志2024年“未来50强”榜单 [3] - 公司官网为https://www.weride.ai [3] 联系方式 - 投资者咨询邮箱为ir@weride.ai [4] - 媒体咨询邮箱为pr@weride.ai [4]
L4产业链跟踪系列第三期-头部Robotaxi公司近况跟踪(技术方向)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自动驾驶(Robotech)行业 - 公司:小马、百度、文远、滴滴、Otto X、Vimo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技术架构与算法框架 - 最初自动驾驶底层算法框架是模块化做法,包含感知、预测、规控、规划和控制,如今强化学习和世界模式加入,但原框架未完全拿掉 [2] - 产业链车企经历从CNN架构到transformer的转变,小马逐步将规则方案替换为模型输出,出发晚的车企替换更容易,小马因原有方案基线高,替换需更长时间 [3][4] - 感知和预测模块很早就用模型做,规控模块虽有模型应用但未完全大模型化,业界多是一段式端到端化,大语言模型未上车,模型训练已使用transformer底层架构 [5][6][7] 数据处理 - 小马内部有模块化和端到端两种方案,模块化方案目前大部分用真实数据,端到端和规控模型化会增加仿真数据使用,因规控数据不足,仿真数据可解决corner case问题 [8][9] 学习方法应用 - 模仿学习较早用于规则处理不好的场景,强化学习用于e2e模型和部分小模块,使用比例不大 [11] 车辆投放 - 目前有安全冗余或测试车辆约小几百(300)辆,主要投放于北京和广州(北京在益州,广州在南沙区),深圳(前海)和上海较少 [14] - 今年计划扩大投放,主要城市为北京、广州和深圳,若上海拿到牌照也会增加投入 [21] 车辆成本与配置 - 车辆成本十几万,加装成本为主,包括9个激光雷达、13 - 14个相机、4个Orin X车载芯片及定位、线控等模块,成本在几万块以内,之前对内称整套成本可控制在20万以内 [15] 算力分配与融合方案 - 算力架构采用前融合和后融合并存,有冗余性,4个Orin X芯片中3个开启,1个备用。第一个芯片运行大部分感知模型,第二个芯片运行部分无雷达输入或对实时性要求稍低的模型,第三个芯片部分模型可能移至第二个芯片 [17][18] - 目前算力吃紧,2024年部分精力用于削减个体量化,暂无换CPU计划 [19] 运营经济账 - 每辆车每天接单约30单,每单平均价格约29元,可据此估算营收。成本主要是电费、车辆折旧费,还有人工充电、车辆维修等成本,1000多辆车可实现盈亏平衡 [24][25] - 后台安全员人车比去年为1:3 - 1:6,现在部分情况可达1:20 [25] 商业化落地排序 - 全球来看,Vimo在美国落地较多,走在前面;国内参与者中,小马、百度的阿波罗、文远较靠前,滴滴靠后,Otto X、袁隆等已停止相关业务 [27][28] - 小马拿商业牌照速度比百度快,内部端到端模型在某些情况下输出结果优于模块化模型,未来有望切换到端到端方案 [28][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计划在2027年底或2028年底实现公司层面盈亏平衡,可能需要万辆以上甚至十万辆车 [26] - 后续会议将关注无人物流等行业头部公司进展 [30]
China's Baidu to bring its driverless cars to Uber globally
CNBC· 2025-07-15 20:19
合作概述 - 百度与优步达成多年合作伙伴关系 将百度Apollo Go自动驾驶汽车部署在优步平台 合作范围不包括美国和中国大陆 [1] - 首批自动驾驶汽车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推出 [1] - 合作将涉及"数千辆"百度Apollo Go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优步平台运营 [1] 战略意义 - 对百度而言 此次合作有助于其自动驾驶汽车业务在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拓展 [2] - 对优步而言 获得了一个经过验证的合作伙伴来应对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对手 [2] 运营模式 - 乘客在使用优步叫车时 可能会获得选择自动驾驶Apollo Go汽车的选项 [2]
双非研究生,今年找工作有些迷茫。。。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4 22:04
行业趋势与人才需求 - 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公司对人才要求较高,倾向于实力强、背景好的候选人 [3] - 大公司招聘需求集中在端到端、大模型、VLA、强化学习、3DGS等前沿方向 [4] - 机器人初创公司融资活跃,未来几年发展前景可观 [4] - 传统机器人技术仍是产品主线,但具身智能是最前沿方向 [5] 技术方向与就业建议 - 双非学生可转向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从事SLAM、ROS相关优化和集成工作 [4] - LV融合、无图、BEV感知等技术已应用但人才饱和 [4] - 深圳、杭州的机器人公司提供全面技术培养机会 [5] 前沿技术资源汇总 - 视觉大语言模型、世界模型、扩散模型和端到端自动驾驶是四大技术方向 [9] - 提供10个Awesome和综述资源链接,涵盖智能交通、AIGC、视觉语言模型等领域 [10] - 列出17个VLM预训练数据集,最大规模达12B图像-文本对(LAION5B) [17] - 汇总图像分类、文本检索、行为识别等评估数据集,如ImageNet-1k(1000类)、Kinetics700(700类) [18][20] 自动驾驶数据集与应用 - 覆盖2D/3D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跟踪等任务,如NuScenes(2020年,多模态)、Waymo Open Dataset(2020年) [23] - 语言增强数据集支持视觉-语言导航、车辆检索等应用,如NuScenes-QA(2023年) [24] - 智能交通领域方法聚焦语言引导的车辆检索和视觉问答 [25] -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包括语言引导的3D检测、开放词汇分割(如OpenScene) [26] 世界模型与扩散模型 - 世界模型研究集中在3D场景理解和生成,如HERMES(2025年)、DriveGPT(2024年) [32][33] - 扩散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用于视频生成(如DriveDreamer)、数据增强(如Cityscape-Adverse) [35][41] - 汇总19篇扩散模型综述,涉及3D视觉、推荐系统等方向 [35][38][39] 端到端自动驾驶 - 开源仓库跟踪E2E最新研究,如opendilab/awesome-end-to-end-autonomous-driving [43][47] - 方法融合多模态感知与规划,如DriveGPT4(2023年)、VADv2(概率规划) [47][50] - 研讨会覆盖CVPR、ICRA等会议,探讨基础模型与规模化应用 [48] - 长尾分布问题通过对抗训练(如CAT)、场景生成(如KING)解决 [53][58]
Analysts Bet Big on Uber Stock's Expansion in Autonomous Driving
MarketBeat· 2025-07-14 19:18
人工智能竞赛 - 人工智能竞赛是全球经济和技术领域最大的金矿之一 [1] - 更先进模型的开发可能推动投资者尚未预料到的非相关领域增长 [1] - 自动驾驶是其中一个领域,部分公司取得了几年前被认为不可能的突破 [1] Uber技术公司现状 - Uber股价为95.36美元,下跌1.04美元(跌幅1.08%) [2] - 52周价格区间为54.84美元至97.72美元 [2] - 市盈率为16.70,目标价为96.12美元 [2] - 华尔街更关注从自动驾驶技术中明确受益的公司,而非主导革命的公司 [2] - Uber估值提升,市场预期其股价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上涨 [2] 自动驾驶领域的增长与Uber的机遇 - 自动驾驶领域快速增长,大型公司希望与Uber合作 [3] - Uber可以利用其成熟平台在全美推出自动驾驶服务 [3] - 投资者不应忽视Uber股票的潜力 [3] - Waymo有意与Uber合作,为用户提供传统或自动驾驶选择 [5] - 这种合作可能为Uber带来新的上涨潜力,但当前股价尚未反映这一预期 [5] Tesla与Uber的潜在合作 - Tesla正在开发机器人出租车功能,并可能与Uber合作 [6] - 将机器人出租车概念限制在Tesla平台会限制增长潜力 [6] - 与Uber网络合作对Tesla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6] - 投资者无需押注Alphabet或Tesla在自动驾驶竞赛中的胜负,而应关注Uber整合市场的能力 [7] 分析师对Uber股票的看法 - 12个月目标价为96.12美元,潜在上涨0.79% [8] - 38位分析师评级为“适度买入”,目标价区间为77美元至120美元 [8] - Bank of America的Justin Post认为Uber价值115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9] - Wells Fargo的Ken Gawrelski将Uber评级为“增持”,目标价120美元,潜在上涨25% [10] 机构投资者的动向 - 机构投资者关注动量因素,Uber可能创52周新高吸引新买家 [11] - Sumitomo Mitsui Asset Management在2025年7月初增持5.8%,总持仓达2490万美元 [11][12] - 过去一个月Uber的空头兴趣下降31.3%,显示空头投降 [13] 市场情绪与资本流动 - 市场对Waymo和Tesla机器人出租车的预期推动增长和乐观情绪 [13] - 尽管Uber评级为“适度买入”,但部分分析师认为其他五只股票更具潜力 [14]